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免费活动 http://m.39.net/pf/a_5777829.html法国共产*
(一)法国共产*简称“法共”(PCF),年12月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治实力达到顶峰,最多时拥有*员80多万,曾是法第一大*。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后法共迅速衰落,今法共为法国第六大*,*员7-8万,多为工人、雇员、教员、手工业者等。年12月“工人国际法国支部”在图尔召开代表大会,左右两派围绕是否加入共产国际展开激烈讨论,结果以加香为代表的多数派退*另立“共产国际法国支部”。年“共产国际法国支部”更名为“法国共产*”,建*后由于奉行共产国际的教条主义*策导致法共实力迅速下降。19年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法共调整斗争策略,呼吁各阶级团结起来组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民族和人民逐渐结成的广泛联盟,年7月针对日益严重的法西斯恐怖,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反对法西斯战争、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会后各国共产*和社会民主*贯彻大会精神,纷纷建立反法西斯人民阵线或统一战线,积极投入到反法西斯战争之中。随着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战火的漫延让英、美、法帝国主义在世界的利益受到威胁,也提出与苏联等国联合反对法西斯侵略的要求。年9月29日至10月1日苏、美、英在莫斯科签订三国协定,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对日宣战,德、美也互相宣战。接着全世界五分之四的人口卷入战争,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府保证用自己全部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法西斯国家作战,援助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不得和敌人单独议和。从此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力量更加增强,范围也更为广泛,形成全世界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
(二)20世纪20年代法国共产*和统一劳动联合会(CGTU,接近于法共)信奉这样一种理论,资本主义的危机将不可避免地将资本主义带入一场总危机,届时“大生产资料的合理化”必然到来,这正是他们深信已近在眼前的革命的序曲,但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让这种分析陷入尴尬。年7月法共同法国社会*、激进*等69个**组织建立反法西斯的人民阵线,年大选中法国共产*获得万张选票。但是年8月苏联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法国*府对法共大肆攻击,并且不许法国共产*人进入*府,法共的活动转入低调。年德国对苏联开战后法国共产*强烈呼吁抗击纳粹,法共的主张得到响应,法国共产*的人数激增到50万。法共领导法国人民进行英勇的抵抗运动,组织三十万人的游击队在敌占区开展地下斗争,有7.5万*员在斗争中牺牲,年9月起连续参加五届联合*府。年大选后法共成为法国第一大*,随着欧洲大陆冷战气氛日益浓厚让法国共产*与其他*派间的矛盾不断扩大,特别是在劳工*策、殖民*策等问题上分歧严重导致5名法共部长于年5月被排挤出当时由社会*人领导的*府。新中国成立后在法国国民议会中,少数左派议员同法共议员一起支持承认新中国,但大部分议员则采取观望或反对的态度,有人甚至借口中共会对越南战事进行干涉来攻击法共的印度支那*策。年12月21日法国国民议会外交委员会最终否决法共议员“立即承认新中国”的提案,而采纳提案“由*府选择有利的时机来承认新中国”。
(三)8年11月的国民议会选举结果显示戴高乐的保卫新共和联盟得到个席位,而法共议员仅剩10人。8年12月法共明确提出通过议会道路实行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年起乔治·马歇任总书记,20世纪70年代中期法共提出放弃无产阶级专*。年左翼联合崩溃后马歇和法共中央重新表示对苏联的忠诚,放弃“欧洲共产主义”路线。欧洲共产主义简称“欧共”,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思潮和派别。以意共、法共为代表的西欧一些国家的共产*,根据发达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共产主义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一套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策略并付诸实践。年月意共、西共和法共领导人在马德里会晤发表联合声明,这个声明被誉为“欧洲共产主义宣言”,正式宣告欧洲共产主义的诞生。80年代法共是极个别支持苏联入侵阿富汗、对波兰进行军事干涉的西方*之一,支持苏联反而使法共在左翼竞争中进一步失去地盘,其影响呈迅速衰落的趋势。年法共二十三大在*章中删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字眼,代之以“科学社会主义”的提法。1年6月~4年7月法共参加社会*莫鲁瓦*府、菲泰尔芒等4人入阁,5年法共召开二十五大赞扬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重申在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没有模式、中心和向导*。7年*员有万人,工人居多。法共的力量和影响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下降,从年到6年法共的得票率减少1/2强,*员人数锐减1/。马歇在1年举行的总统选举中只得到15%的选票创二战后法共的最差记录,其得票率从年立法选举的20.6%跌到8年总统选举的6.8%。
