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伊尔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太液池畔观冰嬉清代宫廷的滑冰运动
TUhjnbcbe - 2024/8/21 16:13:00
北京普通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呢 https://m.39.net/pf/a_4629689.html

年2月4日,举世瞩目的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时隔14年,北京再次点燃了奥运之火,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过冬奥会的“双奥之城”。冬季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世人展现出北京另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名片,这就是北京的浓厚体育文化,而其中的冬季冰上运动又是北京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北京历史,每当数九寒冬的腊月到来之际,在冰面上开展的冰上活动深受当时民间和宫廷喜爱,特别是到了清代,更是被统治者定为“国俗”,成为常设性的冬季体育项目——“冰嬉”。下面,本文将揭开历史的面纱,带大家看一看清代宫廷举办的冬季体育盛会。以下文章摘自于周京南所著的“清代皇家体育活动”——《天子的竞技》一书,稍加修改而成。

年底,一部由管虎导演,冯小刚、张涵予、李易峰、吴亦凡主演的电电影《老炮》在全国上映。看过那部电影的观众都会对影片开头一个镜头记忆颇深,那就是寒冬腊月的北京城,冰封的什刹海冰面上,由著名导演冯小刚亲自饰演的老炮儿六爷脚蹬冰鞋,悠闲地在后海的冰面上滑来滑去,动作娴熟,技艺高超。冯小刚在什刹海冰上的这一个电影桥段,无形中把北京的一项古老的冬季运动呈现在了广大观众面前,这就是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滑冰”。

(图为本人拍摄的结冰的什刹海冰面上,滑冰的北京市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大部分国土位于北半球温带气候带。由于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处于温带地区的北方一到冬天便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国领土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北接寒冷的西伯利亚,西南有隆起的青藏高原,把来自南亚的暖风挡住。其中东北、蒙古高原和新疆毗邻寒流发源地西伯利亚,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一到冬天,受到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寒流东移南下影响,气温要比同纬度的西欧地区低十度以上,而寒冷的环境最适宜开展冬季运动。我国从东北到西北的几大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天山、阿尔泰山,在冬季飘雪来临时是从事雪上运动的最佳场所。位于东北和内蒙古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嫩江、松花江、图门江、浑河、辽河、呼玛河、西拉木伦河、呼伦湖、贝尔湖、查干湖、兴凯湖、镜泊湖等江河湖泊又为冰上运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样丰富的冰雪资源使得我国理所当然地成为世界级的冰雪大国。

我国古代冰雪运动历史悠久

从目前考古发现及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冰雪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年,一幅阿尔泰山古阿勒泰人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狩猎的岩画在新疆阿勒泰市汗德尕特乡墩德布拉克被发现。

(图为阿尔泰滑雪岩画)

专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反映滑雪场面的考古资料,年代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滑雪起源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年,在中国阿勒泰国际古老滑雪文化交流研讨会上,来自挪威、瑞典、芬兰等18国的30余位滑雪历史研究专家,联名发表了《阿勒泰宣言》,认同中国新疆阿勒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滑雪地域,阿勒泰成为人类滑雪最早起源地的说法得到国际公认。而滑冰也是我国古代北方人民一项传统的体育活动。古代有关滑冰滑雪的记载,最早见于《隋书》,在一千三四百年前,居住在大兴安岭林区的室韦族(蒙古族的祖先)即“骑木而行”。所谓骑木而行,元人解释,木马形如弹弓,长4尺,阔5寸,一左一右,系于两足,激而行之雪中冰上,可以及奔马。”这里的骑木,实际上是滑雪乘之滑板。在中原地区的宋代,皇帝就喜欢冰上的娱乐活动,在后苑里观花,作冰嬉。

与宋同时代,居住在东北高纬度地区的女真族,在与冰雪打交道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发明了冰鞋。北宋后期,兴起于东北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不堪忍受辽政权的压迫,联合女真诸部举兵反辽,辽派重兵驻守位于松花江和伊通河合流处的宾州,当时完颜阿骨打只有三千兵马,在松花江边安营和辽兵对峙。

