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开的晚霞
——《挪威的森林》与我,失去与成长
“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村上春树在小说《挪威的森林》的扉页中如此写到。
关于青春的记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然而那段岁月里的迷茫、感伤却是如此相同。小说的开头,37岁的主人公渡边在飞机客舱里听到甲壳虫乐队的曲子《挪威的森林》时,身心受到强烈摇撼,难以自己,即使历经过十八度春秋,仍然记得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那不仅是一段故人故事,更是自己曾经在不断失去中寻找成长的青春。
比起恋爱小说,我一直更愿意接受《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关于失去与成长的作品。在小说中,木月死了,直子死了,初美死了,直子的姐姐死了。他们都个性鲜明,形象突出,他们的死亡都令人怀念。村上先生在这本书中,将死亡,这种平日里触不可及的事情描写的毫不避讳,淋漓尽致。
而我,也想在此就死亡一吐为快。
高二那年的一个夏天,在我和我最好的兄弟一起踢足球时,他心脏病突发倒地,倒下之后,就再也没有能够站起来。医院时,他已经彻底离开了这个世界,只剩下相拥而哭的他的父母,和默不作声的医生。
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大概就是你的饭菜里没放盐他会比你还激动得要去和饭馆厨师理论;谁出了什么事情他都第一个站出来帮忙;自己伤到走不动路还在嘻嘻笑;被朋友背叛不理解而委屈得直掉眼泪;床下面藏着几千块私房钱用来给朋友买生日礼物......就是这么温柔却又真性情的人,老天却硬是把他带走了。
起初我也认为:“死迟早会将我们俘获在手,但反言之,在死俘获我们之前,我们并未被死俘获。即生在此侧,死在彼侧,我在此侧,不在彼侧。”那时的我,和书中渡边的想法一致无二。
直到看着身边最熟悉的兄弟离开,我才意识到,死亡绝非那么遥远的处于生的对立面,它本就是生的一部分,每个人身边的事物都将不断死去,每个人都将不断死去。
一如大雪后的平原,那盛大的、苍白的雪,正缓慢地、一丝一丝地被烈日抽走,无法忍受却不得不接受。原野失去了白雪,我们失去了他。
那天晚上,我们喝到大醉,我把头埋在桌子上低声说:要是能分你二十年就好了,我们可以一起走到人生的巅峰,青春的尽头,回首自己的人生轨迹,充满骄傲,血气方刚。
可,为何生命,不等人成长?
如果小说里,可以说角色的死亡是设定,他非死不可。那现实中呢?又有什么一定要死去的理由?为什么一定要这样潦草的散场?
我不得而知。
就像书中的渡边,二十岁时发誓:“我决心活下去,而且要力所能及的好好活下去,我绝不抛弃她(直子),因为我喜欢她,我比她顽强,并将变得愈发顽强,变得成熟,变成大人一样----除此以外我别无选择。”
这并不是自己决心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事情,或许命运的签,只算到了遇见,算不到再见。再怎么将人们与社会连接起来,也难有不散的筵席;再怎么小心翼翼地照看关怀,直子最终也还是死了。
当初的我没能走出来,一壶酒入喉,醉了整个高三。
踏上复读的道路,我第一次读到了《挪威的森林》。莫名的代入感和沉浸感随着我翻开这本书,直到合上,仍久久不散。甚至看到作品结束,故事仍兀自地在脑中继续进行着:医院不只是看望父亲,自己也早已病入膏肓,迫切而主动的追求渡边是因为这是她最后最好的时光;玲子本身就是双性恋;永泽彻底掌握了现世的规则,却在未来社会规则和自我利益冲突后选择了践踏别人的自我,成为了让人害怕却不齿的样子;37岁仍然孤身一人的渡边坐着飞机在这个世界奔波……
它让我明白HappyEndings只是人所渴望的投射面。
明白春天里有的不只是可爱的小熊,还有会刺痛人的马蜂。
明白任何哲理都不可能治愈失去所爱之人所带来的悲伤。只能一边坚强着,一边抬着腿迈向新的生活,与世界,与外界接轨。
它给了我感同身受的悲伤,又让我看到了无论怎样摇曳都不会熄灭的希望,那代表生命的绿意盎然,耀眼而纯粹,在困境中指引着人们,伸手去触摸那看似遥不可及但一直存在着的点点光芒。
曾经看过一部小说,《带灯》,贾平凹之作。主人公是一位下乡的女大学生,莹。一个文艺知识青年,后来改名叫做带灯,她作为综合治理办公室的主任,专门负责接待各种上访人员,维护乡镇*府的形象。其中有专业上访者,有权势之人,也有遇到过械斗,上级暗访等棘手问题。层出不穷的黑暗与阴霾出现,也不断有新的对策产生。
