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伊尔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英国历史沿革第二期
TUhjnbcbe - 2023/7/1 19:52:00

恺撒军团入侵不列颠战役

(一)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凯撒两次入侵不列颠,第一次因为风暴导致损失惨重不得不仓促撤回。第二次调集更多兵力,但遭到卡图维拉尼部落首领卡西维拉努斯为首的不列颠凯尔特人顽强抵抗难以打开局面。这时恺撒利用对方的内部矛盾才终于击败卡西维拉努斯,迫使不列颠人臣服,而后返回高卢。这一年高卢的冬季来得特别早,刚刚结束对日耳曼人战争的恺撒在权衡再三之后,还是决定在真正的严寒来临前冒险组织一场对不列颠岛的战役。征服所带来的战利品固然是一大诱惑,但对于高卢地区的军事长官来说切断日耳曼地区从岛上获得援助的路线,杜绝不列颠凯尔特人对欧洲大陆上同族的支援才是最要紧的事情,面对来年对日耳曼人即将展开的攻势时他不想再次腹背受敌。而且对于罗马来说不列颠是个太神秘的地方,除了一些探险家和商人带来的信息之外,大多数人对那儿几乎一无所知。所以在恺撒这样一个征服者看来,哪怕能够了解一下当地的人口、资源、海岸和登陆地点都值得安排一次远征。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之前他先安排一位副官带上一对人马去不列颠侦查,侦查人员的任务是了解当地的地理状况,适合排列骑兵和重型武器的阵地以及最重要的巨型战舰的抛锚地点。与此同时恺撒选定莫里尼港作为战舰的生产基地和出海口,并命令高卢全省的作战用船只全部向莫里尼集结。此外他还命令与不列颠有贸易关系的商人给岛上的凯尔特族带去信息,大意是罗马将在近期组织对不列颠的进攻,希望各凯尔特部落在理智权衡双方实力后选择投降。

(二)消息散布出去后有一些凯尔特的部落畏惧恺撒的威名向罗马表示求和的诚意,然而大部分的部落并不打算放弃世代生活的地方而让不列颠沦为罗马的殖民地,派去侦查的人员也没有带回什么情报,因为他们惧怕蛮族的伏击根本没有敢登上岛屿。于是恺撒决定如期出征,八十艘载满罗马步兵战团的舰只从莫里尼出发,而骑兵部队则在另一个港口启程,计划同期到达不列颠作战。26日清晨时分罗马战舰的先头部队已经抵达不列颠的海岸,岛上的凯尔特人已经做好充分的防御准备,他们依靠海岸山崖的高度优势向罗马人投掷长矛,令恺撒的部队无法登陆。战斗持续几个小时,罗马军队的进攻毫无进展,后续的舰队逐渐到达。由于前期侦查不力导致罗马人选择的登陆点深水区域离海岸太远,致使大型舰只无法靠近,加上海岸的密集火力防御使得大批的罗马步兵没有办法迅速抢滩,战况陷入胶着。眼看着所有的战舰都已陆续抵达,恺撒下令船队沿海岸线移动寻找适合的登陆点。无奈罗马战船过于庞大,行动缓慢且无法近海停泊。凯尔特部队则沿着罗马人的行动轨迹在陆地上做相应的调遣,每一次的登陆均被他们以快速的骑兵和战车击退,使大部分罗马人龟缩在战舰内不敢下船。

(三)作为总指挥的恺撒意识到必须为士兵清理出一片安全登陆的区域,于是他命令调集有投石车和火箭的战舰靠近海岸,用这些大型攻击器械来扫清登陆障碍。果然凯尔特骑兵对这些不曾见识过的武器相当惊惧,纷纷向后退却,但罗马的步兵队依然害怕不敢离舰登陆。眼看凯尔特人稳住阵脚即将掉头反扑,在这紧要关头时第十军团的一位旗手勇敢地跳下海去,号召士兵为了罗马的荣誉勇敢前进,他的行为激励其他人也跟着下水并向陆地冲锋。很快罗马人就控制滩头,但依然无法排成军团整列,所有人都处于混战状态而不能发挥团队作战的优势。于是恺撒命令后续的部队在舰上做整体列队,看到岸上哪里有缺口就集体冲向哪里,最终击溃敌群的前锋并抢滩成功。凯尔特人在丢掉海岸之后无险可守,他们意识到以自身的军队素质和装备根本不是罗马的对手,于是纷纷向恺撒投诚。恺撒也因为得到骑兵部队无法如期赶到不列颠而不敢深入腹地作战,于是似乎瞬间就建立起来,罗马人在不列颠岛安营扎寨,而凯尔特人则为他们提供给养。常年与蛮族作战的经验告诉恺撒这些凯尔特人虽头脑简单但反复无常,于是密令骑兵加快速度朝大部队靠拢,一旦骑兵登岸就迅速发起总攻。然而无奈就在骑兵即将抵达不列颠的时候突然起风暴,一部分舰只当场被摧毁,另一些则被迫折返回欧洲大陆。

(四)对罗马人来说令形势更加严峻的潮汐,恺撒没有预料到他登陆的这几天正是大西洋潮汐变化最厉害的日子,半夜里瞬间上涨的潮水灌入很多船只造成沉默,沿海的巨浪也对船的锚和桨造成损坏,令船只无法航行。这样的情形引起全军的不安,因为罗马人并没有在不列颠过冬的计划,粮食和冬衣都很缺乏,也没有骑兵的支援。如果再加上没有返程的船只,后果将非常严重。尽管对消息进行封锁但不列颠岛上的各个凯尔特部落还是很快传开“罗马人没有骑兵且舰只被毁”的消息,很多部落的军队又在蠢蠢欲动,他们从高处窥探恺撒的营寨,发现驻扎的部队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多。而且增援据说也已经断绝,如果在这里消灭恺撒或许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不列颠的安全问题,因为在当时世人的眼里再也没有比恺撒更厉害的征服者。恺撒本人也从一些部落首领吞吞吐吐的态度中意识到情况的变化,他一边下令用破损的船只中的木材和铜来修补其他战舰,一边下令加快收集粮食的工作,以备整支部队不得不在不列颠过冬的最坏可能。恺撒的第七军团按例外出寻找给养,在一片未受割的麦地里一队早已设下埋伏的凯尔特士兵突然向他们发动进攻,他们依靠马拉战车这种罗马人尚未使用的作战工具将第七军团的人围住。战车快速的穿越令军团无法保持阵型,在冲入战场后士兵跳下战车就迅速转成拥有灵活战斗能力的步兵,这种新颖的作战方式令跟随恺撒身经百战的士兵们一筹莫展。幸亏此时恺撒得到情报后迅速率大军赶到解了第七军团的围,并将他们安全带离战场返回驻地。

(五)接下来的几天下起倾盆大雨,双方都无法展开军事行动。凯尔特人趁此机会四处联络,希望以消灭恺撒来获得不列颠的永久和平,很快他们凑齐一支军队并将恺撒的营寨包围。大雨停后凯尔特人瞬间发起总攻,在这关键时刻一支由恺撒在高卢组建的雇佣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他们作战勇猛并以血肉之躯打开敌群的缺口。后续的罗马军团抓住这个机会,依靠训练有素的作战技术和精良的装备迅速扑入敌阵,尽管人数不占优势但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令罗马人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凯尔特人无法抵挡这样的攻势,先头部队开始掉头逃跑,并由此引发多米诺骨牌式的整体崩溃。罗马人获得战役的胜利,凯尔特部族的首领在晚些时候重新派出使者前来求和,恺撒在要求比之前高出一倍的战利品和人质后同意对方和平的请求。但恺撒也深知不列颠已经不能多呆,他的军队不够多,船只也不够坚固,更严重的是寒冬已经快要降临。他不能冒险率领这样的部队进行冬季航行,于是仅仅在岛上呆18天,他将人质和缴获的战利品带上舰队。选择一个晴朗的夜晚,全体渡海返回高卢,从而结束第一次对不列颠的远征。为了表彰恺撒的这一壮举的元老院破天荒地举行长达20天的谢神祭,而巨大的荣誉却反过来激发恺撒军团的斗志。恺撒所要征服的地方正是前55年的英国,当时的英国对于罗马人来说仅仅代表南部的英格兰平原地区。希腊航海家皮西亚斯在通过对英国的实地探索后,决定采用当地土著人对自己的称谓用“不列颠”来命名这个世界边缘的岛屿,而罗马人给它起个更拉丁化的名字——不列颠尼亚。

