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番
为了赶年底的阅读kpi,最近有在卖力读书。
(要是之前也能多读点,现在也不会这么费劲儿了)
《倾听村上春树》
这两天读完了《倾听村上春树》(原标题harukimurakamiandthemusicofwords)想痛快地承认自己是村上春树的粉丝啦!
为什么这么说呢?之前一直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村上粉,不愿意承认的原因可能在于:高中开始看村上的时候,喜欢提及《挪威的森林》的人真的是太多啦,然后动不动就会被贴上一个所谓“文艺青年”的标签,看到这四个字,我真的都快要吐出来了。
在《挪威的森林》之后开始看《1q84》,可真是被这本书套头了。再后来也零零散散读了其他作品。最近又有这样被套头的感觉是读完了《地下》,他为数不多的纪实类作品。《倾听村上春树》也是因为读完了《地下》之后才想继续了解到。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作家JayRubin,透过他的视角,也让我从不同的地方了解到了更多村上作品背后的内容。
“村上春树在记忆的内部世界进行的冒险目的就是步普鲁斯特之后尘,力图捕捉时间之流,但有一个至关紧要的不同:村上一点都不沉闷。你可以轻松地读完全书。是为我们这个高度商业化、低胆固醇的时候提供的一种清新的低卡路里式的普鲁斯特趣味。”不得不说把村上和普鲁斯特放在一起是组很恰当的比照。《追忆似水年华》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读完?
《圣母》
先摘录一段书封上的话:简单的故事、充沛的情绪、细密的伏笔,成就了这部高水准的致郁系推理小说。一次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全文后20页,改变整个故事。读完一遍后马上翻回去再看,会发现普通的句子已呈现出不同的意味。
我是想来很讨厌印在书封上的这些为了博人眼球来卖书的话的,这本也不例外写得很夸张,但……我还是买来读了,结果发现非常顺畅地读完了这本小说(上一次还是看《朗读者》)文字密度不算大,日本女性作家写推理作品会呈现出独特又细腻的视角和细节。第一遍读的过程中很多细节都非常耐人寻味,所以真如书封所说的,看完之后立马开始看第二遍了。
不剧透所以还是不讲内容了。
《如何听爵士》
这本书来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读艺术家系列,这个系列目前有五本书,分别是《如何聊电影》《如何让艺术懂你》《如何听爵士》《如何畅享啤酒》《别去读诗》。挑了感兴趣的话题:爵士、啤酒,这两本来读。
很有意思的是,有关爵士的内容,也非常感谢来自喜欢的人的分享。这样沉浸式的音乐体验,是别的种类的音乐所没法类比的。抛开专业术语去聆听,才是通往音乐核心的道路。
作者虽然是一名著名的音乐评论家,却也鄙薄自己的这一身份,他认为乐评人没有讲欣赏音乐的细节和要点,以及为音乐评分的客观过程讲清楚,从而对大众产生了很多误导。在这本书中,他更提倡的是通过展示一种音乐形成和发展的全貌,还原欣赏音乐的全过程,让评论不再仅限于主观意识的范畴。
书中介绍了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爵士乐,同时给出了非常可靠的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