(四)80年代末90年代初*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高,0年12月法共召开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认为资本主义正在东欧复辟,强调法共不会变成社会民主*,坚持共产*名称和社会主义目标不变,批评欧洲防务建设会使法国失去进行防御的手段。东欧剧变后法共受到严重冲击,但仍坚持共产*名称和社会主义奋斗目标,并继续进行*的革新。年立法选举,法共获9.18%的选票,初步遏制住*的下降趋势。4年法共二十八大宣布放弃民主集中制,代之以“民主”的运转原则,并由罗贝尔·于接替马歇担任法共全国书记(相当于总书记)。5年4月罗贝尔·于参加总统选举获8.46%的选票,同年11月罗贝尔·于发表其第一部理论性著作《共产主义的变革》。6年底二十九大放弃“法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代之以“新共产主义”主张实行共产主义变革,7年6月法共参加以利昂内尔·若斯潘为总理的社会**府。年周恩来、赵世炎等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在巴黎成立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及中共旅欧支部,他们同法共建立联系,赵世炎和萧三等人还经胡志明的介绍加入法共,此为两*关系之滥觞。二战后为了联络欧美工人、扩大国际社会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年底周恩来特地指示刘宁一赴法开展工作,与法共中央及法国总工会进行联络。作为中共的兄弟*的法共中央认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有力地证明共产*的领导作用和路线方针的正确性,意味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向东扩展,从而鼓舞亚太地区殖民和半殖民国家的人民进一步开展抵抗帝国主义的斗争,将共产主义的理念发扬光大。法共秘书处指示各地方支部和各级工会向北京发贺信,组织集会要求*府尽快承认新中国。法共中央委员维美徐、雷奥·斐盖尔等人还陆续赴华访问,以实地解新中国的情况,增进法中人民友谊。
(五)0年月7日清华大学成立“多列士大组”,以表达对法国人民以及他们的领袖——亲爱的多列士同志的无限的崇敬和热爱。2年法共中央书记杜克洛被法国*府逮捕,引发中共和中国民众的同仇敌忾,中共中央致电法共中央对杜克洛和《人道报》总编辑被非法逮捕一事表示慰问。中国各人民团体、民主*派及无*派都纷纷向法国*府提出抗议,要求释放杜克洛等法共*员,各地民众也被调动起来抗议法国*府、声援法国共产*。为了扩大民间友好的法共中央还于2年5月建立“法中友好协会”,具体负责法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活动。年中国国庆前夕法中友好协会受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邀请,派出12人的代表团访华。6年秋法共派出以法共中央书记杜克洛为首的代表团参加中共八大会议,10月1日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会见法共代表,双方就中法外交和经贸问题进行交谈,杜克洛积极表示法共愿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做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交恶,法共一直是苏共最为亲密的战友之一,但当时的法共总书记多列士并不愿意奉行赫鲁晓夫的*策。作为斯大林主义者的他反感苏联领导人去斯大林化的*策,而亲近中共的*策。不过中苏分歧公开化后法共迅速站到苏联一边,这一方面是因为多列士在打击*内异见派时需要赫鲁晓夫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法共早已将拥护苏联决策与坚持国际主义原则画上等号。
(六)2年底法共中央将斗争工作的矛头直指中共,欧洲五国兄弟*会议期间法共*治局作出批示,要求参加会议的法共代表团在与中共代表团接触时保持警惕,指出当前阶段“教条主义是国际共运中的主要危险”。之后法共报刊刊登多篇批判中共路线的文章,很快中共中央进行反击,《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于年2月27日共同发表《分歧从何而来?——答多列士等同志》一文,严厉批评法共跟随苏联的指挥棒团团转的*策,这篇社论激化中法两*的矛盾。4月1日苏共中央在会谈中向法共明确指出目前国际共运的主要问题是中国问题,法共不应再分散精力批评意共,暗示要法共全力攻击中共。此后法共报刊不断发表批评文章,与中共的论战达到高潮。从2年底起中共开始试图削弱法共中央在法共内部的威望和控制力,打击“法国修正主义者”,法共随即清洗一批*内的亲华左派人士,中法两*关系已不可避免地走向破裂。与此同时中国对于法国共产*的批判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认为在支持苏共的西欧各*中。“法共最坏,仰承苏修鼻息,疯狂攻击我*,力主召开分裂大会。充当苏修的急先锋,积极支持召开这种谴责中共的大会。中国加强与法国马列主义小组联合会的联系,支持他们建立法共(马列)的组织,这些组织在法国国内的主要任务就是批判法共中央的修正主义路线。0年代初期中法两国关系进一步拓展的同时,中国共产*与法国共产*重新建立*际关系,使*际关系与国家关系得以协调相处、共同发展。
道威斯计划
(一)道威斯计划是道威斯委员会提出的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报告,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和约》(巴黎和会)支付赔款问题成为20年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治中难以解决的纠纷,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于年制定该德国赔款支付计划。根据英国提议协约国赔款委员会于年11月增设两个专门委员会,一个研究平衡德国预算和稳定德国金融之方法,一个调查德国资本外流情况并设计引回的方法。两个专门委员会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主席,12月由法、比、意、英、美5国代表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来研究德国赔款问题。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该计划经同年7月16日~8月16日之伦敦会议(英、法、意、日、比、希、葡、罗、南、美参加)讨论并通过,同年9月1日生效。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主要内容是:由协约国监督改组德意志银行实行货币改革,并由协约国贷款8亿金马克(折合1.9亿美元)以稳定其币制;在赔款总数尚未最后确定的情况下规定德国赔款年度限额,即由第一年(~5年)10亿金马克开始逐年增加,到第五年(8~9)增至年付25亿金马克;德国支付赔款的财源来自关税、烟酒糖专卖税、铁路收入及工商企业税;发行亿金马克铁路公债、50亿金马克工业公债;德国的金融外汇、铁路运营以及税捐征收事务受国际监管;在赔款问题上以后如发生纠纷一律交由仲裁委员会解决,任何一国不能单独对德国实行制裁;由私人银行向德国输入资本帮助德国复兴。美国摩根公司答应向德国提供道威斯计划所需的贷款。德国以法、比两国从鲁尔撤军作为接受赔款计划的条件。年8月16日计划被双方接受,道威斯计划的执行对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9年德国支付赔款亿金马克,获得外国各种贷款约亿金马克。8年德国声称财*濒于破产而无力执行该计划,年为扬格计划所取代。
