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伊尔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第五期
TUhjnbcbe - 2023/6/10 20:57:00

一战西线战场

摩洛哥危机

(一)摩洛哥北临地中海,西接大西洋。它的重要港口丹吉尔扼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门户直布罗陀海峡,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成为欧洲国家争夺的要地。进入20世纪以来法国迅速向摩洛哥扩张势力,大举进行经济渗透,控制摩洛哥财*并同西班牙划分在摩洛哥的势力范围,与德国发生冲突导致两次国际危机。年4月英法签订协定,法国承诺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则承认摩洛哥是法国的势力范围,但这侵犯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年2月法国要求摩洛哥在法国监督下进行改革,企图使摩洛哥为法国的保护国,德国立即进行抗衡。月1日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城市丹吉尔,宣称德国要维护摩洛哥的独立,外国在摩洛哥的地位绝对平等,接着德国宰相比洛向参加年《马德里条约》的所有国家建议把摩洛哥问题提交国际会议讨论。《马德里条约》规定所有外国及其公民在摩洛哥所享有的通商权利和其他权利均应一律平等,德国给法国的照会以战争相威胁,法国外长T.德尔卡塞采取强硬态度并得到英国的支持,局势形势顿时紧张。6月6日法国内阁会议发生激烈争论,德尔卡塞被迫辞职,总理M.鲁维埃兼任外长同德国继续谈判。7月8日达成协议双方同意召开《马德里条约》参加国的国际会议讨论摩洛哥问题,即年1月召开的阿尔赫西拉斯会议。由于英、俄支持法国在会议结束时签订有利于法国的条约,虽承认摩洛哥独立但又承认法国和西班牙对摩洛哥的警察控制权。

(二)阿尔赫西拉斯会议创建于年,位于西班牙阿尔赫西拉斯,目的调解法国与德国纷争。阿尔赫西拉斯会议于年在西班牙阿尔赫西拉斯举行,用以调解法国与德国因第一次摩洛哥危机而生的纷争,并确保摩洛哥的苏丹偿还在年借下的贷款。根据法国与英国定下来的挚诚协定英国确保在埃及的权利,换取法国在摩洛哥之权力,法国想在摩洛哥设立保护国但为德国所反对。这次会议牵涉大部分欧洲国家,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担当调停人,在解决事件时倾向支持法国,纵然他承诺保护德国在摩国的投资。与会国在4月7日达成协议,包括摩洛哥的警方与关税安排、打击走私军火的条例以及及对欧洲银行家作让步。成立摩洛哥国家银行以金支持钞票流通,为期四十年。新银行会作为摩国的财*部,但严格限制摩洛哥王朝的财*,同时由德、英、法与西班牙的国家银行派出行*人员管理。西班牙的货币继续在当地流通,欧洲人有权买地,银行从公共建设愁税,苏丹*府继续对鸦片与大麻之生产拥有垄断权。苏丹维持在六个港口的警察控制权,只聘用摩洛哥穆斯林为警察,而平均年薪只是一千比塞塔。然而警察训练交由法国与西班牙警官负责,以监察交付薪金的人和维持纪律。两国*府有权调换警官,监察主任由瑞士人出任,并需要驻守在丹吉尔。

(三)在最后一刻摩洛哥与会代表发现未能签署协定,但苏丹阿卜杜勒-阿齐兹在6月18日下达命令确认协议。年1月16日~4月7日欧洲列强在西班牙南部海港城市阿尔赫西拉斯举行的谋求平息德、法两国关于摩洛哥冲突的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德、法、美、西、意、奥、俄、荷、比、葡、瑞(典)和摩洛哥1国代表。德国要求各国在摩洛哥享有的权益绝对平等,反对法国把摩洛哥变为自己的“保护国”。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两个,一是摩洛哥警察权问题,德国主张设立国际机构管理摩洛哥警察,法国要求由它管理或至多由它和西班牙共同管理。二是对摩洛哥银行实行监督问题,德国要求列强在该银行中拥有相等的股份,法国同意摩洛哥银行国际化,但要求在银行的固定资本中拥有比其他国家略多一些的股权。会上出于各自的利益,英国支持法国,俄国急需法国的贷款而劝告德国对法国让步,美国着眼于欧洲的均势也倾向支持法国的立场,西班牙和意大利对法国已有许诺在先,其他与会国则以多数国家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奥匈帝国是支持德国的唯一国家,德国陷于孤立。

(四)4月7日会议通过《最后议定书》,共12条。声称承认摩洛哥独立但规定摩洛哥的警察组织和治安权力交由法国和西班牙管理,对摩洛哥财*实行国际监督。由与会的几个大国提供资金成立国家银行,法国占较多股份,业务活动受法国法律的管辖。外侨可以购置土地,从事商业、采矿等活动,关税由一名*府代表、一名外国代表和一名国家银行代表组成的常设委员会管理。这次会议实际上是欧洲几个大国以牺牲摩洛哥主权为代价,推行帝国主义强权*治的一次交易。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又称为丹吉尔危机,在年月至年5月发生,是欧洲列强因为摩洛哥作为殖民地之事而引起的国际危机。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于年月1日访问摩洛哥丹吉尔引发这次危机,威廉二世表示支持摩洛哥独立,公然挑战法国在摩国的影响力。年英国与法国达成挚诚协定,在该年英国与西班牙承认法国在摩国的利益,令德国有感利益受损,故此以外交途径挑战法国。于是威廉二世想邀请欧洲各国举行会议,企图借挑衅与测试三国协约的实力。德皇的言论令法国民众普遍震怒,在得到英国的支持下法国外长泰奥菲尔·德尔卡塞提倡在摩洛哥设立一个保护国,并促请发*府采取强硬立场。但法国恐怕德国会开战,所以反对他、迫使他下台。危机在6月达到高峰,德尔卡塞下台后由温和派法国总理莫里斯鲁维埃兼任外长,7月时德国已受到孤立,所以法国同意以和平方法解决问题。然而法德仍然剑拔弩张德国在12月调动后备军队,而法国更在年1月派兵到与德国接壤的边境。

(五)阿尔赫西拉斯会议由年1月16日至4月7日在西班牙举行以解决上述纠纷,在十三个与会国当中只有奥匈帝国支持德国,法国就得到英国、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与美国支持。最后德国在5月1日接受一项协定,法国撤回部分对摩洛哥实施的管制,但依然控制部分重要地方以及与西班牙保持对摩国的警察控制权。虽然会议暂时解决摩洛哥问题,然则德国的不满而引起年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机,结果德国的孤立令德国追求更具野心的外交*策。这次危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其中一次战前危机,严重恶化强国之间的关系。阿尔赫西拉斯会议后法国加紧对摩洛哥的控制,年月法国占领东摩洛哥的乌季达,5月又在卡萨布兰卡强行登陆。年5月法国以保护侨民为由占领非斯及其他城市,同月德国向法国要求分割一部分法属非洲殖民地给德国作为补偿。7月1日又借口保护德国商人的生命财产,派遣炮舰“豹”号开往摩洛哥大西洋岸的港口阿加迪尔,史家称这次战争危机为“豹的跳跃”。德国的行动震惊世界,7月21日英财*大臣D.劳合·乔治发表暗示英国不惜因摩洛哥问题与德国一战的演说,并进行相应的海军作战动员。面对英国的强硬态度,同时又适值国内发生金融危机,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就较小规模的补偿问题进行谈判。11月4日法德两国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摩洛哥受法国保护,法国则给予德国一部分法属刚果领土作为补偿。

(六)年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沦为法国的被保护国。《非斯条约》于年月0日在摩洛哥的非斯城签订,条约规定苏丹阿卜杜勒哈菲德放弃摩洛哥的主权,摩洛哥沦为法国的被保护国。《非斯条约》于年月2日被废除,摩洛哥又重获独立。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两次摩洛哥危机。年月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的摩洛哥危机。年1月16日欧洲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达成《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能够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其中由法国来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就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给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的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的霸权,因此支持法国而态度强硬。德国只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给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因此也使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还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更加的大。

(七)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纷纷瓜分非洲,摩洛哥地处非洲西北部,北扼直布罗陀海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法德帝国主义因此对摩洛哥展开激烈的竞争。年法国与西班牙缔结瓜分摩洛哥的秘密条约,同年法意两国签订条约,规定不妨碍各自在摩洛哥和利比亚的计划。年法英两国秘密交易,法国承认埃及完全属于英国,英国则承认摩洛哥属于法国。德国反对这笔交易,认为摩洛哥不应为法国所有。年5月法国以控制摩洛哥重要港口的关税、聘用法国军事教官和开矿筑路为条件向摩洛哥提供巨额贷款,促使其实施“改革计划”与德国发生矛盾。年月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时声称摩洛哥苏丹是“独立君主”,外国在摩洛哥“地位绝对平等”,公开反对法国把摩洛哥变为其保护国,于是法德两国关系紧张。年在西班牙阿尔吉西拉斯举行年《马德里条约》参加国会议,由于英、俄支持法国让德国被迫让步。会议宣称摩洛哥独立,同时又承认法西两国对摩洛哥拥有警察权。随后法国在摩洛哥的势力日益扩大,引起当地人民的强烈抵抗。年摩洛哥首都非斯居民起义,4月法国借口护侨和平定骚乱出兵占领非斯,德国迅速作出反应派遣炮舰“豹”号到阿加迪尔示威,准备夺取摩洛哥,战争一触即发。英国不能容忍德国在直布罗陀附近建立海军基地,11月14日两国签订条约,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的保护国,但以获得法属刚果一部分(面积27.5万平方公里)作为补偿。危机虽告结束但加强英法两国结盟,却加剧法德两国的对抗,年法国宣布摩洛哥为其被保护国。