(六)伦敦并不是新特洛伊,恺撒所面对的也并非足以消灭巨人的神的后裔,他们只是很久以前从欧洲的腹地乌拉尔山长途迁徙到此的凯尔特人。他们赶走原始岛民伊比利亚人,平静地在此生活几百年,直到恺撒的出现。然而第一次的远征仅仅取得有限的胜利,对于自诩为战神的恺撒来说几乎可以算是一场灾难。没有新领土的占领,没有巨额的战利品和奴隶,相反却损失大量的舰队和士兵。他不得不把这此行动仅仅定义为一次对不列颠地区的武力侦查,作为来年正式进攻的前奏曲。他在离开高卢冬季营地回意大利的时候特意嘱咐高卢军团大量营造舰只,并对式样和大小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以备对不列颠的第二次征讨。高卢军团准备的成果令恺撒非常满意,当冬天结束他再次返回高卢的时候,发现已经可以调动多艘战舰组织进攻并有00艘马上可以下水,于是他迅速处理完高卢的部分内务工作,开始着手第二次对不列颠的远征计划。这一次的远征目标被锁定在对中南部地区的占领上,因为恺撒认为那是不列颠尼亚“最文明”的地区,这里的“野蛮人”有着差不多与高卢地区相近的生活方式而比较容易同化。他本人也对这一地区的部落首领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而对于远离英吉利海峡的其他地区他则知之甚少,而且那些以奶肉为生、披着兽皮的部落也不值得他去征服。

(七)启航时间被选在第二年的春季晴朗的傍晚,恺撒率领艘战舰和运输船,五个军团的步兵和两千名骑兵(合计2.5万人)乘着西南风向不列颠疾驶而去。此次的军队数量足以应付他之前所遭遇的威胁,不少非军事单位的船只也如影随形般地跟着战舰的船队,他们包括很多私人船只的商人和奴隶主,他们都希望从恺撒的军事胜利中分到一杯羹。虽然设定更为有利的登陆地点,但由于风暴让罗马的舰队被迫在前一年的登陆点再次登陆。这一次他们没有遭到敌人的阻击,根据抓到的俘虏称岛上的凯尔特人本来已经布防完毕,但看到海上驶来的舰队数量后吓得赶紧逃离海岸,躲到地势较高的地方组织防御。这使得罗马人有充分的时间海滩上建起堡垒以保护锚泊在岸边的船只,登陆工作进行得相当顺利。然而第二天清晨驻守海岸的骑兵部队向已在陆地推进的恺撒报告不好的消息,一场突发的风暴再次将沿海停泊的舰只打坏,船上的锚和缆绳都起不了作用,很多船被冲上海岸无法航行,舰队遭到几近毁灭的打击。恺撒只得取消第一次的军事行动,迅速领一小队骑兵赶到岸边。在亲自察看受损情形后命令干脆将搁浅的船只拖上海岸,利用剩余的材料筑成一道沿海的防线,此外派出去的斥候发现凯尔特人组织起非常庞大的队伍,统领这支军队的是凯尔特卡图维拉尼部落的首领卡西维拉努斯。凯尔特人在罗马人登陆前长期内战,但外敌的入侵迫使他们团结起来,并把指挥权交给卡西维拉努斯。由他统一组织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军队与恺撒作战,这对恺撒的营垒构成直接的威胁。他们的一次进攻甚至冲到罗马军团的军旗处,但是在罗马士兵的顽强反击下还是溃退。

(八)在强攻未果后凯尔特人的战略变更为利用他们熟悉的地形和战车的机动性拖住罗马军队,耐心等候冬天的到来将罗马人一举击溃。而恺撒的处境则不容许他长时间逗留,于是他在与卡西维拉努斯的军队打了几个回合后决定直接跨过泰晤士河,进攻凯尔特人的堡垒。就在此时恺撒获得挑起不列颠凯尔特人内讧的绝佳机会,成为第二次不列颠尼亚远征的决定性转折点。在整个不列颠尼亚中南部的卡图维拉尼部落是最强大的,他们的首领卡西维拉努斯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领袖,但他本人在外交手腕上的能力和团结统一战线方面的策略却很欠佳,造成各大部族的不和。他本人性格暴躁,处理矛盾简单残忍。由于战略意见上的不和,他将不列颠尼亚东部特里诺文特部落的首领处死。年轻王子门杜布拉修斯听说他的父亲被卡西维拉努斯杀害便逃亡到恺撒和罗马人那儿,他的族人也向恺撒投降以换取后者帮助他们对抗卡西维拉努斯,并回复门杜布拉修斯的王位。恺撒慷慨地接受他们的条件,不久另一个较小的凯尔特人部落被击败,联军的阵线开始逐步瓦解,恺撒抓住这个时机发动总攻。期间凯尔特人的叛徒又出卖卡西维拉努斯最后据点的信息,以及渡过泰晤士河的口岸位置。于是恺撒命骑兵部队开道,不惜代价一鼓作气渡河进攻,河对岸本已严阵以待的凯尔特人显然被罗马人的气势镇住,在短暂的交手后便放弃河岸向后退却。

(九)一路上为了防止埋伏的罗马军队焚烧田野农场和房舍,军势之盛令沿途的部落望风而降。卡西维拉努斯送信给肯特地区的四位首领,请他们进攻恺撒的滩头阵地以解围,但结果计划失败。卡图维拉尼的堡垒虽然依靠天然屏障修得相当坚固,但还是经不住恺撒的攻击,卡西维拉努斯率领残部从堡垒的另一端逃走,大批的人口和牲畜成了罗马人的战利品。最终穷途末路的卡西维拉努斯不得不投降,恺撒令他交出一些人质并答应每年向罗马缴纳一笔贡金。同时恺撒履行对特里诺文特部落的承诺,帮助门杜布拉修斯成为新的部落首领,并命令卡西维拉努斯不得伤害这个部落,于是特里诺文特成为第一个受到罗马人保护的不列颠部落。此时恺撒虽然取得一系列的战绩,但他并没有因此而产生继续征服的念头,他意识到在没有充足的兵力和物资补充前这个小岛只会是个无底洞,他们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占领。加之高卢发生反罗马的起义,凯撒不得不考虑匆匆撤回大陆。在抓住反对罗马的领导者后的前54年的秋季他带着人质凯旋而归,暂时决定放弃对这个小岛的征服。随后恺撒将军队分两批撤回高卢,第二次对不列颠尼亚的远征宣告结束。

布狄卡起义

(一)前27年屋大维·奥古斯都以超凡绝伦的内*天才为罗马人缔造一个新生的伟大帝国,甫一建立的国家富强而繁荣,以其包容、开放、多元的统治为广袤疆域上的臣民带来前所未有的稳定生活,史称"罗马统治下的和平"。尽管奥古斯都的后人们远不及他老人家那样魅力超凡、能力拔群,但是在"罗马帝国总设计师"精心搭建的*治框架内,即便是萧规曹随也能总体保持帝国的稳定,罗马此时的隐患不在外部而在内部。41年声名狼藉的卡利古拉皇帝被刺杀,他的叔叔克劳狄被禁卫军推选为下一任皇帝,史称克劳狄一世。克劳狄的即位充满着戏剧性,因为他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低能儿"。他的相貌极为普通,患有严重的口吃,走路一瘸一拐,还经常说话词不达意,很不招人喜欢。即便是亲人也对他评价很低,更不用说元老院的元老们和罗马城的公民们,可见他的即位完全是受外人所操控。禁卫军及宫廷势力认为弱势皇帝易于控制,因此将他扶上皇帝的宝座,这注定他的统治如履薄冰。不过克劳狄即位后的表现比前任远为称职和努力,他不仅在内*事务上勤勤恳恳,而且还充分利用不多的闲暇时间修著文史,共著有20卷伊特鲁里亚史和8卷迦太基史,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不过对于武力立国的罗马人来说只有像样的军事成就方能让所有人折服,克劳狄也急需一项辉煌的军事成就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提升与军队的关系,千里之外的大不列颠就成为他的目标。

(二)4年夏四支精锐的罗马军团在英吉利海峡南岸整装待发,第二奥古斯塔军团、第九西班牙军团、第十四盖米纳军团和第二十胜利军团已经做好进军大不列颠的一切准备。皇帝克劳狄名义上是全军统帅,但是实际的指挥任务交给罗马名将奥鲁斯·普劳提乌斯。军中人才云集,日后创立弗拉维王朝的韦帕芗也在其中。征服的过程十分顺利,岛上大部分的凯尔特部落在罗马兵威之下很快臣服。不过爱西尼部落没有与罗马人发生任何冲突,从一开始就选择与罗马人结盟,向罗马人进贡并寻求庇护、作为对主动归顺的奖赏,爱西尼人的领土和统治结构都原封不动,首领还获得罗马公民权、在因征服而风雨飘摇的不列颠,爱西尼部落因自己的明智之选而成为一个安全岛。爱西尼人是古不列颠部落,居住在现诺福克和沙福克地区。国王普拉苏塔古斯是罗马人的傀儡,罗马人企图在他死后并吞爱西尼,因此王后布狄卡领导全东英吉利进行反抗。罗马人打败义军后大杀爱西尼人,结果爱西尼人口剩下一个小部落,首府为现诺福克郡的凯斯特·圣爱德蒙。十五年后克劳狄皇帝驾崩,尼禄即位为帝。此时罗马人民的老朋友爱西尼部落的老酋长普拉苏塔古斯也去世,老酋长没有儿子,有两个女儿。他在遗嘱中将尼禄皇帝设为部落的共治者,与自己的两个女儿一起作为爱西尼部落的最高首领,尼禄皇帝也表示同意。

