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伊尔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二战西线有哪些战场德国为何在不列颠之战输 [复制链接]

1#

引言

因芬兰的独立而长期烦恼的苏联也企图采取军事行动以唆使共产*人接管那个国家。苏联的计划是效仿德国在波兰的战术,约动用一百个师。但是,曼纳海姆陆军元帅指挥的三个芬兰师充分利用了森林、山丘、湖泊与积雪来挫败苏军于年11月30日发动的攻势。

苏芬战争

苏军重整旗鼓,最后动用了大批的空军、步兵与炮兵发动进攻(年2月2日-15日),打得芬兰于3月13日投降。虽然这是一场小规模的战争,但是它显示了高度机动的半游击部队的作用,轻敌的危险性以及采用适合于战场特点的战术与武器的必要性。这场战争促使希特勒低估了红军的能力,但是它在希特勒进攻之前在修改条令与调整编制方面也为苏联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实战检验机会。苏联战略空军在挫败芬兰民心方面的失利使战略轰炸名声扫地,加上与日本边境冲突中的经验,还使战术空军的倡导者完全控制了红色空军。

德国在西线的胜利

1.挪威与丹麦

希特勒鉴于年秋英国拒绝了他的和平建议,决定摧毁它。希特勒要达到摧毁这个传统反极权主义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必须既能消灭其海上力量,同时又能使法国沦为受奴役国家。这样,他在西线的军事目标便是欧洲的海岸线。三个月后他控制了这条海岸线,北起北角,南达西班牙边界。从进攻的角度看,这项计划是针对着英国战争潜力的。从防守的角度看,它可保证德国从挪威攫取必要的铁矿石,从瑞典掠夺滚珠轴承,从法国夺取煤炭。德国进攻挪威是非传统战法的一项杰作。

在英法宣布在挪威领海布雷以阻止铁矿石从纳尔维克输出(年4月8日)之前,德国就计划了这次进攻。德国部队乘商船进入挪威的重要港口,登陆后组织了第五纵队,而且还在4月9日那个关键的早晨,通过空袭与空降攻占了挪威所有的机场及其他要地。德军凭借挪威多峡湾的海岸,第一天就夺取了奥斯陆与其他战略要地,从而先下手制止了英国的敌对行动。丹麦当日也落入德军手中。这些德军简直是一走到哥本哈根王宫的大门就夺了权。

整个战役进展迅速,这使精神上与物质上都毫无准备的同盟国措手不及。它们在挪威与丹麦之间的斯卡格拉克海峡布雷,但是由于德国采用了空中再补给而失去作用。直至15日才有一支英国部队抵达纳尔维克,此后两天又在纳姆索斯与翁达尔斯内斯实施了有更多意图的登陆。按计划,这些都是为直接进攻特隆赫姆而采取的牵制性行动。但由于舰队在作战时面临没有适当的空中掩护的危险(因为既没有己方的航母舰队又没有陆上机场可供利用),只得放弃这项进攻计划。

这场无效的救援作战导致了同盟国在5月2日-3日的撤退,折损了些武器装备与舰只,而人员伤亡却不大。挪威于6月9日正式投降。此战的主要成果是,提高了希特勒在中立国的威信,把倒楣的内维尔·张伯伦赶下了台,而由温斯顿·丘吉尔接任首相。此外,它还促使北海成为中立区,并再次显示了战术空军的机动能力、联合作战的威力以及突然性和保密原则(特别是建立在周密计划与准备的基础之上的突然性和保密原则)的重要性。

2.荷兰与比利时

德国向法国大举进攻以前首先对荷兰、比利时与卢森堡进行了战略性的歼灭。德国准备的是进攻,同盟国则专注于制订各种固定防御计划,可是,由于遭到了断然取中立态度的荷兰与比利时的阻挠而没有什么进展。最后,同盟国决定以色当为轴心将其左翼部队前出至代尔河。这个轴心由法军中最弱的集团军防守。(马其诺防线未延伸入海,因法军兵力不足,无法同时扼守防线和维持一支野战集团军。)

针对盟军这种全然是防御性的部署,德国企图用装甲部队突破法国认为不可逾越的阿登山脉。一旦成功,这支装甲部队便兵分两路,实施突击,一路将盟军防线的左翼部队打下海去,另一路将其右翼部队逐回到马其诺防线的后方。尽管盟军拥有某些精良的武器,如果使用不当,德军仍在人员、装备与协同方面享有优势。德国通过巧妙地运用其成功的一招,即运用装甲部队、摩托化部队、战术空军与心理战相互支援这一招达成了战术上的突然性,并利用继之而来的混乱与拥挤扩大战果。沮丧的难民汇成的人流立刻妨碍了盟军的运动。

