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遗憾的是,我们还没学会好好告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1.
“您确定立下遗嘱吗?”
“我确定。”
“好的。那请仔细阅读后,在这份保密协议上签字。”
“嗯。”
签完协议,小沫走出中华遗嘱库办事处,用力伸了一个懒腰。
尽管只有19岁,但她却对死亡这件事有着深刻的见解。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这句话出自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讲的是男主角与忧郁的直子以及开朗的绿子间的情感纠葛。
“我害怕自己和直子一样花陨。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自己像绿子那般健康时,交代完身后事。”小沫有感而发道。
根据《中国遗嘱库年白皮书》显示,截至年底,已有位“90后”和“00后”办理遗嘱业务。
换言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加入立遗嘱的大军。
显然,这在老一辈人的眼中,是不可理喻和“大逆不道”的。
原因我们都能猜到。他们觉得活得好好的时候谈死,是件晦气的事,“触霉头!”
会这么想的,并不止长辈们。
上个月“00后立遗嘱留2万给闺蜜”的新闻下面,也充斥着各种质疑:
“你才几岁啊,活都没活明白,就想着死的事了?再说了,就你那点资产还谈传人,不嫌丢人么。”
今天我们就来唠一叨,年轻人立遗嘱的背后,究竟是真“生死看淡”,还是戏谑人生?
2.
很多人无法理解年轻一辈立遗嘱的做法,这一点也不奇怪。
马东就曾在《奇葩说》里直言,对于生死观的培养,我们的教育是缺失的。
很多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浑浑噩噩过了大半生,也不曾想过死亡对于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更有甚者,抱着的想法是:“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不过还好,时代变了。
现在的年轻人愿意重新审视死亡,直面残酷的人世,并为此立下遗嘱,绝对算是国民思想解放的一大进步。
至于认为过早立遗嘱是“戏谑人生”的观点,也完全大可不必。
死亡固然是件严肃的事。但对死亡的解读,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过于沉重甚至讳莫如深。
正如小沈阳在《不差钱》里的调侃:“人这一生可短暂了,有时候眼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
在年纪轻轻的时候立下遗嘱,也许未必能让你免除后顾之忧,但至少,当死神之镰骤临的时候,你多少可以更加的从容和淡然。
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存在与时间》里提出过一个“向死而生”的概念。
大意是,从出生伊始,每个人的肉体都不可避免的走向衰亡。在这个倒计时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接受这个既定的结局,然后积极投入在当下的每一天。
想来确实是这样。唯有坦然于死亡,才能更好的把握活着的当下。
3.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遗憾的是,我们还没学会好好告别。”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的这句台词,曾引发无数观者的共鸣。尤其在经历新冠疫情这场“黑天鹅”后,人们更是愈发感悟到——有时候意外和明天,真的不知道哪一个先来。
前不久,“一条”采访了三位立遗嘱的90后,其中有位叫彭明慧的姑娘让我印象深刻。
“我奶奶离世前,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看着我很难受......我不希望自己有一天也会这样。”
正是因为见过了血淋淋的生,她才有勇气用立遗嘱的方式,来面对未来血淋淋的死。
而另一位叫大刚的河南大男孩的感悟,则更贴合大多数年轻人的想法:
“万一我突然走了,QQ空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