(三)然而在交接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失误,负责交接的罗马军团并没有展现出对同盟部落应有的和平姿态,反而将爱西尼部落大肆劫掠一番。酋长家族也未能幸免,还把整个爱西尼人的领地强行并入行省,甚至连酋长的两个女儿也惨遭士兵们的侮辱。前去强烈抗议的母亲布狄卡也被总督责令鞭笞,在蒙受如此深重的羞辱后悲愤不已的布狄卡决定揭竿而起,她将族人们集合起来开始向罗马人展开反击。其实这场战争本可以避免,爱西尼人从源头讲的确是无辜的,他们在对罗马的外交*策上十分谨慎。面对强大的罗马帝国时爱西尼人主动投诚、交付贡金,提供青壮年作为罗马的辅助军,全盘接受罗马*策。最后还将部落交付与罗马皇帝共治,这种表现堪称罗马盟友中的典范,恭顺程度可见一斑。然而最后还是揭竿而起,不得不说罗马人确实难辞其咎,这是罗马行省统治的严重腐败所引发的恶果之一。时任帝国不列颠行省总督加图斯·迪西阿努斯是个出了名的巨贪,他不仅极尽所能地在总督位置上为自己搜刮钱财,而且还胆大包天将皇帝无偿赠给爱西尼人的归顺抚慰金私自改为高利贷,向爱西尼人课征高额利息。他的肆意妄为严重损害罗马在不列颠的同盟*策,布狄卡起义的始作俑者毫无疑问就是官德败坏的他本人。

(四)爱西尼部落并不是孤身奋战,早已不堪总督剥削压榨的特里诺万提部落也随之响应,整个不列颠东部已经是遍地烽火,一支数万人的蛮族部落联军开始朝着罗马在东不列颠的军事殖民地卡姆罗杜努姆,也就是向如今英国的科切斯特市进发。爱西尼人的进军恰逢其时,当时罗马在不列颠的驻军正在军事长官盖乌斯·苏埃托尼乌斯·保利努斯的指挥下进攻北部地区,第十四军团在威尔士参加军事行动,不列颠中部和东部都处于兵力空虚的状态。布狄卡直扑卡姆罗杜努姆的消息很快传来,小镇的罗马居民火速向驻在伦迪努姆的总督迪西阿努斯求援,但是只忙着敛财的总督大人敷衍事,只派人的武装奴隶前去支援,完全意识不到当时的局势有多么严重。卡姆罗杜努姆是一个典型的罗马殖民城市,神殿、议事厅、广场等罗马化基础设施应有尽有,唯独没有城墙。因为这座城市也是刚建立不久,而且罗马人完全没有想到向来恭顺的爱西尼人会掀起叛乱,所以这座城市在重重包围之下已经成为砧板上的鱼肉。面对数万名蜂拥而至的蛮族士兵时城内的抵抗力量只有不到名罗马退伍老兵,他们退役后在此安家屯垦,一家老小都在这里。知道无路可退的他们边战边撤,最后倚靠克劳狄乌斯神殿做最后的抵抗。但是终究扛不住汹涌的敌潮,所有人全部战死。

(五)狂热的爱西尼人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在女王的指令下放火烧城,将所有的建筑物夷为平地。更为残忍的是他们将所有的俘虏不论男女老幼全部用野蛮血腥的方式处死且一个不留,绞刑、钉上十字架、火刑无所不用其极,这个昔日安宁的小城顿时变成尸山火海的地狱。这座城市被毁坏得极为彻底,以至于现代考古学家只在考古发掘中找到烧焦得残片,连一个建筑物得遗存都找不到。首战胜利后爱西尼人士气大振,他们开始朝着罗马在不列颠的中心城市伦迪努姆进军。伦迪努姆就是如今的英国首都伦敦的雏形,在那时还只是一个罗马殖民城市,帝国在不列颠的所有行*机构全部安设在这里。经过发展这里还是不列颠的经济贸易中心,城内有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人。然而狂热的布狄卡希望将个罗马统治核心彻底摧毁,因为这将极大地加强她"不列颠解放者"的号召力。听到敌人大军逼近的消息后懦弱无能的总督迪西阿努斯仓皇逃跑,他临走之前只在意有没有把多年的搜刮带上,自己的职责、对帝国的忠诚以及全城人民的安危对他来说一文不值。

(六)相比起贪生怕死、毫无羞耻的总督迪西阿努斯,帝国驻不列颠的军事长官保利努斯则表现得像一名真正的罗马人。总督逃跑和大军压境的消息同时抵达正远在威尔士北部山区指挥军事行动的保利努斯耳中,行省的一把手已经跑,那么拯救帝国在不列颠基业的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到他的肩膀上。保利努斯闻讯后不动声色,他没有将消息透露给手下的军团士兵以免军心动摇,将士兵们托付给副军团长后他率领自己的骑兵卫队沿着罗马大道火速南下探查敌情,计划将敌军阻拦于伦迪努姆城之外。侦察结果令他极为震惊,这并不是一场小规模叛乱,而是一场即将席卷全不列颠的蛮族风暴。尽管军团一直在向南移动,但是一时半会无法抵达,伦迪努姆肯定是守不住,保利努斯不得不忍痛放弃这座城市。十分危急的形势逼迫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北上找到军团,每分每秒都十分宝贵,每拖延一天可能就有一座罗马城市被毁灭殆尽。布狄卡率领蛮族大军扑向毫无防御能力的伦迪努姆城,这座帝国在不列颠的中枢城市的结局和卡姆洛杜努姆一样悲惨,所有城区变成一片瓦砾。该城以北不远的城市瓦鲁拉米努姆很快成为第三个受害者,这时布狄卡已经彻底毁灭三座罗马城市,可见她对任何与罗马帝国有关的事物都痛恨不已。这场战争已不再是单纯的复仇,而是演变成不同文明之间的全面对抗。不可否认布狄卡尽管一开始师出有名,但她已经被复仇的欲望冲昏头脑,将自己塑造成恐怖的化身。她血腥的三光*策已经让爱西尼部落与罗马帝国之间所有的和解余地荡然无存,战争的双方没有任何一方是无辜的。

(七)而不列颠所有罗马人的唯一希望保利努斯将军必须要做出关键抉择,手中兵力远比对方劣势。敌军连下三城而声势愈发浩大,此前在威尔士地区的战局也没能完全平定,全军面临着背腹受敌的风险,罗马人在不列颠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经过深思熟虑后保利努斯将军认为唯一的道路就在于尽快率军与敌人展开会战,赶在更多的凯尔特人加入布狄卡之前将其削弱或歼灭,否则时间拖得越长敌我的兵力差距就会越悬殊,罗马人必须赶在一切都无可挽回之前设法自救。在驱马赶回军团后保利努斯立刻着手勘察周围地形、选择战场,他将士兵们带离罗马大道,在罗马大道以西的荒原上扎营休息。因为他预料布狄卡肯定会沿着罗马大道北上来与他决战,在决战之前军团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休整以达到最佳的作战状态,而且敌军人数太多导致行动迟缓,将其带离罗马大道有助于为己方争取到足够多的时间。在战场选择方面保利努斯慎之又慎,因为己方兵力远不及敌方,想要以少胜多必须依靠占优的地理位置。所幸的是理想的战场就在不远,这是一块小山丘,斜坡入口有限,有助于抵消敌方的正面冲击力。而且两边和后方有茂密的森林和灌木,可以很好地避免两翼被包抄,罗马人如果能在这里守好自己的阵地,获胜的希望就会存在。罗马军团共1.1万人,其中包括名全副武装、训练有素、久经战阵的罗马重装步兵,主要由第十四盖米纳军团和一支抽调自第二十胜利者军团的分遣队组成,这是军团的绝对支柱和最主要的战斗力输出,此外还包括名辅助军团大队和两支小规模骑兵团。值得一提的是罗马军团在骑兵上向来依赖外族部队,这两支骑兵尽管规模不大但是由威名赫赫的巴塔维日耳曼人组成,他们是马上的优秀战士,即便下马步战也十分出色,能提供理想的作战效果。