5月10日,德国的空军与空降兵向荷兰飞机场与桥梁发动进攻。伞兵攻占了比利时的桥梁,炸毁了铁路,滑翔部队占领了重要的埃本埃迈尔要塞。翌日,德军一渡过艾伯特运河,比利时军就撤退,投奔前来增援的英法军队。德军装甲部队迅速突破荷兰军的防御,孤立了海牙。14日,德国要求荷兰投降并且轰炸了鹿特丹。荷兰军停止了抵抗。这一系列事态的发展严重挫伤了法国人的士气。

3.法国

5月10日,德军向英法部队的司令部、补给堆积场与飞机场发动大规模空袭。由四十个师组成的配置在从色当到沿海这一防线上的第一集团军群奉命转而对付德军的各路突击。于是,它撤离了构筑良好的阵地而采用临时性的野战工事。这使敌人很高兴。问题是色当这个实施机动的固定点能否顶得住。遗憾的是,法军第二集团军是由那些被视为仅能担当平静地区防御任务的二流部队所组成。

(1)进攻

德军司令冯·龙德施泰特指挥的装甲主攻部队猛扑那慕尔一色当防线。法国守军于10日所要求派遣的增援部队要等一周至十天才能赶到。12日,冯·克莱斯特向马斯河上的阵地发动进攻,强占了一个桥头堡,于是德军在打头阵的“斯图卡”式飞机的掩护下源源不断地涌入法国;这些飞机对地面战术目标实施俯冲轰炸,给盟军造成混乱。盟军司令部被炸得晕头转向,这哪是年式的正统战争啊:到19日,德军已攻占亚眠。翌日,占领阿布维尔。23日,进抵英吉利海峡。至此,盟军的北翼(或称左翼)被围。由比利时军扼守的东北方向的堡垒在英军司令戈特勋爵奉命撤至海岸之后于5月28日投降。

(2)敦刻尔克

英国远征军的残存部队偕同法军部分后卫部队,终于在英国战斗机的掩护下撤离了敦刻尔克(5月26日-6月3日)。此事之所以成为可能,首先是因为德国决定保存装甲力量,这使戈特从5月23日-5月27日有充裕的时间加固堤坝和水道等滩头防御工事,这些工事使敌坦克无用武之地。其次是因为德国空军轰炸了奥斯坦德,而没有轰炸敦刻尔克与加来。再者,戈林促使希特勒将完成消灭英国远征军的任务赋予了德国空军。

(3)法国的陷落

英军从敦刻尔克撤退后两天,德军便向魏刚发动进攻。魏刚已取代甘默林任法军最高统帅。德军迫使魏刚的部队越过(6月11日部队已撤离的)巴黎向后撤。这导致了*府的改组,由军事巨头——“凡尔登英雄”贝当元帅执*。他上台后立即要求签订停战协定。这个协定于6月25日签字,法国就这样陷落了。可是意大利直至10日才参战。它越过阿尔卑斯海滨进行袭击以便收复八十年前加佛尔割让给拿破仑三世的那块领土。

法国之役在许多方面都与富勒和利德尔·哈特多年前所倡导的别无二致。装备有适当重型武器的快速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首先突破“不可逾越”的国家中防守薄弱的阵地防线,尔后迅速突入该国守军后方以造成混乱。这些部队在远离地面支援部队时则采用飞机代替火炮,发挥突袭、集中、机动、良好的训练、指挥与后勤的作用。法国之战就是规模大为扩大了的波兰战役。九个月来的告警竟使德国再次在法国得手是更加说不过去的。

只有一点可以原谅:法国同波兰一样不幸,它的重要工业区也靠近危险的边境。即便如此,法国的防御从战术上看也是不合理的。盟军虽拥有可抵御敌国入侵的武器装备,但却没有真正机动的装甲师。军事条令、部队训练以及士气(就法国而言)都是从年延续下来的。

不列颠之战

德国的歼灭战略已在法国获得成功。目前的问题是如何把它用来对付英国。供潜艇实施封锁的海军基地已经有了。可是,封锁是一种缓慢而不可靠的方法。希特勒急于想打败英国。唯一的方法便是入侵。可是,德国人在这方面却面临着重重困难,因为他们尚未打算实施海上作战,缺少两栖作战必不可少的装备与原则,而且还得从皇家海军与空军手中夺取局部的海上与空中优势,以便掩护大部队横渡英吉利海峡。命名为“海狮作战”的德国计划是根据戈林的夸口制订的,戈林声言要以消耗战战胜皇家空军。