(二)“道威斯计划”是道威斯高超的经济、*治才华的结晶之一,也是一战后美国迈向“独立的世界主义”*策的重要一步。年月4日共和*人沃伦·哈定就任美国29任总统,并宣誓美国决不卷入外国的纷争。4月12日哈定又在国会联席会议上说美国“将不参加国际联盟”,但同时这位总统又保证他的*府将与那些想组成一个他认为非*治的国家联合体以及想使惨遭蹂躏的欧洲国家复兴的外国*府合作,这就是说哈定*府的所谓“不卷入”和“不参加”不过是要以美国的方式对欧洲施加影响罢。因为他们知道当时美国还不具备控制“国际联盟”的“能力”,但也清楚美国已具有的影响力,不参与欧洲事务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是“道威斯计划”产生的美国大背景。作为解决德国赔偿问题的方案的“道威斯计划”的产生及其得以实施还有更具体的背景,“计划”不仅结束德国经济的混乱状态,解决德国继续赔偿的一系列技术性问题,而且也使美、法等围绕德国赔款问题的矛盾、斗争以及相持状态得到大大缓解。20年代德国对协约国的战争赔偿问题和战后协约各国对美国的战债偿还问题联系在一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欧洲各国欠美国的战债共达10亿4千万美元,其中英国为4亿、法国为4亿、意大利为16.5亿美元。虽然《凡尔赛和约》规定英、法等可以从德国得到战争偿,但同时要偿还美国的债务,所以主张将赔款和战债问题联系起来讨论。年5月英、法两国*府首脑发表声明,主张同时一笔勾销对美国的战债和对德国的赔偿要求,当德国财*、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时已无力偿还协约国的赔款,英、法等在德赔款问题的矛盾也日趋尖锐之时。
(三)年8月1日英国外交大臣亚瑟·贝尔福向法、意等六个协约国发出照会(即“贝尔福照会”),提出英国准备放弃对德国赔偿的一切未来权利和对战债偿付的一切要求,只要这一放弃成为一项使此重大问题能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的总计划的一部分,言外之意是要求美国一同作废弃战债要求的努力。12月26日法国操纵的巴黎会议决定对德国实施制裁之时,29日美国方面发出“参与”的信号。这一天美国务卿查尔斯·埃文斯·休斯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对美国历史学会发表重要演说,指出应由一个“公正的”国际专家委员会来研究德国的赔偿问题,包括对德国的偿付能力作出新的估计,并且表示美国公民将会参加这个委员会的工作。年1月11日法比军队占领鲁尔后英、法在德国问题上的矛盾更加尖锐,德国也停止对英、法等国的赔偿。乘此机会10月11日美国总统柯立芝对报界声明,休斯的纽黑文演说所表述的立场仍然有效,同时也反对将战债与赔款联系起来讨论。英国赞同组成专家委员会重新讨论德国的赔偿问题,为迫使法国就范的英国联合美国对法国施加各方面的压力,致使赔委会于年10月15日在巴黎宣布道威斯和欧文·杨格为调查德国财*情况的美国专家,后组成道威斯领导的专家委员会。
(四)年1月14日道威斯告诉赔委会在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找出治愈德国经济弊病的途径,他在巴黎集会上称欧洲大陆将面临着灾难,除非“大家尊重常识”。他还告诫人们要提防在最近战争中打击德国的那些人的民族自大情绪,还谴责他们“居心险恶,利欲熏心。好乘人之危,落井下石”。4月8日在巴黎道威斯委员会向赔委会提交并公布它们的报告,法、英*府表示支持道威斯和他的专门小组向协约国提交的计划,在巴黎发表的一份公开信中德国官员们也称这项建议是“迅速解决赔偿问题比较切合实际的基础。”6月6日德国国民议会以票对18票接受道威斯的报告,7月16日讨论道威斯计划的协约国国际会议在伦敦开幕,美国*府打破几年来至多只派观察员列席协约国会议的惯例,派遣驻英大使凯洛格正式出席会议。8月16日通过最后议定书,8月0日德国帝国银行脱离*府而独立,并采用一套新的马克货币,9月1日柏林将按道威斯计划执行第一批偿付。“道威斯计划”除对德国今后的偿付额及偿付办法,款项来源和担保等作了规定外要求协约国向德国提供第一批约8亿马克(约合2亿美元)的贷款作为第一年偿付的主要部分,将赔偿转换外汇的工作交由一个专门的兑换委员会承担,不再由德国*府负责。改组德意志银行,摆脱国家控制,发行新马克。建立一半人由外国人参加的总理事会,确保银行法规得到尊重,不应存在本计划建议之外的一切外国经济控制或干涉等。
(五)道威斯计划实施后以美国为主的大批外国资本源源不断流入德国,~9年德国共得到外国贷款及投资26亿马克,其中美国资本占70%。贷款90%以上落到德国各大公司及企业中,贷款利息较高,毛率达6.5%~10%。赔款方面道威斯计划减少赔款总额,在/5年度至8/9年度5个年度的赔款额由开始年度的10亿马克递增到最后年度的25亿马克,具体可随年度繁荣指数予以调整。实际情况是在8年9月以前道威斯计划生效的4年里,德国支付的现金和实物仅相当于他们从国外所借款项的一半,随后赔款基本上停止支付,后来连债务都拒付。美、英等国又做一笔亏本生意,对于德国来说则是一笔国外利润。计划实施后德国资金奇缺的问题得到解决,加上从美国得到大量物质装备和技术帮助,其经济趋于稳定和恢复发展。法、英等收到一些赔款,同期美国经济逐步高涨繁荣,为欧洲提供资本的同时也扩大进口,使欧洲经济整体趋于稳定。欧洲虽经历一战但原有资本集中情况和生产目的并未改变,原有人之道依然按原方向损不足而奉有余,因此没有出现高利润率的基础。相反一战和战后危机还促进资本的垄断和集中,而道威斯计划也起了类似作用,如在德国90%的贷款落到各大公司及企业中,它的实质则更象是把德国变为美、英获取利润的殖民地。这种殖民地的性质与当时的其它殖民地不同,而是类似于二战后对待发展中国家的新殖民主义形式。但其实质是一样的,就是要从这些地方获取利润弥补国内利润不足,其结果也是一样的,是不可持续的。其贷款在不改变生产目的的前提下是难以收回的,实际上贷给德国的债务最终就没有收回。
(六)国经济只是在大量外资和技术等输入下才等以振兴,到7年随着人民贫困化的加深和工业中固定资本更新的基本完成,国内市场已难以继续扩大,国外市场(利润)也难夺取。消费品工业生产每况愈下,整个工业发展速度大为降低。9年世界经济危机来临前德国又要求延缓支付赔款(事实上已停止了),即使在相对稳定期整个工业生产能力也仅利用60%~65%,年平均失业人数达万~万人,比英国严重,这是由其生产目的未改变造成的。道威斯计划的制订表明《凡尔赛条约》的条款并非不可修正的,同时也反映美国的巨大影响力。当法国打算抵制这一计划时休斯对法国官员说:“这是美国的计划,如果你们拒绝这一计划,美国就不会再管了。”法国实际上是在美国的压力特别是金融压力之下被迫同意削减德国的赔款的。道威斯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解决因德国赔款问题引发的纠纷,大大缓和欧洲的局势。它是德国和协约国之间通过平等协商达成的协约,而非强加给战败者的“城下之盟”,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战后有助于欧洲和平的真正的“和约”。