(八)尽管如此但保利努斯依旧认为己方人数太少,虽然他对精锐的军团很有信心,但是在数量严重劣势的情况下稍有不慎就会崩盘。作为不列颠最高军事长官的他派遣信使骑最快的马火速南下通知远在南海岸的第二奥古斯塔军团尽快北上支援,面对十万火急的增援令时这支军团的指挥官波尼乌斯·波斯图穆斯却封锁消息,故意按兵不动。他的行为不仅是抗令不遵,而且还是叛国,不论是军法还是国法都是死罪,他会为此付出代价。浩荡狂热的蛮族大军在不久后就找到保利努斯的军团,他们数量高达6万人,是罗马人的数倍。一路上布狄卡吸纳许多凯尔特人,他们拖家带口乘坐牛车拉着辎重一路北上,场面甚是庞大。这是蛮族一贯的行军方式,早在凯撒时代就有明确的记载。布狄卡的蛮族战士们在作战时会爆发出骇人的吼叫,被罗马人称为"嚎叫者"。他们手持盾牌和短矛,佩戴用于挥砍的长剑。披甲率却相当低,许多人只穿着一条长裤,甚至连上衣都不穿。在凯尔特的尚武文化中盔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战斗中的勇武气概。不过他们的贵族武士装备很精良,而且乘坐战车作战,这是不列颠凯尔特人惯用作战方式。布狄卡在找到罗马军团后清楚人数劣势的对方想要依靠山丘背水一战,她立刻下令将所有的辎重车辆一字排开围住山丘形成一个扇形战场,这样就可以防止任何罗马人逃跑。所有的部族战士进入辎重圈内,这样也限制己方人逃离战场的可能性。罗马人后方和两翼都是森林和灌木丛,前面又是大量的敌人,没有任何逃跑的路线。这是场大决战中双方没有退路,只能死拼到底。

(九)两军的指挥官开始做最后的战前动员演讲,布狄卡乘坐战车在阵中来回奔驰,她喊道:"同胞们,我是勇武的爱西尼祖先的后代。但是我并不是为了我的王国、财产而战,而是为了我们所有人失去的自由而战,为了我伤痕累累的身体而战,为了我女儿的尊严而战。想想你们要因何而战,我们要么胜利要么灭亡。这正是我一个女人所要做的,让所有自由人获得自由,让所有甘愿为奴的人永不翻身!"保利努斯的战前演讲则充满罗马人的务实性,他喊道"战友们,不要看他们人数众多,他们不过是一群野蛮人!他们甚至连盔甲都没有穿戴好,我们曾经好几次击败过他们。当他们看到我们亮出的武器和战斗意志后就会四散逃逸,他们必将被我们粉碎!"布狄卡和爱西尼贵族们驾驶战车逼近罗马人,向他们倾泻大量的标枪和箭矢,用远程攻击削弱对方的士气,但罗马人的方形盾牌抵消大部分的伤害。不久后爱西尼人的部落战士开始进攻,他们发出战吼后发起极为猛烈的冲锋,企图一鼓作气冲垮罗马人的阵线,这是剽悍的蛮族最常见的打法。但是他们的冲锋被仰攻的地形劣势抵消大半,猪突战术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罗马人的阵线则异常的安静,手中紧握重标枪的军团士兵们屏住呼吸严阵以待,随着百夫长们的一声令下一轮接着一轮的标枪呼啸而过砸在爱西尼人的阵线上。这种重型标枪配有配重球而穿透力强,能够对轻甲和无甲的蛮族造成相当不错的杀伤效果,而且击中目标后会矛头弯曲无法拔出,防止对方"以彼之手还施彼身"。

(十)罗马人虽然处于守势但是保利努斯清楚想要保住阵线必须要化解掉蛮族可怕的冲锋威力,他下令军团发起反冲锋,以锲形阵冲下山坡,狠狠地砸在爱西尼人的阵线上。锲形阵可以有效撕开地方阵型,是一种典型的进攻战术,再加上俯攻的势能加成让罗马人的冲锋取得不错的效果。最惨烈的近身白刃战开始,罗马人用他们方形大盾的铁质边缘猛击爱西尼人的头部和盾牌,趁对方产生硬直时挥出短剑一击致命。这种战术动作简单、耗力少、杀伤效率高,远比蛮族的无脑挥砍更加高效,就这样双方的战局开始发生微妙的改变。蛮族的蛮勇被罗马人的纪律和坚韧化解,军团越战越勇,继续向前推进,而爱西尼人则步步败退逐渐被推回他们的辎重车队。布狄卡所设置的包围圈反而帮了罗马人的大忙,由于无法翻越辎重车逃跑,士气崩溃的蛮族战士被追上来的罗马人杀死。更加悲惨的是爱西尼士兵的家人包括妻子孩子都在辎重队伍里,手无寸铁的她们被杀红眼的罗马人全部斩杀。因为布狄卡在之前的屠城中有不少受害者正是这些士兵们的亲属和家人,这些悲愤的罗马人一心复仇,甚至连俘虏她们的想法都没有。眼见大势已去的布狄卡和她的女儿们驾车逃离战场,她的6万部族同胞几乎全部阵亡。然而整个不列颠已经无处可去,她们几天后举剑自戕,布狄卡大起义终于被扑灭。布狄卡起义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她在战略上出现重大失误,在战术上远逊于罗马人。惟一占据优势的就是她庞大数量的部族战士,然而这仅有的优势也被她不当的指挥挥霍殆尽。复仇是布狄卡最强烈的渴望,然而她只是为复仇而复仇,并没有把整个战局以一种战略性的眼光加以看待。她广施恐怖,对罗马人实施三光*策,将所有堵住都押在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上,没有给自己任何回旋的余地。

(十一)在战术上她只知道一味的猛冲猛打,对战场地形和战术安排上毫无自己的分析判断,严重缺乏灵活性,导致爱西尼人仅此一役就几乎被全部歼灭,再无回天之力。保利努斯将军凭借自己出色的指挥能力解决了这场严重的危机,从头到尾他的表现就像一个传统的罗马将军,坚韧、冷静、谨慎、果断这些品质正是他那打下帝国一片江山的祖先们所拥有的,如今他拯救罗马在不列颠的基业,他是当之无愧的罗马英雄。因震惊于布狄卡起义所造成的破坏,保利努斯乘胜追击将爱西尼部落彻底消灭,他也因此成为对蛮族持强硬态度的鹰派将军。尼禄皇帝对他的功绩大为赞赏,但对不列颠行省的人事安排做了调动。鸽派将军普布利乌斯·佩特罗尼乌斯·图皮利亚努斯代替保利努斯的职位,因为皇帝想要以更加温和的罗马化*策来彻底消化掉这片新征服的土地。保利努斯则被调回罗马,于公元66年第二次荣登执*官职位,他的名字与尼禄皇帝一起被镌刻在记功碑上。第二奥古斯塔军团的指挥官、见死不救的波尼乌斯被勒令自裁,这是他卑鄙行径的应有惩罚。奥古斯塔军团蒙受羞辱。荣立头功的盖米纳军团被皇帝加封荣誉称号,他们的鹰旗上又多了荣誉的徽记,而且他们的盾牌上被允许装饰朱庇特的雷电标志。在当时只有皇帝的禁卫军配有如此殊荣,因此盖米纳军团一时名声大噪。罗马在不列颠的统治此后进入长期的稳定期,凯尔特人意识到任何胆敢反抗罗马人的武装暴动都会导致十分悲惨的结局,接受罗马化是他们惟一也是最好的选择。此后三百年的时间里不列颠凯尔特人逐渐高度罗马化,而布狄卡的名字被尘封在历史中,直到近代女权主义的兴起和罗马史的研究发展才被人们重新提起。

七国时代

(一)到7世纪初入侵者先后建立起7个强国,即东部和东北部盎格鲁人的麦西亚、诺森伯利亚和东盎格利亚,南部撒克逊人的威塞克斯、埃塞克斯和苏塞克斯,东南部朱特人的肯特。这个时期史称“七国时代”,也成为后来的英吉利王国的雏形。英吉利这个名字源自“盎格鲁人”,其原名“Engla-lond”意为“盎格鲁人之地”,后音译变成England。而古英语就是盎格鲁人的语言的意思,至今盎格鲁撒克逊还用来代指英国人或者英国后裔。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时是氏族部落组织,入侵过程中原来的氏族组织解体,按地域组成的村社代之而起。村社土地公有归村社自由农民使用,随着生产力发展土地逐渐变成私有财产,出现贵族、大土地占有者、依附农和奴隶。村社成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过渡的形式,一般认为是英国社会封建化过程的开始。6世纪末基督教传入英吉利境内,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在位)派修士奥古斯丁到英吉利传教,到7世纪下半叶英吉利全境基本上都皈依罗马基督教。自由农民是在欧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享有人身自由、独立从事经营的农民,一般指在小土地所有制基础上拥有简单生产工具的自耕农,但也有人把能够自择主人的佃领人称为自由农民。他们虽然人数众多,但是从未成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力量。