此时正值严冬来临,天寒地冻,北风呼号,冰雪封江,空气仿佛凝固住了。辽军统帅认为,冬天大雪封住了江河,女真人来不了宾州,于是便待在宾州城里吃喝玩乐,固守城池。而驻扎在江对岸的阿骨打可着了急了,本来他想率军渡江,一鼓作气直捣宾州,可是又一想:这没膝的大雪,冰封的江面,人马走上去,不是陷下去就是滑倒。要是硬挺着往前走,得遭不少罪,到那里咋能打仗呢?阿骨打左思右想,还是挺犯愁。再说,他带的粮草不多,不早日进兵就得退回去,可是放弃了这个奇袭宾州的机会,到了明年开春,大辽王从南面再调来兵马就更难办了,真是进退两难。

就在阿骨打冥思苦想攻城计策的时候,一天晚上,十几个年轻力壮的女真族小伙子,每人背着狍皮口袋,脚底发出哧哧的响声,闪电般滑到阿骨打面前,自称他们是铁骊部派来送箭头的,早上还在家吃饭呢,晚上就到这里了。阿骨打收到了攻城所需的箭头,十分高兴,但是心中不免疑惑,铁骊部离自己驻地很远,为何朝发夕至,那么快就能把箭头送到?一看到他们每个人脚上穿的冰滑子(在狍皮靴底部用鹿皮筋绑上一块木板,木板底下有两个小铁棍子)才算明白,原来小伙子们风驰电辙的秘密在这里,阿骨打心中一亮,想到:现在江面冰冻,江对岸的宾州城仗着有冰冻的大江阻隔,躲进城里固守,没把我们放在眼里,如果我们的将士能拥有这样在冰上速滑的装备,乘其不备,拿下宾州城岂不易如反掌。

第二天一清早,阿骨打送这拨铁骊部的小伙子到江面上,让他们赶紧回铁骊部,尽快做出三千副这样的冰滑子给大营送来。这些人接受了命令,飞也似的滑走了。过了几天,铁骊部就派人送来了三千副冰滑子。阿骨打让全军将士穿上这种特制的滑冰装备进行了适应性训练,很快就掌握了要领。

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阿骨打让全军饱餐一顿,然后让手下的将士每个人都穿上了冰滑子,连夜袭击宾州。阿骨打冒着风雪,滑在最前面。女真兵个个如虎添翼,飞驰在松花江冰面上。他们每人披了一个白斗篷,三千人一个挨着一个,就像一条飞腾的白龙,直扑宾州城。到达城下后,阿骨打换下冰滑子,第一个登上了宾州城。城里的大辽兵做梦也没想到女真兵能从江面滑冰而来,以为是天兵天将从天而降,自己先乱了营,互相踩死不少,剩下的跑的跑,降的降,到了天刚蒙蒙亮时,城头变换了大王旗,宾州城被女真兵攻下来了。