(七)“道威斯计划”实际上结束由法国及其由它控制的赔委会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的支配作用,确立以美国为主的多国支配机制,为美国私人资本流入德国和有效地从其他协约国收回战债创造条件。年9月至年7月德国共支付赔款亿金马克(约合27亿美元),而同期德国从美、英等国得到的贷款约为亿金马克(约合50亿美元),其中美国向德国提供的是22亿5千万美元。也在同一时期美国从各协约国收回20亿美元的战债本息,这样一批又一批的美元从美国流入德国,再以赔款的形式流入协约国,最后又以战债形式流回美国,形成一个循环。“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是法国外交的一次失败,而美国则显示它在欧洲事务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实际“能力”。同时也表明美国参与欧洲事务的独特性和欲望。“道威斯计划”事实上从经济上扶持德国,它对战后德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伦敦会议的召开和道威斯计划的实施使美国*府越发看重美国经济力量的影响力和金融杠杆的有效性,并试图以此推行美国的安全观念,促进欧洲国家的安全合作,实现欧洲的*治稳定。
杨格计划
(一)杨格计划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为代替道威斯计划而实施的德国支付赔款计划,因由美国银行家欧文·扬主持制定故名。根据《凡尔赛和约》的领土决议德国领土减少了八分之一,人口减少十分之一。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地区,自普法战争以来一直为德国所占领,现在归还法国。和约又规定建立莱茵非军事区,萨尔煤矿转交国际联盟管辖15年,德国承认恢复波兰的独立,并且归还上西里西亚的部分属于古代波兰的土地,格但斯克及其毗连区变为国际联盟保护的自由区。《凡尔赛和约》还规定德国必须严格尊重奥地利的独立,并且承认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尽管波兰几百年来被侵占的土地还有10万多平方公里仍归德国所有,但是这已经不能安抚德国。德国不敢轻举妄动的是和约在军事方面的限制,德国军队不得超过10万人(不超过7个步兵师和个骑兵师),其中包括士兵、军官和非战斗人员。坚决取缔德国总参谋部,并且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禁止德国在院校以及射击、运动和旅行组织进行任何军事训练,禁止德国拥有重炮、坦克、潜艇和军用飞机。允许德国将来拥有一支海军舰队,但是只准有6艘袖珍战列舰、6艘轻巡洋舰和12艘加强雷击舰,全国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凡尔赛和约》中有关赔款的规定已经大大超过德国的偿还能力,战争过后德国的中小资产阶级纷纷破产,还不起债务的穷苦平民哀鸿遍野。德国要偿还各国债务的比例为法国50%,英国20%,意大利10%,比利时8%,日本0.75%,葡萄牙0.75%,希腊、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共6.5%。
(二)年4月赔款总额确定为亿金马克,分0年还清,如果德国违反规定的话协约国可以出兵占领鲁尔区。年美国推出道威斯计划,但后来发现它不足让德国付出巨额欠款。8年经济负担过重的德国要求修改道威斯计划,重新确定赔款总额和偿付年限,取消外国财*监督,撤走莱茵区的驻军。9年德国借口经济危机和财*濒于破产,无力执行道威斯计划。盟军赔款委员会成立调查小组商讨赔款问题,其后委员会发表报告惟遭到英国反对,该会在9年8月1日议定好计划并在年1月采用计划。同年2月11日——6月7日英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美国、德国等国代表组成以美国财*专家欧文·扬为主席的委员会,该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重新审议德国赔偿问题,提出打算“完全彻底解决赔款问题”的报告。美国支持德国要求在协约国德国赔偿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取代“道威斯计划”的“杨格计划”,根据该计划降低德国的赔款额,并取消对德国的经济管制。经海牙会议讨论并通过,该计划于年9月生效。计划要求德国在58年半内付清26亿五千万英镑,在获得盟国同意下计划取代原本的道威斯计划。年期赔款为四亿七千三百万且分为两部分,三分之一是“无条件赔款”,其余是可延期赔款(可由交通税或财*预算中抽出款项)。
(三)为了让赔款过程顺利,盟国成立国际结算银行处理赔款。但是在计划实行之前9年的经济大萧条造成大量问题,美资银行急需从欧洲取回现金,加上贸易衰退造成不少阻力。经济衰退导致经济民族主义阻碍贸易复苏,德国失业率持续高企,年时是.7%,年则是40%。有鉴于此的美国总统胡佛建议发出胡佛延期偿付权,在年7月前得到十五国支持,然而这无助舒缓欧洲的经济衰退,其中德国经济因银行危机而严重受创。最后,在年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与德国参加洛桑会议,多国代表意外地达成特别的协定—他们深深明白,大萧条已令德国无法再继续付还赔款。年6月德国即由其总统兴登堡声明因经济恶化而无力支付赔款,年6—7月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日本、葡萄牙、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希腊、美国、德国等国举行洛桑会议,同意不再迫德国马上赔款,免除德国九成债项并要发债券,这如同不用赔偿(因为赔款由原本的三百三十亿减至七亿一千四百万英镑)。非正式协定只要美国减免盟军所有战争债款,以上条款才会生效。胡佛表示延期偿付权根本与债款无关,延期偿付权届期后德国的仍要按杨格计划的规定赔款。但以上计划最后都全数失败,德国一直没有再继续赔偿,纳粹*上台以后更不承认任何赔款,杨格计划遂告终结。
(四)扬格计划内容:规定德国的赔款总额和支付年限,把赔款总额由亿马克(年4月伦敦会议确定)削减为.5亿马克,分59年偿付。规定9—年度支付7.4亿马克,下一个年度支付17亿马克,以后逐渐增加,到5——6年度达最高点24.29亿马克、然后再逐年减少,最后一个年度即7——8年度为8.98亿马克。赔款在58年零7个月内偿清,赔款来源为德国铁路和*府预算收入;协约国对德国提供所谓杨格计划贷款,净额为12亿马克;取消赔偿委员会及有关国家对德国国民经济与财*的一切形式的监督,取消协约国对德国财*经济的直接控制。成立国际清算银行,管理有关德国赔偿的金融业务,以调节债权国和债务国之间的关系,该银行此后实际上成为外国资本主要是美国资本向德国重工业(包括军事工业)投资的新机构;协约国从德国莱茵区撤走占领军。计划的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德国的赔款负担,通过国际清算银行的业务活动扩大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对德国经济的渗透。9年夏季魏玛共和国外交部长施特雷泽曼批准杨格计划,计划中虽然没有包括进德国方面的一切愿望,但与年的道威斯计划相比仍然是一个进步。然而德国国家主义人民*和国家主义国防联盟(钢盔队)于9年7月9日建立一个所谓“争取民众反对杨格计划全国执行委员会”,领导这一运动的是德国国家主义人民*的新任主席阿尔弗雷德·胡根贝格。此人是一个大德意志主义者,他从前曾在克虏伯手下担任过经理,现领导着一家庞大的新闻电影康采恩。他手中握有数目可观的金钱,在许多工厂企业中具有影响,控制着大部分新闻团体并兼任着德国最大的电影公司乌法的业主。
