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伊尔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挪威的森林成长下的伤逝,迷失中的清醒 [复制链接]

1#
穿越挪威的森林,邀请你来到我的梦里。《挪威的森林》BY村上春树只有死去的人永远十七岁。“木月死了,直子死了,初美死了。永泽活着,渡边君活着,绿子活着。似乎活着应该懂得什么。”所谓成长中的人,成长那微弱浅淡的光点,仿佛迷失生活方向的魂灵,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彷徨。精神疾病、同性之恋、孤独虚无、苦闷彷徨、迷失方向。文中的人物,无论是孤独自闭的渡边彻,乐观开朗但极易情绪化的绿子、因精神疾病最终选择自杀的直子、还是因为同性恋者的纠缠遭受非议而精神复发的玲子,他们都有自己无法述说的青春迷惘。然而,无论是幸福或甜蜜,或伤痛或迷惘,这都是“大人的世界”本来的面目。我们是在活着,我们必须考虑的事只能是继续活下去。小说中的人物明显带有“都市化的标识”,他们的故事也发生在上个世纪现代化都市之中。没有司空见惯的人物背景,没有狗血的大男女主剧情,没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没有痴缠悱恻的心理情感。村上春树先生用无数日常生活的环境,简单的情景片段,熟悉亲切的氛围让作品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让读者产生了心领神会的共鸣。文学评论家白烨曾经评论道:《挪威的森林》以纪实的手法和诗意的语言,注重表现“少男少女在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对于纯真爱情和个性的双重追求……超出了一断爱情描写得俗套,而具有更为深刻的人生意义。”爱情可以没有海誓山盟的情话,可以没有万人瞩目的钻戒、鲜花和红毯,可以不是情书几万封,可以不是摘星星捧月亮。书中一封封真情流露的来往信件,一句句生活化的语言对白、一个个充满温情的拥抱和亲吻……就像一幅山水画一般,被作者诗意的眼睛细细勾勒、用纯洁神圣的心娓娓道来。不流于俗,不守于矩,不耽于己,不困于情。有欢喜,有烦恼。我想这或许就是成年人眼中的爱情。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书中的每一个人仿佛都是孤独的。记得让我感触最深的则是玲子的故事。尤其是她进入精神病院疗养前的那段不幸遭遇。她的人生似是在破浪中不断迂回,不幸和幸运同时蛰伏在她的身侧,从不给她喘息的机会。直到她遇到渡边,走出了精神泥潭,这条小溪终汇入大海,归于平寂。其实,玲子的本质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当她因手指坏死,钢琴演奏家的梦破碎时,精神陷入迷惘,这是她的不幸。当她在治病期间遇到了爱她至深的丈夫,过上了幸福的婚姻生活,这是她的万幸。婚后,她再次遭遇不幸:因为和她学钢琴的恶魔女学生性倒错事件,玲子被周围邻居传扬她是欺侮女学生的卑鄙同性恋者,巨大压力的打击使她精神再次崩溃,无奈之下美满的婚姻破碎。经历了七年精神病院的疗养,她终于遇到了可以倾诉愁肠的渡边,从此精神得到自我救赎,这又是她不幸中的万幸。即使是你心爱的人,心中都会有一片你无法到达的森林。性格内向,顾影自怜的木月在十七岁悄悄自杀,把对直子的深爱用生命献祭。性格阴翳的直子,本就不健康的心理因木月的死不断恶化,最终她也选择了死亡。十七岁、二十一岁,他们生命的精彩就这样戛然而止,青春的花还未来得及徐徐绽放。死的人就这样死了,但最终的死并不是最可怕的。我们总要这样或那样死去的,最可怕的是:活着的人还要为他们的继续生活而付出代价。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往日那一往情深的执著、那冲击语法藩篱的锐气、那惟有年轻才有的骄傲与洒脱早已在岁月的磨蚀下淡淡消亡,留下的不过是对于“成长”本身的烦恼,逆境来临时的怯懦和逃避,面对精神重压下的手足无措,平缓舒雅,淡淡感伤,深深地扣人心弦。不禁让我们思考:当我们从青春年少的少年时代向成年的世界迈进时,我们又该如何不迷茫?当我们的精神世界被都市腐蚀逐渐腐烂发臭时,又当何去何从?当人类迷失于生活的河流时,又该如何找寻前行的方向?《挪威的森林》既是死亡的摇篮曲,又是青春的墓志铭。它是一部唯美的青春爱情小说,然而恋爱只是青春主题下的一部分构成。其中伤逝下的成长反思,绝望人生中的自我救赎,需要我们用时间来慢慢体会和考量。

多一个点在看

多一条小鱼干

奶油小冰棍

给个一元买个馒头贝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