但是,他在这方面却完全失算了。他缺少重型轰炸机;战斗机航程有限;加之英国还有一套以雷达和无线电为主体的战斗机导航系统。这种系统能使地面控制人员引导守方的优势战斗机队袭击对方的进攻机队。因此,道丁爵士能够在不列颠之战的各阶段连战皆捷。在第一阶段(7月10日-8月7日)中,德国从两个航空队中抽调了部分兵力对英国运输船队进行空袭以控制英吉利海峡。这些空袭部分地起到了作用,因为英国雷达无法在运输船队遭受攻击之前发现低飞的机群,以便让战斗机及早升空截击。

此外,英国也遭受了损失;英国由于吸取了敦刻尔克空战的教训,正在修改其平时战斗机战术中的不当之处。第二阶段(8月8日-23日)是德军以猛烈轰炸开始的两周消耗战,但是其主要目标是夺取空中优势。道丁挫败了德军。他的做法是不让其所有部队投入战斗,并且还将战斗机后撤到德国空军航程以外的基地。在第三阶段(8月24日-9月6日),德军除继续在夜间对近乎整个英国实施零星的空袭外,还加强了对皇家空军机场与控制装置的空袭。

在第四阶段(9月7日-30日),英国为了报复德国对伦敦的一次意外轰炸(8月25日),也对柏林进行轰炸,这点使德国改变了战术。于是,希特勒与戈林便决定沿用挫伤华沙与鹿特丹民心的方法,而且得到了德国空军战地指挥官们的支持。他们认为皇家空军战斗机部队已濒于覆灭。凯塞林认为,对伦敦实施大规模的空袭将诱使英国出动所有的预备战斗机参战,这样,便可将其全部歼灭,然后入侵戈林亲自指挥。现在,德国飞机以完整的密集队形飞过海峡,直捣首都。

9月15日,皇家空军宣布击落敌机一百八十五架(实则六十架)。此时,战斗已到了重要的转折点。两天后,业已延宕的入侵便无限期地推迟下去。到作战的第五即最后阶段(10月1日-31日)开始时,德国已损失飞机一千六百五十三架。这时,戈林转而采用对方的雷达、地面观察队与控制人员更难以对付的高空战斗轰炸机轰击。

此外,皇家空军平时非常不重视夜战战术,对付敌夜袭的准备也极差。在这次战役中,德国错误的空战理论终于使德国输掉了在西线的战争。甚至在不列颠之战结束之前,希特勒就已下令放弃对英国的进攻而准备入侵苏联。这样,他便犯下了将敌人留在后方的致命错误。英国生死存亡有关的地区不仅是其自己的中部工业区而且还有美国在大西洋彼岸的武器库。

中东(-年)

德国孤立英国之后就应该将注意力真正地转向中东。德国大战略(年拿破仑战略的翻版)要求把消灭埃及作为粉碎英国海上力量、大肆削弱大英帝国的手段。而且时机也已成熟。正如尔后的事态所表明的,如果德国在年夏季指派隆美尔带领一个装甲师前往增援意军,它是可以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这样希特勒不但能控制中东而且还能控制通往苏联油田的土耳其大道。可是,希特勒却将此任务交由墨索里尼完成。结果墨索里尼失败了。

然而,伦敦的错误指导使韦维尔陆军元帅率领的英军的胜利果实付诸东流,使它们再次卷入灾难性的欧洲大陆战略之中。伦敦决意要援助希腊,这是-年萨洛尼卡之战灾难性的重复。这一具有*治色彩的行动将英军的重要坦克和飞机一点一点消耗殆尽,而英军本可赶在隆美尔抵达之前,用这些武器将意军赶出北非。结果英美对西西里(而不是对北非)的入侵就成了它们在年对德的首次反攻。

1.向利比亚发动的初期进攻

当意大利于年6月10日发动进攻时,韦维尔在中东约有八万一千名装备低劣的部队。这些部队既要对付意大利在利比亚的二十一万五千人的部队,又要对付它在东非的二十万部队。另外,他在6月底之前无法采取适当的防御措施。尽管意大利未夺取马耳他,但是韦维尔那条穿越地中海的补给线却靠不住,而且他那条经由红海的补给线也受到来自厄立特里亚的威胁。