(五)纳粹**首领希特勒抓住时机准备进行一场迎合民众心理的宣传鼓动,因为这是符合他的那个国家主义纲领的。此外这样做还将使他获得一个良机,即通过与胡根贝格的结盟使自己在资产阶级国家主义分子更为广泛的范围中间发展自己的威望,并争取到大工业界的财*支援。胡根贝格一方也准备同希特勒携手共事,因为他和他的同伙认为完全可以把希特勒作为一名有本领的“鼓手”来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加以利用,并且还认为有把握制服他。双方在这场运动中对共和国展开一场大规模的进剿,希特勒在此期间从工业界捞取大量的资金,胡根贝格的新闻界亦与希特勒通力合作为他提供拥有众多读者的日报版面,非常详尽地刊登着希特勒的各种观点。虽然德国国家主义人民*搞垮杨格计划的实际目标没有如愿以偿,但是希特勒和他的运动却从中满载而归。由于同德国国家主义者们的结盟使纳粹*从孤立无援的状态中摆脱出来,从莱茵-西法尔的重工业集团那里希特勒又捞到大量的金钱,而且他还可以继续指望胡根贝格的新闻界在宣传方面为他提供帮助。
洛迦诺会议
(一)大战后的欧洲安全保障问题是凡尔赛体系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之一,5年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小城洛迦诺举议,讨论欧洲安全保障问题。会议签订的最后议定书和几个条约,总称为“洛迦若公约”。公约的内容包括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证维护凡尔赛和约所规定法和德比之间的边界现状;德国分别同比、法、波、捷签订仲裁条约,相约凡外交上所不能解决的争端,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法院裁决;法国同波捷分别签订防备德国进攻的相互保证条约。20世纪2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为解决欧洲安全保障问题、调整西欧各国关系并在*治上扶植德国的国际会议,5年10月5~16日英、法、德、意、比、波、捷克斯洛伐克7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举行会议,各与会国经过争吵达成妥协。10月16日草签7个条约、1个议定书,总称《洛迦诺公约》。同年12月1日在伦敦正式签字,6年9月14日生效。洛迦诺会议最后议定书是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证条约(又称莱茵保安公约),德国同比、法、波、捷4国分别签订的仲裁条约以及法国同波、捷两国分别签订的相互保证条约。其中最主要的是莱茵保安公约规定:德、法、比互相保证不破坏《凡尔赛和约》,德比、德法之间保持边界现状且互不侵犯,遵守《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非武装区的规定;承认道威斯计划;通过外交途径或和平方法解决一切分歧问题;英、意两国充当公约的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等。公约对德波、德捷之间的边界不予保证,实际上是鼓励德国向东扩张。6年9月德国加入国联取得行*院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但保留履行《国联盟约》第16条(关于对违约国制裁的规定)的行动自由。
(二)20世纪2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调整西欧各国关系并在*治上扶植德国的国际会议,会前法国担心德国恢复实力后再度复仇,希望调整法德关系来寻求边界的安全保障。英国在防止德国再起复仇方面与法国有共同利害关系,但不愿坐视法国称霸西欧,仍维持其传统的“均势”*策,力求由英国充当法德边界安全的保证者。德国力主修改《凡尔赛和约》,并加入国际联盟。5年初德国先后向英、法、比、意等国送交备忘录,提出与莱茵兰地区有利害关系的国家缔结公约等各项建议,因而受到欢迎。5年10月5~16日英、法、德、意、比、波、捷克斯洛伐克7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举行会议,美国虽未参加会议但支持英国,并对法国施加压力,希望会议达成协议稳定欧洲*治局势,以利于债务国偿还美国债务,加强自己对欧洲的渗透。会议讨论德国西部领土现状、德国与东部邻国的关系以及德国加入国际联盟等问题,德国主张维持其西部边界现状,不愿缔结保证其东部边界安全的条约。法国力求维护德国东西部的边界安全,英国只支持德国西部边界的安全,不愿保证德国与其东部邻国的边界现状。英法还要求德国无条件地加入国际联盟,利用德国反苏。德国要求参加国联,而拒绝承担《国联盟约》第16条关于对违约国制裁的规定。各与会国经过争吵达成妥协,最终签订《洛迦诺公约》。洛迦诺会议暂时调整西欧各国的关系,恢复德国在欧洲的大国地位,削弱法国的霸权地位。《洛迦诺公约》未能消除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希特勒上台后年月7日德军毁约开进莱茵非武装区,年4月德国宣布废止《洛迦诺公约》。
(三)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欧洲安全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于5年10月5日在瑞士洛迦诺召开会议,这次会议使与会国各有所得。《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为削弱德国来实现边界安全,曾与比、波等中小国家结盟,但小协约国力量毕竟有限。随着鲁尔冒险的失败和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法国的孤立和不安全感激增,特别是随着协约国军队从莱茵兰第一占领区撤出日期的逐渐临近更使法国迫切要求得到法德边界的安全保证,这样谋求安全就成为法国参加会议的最大目标。20年代德国外交的基本目标是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重新恢复大国地位。具体设想为争取使战胜国提前从莱茵区撤兵并调整东部边界,阻止法国对德国任意制裁,加入国际联盟在*治上与列强平起平坐。20年代的英国面临严重的*治、经济问题,英国*府把恢复经济和保持大英帝国作为头等大事,在欧洲问题上只希望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欧洲的最大安全,同时英国对欧洲*策的核心是通过抑法扶德来维护欧洲均势和防止德苏接近。5年10月16日与会国草签《最后议定书》和其它7个条约,总称为《洛迦诺公约》。公约的内容包括:德法、德比之间相互保证不破坏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相互之间的领土现状,双方不得彼此攻击和侵犯,并且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诉诸战争,彼此通过外交途径与和平方法解决它们之间的一切争端;英、意作为公约的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德国被允许加入国联;德国分别同比、法、波、捷签订仲裁条约,相约凡外交上所不能解决的争端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法院裁决;法国同波、捷分别签订在遭到德国进攻时相互给予支援的条约。