(八)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又称为阿加迪尔危机,在年发生,是一宗国际危机。该年的7月1日德国派出豹号战舰到摩洛哥港口阿加迪尔,宣示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英国与德国的关系早已因军备竞赛而变得甚为紧张,在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领导下德国由年代开始大量制造无畏舰,而英国则视之为企图挑战自己海上霸权的举动。当英国发现德军舰只到达阿加迪尔后误以为德国想把该港转为德军在大西洋的军港,结果双方关系更为紧张,而英国则根据英法协约而倾向支持法国。德国的举动其实是为了向法国追讨赔偿,根据年阿尔赫西拉斯会议的决议法国得到不少在摩国的利益,是以这次危机可被视为另一宗因殖民主义而起的纷争。7月9日法德两国开始谈判,最后在11月4日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地位,并把喀麦隆北部部分领土让与法国(今乍得南部),法国则把法属赤道非洲辖下的法属刚果中南部(今刚果共和国北部)及邻近地区转让给德国以作赔偿。得到德国的同意后法国于年月0日把摩洛哥转为自己的被保护国,正式把它转为殖民地,英国在危机时支持法国强化《英法协约》以及《三国协约》的紧密关系。由于它们对德国的扩张更为敏感,所以三国协约渐渐从殖民地协定变为军事联盟。其后英国更与法国协定,让英国海军防卫英吉利海峡,法国则保卫地中海,此次事件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危机之一。

(九)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更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益大。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出现说明自维也纳和会以来的欧洲均势时代已正式经寿终正寝,一个新的结盟时代降临。表面上这种变化似乎也是走向一种平衡,而实际上国际和平是在走一段危险的钢丝,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堕入深渊。这也就使得到年的国际关系很有那么一点惊心动魄的味道,每一次危机都种下猜疑和怨恨的种子,使的战争逾发可能。在北非爆发两个摩洛哥危机,每次都表现出德国统治者的大胆敢为,而谋划不足的特点。德国每次都是旨在威胁和打击法国,而得到英国和俄国支持的法国已不在是以前的羔羊。两次危机中尽管德国一再兵戎相向、杀机必露,第二次危机中德国海军直接示威,然而这都被法国顶了回去,这在俾斯麦时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中英国表现出与德国不惜一战的态度,这促使德国上下对英国的恼怒达到极点,德皇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候所说的大多数德国人都反对英国人,在这时看来已经不是信口开河而是略显保守。而英国也不在把德国仅仅当成是假想敌,而是真正的敌人来认真对付。

(十)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的军事人员已经开始研究对德作战的合作可能,发生在巴尔干的两次冲突使本就紧张的局势更为恶化,也使得早以躁动不安的巴尔干火药桶名副其实。年奥匈帝国认为土耳其爆发的革命是一个机会,乘机吞并波斯为亚和黑塞哥为那,这就引起视这两地为己土的塞尔维亚和塞尔维亚身后的俄国的强烈不满,沙皇*府以战争相迫。在这个问题上柏林和维也纳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德国向俄国递交一分态度极其强硬的声明表示对奥匈的支持,同日奥匈帝国部分军队进入“紧急状态”最终俄国退缩,这个结果不仅使得塞尔维亚怒火中烧,沙皇*府也发誓不再受辱。早在年就对摩洛哥表现强烈的兴趣,受英国支持的法国在摩洛哥的影响引起德国的反应。年到年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在阿尔赫西拉斯会议得到解决,法国的“特殊地位”得到正式承认,而摩洛哥的治安托管权被给予法国和西班牙。第二次摩洛哥危机由德国引起,加剧欧洲列强之间的紧张,但年月0日签订的《非斯条约》把摩洛哥变为法国的被保护国,同样在《非斯条约》中那一年的11月27日西班牙得到北部和南部地区(伊夫尼地区)保护者的地位。分离主义者的利夫共和国于年9月18日由利夫人宣布建国,年5月27日被西班牙和法国军队解散。二战时期摩洛哥还是由西班牙和法国分别占领,同时也有德军的进驻。

马恩河会战

(一)4年7月0日俄罗斯帝国和奥匈帝国开始战争动员,7月1日德国向法国和俄国发出“双重最后通牒”,8月1日法国、德国开始战争动员,德国宣布与俄国进入战争状态。8月2日德军进入卢森堡大公国,8月日德国向法国宣战,英国开始战争动员。8月4日德国向比利时王国宣战,英国向德国宣战,奥匈帝国于8月5日向俄国宣战。自8月开始德军根据战前制定并经过修改的施里芬计划意图首先在西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但受到英、法、比三国军队在第一次马恩河战役(9月5日至12日)的奋力抵抗,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军将主力置于西线,西线从北海伸延到瑞士边境,长千米。西线主要是英、法、比三国军队对德作战,4年8月2日,德军占领卢森堡,8月4日入侵比利时。8月21~24日在沙勒罗瓦和蒙斯战役中德军打败英法军队,法军全线败退,德军距巴黎仅15千米,法国*府迁往波尔多。法军暂时失败却保存主力,9月5~10日法德两军进行马恩河大战,双方投入兵力余万人,最终德军战败。

(二)4年8月法国边境之战后法第4、第5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于9月初撤至马恩河以南,在巴黎至凡尔登一线布防。法军总参谋长J.-J.-C.霞飞将军组建第6、第9集团军,分别部署在巴黎外围以及第4和第5集团军之间,准备实施反攻。德第1、第2集团军为追歼法第5集团军,偏离原定进攻方向前出到巴黎以东地区,暴露第1集团军的右翼。德军总参谋长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获悉法军即将反攻后于9月4日命令第1、第2集团军在巴黎以东转入防御,第、第4、第5集团军南下,协同从东面进攻的第6集团军合围凡尔登以南的法军。但德第1集团军司令克卢克拒不执行命令继续率军南下,形成有利于联军反击的态势。同日霞飞命令法第5、第6集团军和英远征军对德第1、第2集团军实施主要突击,法第9、第4集团军牵制敌第、第4集团军,法第集团军在凡尔登以西实施辅助突击。此时在巴黎至凡尔登一线联军66个师(.2万人)对德军51个师(90万人),在主攻方向上联军兵力是德军的两倍。

(三)4年9月5日法第6集团军先头部队与德第1集团军在乌尔克河西岸遭遇,法军首次使用汽车(共辆)把第6集团军一部由巴黎运往前线。克卢克发觉右翼和后方受到威胁后命令所部于8日全部撤至马恩河北岸,遂与第2集团军之间出现宽50公里的防御间隙。6日法第5集团军和英远征军从德军防御间隙地带穿插,8日逼近马恩河构成对德第1集团军的包围态势。同时德第2集团军业已暴露的右翼也面临被围的危险,9日德第1、第2集团军被迫后撤。德军在其他地段虽略占上风,但鉴于第1、第2集团军所面临的态势,小毛奇于10日下令全线停止进攻,撤至努瓦永至凡尔登一线。此次会战以德军失败告终,英法联军在公里的战线上推进60公里但伤亡26.万人,德军则损失22万人。此役双方均有失误,小毛奇远离战场后对前线战况不明、指挥不当,各集团军缺乏协同导致速胜计划破产。英法联军行动迟缓而坐失战机,使德军保存实力。

(四)4年7月28日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为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8月1日德国以俄国进行战争动员为由对俄宣战,8月日德国又以法国不接受自己所提出的“中立”的条件为借口向法国宣战。德国的战争计划是前总参谋长施利芬在年制定的,其核心是集中强大兵力于西线,通过防务空虚的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从侧翼包围法军以速战速决打败法国,然后挥师东进再去对付俄国。战争爆发后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遵循其前任的计划,仅用9个师的兵力监视俄国,而在西线则集中7个集团军(共78个师),以梅斯为轴心分为左右两翼。左翼2个集团军(共2个师)守卫梅斯以南法德边境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阵地,右翼5个集团军(共55个师)借道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突破法国北部边境。自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军为报失败之仇从年起开始就制定一个又一个的对德作战计划,到开战前已有17个之多。最新的计划是由法军总参谋长的霞飞将军制定的,即“第17号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认为德军将集结在设防巩固的法德边境线上,因此法军要在这里展开积极主动的攻势,并一举收复在普法战争中失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

