提起斯瓦尔巴群岛,很多中国网民会兴致勃勃地高呼:“那是中国飞地,不用签证也能去”。从理论上讲,中国游客去斯瓦尔巴确实不需要签证,但理论终归是理论,挪威目前没有开通其他国家直飞斯瓦尔巴的航线,换而言之,这个条约对中国游客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哪怕我拿着申根签证也要另行申请才准许自由行(跟团和邮轮无需申请)。为了尽快出行,我不得不选择跟团去斯瓦尔巴,但登岛的第一天我就后悔了,全团36人超过一半是欧美的,剩下的大多是叽叽喳喳的韩国人。晚饭时望着如同“鬼子进村”般的场面,我不禁仰天苦笑:谁说的欧美游客素质很高,又是谁说的韩国很文明?不可否认,斯瓦尔巴的天空真的很纯净,朗伊尔城也确实很美,但我此行的目的是东北地岛,一座全球最大的无人居住岛。与领队商量一个小时,最终达成一致:把护照留给领队,再留下一万克朗的押金,准许我脱团自由行3天,出现意外个人自负。早在抵达挪威前,我就已经在规划怎么去东北地岛,要么上朗伊尔城的二号线环岛邮轮,会在东北地岛停留半天;要么到朗伊尔城后找科考队,他们会不定期地前往东北地岛作业。为什么一定要去东北地岛?因为一本绝版四十年的书,作者是二战德军的气象兵,年被派往东北地岛设立气象站,通过气象数据来研判盟军战机的走向,传奇的是,德军战败后却忘了通知这支小队,使得他们被遗忘在岛上足足多天。东北地岛面积约1.44万平方公里,差不多11个香港那么大,岛上大部分区域都被冰川覆盖,气候极为恶劣,冬季风速可达13米/每秒,且一刮就是四五个月,使得这座海岛从未有过常住居民。在二战期间,绝大部分进攻计划都围绕天气进行安排,甚至可以说是至关海战胜败的最大因素。因此,德国早期在斯瓦尔巴以及格陵兰岛设立的气象站,逐一被盟军拔除,迫使德军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择在东北地岛暗设气象站。年5月,U号补给舰载着11名气象兵和80吨物资从德国北部基尔港出发,4个月后才从里普峡湾登陆东北地岛,这项被命名为“豪德根”的计划由德军中校、地质学家威廉·德格负责带队实施。13天后,队员们把箱物资卸到岛上,正式展开这座全球最北气象站的作业。在原定计划中,士兵们每天要放飞至少米高度的气象气球,通过当时最先进的经纬仪探空器获取数据,再通过无线电将数据发往挪威特罗姆瑟的德国海军基地,为了不被盟军拦截,双方约定将数据分成5次发送,而海军基地则不再回复任何信息。然而,盟军侦察机通过气球发现了这座气象站,由于无法断定是敌是友,丢了几颗炸弹将其摧毁便不再搭理。幸运的是,轰炸当天刚好全员出动寻找新的勘测点,倒霉的是,好不容易建起来的气象站被炸塌了,出于担心盟军赶尽杀绝,士兵们从此不在木屋内居住,全员躲入冰窖中起居,同时在木屋周边布下两百多颗地雷。随着时间的推移,士兵们也逐渐放松了警惕,开始过上了苦中作乐的生活,他们过圣诞节也要喝酒,闲暇时间也会组成乐队来上一曲。殊不知此时的德军已向盟军投降,而设在挪威的海军基地也早已被盟军摧毁,通讯兵甚至都来不及通知他们就被炸死了。年6月,在德国投降1个月后气象站面临食物短缺,而基地却没有回应他们请求补给的暗号,士兵们不得不捕猎驯鹿和北极熊维持补给。意识到情况有变的威廉中校遂下令转移阵地至杜夫峡湾,在书中他是这么解释的:如果基地被毁通讯兵被俘,那这座基地极有可能被出卖,如果通讯兵也死了,那他们就真的被遗忘了,而杜夫峡湾是捕鲸船的避风港之一,运气好的话会在那里得救。然而,二战期间斯瓦尔巴被英国海军层层封锁,就连本国捕鲸船也被禁止出港,他们在杜夫峡湾呆了33天也没看到有船只来往,在冻死4名士兵后不得不折返气象站,通过无线电对外发送求救信息。又过了一个月,挪威清理德军基地时发现一张暗语表,猜测东北地岛上有德国气象站,因此打开无线电,很快就收到了德国气象站的求救信号。然而,当时的英国海军对挪威站队德国一直耿耿于怀,直接忽略了挪威请求救援气象兵的信息,直至年11月底,挪威才联系上一艘捕鲸船顺路营救这批士兵,至此离德国战败投降已经过去了天。获救后的威廉中校很快回到德国,满身伤病的他坚持把东北地岛的遭遇著书出版,由于二战后被切割成东西德予以封锁,威廉的这本书直至年才流入市场,很快就引起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