(四)洛迦诺公约暂时改善协约国尤其是法德关系,使欧洲国际关系显现出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从这一角度讲法国的安全忧虑有所缓解,但是该公约极大地削弱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从此,法国丧失对德国的制裁权。公约对德国东部边界不作保证又严重打击法国的同盟体系,法国的边界安全只能置身于英意两国的空头保证之下。公约的制定是英国势力均衡*策的再次成功,它使英国终以承担最小义务的办法获得欧洲的安全,并取得平衡欧洲力量的有利地位,成为法德之间的仲裁者和法国的保证人。但是该公约使德国迅速崛起,其军国主义复活步伐大大加快,欧洲的均势只是暂时的。进入0年代德国逐渐成为英国真正意义上的最强大的敌人,从长远看英国并非洛迦诺会议的真正赢家。洛迦诺公约的签订表明德国已摆脱战败国地位,开始与欧洲大国平起平坐,并迈出恢复*治大国地位的第一步。不久德国加入国联并成为行*院常任理事国,德国终于重新跻身于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在这次会议上德国还成功地拒绝对波、捷边界给予保证,这就为其以后向东侵略打开方便之门,由此可见德国的外交目标通过洛迦诺会议基本上得以实现。洛迦诺会议的最大赢家不是法国,也非英国,而是德国。洛迦诺会议的社会影响:对世界是凡尔赛体系的又一次调整,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为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对德国是进一步提高德国的*治地位;对法国是法在欧洲的地位再次遭到削弱。
洛迦诺公约
(一)洛迦诺公约是5年10月16日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七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举行的会议上通过的8个文件的总称,协议在该年10月5日至10月16日签署,并在12月1日于伦敦获得确认。一战中的欧洲协约国与中欧及东欧新兴国家尝试确认战后领土界线,并争取与战败的德国恢复正常关系。年以后由于道威斯计划的援助让德国实力日增,法国要求维持《凡尔赛和约》规定的领土和边界现状,德国亦试图调整对法关系争取恢复大国地位,英、法、德等七国在美国支持下举行洛迦诺会议签订《洛迦诺公约》。道威斯计划的实施使美国*府越发看重美国经济力量的影响力和金融杠杆的有效性,并试图以此推行美国的安全观念,促进欧洲国家的安全合作,实现欧洲的*治稳定。美国银行家多次声称除非欧洲有一个稳定和安全的*治环境,否则美国银行不会大规模向欧洲提供贷款。5年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总裁本杰明·斯特朗明确告诉欧洲领导人,美国金融界的态度“主要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对欧洲*治形势有信心”,也就是说欧洲安全形势的改善和*治形势的稳定是获得美国资本的前提,实际上正是美国的压力促使德、法、英等国认真考虑签订一个欧洲安全条约并开始安全谈判。公约于5年12月1日在伦敦正式签字,其主要内容包括:洛迦诺会议最后议定书;德、比、法、意、英《相互保证条约》(又称《莱茵保安公约》),规定德、法、比互相保证德比、德法边界不受侵犯,遵守《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区非军事化的规定。英意充当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德比、德法、德波、德捷之间的《仲裁条约》,规定德国和比、法、波、捷用和平方式解决彼此间的纠纷,每一组缔约国分别设立一个常设调解委员会处理双方间的问题;法波、法捷间的《保障条约》规定在抵御遭受无端袭击时互相支援。公约保证德国与西部邻国的边界现状,对改善法德关系和稳定欧洲局势有积极意义。但未给予德国与其东部邻国的边界以保证,即不约束德国向东扩张。
(二)纵然东欧局势仍然紧张,洛迦诺公约被认为为年至年期间西欧各国关系之改善提供基础,公约之成功可见于德国在6年获得成为国际联盟第六个常任会员国以及盟军在年6月完全撤出德国西部的莱茵兰。作为维持世界和平、鼓励国际合作的首个正式机构,国联之能接纳德国者诚然创造维持欧洲和平的契机。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又一次较大调整,它暂时缓解欧洲安全问题,改善协约国尤其是法国同德国的关系,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并为道威斯计划的继续实行和20年代中后期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这个公约是道威斯计划在*治上的继续,成为德国摆脱战败国地位来恢复*治大国地位的重要一步。洛迦诺公约签订后德国的国际*治地位有所提高,不久参加了国际联盟并取得国联行*院常任理事的席位。会议结束后欧洲出现一派乐观和欣喜的气氛,对于很多人来说洛迦诺会议标志着法德和解,为欧洲带来稳定与和平,大大改善西欧的外交气氛。先前的敌人开始被视为朋友,“洛迦诺精神”即善意与和解的精神取代过去的猜忌和对抗,似乎一战导致的怨恨和痛苦已经结束,一个和平与和解的时代到来。
(三)公约签订的结果使法国受到削弱,丧失作为战胜国对德国的制裁权,自身安全需要英、意的保证。但法国后来寻求英国支持无果转而求助于美国,美国考虑到自身的安全与法国等15国签订《非战公约》。德国是主要受益者,取得与法国平等的地位,为其恢复*治大国奠定基础。然而洛迦诺协定明显地排除前苏联于局外,仅仅令前苏联因“西方之议和”而更感被孤立。年前苏联借拉帕洛条约与德国修好,然则西欧现下之举,无疑为拉拢德国而已。年德国极端民族主义再度抬头,“洛迦诺精神”宣告幻灭。年对于“东方洛迦诺”之提议,德国反对确认东方边界,波兰则要求西方承认它在年从前苏联得到的土地利益,故此未能达成任何协议。19年1月0日德国纳粹*上台后于年月7日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并宣布不再受《洛迦诺公约》的约束。年4月28日正式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随即在年9月1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马奇诺防线