(二)在古希腊奴隶制城邦经济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自由农民,但是他们在奴隶主的压迫和商人资本、高利贷资本的盘剥下,许多人陷于破产沦为奴隶。在罗马奴隶制帝国的废墟上,在征服者日耳曼人的马尔克瓦解中又出现大量的自由农民,马尔克是一种氏族公社向土地私有制过渡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马尔克的土地原来是公有私用,到6世纪末7世纪初财产分化、土地逐渐私有,可以自由转让,这种氏族公社也就逐渐转化为自由农民的公社。在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化的过程,也就是自由农民又逐渐丧失土地、丧失人身自由沦为农奴的过程。因为无论在农奴制的情况下,或在租佃制的情况下,农民都是用自己的工具在归自己支配的小块土地上耕作,即有自己的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只有丧失人身自由,依附于封建主阶级,领主或地主拥有超经济的强制力量才能使农民为他们提供剩余产品。在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过程中再次出现大量的自由农民,到14世纪末英国已是自耕农占多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他们被赶出庄园,被夺走土地变成“自由”得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这种在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从事个体经营或劳动的自由农民的历史说明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尽管他们曾经形成过奴隶制经济和封建制经济中农业生产的基础,但是不能成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也说明代表自由农民的社会理想的、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和小农经济的社会主义始终是个幻想。

(三)七国时代是指从5世纪到9世纪居住在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部落的非正式联盟,由肯特王国、萨塞克斯王国(南撒克逊)、韦塞克斯王国(西撒克逊)、埃塞克斯王国(东撒克逊)、诺森布里亚、东盎格利亚王国和默西亚王国七个小王国组成。5世纪随着盎格鲁·萨克逊人在不列颠岛上由南部向中部的侵入,渐渐地在这些地域建立起一些王国。当时由盎格鲁·萨克逊人以及原住民不列颠人所建立的王国的数目远远不止这7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大国逐渐吞并周边的小国,最后形成以这7个大国为代表的七国时代。而这七个王国的格局,也成为后来的英格兰王国的雏形。人们对于不列颠岛上的最早居民的了解很少,但这些居民在斯通亨格和阿弗伯利所遗留下来的巨石阵都证明史前期的岛上居民拥有一种相当程度发达的文明,他们当时正处于青铜时代文化期,随后在公元前5世纪早叶时首批凯尔特人将欧洲大陆上的铁器时代文化带到岛上。肯特王国在5世纪中叶由入侵英格兰地区的日耳曼部落中的朱特人建立,关于该王国的建立历史学家至今争论不休,按照传统说法年朱特人在其部落首领亨格斯和霍萨两兄弟的率领下在英格兰南部沿海地区登陆,他们是受当地不列颠人的邀请前来帮助当地人抵抗北方皮克特人的侵略的。不久以后亨格斯和他的儿子埃斯克马上调转枪头,和邀请他们前来的不列颠人首领沃丁根闹翻,朱特人很快就打败当地人并在今天英国的肯特郡的区域建立起肯特王国。

(四)肯特王国的埃特尔伯特在6世纪末在英格兰称霸,据说他的霸权范围一直延伸到杭伯河以南区域。在年埃特尔伯特在其首都坎特伯雷接待罗马教皇格里高里派出的传教使节圣奥古斯丁,并在圣奥古斯丁的影响下接受洗礼,成为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中第一位接受基督教的国王。但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肯特王国国力衰退,周期性地为麦西亚王国和韦塞克斯王国所征服和瓜分,最终在8世纪后半期沦为麦西亚王国奥发统治下的一个省份。奥发死后肯特人在年爆发反抗麦西亚的起义,但被残酷镇压下去。年肯特被韦塞克斯王国的国王爱格伯特征服,被迫承认韦塞克斯的君权,随后肯特成为韦塞克斯王国的一部分。尽管肯特在8世纪末开始的丹麦人侵略浪潮中成为受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不过肯特仍然是诺曼征服以前英格兰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区在该区的存在使得大批财富以宗教的名义汇聚在该区。肯特和欧洲大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如宗教、*治、经济、文化。东盎格利亚又称东英吉利,是盎格鲁人在不列颠建立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它的领土范围大体相当于当代英国的诺福克郡和萨福克郡,盎格鲁人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和北德地区。这个王国的早期历史很模糊,不过该王国大块领土地处沼泽地带之中,使得它处于一个比较有利的防御位置,这个因素让东盎格利亚王国在6世纪末叶成为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中的一个强国。

(五)东盎格利亚王国的国王里德瓦尔德(死于公元年)接替肯特的埃特尔伯特成为南英格兰的霸主,里德瓦尔德曾帮助埃德温击败诺森布里亚王国的国王埃特尔弗里特,并让埃德温登上诺森布里亚王国的王位。但东盎格利亚王国的主导地位却随着麦西亚王国的崛起而削弱,年后东盎格利亚王国长期沦为麦西亚王国的附庸国。年东盎格利亚人在韦塞克斯王爱格伯特的援助下发动对麦西亚王国的起义,尽管他们随后摆脱麦西亚的统治,但又沦为韦塞克斯的附庸国。年-年冬季入侵英格兰的丹麦人在东盎格利亚王国境内过冬,年丹麦人重临故地,这一次他们可不再是短暂停留,他们征服整个东盎格利亚王国。丹麦人摧毁王国境内的修道院,并谋杀东盎格利亚人的年轻国王圣徒爱德蒙。9世纪70年代韦塞克斯的阿尔弗雷德大帝击败丹麦人,迫使丹麦人在英格兰东部的丹麦法区居住,东盎格利亚通过韦塞克斯和丹麦人于年的和约成为丹麦法区的一个部分。不过丹麦法区的丹麦人不久又故态复萌,不仅帮助维京人侵略韦塞克斯,还不断地侵扰该王国。最终韦塞克斯国王长者爱德华在年最终征服丹麦法区并统一英格兰,从那以后东盎格利亚就成为英格兰一个伯爵领地。诺森布里亚是盎格鲁人建立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它最初由两个独立小王国组成,这两个小王国以迪斯河为界。其中的一个独立小王国是伯尔尼西亚,它的领土范围包括今天的东苏格兰、英格兰的伯维克、罗克斯堡、东诺森布里亚以及达勒姆地区。另外一个独立小王国是德拉,它的领土范围包括今天英格兰的约克郡的北部和东部地区,这两个王国都是盎格鲁人在年左右建立的。现存的一些稀少的史料记载着6世纪中叶伯尔尼西亚的国王为埃达,德拉的国王为埃里(或埃勒)。

(六)伯尔尼西亚的国王埃特尔弗里特(59年-年在位)将两个小王国合并为诺森布里亚王国,并为统一后的王国增加苏格兰以及威尔士领地,不过埃特尔弗里特被德拉的爱德温打败并被取而代之。爱德温于年接受基督教并在英格兰建立诺森布里亚的霸权,在62年爱德温被威尔士的格温尼德王国的国王卡德瓦尔隆杀死,这个王国是和麦西亚国王彭达结盟以反对诺森布里亚的。经过一年的混乱后诺森布里亚的王位由伯尔尼西亚的奥斯瓦尔德获得,奥斯瓦尔德请来圣埃丹进行凯尔特基督教的传教工作,不过奥斯瓦尔德也被麦西亚的彭达杀死。继承奥斯瓦尔德为王的相继是奥西乌(年-年在位)以及埃克格里菲斯(年-年在位),在这个时期中诺森布里亚的国力逐渐衰微,相反的是麦西亚王国却国势蒸蒸日上。不过奥西乌在宗教方面还是有所建树的,他在惠特比宗教会议上确立罗马基督教会对凯尔特基督教会的领导权。7世纪晚叶以及8世纪时期诺森布里亚王国在*治上长期处于倾轧、争吵、不和,不过该王国的教会、艺术、学术、文学却处于一个黄金时代。年入侵的丹麦人在诺森布里亚王国的首都约克获得胜利,他们占领王国的南部地区,诺森布里亚的盎格鲁人只能够控制迪斯河以北、福斯湾以南的一个小王国。丹麦的克努特大帝征服整个英格兰后在诺森布里亚设置丹麦人伯爵,这些丹麦人伯爵中以西瓦特(死于年)为最具实力。但是诺森布里亚人却在年将西瓦特的继承人托斯提格驱逐,托斯提格的位置被麦西亚伯爵埃德温的弟弟摩卡尔取代。年托斯提格在挪威的哈罗德.哈德拉达的陪同下重返诺森布里亚,并在福尔福德战役中打败摩卡尔和爱德温。这时刚刚获得英格兰王位的哈罗德二世迅速赶往北方击败托斯提格和哈德拉达,不过诺曼底公爵威廉抓住哈罗德来回征战、疲于奔命的弱点在英格兰南部的黑斯廷斯击败哈罗德,结束盎格鲁-撒克逊时代。

