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伊尔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破解疏离一与自然为邻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在3个多月前,也就是素柳诞生的前后,我开始了一段至今仍在路上的破解疏离感的探索旅途。

从这篇推送开始,到之后一系列的推送中,我尝试将这段旅途记录下来,希望能给某些同样深陷无法排遣的疏离感的读者一条可借鉴的道路。

这段破解疏离感的旅程的关键词在于爱、创造、共同体意识。

在架构上,素柳会将这段旅程分成自然、自身内部、陌生人、同行者等几个部分依次讲述。

这篇推送,探讨怎样从“自然”这一角度破解疏离感。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疏离感的概念

校园外不知因何而起的浓烟

摄于/05/22下午

说起疏离感,或许有点抽象,这里尝试用几个场景来说明。

“当我醒来,她早已离去,我孑然一身,森林里静悄悄的,鸟儿飞走了。”

此乃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一个女子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在一座图书馆的阁楼里每天伏案写作,她写些什么呢?写她的一生的故事。然而当她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正一寸一寸地消逝时,她将自己的手稿一张一张地烧掉了,从此,这些手稿像没有存在过在世界上一样,就像她的人生。

此乃人生与宇宙的疏离,或者说,是一种虚无。

这两个情景都跟村上春树有关,前者是披头士乐队《挪威的森林》的歌词,后者是他的《海边的卡夫卡》里面的一位人物的经历。

村上春树的作品里,总是充满着对疏离感的传神刻画。从他的而立之年的处女作《且听风吟》,到他去年七十多岁发表的短篇小说集《第一人称单数》,这种疏离感几乎贯穿了他所有作品。

难以摆脱的疏离感

《紫罗兰永恒花园》剧照

看过一些作品,走过一些弯路,我开始去思考和品味疏离感,没想到自己竟会陷入其中,难以抽离。

“哪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愿意失望罢了。”这里不得不再感叹,村上简直是把疏离感当作一个可以拿在手上把玩的工艺品那样,描摹得入木三分。

我感觉自己难以和大部分身边认识的人建立深刻的连结。跟大部分朋友的对话,多是讨论ddl、薅羊毛、吃什么之类的话题,少有对人生、学术之类的深刻探讨,这常常让我有种无聊感和失落感。结果是我对于大多数的聊天不敢抱有什么期待,这是疏离。

虽然我偶尔会对一两个人crush,但更多时候因为恐惧crush引发的各种后果,在crush的火苗燃成一片海之前就将它熄灭了。偶然的冲动会引起不可逆的结果,将原本丰富的可能性杀死,甚至情况还会因为我迟钝(或者说是倾向于逃避共情)的同理心而进一步恶化,最终不仅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别人。结果是我丢失了原本的友谊,这也是疏离。

疏离感带来了过于冷峻的理性思考,以至于生命里一切信仰都被毁灭,只剩下无边无际的虚无感。

3月初,我与朋友交流的时候会说出这种话来:看到盛开的花束,我就会联想到它枯萎的样子。

这并不是一种让我心安理得接受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我渴望找回曾经有过的亲密关系,却似乎无从建立,越渴望越用力却似乎越什么都抓不住。

一位朋友用他悟出的“人际交往的二八定律”劝慰我:你不需要也不会有精力和时间跟任何人都建立百分之百的亲密关系,而只需要跟20%的人建立80%的亲密关系,而跟其余80%人只需要建立20%的亲密关系。

更多的朋友说,以后会遇到的合适的人的,交给时间吧。

但这些回答对我摆脱疏离感的作用都如同杯水车薪,尽管我非常感激我的这些朋友愿意用自己宝贵的同理心资源来劝慰我。

于是我开始了一段至今仍在路上的破解疏离感的探索旅途。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我已经暂时脱离了上述的心理危机,记录这段旅途,是希望能给某些同样深陷无法排遣的疏离感的读者一条可借鉴的道路。

寻找更大的共同体

《冀西南林路行》巡演/05/17广州站

阿德勒曾论述“从一个共同体到更大的共同体”对幸福感的作用。这个“共同体”既包括一切人或非人的生命体,也涵盖了包括宇宙在内的非生命体。尽管这种观点备受争议,但是在古今中外,其实能找到不少相关的艺术创作与实践来支撑它。

万能青年旅店乐队的《冀西南林路行》里,姬赓“田园诗”一样的歌词,体现了他和泥河、水鸟、太行山石、山雀、河北玉麒麟、亿万泥污人的亿万场冷暖共情。“西郊有密林,助君出重围。”这座密林,既是形而下的,又是形而上的,形而上的意义,大致是一种人类文明社会与整个宇宙自然的共同体。

美国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离群索居、构筑房屋、耕种粮食里,认识到人类的生活基本需要简约至极。剥离层层冗余的浮华,他看见了贴近生命本身的需要,批判了文明社会里人类膨胀的物质欲望,疏离人与自然的亲近,疏离人对自己最基本生命需要的认知,疏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姬赓多次写到现代城市里的停电场景——“停电之后,暂时摆脱了坚硬的时刻、倒转的河”“切断电缆,朝霞晚风”,或许是类似于梭罗的生活实验的一种思维实验,去设想暂时离开现代文明的丰富物质后,人是否还能在自然中汲取生命最基础的力量。

再放眼中国古代,我们早在中学阶段的诗词鉴赏题里,就已经熟知王维、陶渊明等诗人隐居山水领悟“真意”的经历。更不用说像“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等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诗句了。