(五)4年8月4日右翼德军侵入比利时遭到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在列日要塞被阻天,到20日才占领布鲁塞尔。此时法军的几个主力集团军却在按照“第17号计划”发起对德军左翼的进攻,然而初期的战斗表明“第17号计划”糟糕得很。在洛林地区法国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在进攻萨尔堡和莫朗日两地德军的防线中被打得焦头烂额,右翼德军在占领比利时后其5个集团军的近百万人马像一把挥舞的镰刀从比利时斜插入法国。走在最右面的是克卢克指挥的第1集团军(0万人)被视为右翼的主力和向巴黎进军的主攻部队,该集团军于8月24日由比利时进入法境。8月25日德军攻占那慕尔,霞飞为阻滞这支德军右翼部队的前进从洛林战场调集兵力组建法国第6集团军,由毛老里任司令。4年9月2日德军克卢克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已挺进到距巴黎仅有15英里的地方,霞飞指挥的法军主力为阻遏德军右翼所作的努力已告失败,巴黎人心惶惶,法国*府也迁往波尔多。然而克卢克并没有直接向巴黎前进,而是向东旋转以配合比罗指挥的德第2集团军围歼法第5集团军,这样德军旋转战线上的侧翼就要从巴黎的近边经过,并且还要横越法第6集团军的前方。霞飞当时还不能迅速把握这个机会,他还是命令部队继续后撤,但是巴黎卫戍司令加利埃尼将军马上看清楚这一点,他兴奋地喊道:“他们把侧翼送上门来了!德国人怎么这样蠢!我不敢相信有这样的事,这太好了。”

(五)第十七号计划是法国在普法战争后拟定的战略计划,在年被法国国防部采用,目标是企图重新占领阿尔萨斯及洛林两省。此计划本身是攻击性的,其战略部署是动员四个军,分南北二路进攻德国,南路目标是占领阿尔萨斯及洛林两省,北路则视乎德军攻势,在卢森堡或阿顿森林区迎战德军。此计划强调并依赖士兵的战意及进取心,并认为法军的质素是优于德军的。由于法军深信英国对低地国家的重视会使德国不敢取道比利时攻打法国,故此法军没有在法比一带边界布置军队防止德军西向,以令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军采用施里芬计划便产生一大缺口,使德军可轻易占领比利时大部分及法国东北部。英法的史料里都故意不提及的一点是德国的作战计划是故意露出薄弱的侧翼,引法军出击后以强大的另一翼包围歼灭法军。但是之前英法的要求生效了,俄皇不顾俄军没有进攻作战的准备和部队远远没有到位和军械配齐就应英法要求贸然发动攻击,德军被迫将另一翼的军队调去东线。虽然之后俄军是一败涂地,但是西线德军两翼都是薄弱的。他立即命令毛奴里的法第6集团军准备攻击德军的右翼,他又打电话给霞飞请他批准攻击行动,但霞飞没有表态。加利埃尼又驱车驶往英军司令部,希望赢得他们的支持,但英军参谋长表示对攻击德军右侧翼的计划不感兴趣。

(六)4年9月日晚克卢克抵达马恩河,而他所追赶的法第5集团军和其外侧的英国远征军已在当天早些时候渡过马恩河。这两支仓促退却、陷入疲惫和混乱之中的部队,虽曾一再接到炸毁桥梁的电令但都未去炸毁。克卢克占领这些桥头堡后不顾柏林最高统帅部要他与比罗的第2集团军保持齐头并进的命令,准备立即于次日清晨渡河,继续他追逐法第5集团军的行动。这一天克卢克集团军的官兵们行进0英里,据一位法国目击者说德军士兵到达马恩河北岸附近时许多人倒在地上疲惫不堪,只是迷迷糊糊地嘀咕着0英里!0英里!别的累得什么也说不出来。克卢克累垮他的士兵,也远远地超越他的给养车队和重炮队。在他看来法军在节节败退的情况下决没有一声军号便可调头来攻击他的士气和能力,他没料到法军中有一位叫加利埃尼的老家伙正等着他的疏忽大意。4年9月4日克卢克一面向前挺进一面直言不讳地告诉最高统帅部自己无法执行要他留在后面作为德军第2集团军侧卫的命令,要等比罗的德第2集团军赶上来势必停止进军两天,他认为这将削弱德军的整个攻势,给法军以重振旗鼓、自由行动的时间。事实上比罗的第2集团军也同样疲惫不堪,于是克卢克把最高统帅部的命令摆在一边继续向东南推进,换言之对于巴黎是越走越远。

(七)在柏林从德皇到普通百姓都认为法军即将被彻底消灭,德国的胜利即将到来。只有总参谋长小毛奇心里充满疑窦:“胜利者必然有俘获,但追击法军以来我们的俘虏在哪儿呢?在洛林有2万,其它地方合计起来也只不过一两万人而已,再说缴获的大炮数量也较少。法国人是不是在有计划地撤退呢?”9月4日早上法军侦察机的报告使加利埃尼看到自己必须立即行动的时机,克卢克部队向巴黎东南方向的冒险挺进,已使他的殿后部队成了毛老里的法第6集团军和英军进攻的目标。上午9时在还未取得霞飞同意的情况下加利埃尼就向毛奴里发布预令让他先作好战斗准备,然后他给总司令部打电话请霞飞下达攻击的正式命令,但霞飞未置可否。其实霞飞也是有反攻计划的,而且计划里面也包括使用毛奴里的第6集团军进攻德军右翼外侧这个打算在内。霞飞希望再有一天时间好让增援部队赶到,让第5集团军作好部署,让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争取英军的配合。听完加利埃尼的请求后霞飞面对作战地图思考着,霞飞是个过于沉着的人,他可以一言不发地坐在椅子上整日地思考,而不管别人议论他什么。下午当加利埃尼又打电话来时霞飞终于批准让毛老里的第6集团军从马恩河北岸发动进攻,并且于当晚10时下令法军其他部队停止后撤,于9月6日开始发动全面反攻。然而英国人却拒绝执行这项反攻计划,霞飞着急了并亲自于9月5日下午前往英军司令部说服英军司令弗伦奇爵士,最终弗伦奇答应霞飞的要求,并表示将竭尽全力参加战斗。傍晚霞飞回到自己的司令部,向部队发布一项简短的动员令:“我们马上就要参加一个会战,这是关系我们国家命运的一战。撤退的阶段已经结束,现在我们应全力以赴向敌人进攻并把他们逐回。部队倘若不能再前进那就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阵地,宁肯战死而决不后退,在当前情况下任何示弱的行动都是不能容忍的。”

(八)4年9月5日当克卢克集团军经过巴黎东面可以望见埃菲尔铁塔时,其右后方侧翼受到毛奴里的法第6集团军的袭击,克卢克立即命令第和第9军回过头去对付毛老里,而这两个军的任务是负责掩护德第2集团军的右翼的,所以他们的撤退使德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之间产生一个宽达20英里的缺口。因为面对着这个缺口的英军已经迅速地撤退,所以克卢克才敢冒这个危险。对德军来说取胜的关键就在于它能否在法军主力部队和英军利用着一缺口突破自己的蜂腰部之前击溃法军的两翼,即毛奴里的第6集团军和福煦的第9集团军。克卢克重点对付毛奴里的部队,毛奴里快要顶不住时请加利埃尼从巴黎城内速派兵增援,这一要求启发加利埃尼组织战史上第一支摩托化纵队,即马恩出租汽车队。加利埃尼令巴黎警察征集辆出租汽车将1个师的兵力输送到战场,使毛奴里最终没被克卢克打垮。4年9月6日凌晨法军发起全线反攻,法第6集团军继续与德第1集团军在奥尔奎河上激战。法第5集团军也掉转头来变撤退为进攻,同德第1集团军厮杀,并同德第2集团军右翼交火。法第4和第9集团军则截住德第、第4集团军,使德第1、第2集团军陷于孤立。4年9月8日弗伦奇率领英军的个军悄悄地爬进德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之间的缺口,将德国第1集团军与第2集团军隔开,使克卢克和比罗面临着被分割包围的危险,于是比罗遂在4年9月9日下令自己的第2集团军撤退。当时克卢克的第1集团军虽暂时击败毛奴里,可此时他也处于孤立的境地,不得不于同一天也向后撤退,至4年9月11日德军所有的军团都后撤。

(九)至此马恩河会战结束,协约国军队粉碎德军的速战速决的计划并保住巴黎,遂使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西线战场形成胶着状态。这场会战的战略性结果十分巨大,德国人丧失其优先击败法国再转过身来对付俄国的唯一机会。在这场会战中交战双方先后投入万的兵力,伤亡人数50万以上,其中法军损失25万人(其中阵亡人),英军损失26万人,德军损失20万人。自大战爆发后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德军遵循施里芬定下的基本方针,迅速穿越比利时领土向法国本土挺进,那时整个德国甚至几乎全世界都深信德军会很快胜利,巴黎即将被占领。然而当德国人的胜利似乎唾手可得,法国人的灾难迫在眉睫时协约国军却在马恩河畔转败为胜,因而被人们称为“马恩河畔的奇迹”。美国著名战史专家米德尔顿在论及协约国将领中谁对马恩河会战的贡献最大时说:“历史表明要求得到马恩河战役得胜者这一称号的颇不乏人,但加利埃尼比起大部分人更是名正言顺。”一战爆发起德军已成功地侵入比利时和法国东北,但是在9月5日法国第六军向进攻巴黎的德军反击,防止法国的首都被德军占领。德军在9月9日至1日的撤退实质上结束德军的施里芬计划,在这个战役中法国军方使用辆出租车来运送0名法军后备军到前线。双方共投入超过二百万名士兵参与这次战役,英法联军有26.万名军人伤亡,而德军有25万士兵伤亡。