周围是黑的,那没什么可怕的,只要人带着灯就好了。
带灯,顾名思义,在黑暗之中寻找光明,在迷惘之中探寻成长。
“这是一个关于CASUALTIES的故事,是关于在我的周围死去了的,或是消逝了的众多CASALTIES的故事;或者说我身上死去的,或是消失了的众多CASUALTIES的故事,以及在CASULTIES之后活下来的,且又必须活下去的众多人或事的故事。”
初看这句话,“周围死去了的故事”可以理解,可“身上死去了的”,那是怎样一种情形?起初我不甚理解,后来不经意间发现,逝去的他不知不觉间把我偏执、懒惰、自私的一面也带走了,仿佛自己身的某一部分死去,换上了一件新的皮肤。那是比起挣脱悲哀更为深远的痕迹,那是一种剥离,不断翻新、成长,不断套上社会的规则,和自己的愈发成熟的作为独立个体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观。
宇宙从产生到今天走过来亿年,地球距今45亿年,人类也仅仅存在了70万年,而我们的生命也仅有几十年,多者百余年,所谓成长也不过就那么短短的几十年。无愧于这个世界太难了,能无愧于自己这一生就够了。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博物馆,陈列着今世今生或喜或悲的种种。
人生一场,我们带不走什么,即便是回忆。无论春日还是雪地,无论委屈还是笑容,我们全都带不走。而时光,而命运,就那样兀自向前,四季变迭,夏花冬雪。
他在去世前曾写下过这样的文字给我:
“我们的生命,或闪烁,或隐没,或创生,或湮灭。
一边接受残酷,一边忘记痛苦,去努力微笑。
曾经,我不想被时光摆布,便在银河中挣扎。
后来,我相信了命运。
于是,我流向了远方。”
或许这便是所谓的一语成谶,他竟真的流向了远方。
可我知道,至少不管命运怎样多舛,命运始终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我也知道,无论他流向了多么遥远的远方,他仍旧在我独一无二的图书馆中,安静沉睡在那个名为青春的书架上,在未来的日子里,默默影响着我,哪怕我已长大成别的模样。
小提琴作曲家克莱斯勒曾经创作过一首《爱的喜悦》和《爱的忧伤》,而无论是传唱度还是好评度都是《爱的忧伤》更胜一筹,恐怕这是世人在教导我们,品尝喜悦前,要先习惯忧伤罢。
前段日子看了一部日剧unnatural,很是喜欢里面的主题曲lemon。就让悲伤痛苦化为酸涩的柠檬香气,一切两半,存放在冰柜中,时不时尝一口。毕竟甜可能忘记,而酸与苦会永远记忆呐。
Lemon
あの日の悲しみさえ那日的悲伤
あの日の苦しみさえ与那日的痛苦
その全てを愛してたあなたと共に连同深爱着这一切的你
胸に残り離れない化作了深深烙印在我心中的
苦いレモンの匂い苦涩柠檬的香气
どこかであなたが今如果你正在什么地方
わたしと同じ様な与我一样
涙にくれ淋しさの中にいるなら终日过着以泪洗面的寂寞生活的话
わたしのことなどどうか忘れてください就请你将我的一切全部遗忘吧
そんなことを心から願うほどに这是我发自内深处唯一的祈愿
今でもあなたはわたしの光时至今日你仍是我的光芒
直子在信中对渡边说:“……你不像我,你不可能轻易地钻入自己的壳中,你总能随便做些什么来使自己解脱。”直子在矛盾的这一端:彻底地把自己封闭在自我中;永泽在矛盾的另一端:彻底地掌握在现世中游戏的规则。自我与现世的规则在他们两个人身上完全分裂,水火不容。我想真正的成熟绝非一昧的偏执、固步自封,也绝非一昧的圆滑城府,而是随着周围失去的一同剥离掉自身孱弱的部分,唤醒本能之外的坚强与成熟。
渡边曾说:“大人们像是很幸福,但不知道他们是真的幸福,还是只是看起来幸福”
也许心灵的成长感触、冲动、迷惘、惆怅、失落,这中间的滋味,只有在青春的时候,才能感觉到。生与死,性与爱的问题,也只有在这段时间才会困惑,才会思索。长大之后,这些纠结的问题,或许也就有了自己探索出的答案;又或者,假装已经不需要答案了。
给我一杯酒,烽火几时休。
人们受伤,失落,
仍然开始继续奔跑,无论怎样的风刀双剑,无论怎样的雨打归舟,
仍能诚心祝福挂念的人岁岁平安即使生生不见。
仍能沉淀,振作。
仍能重新笑着,去迎接新的生活。
——“所谓成长恰恰就是这么回事,人们同孤独抗争、遍体鳞伤、失去甚多却仍要努力继续生存下去。”
文章简介
作者简介:时涵之,电子科技大学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本文改自《人类文明经典赏析》课程作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