再看看现在备受中产阶级追捧的正念和冥想,也常常从观察、想象自然出发,使参与者感受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共同体感觉。

自然友谊的实践

杜英花落

摄于/05/09中午

疫情反复,加上学业与科研之类的事务繁忙,我少有机会再像从前一样背上登山包到山野里徒步,但在无数个穿梭在校道上的日夜,我依旧能与自然建立友谊,找到一种贴近生命的共同体感觉。

在路上唱着歌,思考刚刚读完的书或者推送,思考突破科研瓶颈的方案时,我抬头看一看星空,偶然在暴雨的晴空中可以遇到久违的北斗七星。

黄花风铃木、紫荆花、木棉花黯然退场,杜英花、凤凰花、棉絮粉墨登场。

艺术学院后面,吹拉弹唱奏乐声、成群结队的鸭子、倾斜生长的树,无论晴天雨天,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云飘来了。它们有千奇百怪的形象,有的像为实验室里默默耕耘的科研人竖起的大拇指,有的像从山里涌出的星星点点的羊群,有的像将冰淇淋肆意抹在天上,有的像天使遗失在人间的翅膀。云飘走了。

初夏的几场暴雨后,B3旁边那棵树居然倒了下来,又在某一个晴天被不知道什么人肢解了树干然后运走了。

在草坪上蹦蹦跳跳的乌鸫,从容地啄起一颗榕树种子,向树上飞去。

就像《比宇宙更远的地方》传达出来的,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或者看到的地方,世界都在无穷无尽地运转着。

当我不带任何对功名、功利的欲望,不带评判,观察那不以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变幻莫测的外在客观自然世界,我不禁更珍惜自己内在的主观能动性,找到一种贴近生命本源、去疏离化的力量。

反思溯源

《比宇宙更远的地方》剧照

实践过后,我反思:在自然中寻求对疏离感的破解的根源在于什么呢?

先从现代社会普遍的疏离感现象与它的发展史出发,再看大自然的固有特征,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

现代社会的原子化,和消费主义的盛行,使人们的疏离感愈演愈烈。

农业时代,雨热充足的季节,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气寒冷的季节,人们围炉夜话,彼此温存。

工业时代伊始,工作分工不明显,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据主流,人们相互合作,集中力量生产。

即使在开始强调分工的福特主义时代,在冰冷的工业机械巨兽、资本大鳄的压迫面前,工人们在工会里依旧可以相互支持慰藉。

而随着后福特主义时代来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深入发展,生产方式对专业知识、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陌生人之间的不信任感、敌意在潜滋暗长,工会的领袖成了资本家的走狗,工会联合工人的功能已沦为形式。

科技在进步,物质在丰富,人们却愈加孤独。“崭新万物正上升幻灭如明星,我却乌云遮目。”

从社会整体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础从集体抵御自然的强大力量、消除孤独感为主,交换价值为辅,变成以交换价值为主,情感价值为辅。

更危险的是建立在消费主义上的人际关系,比如《花束般的恋爱》里的男女主,不去考察别人做的事、个性、生活处境,而是站在各种书影音游商品堆积而出来的“文青”身份的上,凭一个“他们看了今村夏子的《野餐》肯定毫无感觉”,就否定了他人作为人的价值。最后他们的关系也在消费主义的陷阱里分崩离析——为了赚更多钱来消费,山音在繁忙的工作里丢掉了那些在商品里建筑起来的精神世界,与小娟渐渐形同陌路。

连爱情自身都常常变为消费主义世界里的商品,我花费我的“真心”,你出售你的“真情”,我们就在一行行“99”的祝福里成为优越的“现充”。单身歧视在各种场合随处可见,在许多人眼里,亲密关系只是解除单身的工具,“爱”本身不再值得探究,而沦为一个“对象”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消费主义式的恋爱观,只是消费一些东西,换取商品一般的亲密关系,以获取某种身份,而不重视亲密关系本身。

对于爱本身的关心、尊重、了解、责任,大部分人要么根本没有认识到,或者不屑与了解,要么虽然认识到,却难以知行合一。而我自己由于匮乏的实践也许算是后者,也有许多幸运能进入亲密关系的人则是前者。“不被爱只是不走运,而不会爱则是一种不幸。”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爱”上谁,就好像自己损失了什么一样,“谁主动,谁吃亏”的说法大行其道。昨日风花雪月的“爱”,第二天就成了患得患失的“恨”。了解这个人深了一点,看到缺点了,不如初见时那么可爱了,就不想费力气去包容磨合,不愿意再负责了,只想着换一个男/女朋友,结果在下一段关系里重复着这种轮回,无休无止。

也有的人走向另一种极端,以爱之名,行伤害之实,拒绝关心、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感受与需要,一味地以感动自己的标准付出,一方面没有得到回应就批判对方什么都看不到,另一方面又自我感觉良好地继续付出下去,却不曾意识到,很多时候不去打扰对方,才是对方真正需要的关心。结果,一个人没感受到尊重,另一个人没得到回应,双方都被伤害。

而像创造人类的大自然一样,人类的爱也是可以是一种贴近生命本源的创造,而不是多给别人一点爱就消耗了什么。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自然里,自有破解疏离感的种种元素——爱、创造、共同体。我们由自然创造,又在自然生生不息的创造里体会到贴近生命本源的幸福感,学会爱和创造,回归创造我们自身的共同体。

“西郊有密林,助君出重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