(七)默西亚又译麦西亚,是盎格鲁人建立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它的领土范围大体相当于英国的米德兰地区。该王国在公元年左右建立起来,但其早期历史含混不清,只有到国王彭达统治时期默西亚的历史才变得清晰起来。彭达将默西亚的势力扩展到韦塞克斯(年)以及东盎格利亚(年),成为杭伯河以南的英格兰霸主。彭达死后默西亚的霸权在年之内一蹶不振,在这个时期诺森布里亚王国派来的一名传教士使默西亚王国皈依基督教,不过彭达的儿子伍尔夫赫尔重新建立一个更为强大的默西亚王国。8世纪时埃特尔巴尔德为默西亚王时整个南英格兰都为默西亚的势力范围,默西亚的霸权在奥发(年-年在位)时达到鼎盛,他控制东盎格利亚、肯特、萨塞克斯并迫使韦塞克斯和诺森布里亚对他维持着臣服的关系。奥发还在默西亚王国的西部建立奥发墙,以保护西部地区免遭威尔士人的侵扰。奥发死后默西亚的霸权地位逐渐衰落,其霸权地位为韦塞克斯所取代。当9世纪初韦塞克斯王埃格伯特击败默西亚后默西亚曾短暂地承认韦塞克斯的宗主地位,不过在年当入侵的丹麦人严重破坏默西亚后默西亚耻辱地屈服于丹麦人,其东部地区通过年韦塞克斯和丹麦人的和约成为丹麦法区的一个组成部分,西部地区则为韦塞克斯的阿佛列大帝控制。至此默西亚的独立历史宣告结束,尽管它在作为韦塞克斯王国的一个伯爵领地时曾经有过一位高贵的女伯爵埃特尔弗莱德(阿佛列大帝之女),但她在丈夫死后竭力帮助身为韦塞克斯国王的兄弟对抗丹麦人,于是获得默西亚夫人的称呼。

(八)埃塞克斯意即“东撒克逊”,是撒克逊人建立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它于6世纪初期建立。这个王国的王族祖先可以上溯到欧洲大陆上日耳曼人所尊崇的主神沃登(奥丁),这也是其他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的统治者所声称的。埃塞克斯王国的领土范围包括现今英国的埃塞克斯郡、米德尔塞克斯郡、哈特福德郡大部和伦敦,在年埃塞克斯国王塞伯特在他的叔父肯特国王埃特尔伯特的影响下接受基督教,但他一死去继起的国王就驱逐伦敦主教梅利图斯,王国很快又恢复异教的信仰。不过在65年国王西格伯特又向诺森布里亚国王奥斯维提出派遣传教士到本国传教的请求,奥斯维向埃塞克斯派遣塞德,塞德使埃塞克斯再次信奉基督教,并在王国境内建立教堂。在伍尔夫赫尔为麦西亚王期间埃塞克斯承认麦西亚的宗主权,从此便开始埃塞克斯为周边强国支配的历史。年埃塞克斯和其它东部盎格鲁-撒克逊王国一道臣服于韦塞克斯王国,并作为韦塞克斯的一个伯爵领地。年韦塞克斯和丹麦人的和约使得埃塞克斯沦为丹麦法区的一个部分,但在年为韦塞克斯国王长者爱德华收复。埃塞克斯伯爵领地最著名的伯爵是比尔特诺特,他在年的麦尔东战役中阵亡。

(九)萨塞克斯意为南撒克逊,是撒克逊人建立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它的领土范围在今天英国东南部威尔德地区的南部。萨塞克斯王国在5世纪末期建立(按照传统的说法是在年),其建立者是撒克逊人的首领埃勒,他在几次战役中打败凯尔特人,建立起一个短暂时期内的军事霸权。但是人们对这个国家早期年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7世纪末这个王国还是信奉异教,直到约克主教圣威尔弗里德在王国传教(年~年)才使这个王国的民众信奉基督教。年~年时韦塞克斯国王卡德瓦拉征服萨塞克斯,而在卡德瓦拉以后为王的因尼统治期间萨塞克斯继续臣服于韦塞克斯。年时麦西亚的奥发已经将包括萨塞克斯王国在内的邻国征服,从那时起直到年萨塞克斯一直处于麦西亚的统治下,年时萨塞克斯和其它东部盎格鲁-撒克逊王国一道臣服于韦塞克斯王爱格伯特。韦塞克斯是撒克逊人建立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在年由塞尔迪克领导下的撒克逊人建立,据传他率领族人在今天英国汉普郡沿海地带登陆。到了塞尔迪克的孙子塞夫林(年-59年在位)时撒克逊人的定居点已经遍布希尔腾山脉,原先的居民凯尔特人则被撒克逊人从泰晤士河上游河谷和塞文河下游之间的区域驱逐出去,但塞夫林本人却被撒克逊人放逐。韦塞克斯王国频繁地与北方邻国麦西亚交战,8世纪后期处于麦西亚国王奥法的控制下。年国王埃格伯特征服肯特王国并打败麦西亚王国,年一度兼并麦西亚王国,次年获布里特瓦尔达称号,首次统一英格兰。阿尔弗雷德在位时英勇抗击丹麦人,年获埃丁顿战役大捷使英格兰南部免遭侵略。埃塞斯坦在位时最终赶走丹麦人,从年起统治整个英格兰,成为第一位英格兰国王。

(十)直到8世纪末叶韦塞克斯王国一直处于强国的阴影下,先是肯特,然后是诺森布里亚,最后是麦西亚。不过这一时期韦塞克斯也并非毫无作为,国王卡德瓦拉(年-年在位)对邻国开展几次成功的战役,他的继承者因尼一方面向西面的不列颠人小王国扩展领土,一方面迫使肯特进贡。因尼死后韦塞克斯陷入混乱状态中,直到爱格伯特(年-年在位)韦为王时塞克斯的国势再次振兴起来,他成为全英格兰的宗主,不过他的继承人被迫放弃一大部分霸权以集中精力来防御丹麦人的入侵。到阿佛列大帝统治时韦塞克斯的历史和英格兰的历史联系起来,到了10世纪长者爱德华、埃特尔斯坦、爱德蒙、埃特尔雷德相继为韦塞克斯国王时韦塞克斯逐渐对包括丹麦法区在内的整个英格兰建立巩固的统治。但在国王爱德加平静的统治后新国王埃特尔雷德(年-年在位)再也无法抵抗维京人的入侵,维京人首领也是丹麦国王的克努特在英格兰建立起丹麦人的统治(年-年)。克努特家族的消亡导致忏悔者爱德华成为英格兰的最后一位韦塞克斯王系国王(年-年),随着诺曼征服让韦塞克斯不再成为*治概念,而成为地理概念,它一般指英国的多塞特郡。

(十一)前54年恺撒渡过英吉利海峡,对岛上的凯尔特人进行几次征服战争,一般的看法是恺撒的目的是阻止岛上的凯尔特人对其刚征服的高卢地区的侵扰。4年罗马帝国皇帝克劳迪乌斯再次对不列颠用兵,并在今天的伦敦以及科尔切斯特设立军事基地,到了85年罗马帝国在不列颠上的领土已经延伸到克莱得河以南,在罗马人征服不列颠岛的初期凯尔特人发动一系列反抗罗马人的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布狄卡起义,不过由于罗马人的血腥镇压而宣告失败。2世纪时罗马皇帝哈德良下令在不列颠岛的北部修建一道著名的军事防线——哈德良长城,其目的在于防止北部的皮克特人南下侵略。罗马统治时期城镇在不列颠岛上发展起来,而为了确保军事行动能顺利开展而建设的道路网则把城镇接连起来,这些道路是英格兰地区陆路交通的基础设施。罗马人还建立科尔切斯特、林肯以及格洛切斯特这些殖民地以安置退伍老兵,这个时期罗马统治下的不列颠和欧洲大陆上帝国的其他地区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葡萄酒、橄榄油、陶器以及家具成为进口货物的大宗。而不列颠的铅、锡、铁、小麦和羊毛则通行整个大陆,但这种贸易随着罗马帝国末期的经济衰退以及罗马军团于5世纪初撤离不列颠而没落。随着罗马军队的撤出蛮族人对罗马化不列颠的侵扰越来越频繁,年时自顾不暇的罗马帝国拒绝援助罗马化不列颠,罗马官员也接着离开不列颠。于是在5世纪下半叶日耳曼部落纷纷涌进不列颠,它们分别是盎格鲁人、撒克逊人以及朱特人。