(十)8年5~6月德军在埃纳河地区实施进攻后形成正面80公里、纵深60公里的马恩河突出部,随后德军统帅部计划在马恩河地区集中个集团军的兵力(第7、第1、第集团军,共48个师、65门火炮、架飞机),从蒂耶里堡、埃纳河地段突破协约国军队防线,尔后向巴黎发展进攻以夺取战争的胜利。法国第6、第5和第4集团军(共6个师,门火炮)采取纵深梯次配置组织防御,并准备适时转入反攻。7月15日零时0分法军出其不意地对即将发起进攻的德军实施猛烈的炮火反准备,4时50分德军第1、第集团军经个多小时的炮火准备后在兰斯以东发起进攻,虽然突破法军第一道阵地,但在第二道阵地前被猛烈炮火所阻。德第7集团军在若尔戈讷、圣埃弗雷兹地段突破法第5、第6集团军防线,最终推进5~8公里并强渡马恩河,法军航空兵和炮兵轰炸马恩河各渡口和桥梁来迟滞德军前进,16~17日德军企图发展进攻未果。8年苏维埃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统帅部决定在大批美军运抵欧洲之前打败英法联军,争取在夏季结束战争。同年5月至6月间德军突破苏瓦松和兰斯间的法军防线后逼近马恩河,美军的大量援助及陆军支援已经到达法德前线,德军的劣势越来越明显,只得再次用疲惫之师进攻法国。

(十一)协约国军队在防御过程中增调部队准备反攻,联军总司令福煦决心由法第10、第6集团军(25个步兵师、个骑兵师,包括8个美军师、4个英军师、2个意军师,共门火炮、架飞机、辆坦克)从马恩河突出部西侧对当面德军(18个师、门火炮、架飞机)实施主攻,法第9、第5集团军从突出部东侧实施助攻,以解除德军对巴黎的威胁。4年7月18日4时5分法第10、第6集团军在徐进弹幕射击掩护下未经炮火准备,即在贝洛至丰特努瓦50公里正面上向德军发起反攻,当日推进.2~8公里。19日第9、第5集团军从东面发起反攻,德军伤亡惨重于21日向马恩河北岸撤退。4年8月2日协约国军队收复苏瓦松,至4年8月4日肃清马恩河突出部的德军,双方战线在埃纳河和韦勒河地区趋于稳定。此役协约国军队损失1.9万人,歼敌16.8万人,向前推进40公里,将防线缩短45公里。协约国达成战役目的并由此完全掌握战略主动权,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兵力兵器不足和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7月15日德军集中优势兵力越过马恩河楔入法军阵地至10公里,7月18日协约国联军转入反攻,夺取德军占领的马恩河突出部、亚眠突出地带和圣米耶尔突出部。德军遭受重大损失,退守兴登堡防线。8月4日此战役以德军失败告终,至此德国在大战中的败局已定。

伊普尔战役

(一)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后德军退守埃纳河一线,英法联军于9月15日至18日向德军防线发起进攻但被击退,自此作战双方在瓦兹河至瑞士边界地段,自运动战开始转入阵地战。埃纳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的一次战役,马恩河战役后德军退守埃纳河一线。4年9月15—18日英法联军向德军发起进攻,在德军匆忙修建起的防线面前败退,此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的转折点。9至10月英法联军与德军在瓦兹河和加来海峡之间的广阔地区进行“奔向大海”战役,双方都试图迂回对方翼侧但没有成功。10月底德军发起第一次伊普尔战役,双方互有胜负,最后陷入僵持。从此西线从瑞士边境至加来海峡形成一条绵亘的战线,进入阵地战阶段。“奔向大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联军与德军于4年9至10月在瓦兹河和加来海峡之间广阔地区实施的一系列机动作战的称谓,4年9月马恩河战役和埃纳河战役结束后双方在瓦兹河至瑞士边界地段进入阵地战,而在西北方向形成暴露的翼侧。法军总参谋长J霞飞企图对德军右翼实施迂回以威胁其铁路补给线,迫使德军撤离埃纳河、瓦兹河、索姆河和埃斯科河地区,同时救援比军防守的安特卫普。德军总参谋长法尔肯海恩决定从洛林地区抽调第6集团军增援右翼,力图挫败联军计划并迂回联军左翼。

(二)9月16日和21日法第6、第2集团军先后在瓦兹河和索姆河之间对德第1集团军发起攻击,德第6集团军及时增援把法军击退。24-25日双方在索姆河上游地区激战互有胜负,25日法军组建第10集团军沿阿拉斯、朗斯和里尔一线展开向康布雷和瓦朗谢讷实施突击,威胁德军补给线。9月0日-10月7日双方在斯卡尔普河两岸激战,战线逐渐北移。德军占领杜埃和朗斯,与法军反复争夺阿拉斯。10月4日德军开始炮击里尔,向利斯河西岸进攻。5日法军建立北方集团军群(辖第10、第2、第6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由法军副总司令福煦统一指挥。10-15日英远征军沿利斯河两岸向德军发起突击,但进展甚微,最后双方转入防御。德军在与英法联军交战的同时派重兵包围安特卫普,于10月10日攻陷该城,比军和英援军撤至奥斯坦德。在一个月的"奔向大海"作战中德军伤亡万人,协约国军队损失10万人。由于兵力相当且行动不够坚决,致使双方迂回对方翼侧的企图均未实现,大量使用骑兵、广泛利用火车和汽车输送预备队是此次战役的主要特点。

(三)伊普尔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军队同德军于4年、5年和7年在比利时西部伊普尔地区进行的三次战役,4年10月中旬“奔向大海”战役结束后德军计划攻占英军据守的伊普尔突出部,为占领沿海港口开辟通路。20~25日德第4集团军的4个新编预备军向英第1、第4军发起正面突击,在个别地段取得突破,英军因伤亡惨重而固守待援。25日法第9军增援英军左翼,0日伊泽尔河战役结束后冯·法贝克将军率德军突击集团(7个半步兵师、2个骑兵师)在韦尔菲克至德勒蒙地带展开,向伊普尔东南的英军阵地发起猛攻,突破英军第一道防线。英军在法军支援下重新建立5公里宽的防御正面,11月~9日协约国军队在伊普尔南北两侧发起反攻,双方互有胜负。11~12日亚历山大·林辛根将军指挥德军突击集团两个军进攻伊普尔东面和北面,法贝克突击集团继续从东南面进攻。德皇亲自指挥普鲁士近卫军参战,但未能取得决定性突破,20日战役结束。此战德军伤亡1万人,协约国军队损失10余万人,从此西线从瑞士边境至加来海峡形成一条绵亘的战线,进入阵地战阶段。

(四)德军的战役目的是试验其秘密武器氯气,并掩护部队向东线调动。5年4月22日德第4集团军向伊普尔突出部的英第5军、法第20军阵地连续施放0罐18万公斤氯气,这是战争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毒气,造成英法联军1.5万人中毒,其中0人死亡,正面10公里、纵深7公里的地带无人防守。德第26军冲向缺口后迅速占领朗厄马克和皮尔克姆,并向伊普尔—科米讷运河推进,但由于没有预备队未能扩张战果。英法援军迅速堵住缺口,战线趋于稳定。24日德军实施第二次毒气攻击,但这次未达目的。4月26日~5月12日德第26、第27军付出巨大伤亡扩大某些突破口,迫使英军撤至伊普尔城郊,但未取得重大突破。5月25日战役结束,此役英军损失6万人,法军损失1万人,德军伤亡.5万人。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毒气的战役,在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中德皇部队对加拿大第十六苏格兰营发动一次毒气袭击,造成大量伤亡。

(五)7年月俄国爆发革命后英法联军担心德国乘机向西线调兵,决定在伊普尔地区先发制人。7月22至2日英军集中00多门火炮做猛烈炮火轰击准备并施放毒气,7月1日联军向当面德军发起全面进攻,英第5集团军担任主攻,法第1集团军和英第2集团军担任助攻。当日联军以沉重代价突破德军第一道阵地,8月16日联军发起第二次进攻攻占朗厄马克,但在主攻方向上进攻受阻。德第4集团军组织"弹性防御",在前沿阵地构筑一系列三面环水、易守难攻的碉堡群,配备部分兵力阻击敌人,主力部署在纵深相机反击,迫使联军每前进一步都需付出重大代价。德军的新战术和恶劣气候再次迟滞联军的进攻,9月20日至10月日联军改由英第2集团军担任主攻,梅西讷山脊战役后先后攻占梅嫩路山脊、波利贡森林和布鲁兹埃恩德等地。德军向联军新阵地发动11次反击,均被联军炮火击退,交战中英法空军掌握制空权,炮兵也发挥威力。10月26日至11月6日联军又发起两次进攻,攻占帕尚达埃尔村后向前推进8公里,但没有实现摧毁德军潜艇基地的目标。此役英军伤亡0万人,法军伤亡0多人,德军损失27万人。