意大利的战略应当是从西部和东南部两面夹攻开罗,从而把英军分割成两个部分。相反,在平时军事演习中长期以非正统思想而闻名的韦维尔在七战利比亚的首战中夺得了主动权,打击了敌人。他运用年艾伦比的欺骗战术,在意军面前虚张声势。第一次利比亚之战就是一系列袭击,袭扰和占领意军的前哨基地。与此同时,一位非常审慎的意军指挥官格拉齐亚尼于9月入侵埃及,建立了一连串七个要塞,但是这些要塞都不能相互支援。

10月28日,韦维尔决定发动第二次利比亚之战。但是这次进攻由于墨索里尼于同日向希腊宣战而推迟了。于是,韦维尔奉命去占领克里特岛。同时,通过侦察发现,意军哨所之间有一间隙地。英军设立了前进补给品堆集所之后,便勇敢地突人这一间隙地攻打数量优势的意军,而且在12月9日开始从后方攻占意军的要塞。英国西部沙漠部队司令、将军理查德·奥康纳爵士战功卓著。他原计划的一次威力侦察却成了一次进攻战。

他还以袭击发动了12月9日-11日的西迪巴拉尼之战,年1月9日的巴迪亚之战以及1月22日的托卜鲁克之战。士气沮丧的意军顺着沿海的道路撤退,他们边撤边遭到低空飞机与海军舰炮的袭扰。韦维尔决定对他们再发起一次进攻。他派遣剩余的装甲部队穿越沙漠直捣昔兰尼加突出部的底部,切断班加西以南的沿海道路。意军窜入位于贝达富姆的英军前哨基地。到年2月7日局势稳定时,意军损失了十三万人,而韦维尔仅伤亡二千人。此时,奥康纳的战线已拉得过长。韦维尔奉伦敦之命将三个师派往希腊之后,所剩的兵力也不足以继续向的黎波里追击。这样,意大利才保住了继续作战的基地。

2.东非之战

利比亚之战还未结束,韦维尔就命令部队从苏丹与肯尼亚肃清东非的意军。英军的进攻日期由于意军撤出卡萨拉而提前到1月19日。攻方平均日行三十五英里,于4月4日进入亚的斯亚贝巴,并迫使奥斯塔公爵于18日在安巴阿拉吉投降。这次从两个方向突人的进攻战又消灭了二十万意军,占领了埃及的后方,控制了红海补给线。英军之所以胜利,部分是因为阿比西尼亚游击队提供了支援,部分是因为意大利空军几乎完全没有参战。

巴尔干之战

1.南斯拉夫与希腊

年10月22日,希特勒与罗马尼亚的实际统治者安东内斯库元帅签订协定,兵不血刃地占领了罗马尼亚。墨索里尼于10月28日向希腊宣战。这是他于年4月7日开始对阿尔巴尼亚冒险的继续。他未将这个意图提前通知希特勒,企图以此表明意大利行动的独立性。

总之,保加利亚于年3月1日加入轴心国后,南斯拉夫便真的处于轴心国的包围之中。南斯拉夫一拒绝加入轴心国,德国便更改进攻苏联的时刻表,于年4月6日转身向南进攻南斯拉夫,用了十一天就迫使大部分南斯拉夫部队投降。与此同时,希腊于2月底在英国以及后来南斯拉夫的支持下,决定沿东罗多皮山脉构筑一道线式防御阵地,即梅塔克萨斯防线。这再次使德军有机可乘。

利斯特陆军元帅利用地理条件与装甲部队对付这道防线。一支兵分四路的突击部队于4月6日发起进攻,两天后攻入萨洛尼卡。尔后,英军撤至塞莫皮莱(温泉关),从而暴露了已撤到伊皮鲁斯的希腊军队的主力。这些希腊军于21日就地投降,于是英军决定撤退。但一支德国伞兵部队占领了科林斯运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梁后,英军便无法继续进行有秩序的撤退。德国伞兵部队的行动很快还得到一支摩托化部队的支援。

4月26日-28日,英军已将三分之二左右的兵力撤出,但是被迫丢弃了所有装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扼守防御外围所需的装甲部队与空中力量。拯救意军的希腊之战使德国对苏联的进攻推迟了五周,而且还很可能使希特勒丧失了在那里的胜利。

2.北非

与此同时,使用装甲师增援意军的隆美尔于年3月24日突然加入第三次利比亚之战,迅速地越过了尼姆。英国在姆苏斯的前方储油库已被其守卫部队过早摧毁。

结语

第二装甲师已被俘,又没有其他坦克可利用,韦维尔便决定实施全面撤退,只是把有部队防守的托卜鲁克留作敌人的肉中刺。4月11日,隆美尔包围了该港,并沿着海岸攻到苏卢姆。他在这里驻止,因为已到了他的各条补给线的尽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