(十二)这些日耳曼部落打败当地的凯尔特人,战败的凯尔特人逃到位于不列颠岛东南部的威尔士以及英格兰西南部的康沃尔地区,他们中的一部分还横跨英吉利海峡来到法国西部的布列塔尼地区定居。作为战胜者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以及朱特人慢慢组成7个小国,它们分别是撒克逊人的苏塞克斯、埃塞克斯、韦塞克斯;盎格鲁人的盎格利亚、诺森布里亚、麦西亚以及朱特人的肯特。从8世纪晚叶开始维京人(主要是其中的丹麦人)对不列颠岛进行侵略,他们象蝗虫一样将英格兰沿海地区破坏殆尽,并于年对英格兰展开全面入侵,但最终他们被韦塞克斯王国的阿佛列大帝击败,被迫在英格兰东部定居下来。这块地区因为实行丹麦人的法律而被称为丹麦法区,丹麦人的首领将土地分给士兵。阿佛列大帝的继承人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征服丹麦法区,统一英格兰。不过在10世纪晚期丹麦人再次对英格兰地区展开侵略,卡努特大帝于年最终征服整个英格兰,并一直统治到年。随后韦塞克斯王朝的忏悔者爱德华恢复中断的撒克逊王系,随着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在年在黑斯廷斯战役中获胜,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最终终结。

(十三)9世纪后期入侵英格兰的丹麦人定居于英格兰北部、中部和东部地区,年韦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击败丹麦人,翌年签订的《威德摩尔和约》以泰晤士河口经伦敦和贝德福德至切斯特的瓦特林大道为界,基本上划定丹法区的界限,丹麦法律和惯例亦在上述地区实行。韦塞克斯国王长者爱德华在位期间收复东盎格利亚和米德兰的丹法区,至年包括诺森布里亚在内的丹法区全部并入英格兰王国。英王爱德加(-年在位)又授予丹法区居民以自治权,11-12世纪时蒂斯河与泰晤士河之间的英格兰东部地区盛行丹麦习惯法,林肯郡及约克郡等地区仍保留着当时的地名。威德摩尔和约是英格兰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大王与东盎格利亚丹麦人国王古斯鲁姆达成的和约,年阿尔弗雷德大王在埃丁顿战役中击败丹麦军队,翌年与古斯鲁姆在萨默塞特郡威德摩尔达成和约。规定从伦敦沿瓦特林大道至切斯特为界,界线以北为丹法区,以南为阿尔弗雷德统治区;古斯鲁姆皈依基督教,从界线以南撤兵。和约使英格兰南部免遭丹麦人的蹂躏,也使丹法区得以合法存在。

(十四)早期的日耳曼入侵者中自由民地位比农奴高,但都依附于国王。随着以后的几个世纪的战争和农业耕作,大部分自由民或是在压力下沦为农奴,或是依附贵族阶级的领主和乡绅。贵族阶级的领主和乡绅则是特权阶级,他们通过效忠国王从国王那里获得领地,并对自己拥有的领地行使较大程度的自治权。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的*府是由部落首领会议演化而成的,国王拥有王国的行*和司法大权,贵族阶级则组成国王的顾问会议来协助国王处理国*。国王将郡作为王国的基本的地区行*单位并由伯爵治理,在一些情况下这些伯爵将职位变为世袭,管理着几个郡。郡以下的行*单位为县,郡和县都有各自的法庭,郡法庭由本郡的治安法官掌管,县法庭由县长长掌管。在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农业是第一产业,但入侵的丹麦人却是活跃的商人,在9世纪时城镇的重要性开始增加。盎格鲁-撒克逊人在爱尔兰和罗马派来的传教士的影响下开始基督教化的过程,但爱尔兰宗教仪式和大陆宗教仪式上的差别几乎导致不列颠基督教会的分裂,这一巨大的分歧在66年的惠特比宗教会议上终于获得解决。与此同时修道院成为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文化中心,那里以精美的手抄本而闻名。

(十五)从8世纪末开始以丹麦人为主体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屡屡入侵盎格鲁人的土地,到9世纪末丹麦人已在大不列颠岛上建立大片居留地。年威塞克斯王国国王阿尔弗烈德大王和丹麦人订立条约,将英吉利东北部划归丹麦管辖,称为“丹麦区”。年威塞克斯王国国王埃塞尔斯坦大王以军事统一七国,他建立威塞克斯王朝,成为整个英吉利的第一位统治者。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盎格鲁人和维京人间发生不计其数的战争,10世纪初威塞克斯王朝的后继者逐渐收复丹麦区。11世纪初丹麦人卷土重来,进入威塞克斯王朝首都伦敦,丹麦王克努特大帝成为全英之王(~在位),是为丹麦王朝。一直到克努特之子死后。英国王位才复归于英人忏悔者爱德华(~在位)。丹麦人占领期间土地封建化过程加速,由于战争频繁导致税课繁苛,特别是沉重的“丹麦金”使自由农民纷纷破产,沦为依附农。国王以诏书的形式把土地册封给教俗贵族,成为封建领地。丹麦金指的是中世纪英国为筹措向丹麦人员纳赎金而征收的一种土地税,始于公元年,在公元、2、7和年也征收过。后来虽不再向丹麦人交付赎金,但丹麦金却变成经常性的税收,直至12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法兰克王国也征收过丹麦金。丹麦金从85年开始征收,当时英格兰受到维京人(主要是丹麦人和挪威人)的持续侵扰,为了换取和平在年英国爱塞来特二世(~年在位)为向丹麦人交付赎金以避免侵略,开始征收。

(十六)90年英王下令“(自由)人必有主”,农民为躲避战祸、捐税和求得安全便将土地交给大地主,再领回耕种,表示自己受地主保护。国王还给教俗地主以“特恩权”,即对领地内的依附农民实行*治、经济、法律等全面统治的权力,特恩权加速农民的农奴化。特恩权是中世纪欧洲封建领主在其领地内所享有的各种特权,由国王颁发给领主一种特许状(或豁免证书),载明禁止地方官员进入持有此状的领主领地行使税收和审判等方面的职权,这就在事实上和法律上承认领主对其领地拥有独立的统治权。特恩权的赐予始于6~7世纪,开初给予教会,后来扩及世俗领主。采邑渐次成领地,封建领主俨然成了小国之君,加速封建分裂趋势。这种制度并非西欧独有,在日本等国领主也享有对国家“不输不入”的特权。1至14世纪在英、法等国,随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领主的特恩权不断被削弱。领主在自己领地内行使这些权利不受国王的干涉,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国王的官吏也无权进入其领地,领主享有的这些权利称为特恩权。威塞克斯王朝意即“西撒克逊”,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一个王国。韦塞克斯王国立国时间是年,开国者是率族人登陆英格兰汉普郡沿海地带的彻迪克。

威塞克斯王朝

一、爱格伯特

(一)爱格伯特(年—89年)是8世纪时不列颠岛韦塞克斯国王(年—年在位),英格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首位国王(年—89年在位),英格兰统一后的首位君主。在位期间他征服不列颠岛上其余六个盎格鲁-撒克逊人王国结束七国时代,基本统一英格兰,成为英格兰王国威塞克斯王朝的第一任君主。根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的记载爱格伯特是肯特王国国王伊尔蒙德之子,而伊尔蒙德又是前韦塞克斯国王因尼的后裔,因此爱格伯特拥有韦塞克斯王位的继承权。年韦塞克斯国王驾崩,本来应由爱格伯特继承韦塞克斯王位,但被对手贝奥赫特里克和默西亚王国国王奥发密谋夺得王位。贝奥赫特里克为了防止爱格伯特再次抢夺王位将他流放,而默西亚王国国王奥发也成功地把爱格伯特的肯特王国置于控制之下。爱格伯特被流放后来到欧洲大陆向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寻找庇护,并在法兰克度过十三年的岁月。爱格伯特的妻子是查理大帝妻子的姊妹丽特佩嘉,他们育有两子一女。年贝奥赫特里克逝世,麦西亚国王奥发也在年离世,这使得爱格伯特得以回到韦塞克斯王国接掌王位。

(二)爱格伯特成为韦塞克斯国王后便开始大力发展国家及军力,年他先对西威尔士用兵,成功开拓出大片疆土(包括今天的康沃尔)。尔后他开始对付其余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王国。年七国之一的东盎格利亚王国在爱格伯特的支持下出兵麦西亚王国,成功摆脱麦西亚的统治,但爱格伯特借口协助东盎格利亚而将其置于控制之下,东盎格利亚臣服于爱格伯特,成为其附庸。同年爱格伯特与儿子埃塞伍尔夫联手攻陷肯特王国,重夺对肯特的控制权。南部其他的王国苏塞克斯及埃塞克斯等也纷纷如东盎格利亚般成为韦塞克斯的附庸国,这些王国大致上已名存实亡,成为韦塞克斯的一部份。至此韦塞克斯和麦西亚王国及其附庸诺森布里亚王国形成对峙之势。爱格伯特着手准备对麦西亚的攻势。年韦塞克斯军与麦西亚军在艾兰敦展开激战,由爱格伯特亲率的韦塞克斯军在这场战役中战胜麦西亚军,尔后麦西亚王国节节败退。年爱格伯特全面攻陷麦西亚王国,麦西亚国王维格拉夫只得承认爱格伯特的领主地位。同年爱格伯特追击剩下的诺森布里亚王国,不久后诺森布里亚也臣服于爱格伯特,英格兰已经基本统一。爱格伯特自称为“不列颠的统治者”,成为英格兰王国的第一任君主,开始韦塞克斯王朝的统治。