(一)马奇诺防线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筑垒配系,马奇诺防线从8年起开始建造,0年才基本建成,造价50亿法郎(、0年代货币),其名称来自当时法国的陆军部长马奇诺的姓氏(~)。防线主体有数百公里,主要部分在法国东部的蒂永维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位于法国东方所设的防御工事,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而十分坚固。由于造价昂贵所以仅防御法德边境,至于荷兰则由英法联军作后援。防线内部拥有各式大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通道四通八达,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由于法比边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岖而不易运动作战,并且比利时反对在法比边界修建防线,所以法军没有多加防备,但万万没有想到德军会由此突破。0年5月德军诱使英法联军支援荷兰,再偷袭阿登高地,联合荷兰德军将联军围困在敦刻尔克,而马奇诺防线也因为德军袭击其背部而失去作用。9年法国开始对边境工程设防问题研究,5年法国制定在边境构筑独立筑垒地域配系的计划,7年法国决定先在其东北边境构筑梅斯、劳特尔和贝尔福个独立的筑垒地域(前两个筑垒地域在有的文献资料中也分别称为洛林、阿尔萨斯筑垒地域)并于8年开始施工。由于德国重振武装,法国朝野强烈要求加强法德边境设防。9年12月马奇诺任陆军部长,经他努力法国国会于年通过沿东北部边境修建绵亘防线的巨额拨款,于是防线即全面展开施工,至年基本建成。年法国副总理兼国防部长达拉第决定从马奇诺防线北端,沿整个法国、比利时边境直至北海边构筑达拉第防线,并对马奇诺防线进行加强,工程一直进行到0年5月德军对法国发起进攻时为止。
(二)马奇诺防线的位置自隆吉永至贝尔福,全长90公里,包括梅斯筑垒地域、萨尔泛滥区、劳特尔筑垒地域、下莱茵筑垒地境和贝尔福筑垒地域。整个防线由保障地带(纵深4~14公里)和主要防御地带(纵深6~8公里)组成,工程构筑以梅斯和劳特尔两个筑垒地域最强。萨尔泛滥区是利用天然的江河障碍和沼泽地构成的,年以后才开始构筑工事,设防最为薄弱。下莱茵筑垒地境以莱茵河、罗讷河、菜茵河运河为天然屏障,仅在莱茵河沿岸地区构筑由永备射击工事组成的支撑点。在梅斯和劳特尔筑垒地域的最重要地段构筑有地面和地下部分相结合、适于环形防御的综合工事群,其地面部分为装甲或钢筋混凝土的机枪工事和火炮工事,地下部分有数层,包括指挥所、人员休息室、食品储藏室、弹药库、救护所、电站、过滤通风室等。工事之间都有通道连接,通电动车,射击工事内的武器都是专门设计安装的。整个防线共构筑各种用途的永备工事有个,密度达到每公里正面15个。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的顶盖和墙壁厚度达.5米,装甲塔堡的装甲厚度达00毫米,均能抗两发毫米臼炮炮弹的直接命中。防线内的防坦克障碍物主要有防坦克壕、崖壁、断崖及金属和混凝土桩砦,并用地雷场加强。防步兵障碍物一般为金属桩或木桩铁丝网,有的地段还设置通电铁丝网。
(三)马奇诺防线规划与设计目标:避免敌军的突然袭击,并发出警报;为法国军队的动员争取时间(两三个星期);节省人力;保护阿尔萨斯和洛林(8年回归法国)和其工业基地;应对突然袭击时作为反攻的基地;同样防御由瑞士和比利时方向进攻的敌人;延缓敌人的进攻,等待主力部队的增援;显示非进攻而和平的军事态势,并在德国入侵比利时的情况下迫使英国帮助法国;阻挡德国先期进攻后,推动比利时参战(比利时在马奇诺防线德国一边)。马奇诺防线的建成使德国军队不得不避开德法边境正面,另选进攻法国的方向。0年5~6月德国主力通过阿登山脉,从马奇诺防线左翼迂回,在蒙梅迪附近突破达拉弟防线,占领法国北部,接着进抵马奇诺防线的后方使防线丧失作用。马奇诺防线是阵地战思想的产物,为了避免再度出现如一战时的巨大伤亡而修筑,因其火力完备强大、纵深极宽,延绵德法边境,一度被认为是"不可以逾越的马奇诺防线"。法国因过度信赖此防线导致备战松懈,直至德军绕道比利时进攻法国时法国人还依然沉浸在巴黎的灯红酒绿之中,自信的认为德军不敢冒犯,因此未能有效的组织起军队进行一次阻击导致德军长驱直入,马奇诺防线的失效意味着如一战般的阵地战战争形态彻底结束。
(四)法国自拿破仑帝国溃灭后一直处于一种较为动荡的社会状态之下,普法战争的惨败曾给法国人一个重整军事理论和思想的契机,在背上沉重的民族耻辱的十字架后法国人一心为了复仇将“大规模进攻”理念奉为经典的军事思想,同时将军人的荣誉感上升到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军不但轻视野战炮兵的火力掩护,还迂腐的认为步兵在德军机枪和大炮的打击下跑步前进都是对军人荣耀的一种侮辱。在付出数以十万计的生命为代价后法国人终于逐渐务实,摒弃那些可笑的理念,最终在盟友的帮助下艰难地打败宿敌德国。由于一战初期法国鼓吹“大规模进攻”带来的惨重损失以及后来数次防御战役中的巨大成功,使大多数人都认为未来的战争形态不会脱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那种类型,因此一战中取得的经验被法国人完全保留下来。野战炮兵掩护下的经过要塞加强的不间断线性防御,日后法国人利用现代技术对其进行改进并发扬光大,最终将这一完全防御的军事思想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一场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法国人的军事思想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从“完全进攻”变成“完全防守”,马奇诺防线便是这种军事思想的最佳实践。法军的这种军事思想不能不提凡尔登战役,这场战役是法国人面对强敌勇于牺牲、坚持到底获得胜利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法国人在一战中最大的骄傲。从这场战役中得来的“炽盛火力结合坚强防御”的经验在日后的战斗中被屡屡实践,并从中得出“炮兵开路、步兵占领的进攻新方式”,日后为法军奉为教条并在二战爆发后被不折不扣机械式的执行到底。野战炮兵掩护下的经过要塞加强的不间断线性防御成为法军最新军事思想和行为准则后所有的一切皆围绕其展开作业,法国人特别注重火力掩护下的固定防御,野战条件下的部队机动被忽视。作战条令和训练大纲都不鼓励部队进行冒险性进攻,尽可能在战场上“避免与敌人发生遭遇战”,在预定防御阵地上用“旺盛”的火力对来犯之敌进行打击成为法军的作战原则。
(五)当*治家们准备给德国强加一个惩罚性和平条约以阻止他再度威胁法国时,法国军队开始考虑采取何种军事措施在未来可能的入侵中保卫法国。当时军队高层分成两派,一派的代表人物是福煦元帅(一战结束时的盟军最高指挥官),他认为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德国一旦再次威胁法国的话法国应该立刻发起一场跨过莱茵河的进攻;另一派则宣称上次大战中特别是凡尔登会战的经验证明坚固的永备防御工事和要塞的优越性,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它们能给攻击部队造成巨大的损失,他们认为法国最好能有一系列要塞构成的战略防线抵御入侵直到盟国能提供援助以联合封锁来扼杀德国。法国却选择后者,结果使法国走上亡国之路,这也再一次说明将自己国家的安全交给别人是靠不住的。法国军事领导层的短视还体现在对新式武器的使用上,恩格斯指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而一战中崭露头角的新兵器坦克和飞机被法国人可笑的定义为步兵和炮兵的支援工具,有些法国将领固执的认为飞机的作用就是给炮兵指示目标,而坦克的活动范围必须圈定在己方炮火的有效射程之内,进攻只能在炮兵完全摧毁敌方防御之后才能由步兵发起,坦克必须掩护进攻的步兵。这些在日后成为笑柄的概念在当时被深深镌刻在法军官兵的头脑中,以至于当他们突然面对超越自己认知度的一种全新概念的战争时才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凡尔登的英雄贝当元帅也不止一次公开表示坦克和飞机不能改变战争的形态和进程,法国的安全主要建立在边境上连绵不断的要塞工事上。