(六)弹性防御又名机动防御,是运动战处于防御形态下的一种积极战略。善于利用战场空间和时间因素,指挥部队快速机动和集中兵力。在进攻中以装甲部队为突击群,趁敌犹豫不决和混乱之机,冒着暴露侧翼和后方的危险大胆穿插迂回,攻击敌人翼侧和后方,从而瓦解敌整个防御。而步兵则在正面实施牵制行动,在抗击敌优势坦克的反冲击时,常以防御行动并使用高射炮平射打坦克的手段挫败对手,而后转入反攻。在城镇攻坚战中一般以步兵先行突破,而后投入坦克,当敌溃退时即以坦克不停顿地追击来发展胜利。在防御战役中通常将装甲部队作为预备队,对突入之敌实施反冲击或反击,在退却时则以机动防御迟滞对方追击。它避免将部队分散在前沿漫长的战线,也避免作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弹性防御能同时拥有进攻者的机动和在本国作战的便利,在战役层次上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守军可以在内线集中相对优势的兵力,逐个击破敌人几个并进的外线军团。守军也可以凭对地形的熟悉隐伏一定兵力,或派出一个迂回部队于敌人侵军的侧后,配合正面的大部队同时前后夹击。守军也可以作大幅度的退却,让敌军过度延长的补给线逐渐暴露后加以袭击划弱敌军整体战斗力,然后集中兵力决战。弹性防御并不必然意味着完全放弃前沿抵抗,若没有给予敌军相当的迟滞、骚扰和杀伤,则在纵深处会战和反击的效果未必很大。弹性防御不要求人民无限度的支持,但却要配备较机动化的野战军,和一体化的指挥机制。不同文化对军队角色的介定往往决定其对弹性防御的接纳程度,由于弹性防御的战略是要争取有利时机来打击敌人的入侵军而不是直接保卫国土,所以军事和*治的优先常常发生纷歧甚至脱节。

凡尔登战役

(一)在东线俄国第一和第二集团军于8月16日率先进攻东普鲁士,但第二集团军却在德军的包围下被歼灭。9月俄西北方面军对德第8集团军实施进攻,反被击败导致伤亡惨重。俄军的进攻虽遭受失败,但也分散德国的兵力,影响西线的战事。与此同时俄军将奥匈军队驱逐出莱姆堡,迫使其撤至喀尔巴阡山脉。10月29日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此后与英国在中近东地区进行一定规模的战争,11月初奥匈帝国入侵塞尔维亚。此外东亚的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4年对德国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5年2月19日英法为实现强行闯入由奥斯曼帝国控制的达达尼尔海峡,以达到打通博斯普鲁斯海峡和占领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目的发动加里波利之战,结果英法虽投入大量军队进攻却终未成功,被迫于同年11月至6年1月进行大撤退。5年4月26日原属同盟国阵营的意大利在获得协约国承诺的领土补偿后决定倒戈,同协约国阵营签订《伦敦条约》。伦敦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和意大利于5年4月在英国伦敦签订的密约,依约意大利正式加入协约国作战,由此可在战后占领伊斯特拉、的里雅斯特、蒂罗尔南部、达尔马提亚、发罗拉、多德卡尼斯群岛和取得东北非一些领土。5月意大利对奥匈帝国宣战,与德国断交,正式加入协约国。10月保加利亚王国在见证俄军于东线的溃败及英法在加里波利之战中的困境后加入同盟国,联合德国、奥斯曼帝国占领塞尔维亚全境。6年8月罗马尼亚王国加入协约国,但同盟国军队很快打败罗马尼亚军,同年12月占领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

(二)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战事从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投入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还有50多万人受伤。伤亡人数仅次于索姆河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4年德国没有能取得迅速胜利,欧洲战场在西线形成胶着状态的堑壕战,交战双方谁都不能前进一步。5年德国的几次努力进攻都没有能够奏效,德国将军冯·法金汉认为如果对法国加强打击,迫使法军投入所有兵力会使法国因消耗而亡,他选择位于默兹高地上的凡尔登要塞作为主要进攻点。凡尔登是法国东北部的一座小城市,是德国通往巴黎的主要交通要道而有“巴黎钥匙”之称,可以使法国“流尽最后一滴血”。6年初德意志帝国统帅部决定把战略重点西移,德军总参谋长埃里希·冯·法金汉将打击目标定在法国境内著名要塞凡尔登。凡尔登是英法军队战线的突出部,它像一颗伸出的利牙对深入法国北部的德军侧翼形成严重威胁,德法两国在这里曾有过多次交手,但德军皆未能夺取要塞。如果此次德军能一举夺取凡尔登必将沉重打击法军士气,同时占领凡尔登也就打通德军迈向巴黎的通道,占领巴黎后法国就不攻自灭,剩下的英俄两军就不足为惧。

(三)6年初德军统帅部计划在东线进行防御,集中兵力对西线法军的凡尔登突出部实施突击,以牵制和消耗法军主力来迫使法国投降,受领进攻任务的部队是德国皇太子威廉指挥的第5集团军(辖7个军共17个师,门火炮,其中重型火炮68门、架飞机。后增至50个师,约占西线德军总兵力的1/2)。凡尔登是法国东北边境的战略据点、巴黎的东部门户,是法军整个战线的支撑点,法军统帅部也非常重视保卫这个战略要地。凡尔登筑垒地域正面宽达公里,由法军第三集团军(由埃尔将军指挥,拥有11个师,62门火炮)防守。筑垒地域由四道防御阵地组成,全纵深15—18公里,其中三道是野战防御阵地,第四道防御阵地由凡尔登要塞的永备工事和两个堡垒地带构成。6年1月法金汉就悄悄结集部队准备攻击凡尔登,同时德国明目张胆地向香贝尼增兵,做出要在香贝尼发动攻势的姿态,法军总司令霞飞果然上当。自4年德军无力攻克凡尔登而转移进攻方向后法国人就认为凡尔登要塞已经过时,霞飞在5年即停止强化要塞。而此时德军向香贝尼移动的动作使霞飞异常警惕,他认为德军会向香贝尼进攻,然后从这里进军巴黎。

(四)德国人正在继续往凡尔登方向悄悄结集兵力,随着结集迹象的渐渐明显和暴露让英法联军终于弄清德军的真正意图,于是霞飞火速下令向凡尔登增兵。6年2月德国皇太子亲率21万德军向凡尔登发动疯狂进攻,凡尔登的保卫力量比较虚弱,但由于气候条件不佳致使德国的进攻推迟,为法国调集援兵提供时间,法国调集两个师进入这个地区。德军的第7、第18、第军(6个半师和门火炮,其中重型火炮门,门迫击炮)在孔桑瓦至奥恩河15公里宽正面上实施主要突击,第5军掩护其左翼,第15军在奥恩河以南6公里处实施辅助突击,第6军在默兹河西岸采取牵制行动。在主突方向上法国只有2个师,德军步兵比法军步兵多两倍、炮兵多.5倍,火炮密度达到每公里正面50—门。为达成战役突然性,德军于同年1月在西线实施一系列佯动。法军凡尔登筑垒地域横跨默兹河两岸,正面宽公里,纵深15~18公里。有四道防御阵地,前三道为野战防御阵地,第4道是由要塞永备工事和两个筑垒地带构成的坚固阵地,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法第集团军(辖11个师,60余门火炮,由F.埃尔将军指挥;后增至69个师,约占法军总兵力的2/)5个师防守凡尔登以北地区,个师防守凡尔登以东和东南地区,另个师作为预备队配置在凡尔登以南默兹河西岸地区。

(五)6年2月21日为了不暴露主要突击方向,德国军队用门大炮对40公里的战线进行8个半小时的集中轰击,发射一百万发炮弹。然后用三个军(第三、第七、第十八军)的兵力进攻,先头部队用火焰喷射器扫清战壕。2日德国军队已经前进将近5公里,法国军队被迫后撤。德军开始炮火准备,为隐蔽主突方向的德军炮兵在宽40公里的正面上同时实施炮击,航空兵首次对法军阵地实施轰炸,摧毁部分防御阵地并杀伤大量有生力量。16时45分德军步兵发起冲击,当日占领第一道防御阵地。在以后四天中又先后攻占第二、第三道防御阵地,向前推进5公里,占领重要支撑点杜奥蒙堡。步兵进攻时采用纵深战斗队形以散兵线分波次推进,最前面为强击群。法军统帅部任命第2集团军司令贝当为凡尔登前线指挥官(5月1日起由罗贝尔·尼维尔继任),并调集一切可以动用的部队决定在凡尔登地区与德军决战,26日贝当下令夺回杜奥蒙堡,法军经四天激战后损失惨重但未果。自2月27日起法军利用唯一与后方保持联系的巴勒迪克—凡尔登公路(又称“圣路”),源源不断地向凡尔登调运部队和物资,一周内组织辆卡车运送人员19万、物资2.5万吨,这是战争史上首次大规模汽车运输。法军大批援军及时投入战斗,加强纵深防御,对战役进程产生重大影响。至月底德军弹药消耗很大,战略预备队未及时赶到导致攻击力锐减,从而丧失突破法军防线的时机。