(三)年爱格伯特成为英格兰君主,虽然英格兰表面上已经统一,但内部仍然纷乱不堪,而且时有外敌入侵。80年爱格伯特再次远征威尔士并取得成功,可是麦西亚却在同年脱离爱格伯特的统治再次独立,北欧的诺曼人、英格兰西部的威尔士和康沃尔人也经常侵扰爱格伯特的领土。86年爱格伯特的军队被丹麦人打败,88年爱格伯特率军在亨斯顿成功击败丹麦诺曼人和威尔士人的联军,暂时解除丹麦人对英格兰的威胁。他在任期间英国仍然处于动荡不安的年代,但他成功地结束七国割据,为英国的统一打下基础。89年爱格伯特在英格兰康沃尔逝世,其子埃塞伍尔夫继承他的领地。直至年其后裔阿佛列大帝才真正称自己为“英格兰国王”,但一般认为爱格伯特是第一个英格兰国王。

二、埃塞尔沃夫

(一)埃塞尔沃夫(年—年1月1日)是爱格伯特之子,生于英国法兰克。他信仰基督教,在英格兰建立最早的一批教堂。埃塞沃尔夫继位后不久便将王国一分为二,将刚征服的肯特、埃塞克斯与苏塞克斯让给长子埃塞尔斯坦来统治。这个时期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北欧海盗开始频繁入侵,并且愈演愈烈。他们驾驶着轻捷的战舰,沿着海岸与河道侵入内地四处蹂躏、抢劫,满载财物后方才扬帆离去。他们不断地侵扰英法两国,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在成功的激励下他们终于产生彻底征服英格兰的企图。年北欧海盗乘艘战舰入侵索桑普顿,郡长伍尔夫赫德率兵击退他们,不幸的是这位有能力的郡长却于同年告别人世。不久海盗再次前来袭击波兰特岛,多塞特郡长埃塞尔赫姆率兵抗击,虽然击退入侵者但自己却在激战中阵亡。第二年北欧海盗分兵数路继续入侵英格兰,一时沿海地区战火弥漫。84年丹麦海盗乘5艘战舰在查茅斯登陆,国王埃塞伍尔夫率兵抗击,但丹麦人已在抢占地方建立起据点。2年后恩伍尔夫郡长率领萨默塞特人,埃尔斯坦主教与奥斯里克郡长率领多塞特人,在帕雷特河口联合抗击丹麦人,其结果是杀敌无数且大获全胜。

(二)年德文郡长塞奥勒在温伯格迎击丹麦人,重创这些入侵者,使之被迫在萨尼特过冬。第二年春天50艘丹麦战舰前来支援,猛攻并焚毁坎特伯雷与伦敦,麦西亚国王无力抵抗,只得带领军队逃遁。随后入侵者渡过泰晤士河,深入萨里内地,将所过之处化为一片废墟。威塞克斯国王埃塞伍尔夫闻讯,与儿子埃塞博尔德率领大军在阿克利迎战丹麦人,最终取得胜利。据载他们对入侵者所进行的无情屠杀,这次胜利给英格兰带来短暂的太平。丹麦人入侵后在坦内特岛建立起大本营,肯特与萨里的郡长伊尔赫和哈达率兵围剿,最初赢得一些胜利,但最终都遭到失败,二位郡长皆殒命沙场。后来丹麦人进驻希佩岛,准备越冬后继续侵占英格兰。同年埃塞尔斯坦国王与郡长埃尔希尔率领水军,在肯特的桑威奇与丹麦人激战,最终俘获9艘敌舰并将其余的敌舰逐走。埃塞伍尔夫在位期间内外交困,然而在年春天他却带着6岁的爱子阿尔弗雷德前住罗马朝圣,前后历时一年多。在罗马他送给教皇一顶4镑重的金皇冠、两只金酒杯、一把镶金剑、四只镀银碗、两件丝绸长袍以及两块金丝面纱,还赠送许多金银给相关的神职人员,此外他还允诺每年向圣彼得、圣保罗和教皇奉献00曼库斯的金币。

(三)在从罗马归国的途中埃塞伍尔夫顺道拜访法兰克王国国王秃头查理,因为这年他的王后刚去世,于是娶了查理的年轻女儿朱迪思为王后。没想到回到英格兰后埃塞伍尔夫就遇到麻烦,自从他的长子埃塞尔斯坦于年去世后次子埃塞鲍尔德掌握朝*大权。埃塞鲍尔德纠集*羽策划阴谋,寻找各种借口欲将其父废黜,王国之内一时剑拔弩张。因为埃塞鲍尔德势力强大,埃塞伍尔夫无奈,只得将一半王国分给这个叛逆的儿子。埃塞伍尔夫天性懦弱,而且愚昧迷信。面对北欧海盗的频繁入侵与国内动荡的局面时他无力扭转,只得寄希望于超自然神明的保佑。自从罗马回来后他不仅如数向罗马教会交纳岁贡,而且还允许教会向各行各业征收类似犹太人的什一税,甚至连娼妓也不能例外,英格兰民众处于水生火热之中。年埃塞尔沃夫在去罗马朝圣的途中被儿子埃塞尔巴德篡位,年1月1日埃塞伍尔夫于内忧外患之中告别人世。

三、埃塞尔巴德

(一)埃塞尔巴德(81年—年12月20日)的父亲埃塞尔沃夫于年去罗马朝圣,埃塞尔巴德就开始和舍伯恩和萨默塞特司法行*军事长官对他的主教密谋。由于阴谋让埃塞尔巴德发现自他从罗马回来后他的权威和自由受到限制,后被流放到肯特王国,而埃塞尔巴德控制这威塞克斯和国家*权。埃塞尔沃夫死于年,王位完全落到埃塞尔巴德手里,年在金斯敦的泰晤士河畔加冕。他父亲的遗孀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的女儿朱迪也嫁给他,但是迫于教会的压力下,结婚一年后朱迪就被废黜。也许埃塞尔巴德过早夺权所引起的急躁,或贪婪或在他父亲的继任计划缺乏信心。不管怎么说他在位时间很短暂,他死于年12月20日,传递王位给他的弟弟埃塞尔伯特,他的遗体被埋在舍伯恩修道院。

四、埃塞尔伯特

(一)埃塞尔伯特(86——)是埃塞尔沃夫之子,兄长是埃塞尔巴德。埃塞尔伯特是埃塞伍尔夫与第一个王后奥斯布赫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年埃塞伍尔夫前往罗马朝圣时次子埃塞鲍尔德代理为威塞克斯国王,作为三子的埃塞尔伯特代理肯特国王。年父亲埃塞伍尔夫去世后埃塞尔伯特正式成为肯特国王,并继承东部威塞克斯王国,年其兄死后埃塞尔伯特也就继承整个威塞克斯的王位,像他的父兄一样他在泰晤士河畔金斯顿举行加冕礼。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所述在他的统治期间威塞克斯王国还算太平,不过在此期间维京海盗攻占温彻斯特并蹂躏东部肯特,威胁着威塞克斯。在继位后的第一年埃塞尔伯便颁布威塞克斯王国的第一部宪章,埃塞尔伯特在位只有短暂的5年时间,在流传下来的有限史料中除了丹麦人的侵扰外尚未留下其兄那样的劣迹。年他去世后被葬在多塞特舍伯恩修道院,位于其兄埃塞鲍尔德墓旁,其弟埃塞尔雷德继承他的王位。

五、埃塞尔雷德一世

(一)埃塞尔烈德一世(?——年)是埃塞尔伯特之弟,埃塞尔沃夫与欧斯博加之子,年埃塞尔伯特去世后埃塞尔烈德一世继位。五至六世纪不列颠岛上渐渐形成七个小国,它们互相征战不休,争当英格兰之主。九世纪时来自北欧的丹麦海盗开始入侵英格兰,岛上的英格兰人奋起抵抗,以丹麦人为主的维京海盗祸害英格兰三百年。当时韦塞克斯王国最为强大,成为英格兰人抵抗丹麦人的中流砥柱。韦塞克斯王国在埃格伯特国王(80年~89年在位)率领下成为七小国的盟主,他的两个孙子埃塞尔烈德和阿尔弗雷德也都是英雄好汉。老国王的孙子埃塞尔烈德一世继位后于年派出他的军队迎战丹麦人,战斗是由埃塞尔烈德与王弟阿尔弗雷德协作进行的,此战英格兰人击败丹麦人。但在同年04月2日埃塞尔烈德去世,24岁的王弟阿尔弗雷德继位为韦塞克斯国王。

#世界历史#

1
查看完整版本: 英国历史沿革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