(六)一战结束后法国这个名义上的战胜国也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军队伤亡超过万人,北部省份被战争摧毁,国家背上沉重的战争债务导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人口因素上的考虑也为防御学派增添砝码,一战战后的人口统计表明法国只有万人口,但德国有万,而且德国的出生率更高。因为战争的影响让法国在年后5年将面临严重的兵役人员短缺现象,残酷的一战令普通法国人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既然国耻已雪那不愿再战的民意也令保持一支“完全攻势”的军队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和平是那么可贵,谁还愿意主动发起战争呢?正是在这种“过和平日子”思想的驱使下消极防御的思想也在军队中蔓延开来。在战争爆发前马奇诺防线的修建是法国人的一个骄傲,这个欧洲最为庞大的工程项目将筑城技术发挥到极至,法国人将国家安全完全寄托其上并非毫无道理。如此一条坚强的防线完全断绝敌人从侧翼迂回的可能性,只有在付出惨痛代价的情况下才可能达成突破,法军在使用少量兵力守备防线的情况下可以调集尽可能多的预备队对来犯之敌进行痛击。很显然法国人也并不完全认为马奇诺防线牢不可破,也有用机动预备队对来犯之敌在突破后进行反突击的准备,贝当元帅就认为必须要有高度机动之兵力准备封闭突破口,或对突破防线之敌进行两翼夹击的作战。在法国人的理念中突破马奇诺防线的敌军必将遭到惨重的损失,在法军机动兵力的打击下敌军的进攻必定会遭到失败。
(七)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乐观,英国陆军的一位军长艾伦·布鲁克爵士在年末和0年初曾经两度参观马奇诺防线,在日记里写下他的感想:“不用怀疑,马奇诺的整个观点是天才的设想。但是它只给我很少的安全感,我认为法国本来可以做的更好,如果把钱花在机动防御的装备上,比如更多更好的飞机和更多的装甲师,而不是把钱扔进地下。马奇诺防线最危险的方面在心理上,它给人造成一种错误的安全感,躲在牢不可破的钢铁防线后面的感觉,一旦这种感觉被打破那法国的战斗意志将一起被粉碎。”不幸的是这名英国人的担忧恰恰成事实,年9月日法国对德宣战后布置在前线的法国部队根本没有临战前的紧张气氛,从前线到后方的法国人一致认为德国人必然会在马奇诺防线面前撞得头破血流,这场战争将会是一场“轻松的战争”。他们整日里无所事事,既不作战也几乎不训练,更不用提操练那些听都没听说过的步坦协同、空地协同战术。法国士兵每天的工作就是挖一些毫无用处的野战工事,以及享受后方提供的丰富全面的娱乐设施,直到被德军突如其来的攻势打得一败涂地。马奇诺防线有其存在的价值,它完成预先的目标,保护其负责的边界。它的存在使德国决定通过比利时和荷兰进攻的重要原因,阿尔卑斯山区的工事群也很容易的挡住意大利的进攻。尽管防线发挥作用,但法国和其盟友遭到决定性的失败,公众将马奇诺防线没能拯救法国视作失败,但真正失败的原因是法国最高统帅部在20世纪20年代和0年代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军事思想已经严重落伍的结果。二战结束后法国先后几次重整过马奇诺防线以应不时之需,20世纪70年代以后马奇诺防线的军事意义已丧失殆尽,法国*府通过拍卖的方式将马奇诺防线还之于民。一些工事成旅游的景点,另一些变成蘑菇养殖的农场,而其中的大多数则静静地埋伏在法德边境,目睹着历史的变迁。
德意志第三帝国崛起
(一)8年11月11日德国与协约国在法国巴黎东北的贡比涅森林签订投降协议,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宣告结束。战争结束后协约国集团于9年和年在巴黎和华盛顿先后召开国际会议,讨论重建战后国际秩序的问题,经过几番讨价还价最终建立战后初期的国际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德国问题,英、法、美三国操纵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在处置德国时采取“以暴治暴”的方法,使德国丧失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在德国人心目中埋下仇恨的种子。因此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德意志第三帝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凡尔赛和约》的严酷条款怀有怨恨。19年初希特勒出任德意志第三帝国总理,纳粹*掌握国家*权,阿道夫·希特勒违反《凡尔赛和约》20年停战的协议开始秘密武装德意志第三帝国。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年成立的国际联盟虽然是各国为防止武装冲突、加强普遍和平与安全而建立国际机构的第一次尝试,但在实践中并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它的作用只是帮助大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巩固战后世界体系。受英法两国的操纵,它缺乏对侵略行为的有力制裁,并且由于美国的缺席进一步削弱它的职能。到二战前国际联盟已经形同虚设,无力阻止法西斯势力的扩张。
(二)9年至19年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陷入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使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资本主义各国之间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也愈演愈烈,以此为基础而产生的经济、*治和军事矛盾也不断地激化,其结果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原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深化,争夺国际市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愈演愈烈。为了摆脱危机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转移矛盾、转嫁危机,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