(六)月5日起德军进攻正面扩大到0公里,并将主突方向转移到默兹河西岸,由急促的冲击改为稳步进攻,企图攻占04高地和高地来解除西岸法军炮兵的威胁,并从西面包围凡尔登。同时继续加强东岸的攻势,由急促攻击改为稳步进攻,但遭法军顽强抵抗,付出巨大伤亡后仅攻占几个小据点。4~5月间德军集中兵力(兵器包括使用喷火器、窒息性毒气和轰炸机)对西岸法军实施重点突击,但步兵进抵04高地和高地一线后遭法军炮火猛烈反击,5月底停止进攻。在东岸法军频繁轮换作战部队,不断实施反击与德军反复争夺,迟滞德军进攻。6月初德军再次发动大规模攻势,经七天激战切断沃堡与法军其他阵地的联系,迫使沃堡守军于7日投降。6月下旬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毒气弹和催泪弹猛攻苏维耶堡,在4公里宽的正面上发射11万发毒气弹,给法军造成重大伤亡,一度进抵距凡尔登不足公里处但终被击退。24日法国军队被迫放弃第二道防线,25日德军用强大的火力进攻占领杜奥蒙要塞。德军由于前进过快而丧失炮火支援的优势,反而使自己暴露在法军位于默兹河西岸的炮火射程内。战场由于持续炮火的攻击已经变成一片泥潭导致火炮很难向前移动,德军最终占领杜奥蒙村时已经丧失4个团。

(七)由于无法向凡尔登前进,德军转过来准备拿下霍姆山,经过个月的激烈战斗德军攻占凡尔登西部的两个村庄,凡尔登东部的沃要塞投降。但双方损失惨重让贝当将军准备保存实力用于更好的防御,但他因此被解职,由更具有进攻性的内维尔将军取代。德军下一个目标是苏维要塞,6年6月22日德军向法军阵地投放毒气弹,第二天以6万兵力进攻,但没有能拿下苏维要塞,战斗持续到9月6日。6年索姆河战役打响,迫使德军从凡尔登抽调部分兵力去对付北面的英法联军。到了秋季德军已经非常疲惫,德军总司令保罗·冯·兴登堡撤换法金汉将军,任命埃里希·鲁登道夫为凡尔登战役司令。7月德军发起最后一次进攻高潮,但仍被法军抵挡住。6年10月21日法军发起反攻,使用新式毫米口径的大炮和徐进弹幕射击技术,10月24日夺回杜奥蒙要塞。11月2日德军放弃沃要塞,12月11日德军完全退到战役开始时的战线。俄军的6年夏季进攻战役和西线索姆河战役开始后德军在凡尔登方向未再投入新的兵力,尔后的进攻行动只是为牵制当面法军。经数月苦战德军虽在凡尔登以北、以东地区楔入法军防线7~10公里,但未能达成战役突破。8月29日法尔肯海恩被免职,兴登堡元帅接任德军总参谋长,9月2日德皇批准停止进攻。10月24日法军发起大规模反攻,于11月初收复杜奥蒙堡和沃堡。12月15~18日法军再次发动反攻,基本收复被德军攻占的阵地,战役至此结束。在10个月交战中双方共投入万兵力,发射0万发炮弹,伤亡人数近百万,创造战争史记录,使凡尔登成骇人听闻的“绞肉机”和“人间地狱”。

(八)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参战兵力众多、伤亡惨重。法军损失54.万人,德军损失4.万人,故此役有“绞肉机”之称。凡尔登战役中组织防御的经验成为大战后各国修建要塞工事的依据,这次决定性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意志帝国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虽然法军损失更为严重,但没有达到德军预想的2:1水平。凡尔登虽然使法国到了濒临崩溃的地步,但还没有崩溃。贝当由于坚持战场上的部队必须定期轮换致使70%的法军都参与这场战役,而德军只有20%参与。残酷的战斗造成心理上的影响,几乎导致法军叛变,由于答应士兵今后再也不参加向德军进攻的严酷的战斗才使叛变没有真正发生。以后法军士兵拒绝进行进攻性的战斗,只是守在战壕中进行保卫战,其中在凡尔登要塞争夺战中法军一直在要塞碉堡以机枪、迫击炮、强力弹弓(发射手榴弹)对抗来袭的德军。战役结束后德皇威廉二世撤销法金汉的总参谋长职务,改任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其副手。凡尔登战役德法双方投入万兵力,伤亡人数共计多万,德军在这一战役中耗尽元气。法军反攻开始后逐次收复凡尔登以东的大片土地,致使德军节节败退。

(九)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国企图一举击败法国的战略目标再次遭受挫折,损失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又无法及时弥补。它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到7年德、奥阵营日益衰败,终于在8年战败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即结束。在这场战役中双方都用当时的先进武器,比如法国使用大口径炮巨炮,德军使用喷火器和毒气弹,对一战有重要影响。这次战役改变火炮的运用,在此之前火炮多数是用来防守或是在发动进攻前进行一下轰击,而这次德军集中大量火炮运用到进攻中则是火炮的新战法。此次战役中的火炮战法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炮火支援,此后火炮支援被其他国家效仿并得到新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的火炮战法是发展最为成熟的。

索姆河战役

(一)6年2月21日至25日德军猛攻法国东北部凡尔登要塞,欲与法军决战。最初法军第一道防线被突破,法国*府急速增援19万生力军、20吨军火和辆汽车,并任亨利·菲利浦·贝当为凡尔登地区司令。德军虽全力进攻取得突破,但始终未能占据凡尔登,并自8月底起转入防守。10月21日法军大举反攻,至12月18日收复全部失地,此战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就在凡尔登战役进行的同时为减轻法军在凡尔登地区的压力,英法联军于7月1日在索姆河一带向德军猛烈进攻。战斗延续到11月18日,双方在索姆河两岸的狭窄地带进行拉锯式的阵地战,协约国使用飞机配合作战,英军初次使用新式武器坦克。这场消耗战使英法德损失兵力超过万,被称为“索姆河地狱”。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时间发生在6年6月24日到11月18日间,英法两国联军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双方伤亡共计1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中。英国采用的是“马克I型坦克”,因其残酷性被称之为“索姆河地狱”。

(二)这场战役是协约国在6年总战略进攻计划的一部分,计划拟定的内容是在福煦将军的统一指挥下,法国法约勒将军的第6集团军和英国罗林森将军的第4集团军负责突破囤驻在富科库尔、埃比泰讷(40公里)地区的德国冯·贝洛将军之第2集团军的防御阵地,并运用骑兵兵团向法军负责的佩罗讷、莫伯日和英军负责的巴波姆、康布雷等地打开突破口。英法联军共有2个步兵师和6个骑兵师、门火炮、门迫击炮和00架飞机,德国第2集团军则有8个步兵师、门火炮、00门迫击炮和架飞机。德军防御由道阵地组成,全纵深为7~8公里,双方准备5个多月。英法联军为突破德军防御以便转入运动战,同时减轻凡尔登方向德军对法军的压力。当时战线由南向北,在亚眠以东50多公里的地方穿过索姆河,德军在该地区构筑号称“最坚强的”防线,包括三道阵地和一些中间阵地。主要阵地有坑道工事,阵地前面有多层铁丝网。守军为德军第2集团军,防御正面宽58公里,其第一线为9个师,预备队4个师,以后兵力增加到67个师。英法方面原计划以法军担任主攻,但因凡尔登战役动用法军大量兵力改以英军为主。最初投入兵力为9个师(战役过程中增加到86个师),其中英军25个师以第4集团军为主、第集团军为辅,在索姆河北岸卡尔诺以北地区进攻,正面25公里;法军第6集团军(14个师)跨索姆河在英军右侧进攻,正面15公里。英法联军炮兵和空军都占优势,采取对有限目标逐次攻击战法,企图通过消耗德军兵力达到突破的目的,为协调两军行动规定每次进攻到达线不能自行超越。

(三)从6月24日起英法联军进行7天的炮火准备,7月1日晨7时半步兵在炮火支援下发起进攻。当天法军和主攻方向上的英军都突破德军第一道阵地,但英军左翼则毫无进展。英军以密集队形前进,遭到德军机枪和炮兵火力的严重杀伤,第一天伤亡就6万人。英军右翼和法军占领德军第二道阵地,德军利用对方进攻的间歇迅速调集兵力来加强纵深防御,并在一些地段上实施反击。英法联军于7月中、下旬再度发起进攻,南岸法军占领第三道阵地,但未能发展为战役突破。英军2个师、法军26个师第三次发起进攻,截至12日向德军纵深只推进2~4公里。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坦克,共出动49辆,而实际参加战斗的18辆(被德军击毁10辆)。步兵的进攻速度因而有所增加,当天占领第三道阵地的几个要点,在战争史上这是第一次使用坦克。在9月下旬和11月的进攻中英军又两次使用坦克,但数量较少而收效不大。英法联军进行7天的炮击,虽然几乎完全摧毁德军第一阵地且部分摧毁第二阵地,但失去进攻作战在战术上应保持的主动性。英国第4集团军(由罗林森将军指挥)从马里库尔至埃比泰恩25公里正面向巴波姆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由英国第集团军第7军在其左翼掩护,法国第6集团军(由法约勒将军指挥)从罗西耶尔以北索姆河两岸向佩罗讷方向实施辅助突击。当日法军和英军右翼突破德军第一道阵地,但英军左翼为德军壕沟阵地所阻。英军采用密集队形突击,但遭德军马克沁机枪的强大火力杀伤而损失6万人。

(四)7月2~日英军右翼和法军攻占德军第二道阵地,法军一度占领巴尔勒、比阿什等德军防御要地,此后数日由于德军投入预备部队以及英法联军本身在突破战术和指挥调度方面存在着严重缺点(对各地区的突击规定繁琐限制军队的主动性等)以致推进缓慢。德军指挥部又投入新一波预备部队,为便于指挥将第2集团军分编为由弗里茨·冯·毕洛将军指挥的第1集团军和加尔维茨将军指挥的第2集团军,并在防御上加长纵深,构筑补充防御地区。7月中旬英法联军仅向前推进数公里,未达成作战的预期目标。7月底至8月中旬英法联军将其部队增强至51个师,飞机增加至架,而德军增加到1个师,飞机增到00架。由于作战的迟缓、胶着,遂转变成为消耗战。9月日起法国米舍莱将军的第10集团军、英国加夫将军的第5集团军分别投入战斗,战场正面范围扩大到50公里宽的战线。而德军增强至40个师,又不停加强阵地的防御工事,因此英、法军队的推进速度平均每昼夜仅有~米。英军第一次使用新式兵器坦克(共49辆坦克,实际参战仅18辆),配合步兵进攻推进4~5公里,这是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对守备方的德国步兵产生心理震撼,使他们放弃阵地不战自退。但由于坦克的技术与装备尚未完善,加上战线宽广(10公里18辆坦克)仍然没有达成打开突破口的作战目标,战术层级的运用成功并未能引导作战胜利。虽然英军后来又使用两次坦克,但同样收效不大,倒让德军开始学习如何对付敌方这个庞然巨物。

(五)在正面狭窄的地段上接连实施多次突击来突破阵地防御的战术成效不大,而且极有可能耗损巨额兵力。此外这场战役促使其他强权国家开始装备坦克等类型的阵地突破用重型器械并发展反制兵器,带动并启发一战间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军工业的蓬勃发展。进入秋季后气候开始恶化,由于阴雨连绵、道路泥泞让战斗渐渐平息,到11月完全停止,英法两国的作战计划宣告失败。索姆河会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双方伤亡14万人,其中英军45万余人,法军4万余人,德军5.8万人。英法联军未达到突破德军防线的目的,但钳制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进一步削弱德军实力。双方伤亡共1.2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中。索姆河战役中德国制造的马克沁重机枪出足风头,成为血雨腥风制造者,是索姆河战场上凶残的杀手。无数的英法联军倒在马克沁重机枪枪口下,成为它的牺牲者。

在索姆河战役期间英军的进攻方式是利用徐进弹幕作为掩护,步兵再以排成横列的方式(线式战术)进军。而在此战役德军以机枪、火炮构成壕沟战强大的防御火力,使英军耗损大量步兵,却仍不能顺利攻占德军阵地。当时英军士兵的主要武器步枪对于德军阵地的打击有限,甚至根本无法对付德军防御时的强大火力,大部分的士兵在到达战壕前线之前就已伤亡倒下,此后英军开始尝试使用新型武器坦克。马克沁重机枪是由英籍美国人马克沁于年所发明,年马克沁重机枪经过改进后弹药改用无烟药子弹让威力强大。年德国人又对马克沁重机枪进行改进,制造了MG-08式德国马克沁重机枪,在一战中重机枪称霸于陆战场,被称为最具威慑力的陆战武器。

无限制潜艇战

(一)东线俄军在6年6月4日至9月20日发动“布鲁西洛夫突破”的夏季攻势,这次战役被称为一战中俄国最成功的进攻。奥匈帝国损失万人,德国伤亡也达到5万人,但俄国自身亦损失惨重(伤亡50万),这削弱同盟国持续参战能力。在海上英国实行海上封锁*策,准备把波罗的海的德国舰队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德国为扭转不利形势迫切需要突破海上封锁,企图主动出击寻机与对方决战。6年5月1日下午英德舰队在日德兰半岛西北海面上遭遇并发生战斗(日德兰海战),此役是有史以来参战兵力最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由于英国舰队拥有数量上的优势仍掌握着制海权,德国打破封锁的尝试失败。6年6月经英国鼓动的麦加谢里夫侯赛因·伊本·阿里于发起阿拉伯大起义,英军中东总司令埃德蒙·艾伦比也在7年对奥斯曼帝国发起总攻,结果使得阿拉伯半岛、叙利亚等地于8年彻底脱离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而德属东非殖民地在司令官保罗·冯·莱托-福尔贝克的带领下在大战之初便与英、比、葡等国军队作战,英属罗得西亚和印度军队于6年8月占领德属东非的行*中心莫罗戈罗,但直到德国投降时协约国都始终无法占领德属东非全境。经过这一阶段的数次战役后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整个局面向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转化。

(二)7年2月德国宣布施行无限制潜艇战*策。4月一向倾向于协约国的中立国的美国被德国这一*策激怒,正式对德作战。早有参战之意的中华民国北洋*府受美国之邀请,也在月14日宣布对德绝交,8月14日正式对德宣战。此后中国以“以工代战”的形式加入协约国阵营对德奥宣战,派出十几万名劳工奔赴欧洲战场。同年初开始俄国相继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经过俄临时*府失败的“克伦斯基攻势”,新成立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府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后宣布退出一战。无限制潜艇战是德国海军部于7年2月宣布的一种潜艇作战方法,即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而任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对英国进行封锁。主要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7年2月,德国为迫使英国退出战争发动无限制潜艇战,虽然一时取得很大战果但等于阻断美国发战争财之路,促成美国提前宣战造成战略上的失分。德国唯一的指望就是6个月打垮英国,但由于英国捡起当年西班牙帝国对付英国海盗发明的护航体制成功的保住运输线。随着美国的参战后协约国为打破德国的潜艇战共动员舰艇和辅助舰船0艘、飞机架,终于挫败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

(三)德国在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就对协约国实施潜艇战,给英国商船和战舰以重大打击,后因担心欧洲反德浪潮的加剧采取“有限制潜艇战”。但6年的凡尔登战役和日德兰海战极大地打击德军的信心,对德国而言潜艇战成为“最后一张牌”。德国的一些高级海军将领一直主张实行无限制潜艇战,他们根据夸大的潜艇记录,宣称如果实行无限制潜艇战的话6个月内就可打垮英国。德国首相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原来一直反对无限制潜艇战,现被这些说法所打动,放弃原来的意见。7年1月9日德皇威廉二世在御前会议上最终认可上述意见,当天便向其海军总参谋长霍尔岑多夫发出命令:“我命令从2月1日起全面开始无限制潜艇战。”从此敌对双方集中力量,调动各种手段展开潜艇和反潜斗争,海军斗争以前所未见的形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全面的无限制潜艇战开始后德军潜艇肆无忌惮地袭击所有船只,无论这些船只悬挂的是什么样的旗帜在海上只有敌对双方的船只,任何海上航行的东西都难免被击沉。7年初德国共有艘潜艇,其中艘属战斗编成,德国潜艇基本战术没有多大变化和改进,即在公海区域内采取单艇巡航和编队巡航,在港口和基地附近采取阵位法。使用武器是鱼雷、水雷和火炮,同时为了配合潜艇作战的德国水面舰艇还多次进行奔袭,破坏协约国的巡航兵力。由于英国和协约国其他各国对无限制潜艇战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对潜防御尚处于最初阶段,无限制潜艇战立即给协约国造成严重损失。协约国商船的损失由1月份的0万吨增至2月份的40万吨,再猛增至月份的50万吨,直到4月份的85万吨,英国出海的商船中平均每4艘就有1艘被击沉。

(四)当年德国潜艇共击沉协约国商船艘,注册总吨位为57万吨,其中英国商船占五分之三。而当年英国造船的总吨位只有万吨,协约国商船因被击沉的速度太快而来不及及时补充和更替,照此下去随之而来的是饥饿甚至屈服。美国海军少将威廉·索登·西姆斯在美国正式参战前就被派往伦敦负责与英国联络,因而当时便了解到这一机密。鉴于情况日益恶化,7年4月27日英国第一海务大臣约翰·杰利科向海军大臣提出一份报告,向*府发出严重警告:“历史证明如果战略是以没有保障的交通线为根据,其结果必然是不幸的,在这种情况下惨败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目前的*策正在直接导致惨败,如果不愿考虑这一点那我坚信战争必定打败,英国人民将要饿死。”杰利科的警告产生效果,英国*府开始正视面临的危险。为了对付德国潜艇的英国动员海军的全部轻兵力和潜艇,着手将大量的小型商船和渔船改装成扫雷舰和护卫舰,加紧建造新的反潜舰艇。仅在7年英国便动用艘舰队驱逐舰、74舰护卫舰和巡逻艇、65艘潜艇、艘摩托艇、49艘快艇、只拖网渔船、只漂网渔船、24艘轮式扫雷舰、77艘伪装猎潜船、50架飞艇和架飞机,为了扫除德国潜艇布下的水雷仅在7年秋用于扫雷的舰艇达千余艘、人员25万,此外还采用其它反潜措施和武器。使用伪装猎潜船是当时比较有效的反潜措施之一,从5年起英国便开始使用这个办法,现又进一步把这些船装备和伪装起来。英国有多艘各式各样、大小不一伪装猎潜船,这些船伪装巧妙,船员动作配合默契,因而取得一定效果。从5年7月到8年11月战争结束时伪装猎潜船共击沉11艘潜艇,击伤其60艘。

(五)英国与协约国的一项大规模反潜工程是建立三条水雷拦阻线,头一条就是最著名的北海雷幕,7年9月底经协约国海军会议批准建立,但从8年5月才开始布雷。这条拦阻线从奥克尼群岛一直延伸到挪威,长20海里,宽15至20海里不等,由24条分设在不同深度的雷线组成。原计划布下10万枚水雷,到战争结束前共布下枚,同时还配备76艘小型潜艇进行侦察巡逻,这一条拦阻线又被称为“北海大障碍”。第二条是多佛海峡水雷拦阻线,这一条从7年秋季开始共布下9枚水雷,配有浅水重炮舰、驱逐舰、护卫舰及其它舰艇组成的巡察队。第三条是奥兰托拦阻线,这一条从6年即开始布雷,从7年开始进一步加强。但总的看来水雷拦阻线的反潜效果也不理想,特别是那条“北海大障碍”更是如此,这里只有1艘潜艇触雷沉没。奥兰托的拦阻线也并不好多少,在整个8年战局中德国在地中海损失的1艘潜艇中只有2艘是在拦阻线上被炸沉的。只有多佛海峡拦阻线取得较好效果,因为这一带水域相对小些,水雷密度大些,同时又易于组织反德国扫雷行动的巡逻,重新布放水雷。这里到8年8月时已炸毁12艘德国潜艇,使德国潜艇难于冲破封锁线,迫使德国人放弃佛兰德潜艇基地。

(六)最有效的反潜措施是护航制,最初对于护航制时英国海军将领和军官普遍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海军的任务是保卫所谓的“海上航道”,护航制是一种防御性措施,对付潜艇必须使用进攻力量和手段。或是封锁潜艇基地的出入水道,或是进行海上巡逻,或是袭击潜艇基地。他们还认为护航编队弊端很多,各种舰船不易调动而难于协调一致,在夜间容易自相碰撞,集中船队还易于成为潜艇攻击目标。实际上保卫“海上航道”是一种想当然的片面认识,因为“海上航道”什么也不能装载,而船舶却装载着世界贸易,因此海军的首要职责是保持住一定数量的船舶。正当对无限制潜艇战束手无策之际以英国海军部海军中校金纳德·亨德森为首的一群年轻军官从7年2月开始对护航制的研究,他们发现穿越英吉利海峡的运煤船队因法国人坚持护航几乎没有受到损失,运煤船队的2,船次中只有5只船被潜艇击沉(损失率为0.19%),而在同一水域中独立航行的船只损失率为25%。英国与挪威间的运输船队采用护航制措施后其损失率下降到原来的1/,一贯主张护航制的美国海军少将西姆斯根据这些有力的证据极力劝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采取护航制,劳埃德·乔治由此也成为护航制的支持者便向海军部施加压力,英国海军部最终认为实行护航制是“完全切实可行的”。7年4月0日作出在所有交通线上实行护航制的决定,为了指挥护航的运输船队的海军部成立一个专门机构,7年8月大西洋全部实行护航,10月地中海实行全部护航。

(七)在大西洋采用三种类型的护航制,一是单方护航,护航兵力将船只护送到危险区的外侧界线,然后在这里等待从美国开来的船只,这时原运输船队在1—2艘巡洋舰的保护下开往美国;二是双方护航,护送兵力由两个中队——英国中队与美国中队组成,两队在各自区域内警卫运输船队。三是直达护航,英国护送队或美国护送队,全航往返护送英国与美国之间的运输船队。7年10月开始按照上述办法护航后,在当年后两个月中协约国商船损失数字分别下降为24.58万吨和2.16万吨。护航制实行后很快证明它是廉价有效的防潜措施,组成一支护航队所需时间并不比靠扫雷和巡逻来“清理航道”所用时间更长,护航船队按计划到达可使人们有效地安排港口。护航范围日益扩大,8年护航队护送92%的军用运输船和商船。护航所需舰艇数量从未超过在编军舰总数的15%,而且都是些不适合舰队作战的军舰,护送兵力和船队指挥官往往由退休的海军将领和舰长担任。实行护航制后被潜艇击沉船只的数目几乎与护航制扩大的程度与范围成反比,单独行驶船只与被护航船只的损失比例为12:1,在地中海被护航的船只损失率为1%。

(八)协约国反潜斗争的胜利让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失败,主要表现在协约国和中立国商船损失逐渐减少和新建商船不断增加,同时也表现在德国潜艇损失不断增加而不能提供更多的潜艇方面。德国过于盲目乐观、急于求成,想在6个月之内打败英国总是要求潜艇全部出动,忽视维修和保养又一度压缩潜艇制造,造成不能用大量潜艇来填补日益增多的损失的后果。7年初德国共有18艘潜艇,这一年共损失72艘,新建造10艘,虽然增加1艘但离所需数还相差甚远。8年开始时有艘,损失81艘,新建造的也是81艘,没有增加。8年10月德皇曾批准一项庞大的制造潜艇的计划,但为时已晚,随着反潜战术的不断发展让德国潜艇的损失逐步增加。8年德国潜艇虽然击沉协约国商船艘(注册吨位达.2万吨),但它只及7年击沉数的一半,而协约国造船的总吨位则比损失数字增加万吨,从而打破德军潜艇对英国的封锁。在反对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斗争中美国海军起到特殊的重大作用,美国参战后立即显示出它的巨大战争潜力和战略灵活性。为了适应反潜斗争的需要暂时停止战列舰的建造计划,开始大量建造驱逐舰。到大战结束前美国先后派出85艘驱逐舰远涉重洋去作战,美国海军还装备一种长英尺的木壳猎潜艇,先后造出艘这样的猎潜艇,它们卓有成效地活动于从摩尔曼斯克到地中海的广阔海域。美海军航空兵也积极参加反潜活动,在战争的最后10个月当中由飞机护航的船队无一受损。7年12月美国向英国派出特意挑选的5艘烧煤的战列舰(因为英国当时燃油短缺),编为英国舰队的第6分舰队。美国海军的重大贡献是它的护航编队把美国部队和大量补充物资源源不断地安全运往法国,由于运兵船防守严密、速度快而没有遭到潜艇袭击,在先后把万军队运往法国过程中竟未损失一人一船。

(九)无限制潜艇战的失败进一步加速德国各条战线的全面崩溃,德国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德国之所以没有能够用无限制潜艇战最终战胜英国,一方面是因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协约国方面拥有更强大的战争潜力,比较及时地采取正确、有效的反潜措施。另一方面是因为德国实际上没有自始至终把潜艇战放在它应有的战略地位,战争中一直缺乏一个统一的指挥中心,战术上没有什么改进和变化。虽然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没能最终取胜,但毕竟给协约国造成重大损失和威胁。在整个大战期间潜艇通过直接攻击或布设水雷的办法击沉只商船(总计达到吨),还击沉10艘战列舰、18艘巡洋舰、20艘驱逐舰和9艘潜艇,潜艇战和反潜斗争已成为海军学术的重大课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英国海军为首的协约国海军基本上控制海洋,挫败德国潜艇的反封锁,但从未取得压倒性胜利。德国潜艇共击沉协约国商船0艘(注册总吨位万吨),还击沉军舰艘,自己损失潜艇艘。德国海军无论在水面上还是在水下并未遭到彻底失败,它只是一支战败国的海军,而不是一支被打败的海军。德军于二次大战于大西洋使用大量潜舰(U潜艇)截击越洋船只,以图阻止美国援欧的行动,所攻击船舰包括军舰、运兵船、医院舰以及其他民用船舰,美军则以护航舰团作为对策来减少大量损失。同时在太平洋战场的美军潜艇同样对日本进行无差别潜艇战略,击沉大量日本商船(尤其是大批往返于日本、中国台湾地区、菲律宾、中国战区、东南亚战区等地的运兵船及运输舰),使得日本无法将各战区或占领区的军用和民用物资作有效分配。到了二战末期因美军的海路封锁,日本本土向来依赖马来西亚所产的石油和橡胶也极度缺乏。

#世界历史#

1
查看完整版本: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