经过此役后,冰滑子很快从女真的部队传到了民间,成为女真人在冬天渡江涉水的交通用具。在明朝末年,冰滑子更被女真人的后裔满族发扬光大,成为他们攻城略地的重要利器。

明朝时,冰嬉就成为深受当时北京民间和宫廷喜爱的体育活动。据《倚晴阁杂抄》记载:“明时积水潭,常有好事者联十余床,携都篮酒具,铺氍毹其上,轰饮冰凌中以为乐。诚豪侠快事也。”冬天,在严寒的冰面上,一些京城人者坐在特制的冰床上,在上面摆上酒具,聚饮狂欢,好不自在。这里面记载的冰床活动,在我国北方有悠久的历史源流,北宋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当时的信安沧景之间,今海河流域的霸州沧州一带,冬日作小坐床,冰上拽之,谓之凌床。这是最早的冰上活动器具,明时叫做拖床。刘若愚《明宫史·金集》说,“阳德门外,冬至冰冻,可拉拖床。以木作平板,上加交床或藁荐。一人在前引绳,可拉二三人,行冰上如飞。嘉靖壬寅()正月十六日,皇太子自宫往见,即绝河冰而过。”到了万历间,每于冰冻之后,贫民“于皇城内外,凡有冰处,拉拖床以糊口。……坐拖床者艳素相间,交后如织;亦有豪兴乘醉而频频往返者。”说明那时的冰床已有为游赏戏乐之用者。有记载明代熹宗就非常喜欢在紫禁城皇宫西侧的太液池(即今北京南海、中海和北海,统“三海”)内嬉冰玩耍。《明宫杂咏·熹宗》诗云:“北风吹冰液池波,树里遥闻唤渡河。两岸丝绳齐努力,胡床安稳一经过。”另,又有诗云:“琉璃新结御河冰,一片光明镜面菱。西苑雪晴来往便,胡床稳坐快云腾。”所谓熹宗皇帝冰嬉,不过是以木板作拖床,床面较窄,两边各安一块两端上翘的木板,下安铁条用横木连接两板,四周围上红色围栏,四角立柱支撑顶盖,四周挂以帷幔,里面放坐榻。熹宗皇帝坐在拖床上,让御前侍卫们分头助力,一是在岸边用绳索牵引;另则,在拖床前后引导推行,一旦奔跑起来,拖床稳健而速度极快。

滑冰部队,千里奔袭解救危城

到了清代,滑冰作为冰嬉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诸多体育活动中具有专门职业特色的项目之一。清代满族统治者来自白山黑水,长期生活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他们继承了祖先女真人娴熟的滑冰嬉雪的传统。

据满文老档记载,清代入关前的天命十年(明天启五年,)正月初二日,努尔哈赤曾率满、蒙、汉诸王贝勒官员及其妻妾在浑河支流太子河上进行冰上体育活动。其内容:一是由诸王贝勒率随侍官兵在冰山踢行头,即所谓“蹴鞠之戏”,参加者均为男子,他们既要在冰上快速奔跑抢球,又要以一足立于冰上一足踢球,难度相当大,运动量也十分可观;二是大汗努尔哈赤和福晋们坐在冰河中央观看女子冰上赛跑,由满、蒙、汉诸王贝勒官员的福晋妻妾分组进行;冰上赛跑十分激烈,胜者和参加者均能得到一份等级不同的银两赏赐,整个冰上盛会,气氛活跃、热闹。最后,努尔哈赤在冰上举行盛大宴会,款待参加冰上运动会的全体人员。此外,崇德七年(明崇祯十五年,)正月初八日和十五日,皇太极在盛京城南浑河冰上,也连续举行了两次冰上运动盛会,其内容之一是表演大规模的“蹴鞠之戏”。这些广泛的冰嬉体育运动不仅锻炼了官兵们的体魄,增强了抗寒能力,而且也提高官兵们的运动技艺。而一旦将此用于军事上,则会凸现其快速奔袭、攻城拔寨的实战的效果。

据史料记载,努尔哈赤培养了一支擅长冰上运动的快速反应特种部队,这支部队平时严加训练,就是为了战时出动,精准打击。在一次与其他部落的战斗中,这支冰上部队继承了他们的祖先女真人冰上飞驰的传统,发挥了出奇制胜、歼灭强敌的效果。

明代末年,老汗王努尔哈赤于天命间征服了巴尔虎特部落,但是巴尔虎特佯装投降,待他率大军离去、人少势单时,巴尔虎特部落又发生叛乱,包围了努尔哈赤占领的墨根城。巴尔虎特认为,努尔哈赤孤立无援,很快就可以破城取胜。令他没想到的是,努尔哈赤派人找到了自己的滑冰部队。接到老汗王的命令后,这支部队沿着脑温江的冰层前往驰援,一天一夜急行军七百里。这支神秘的滑冰部队“皆着乌喇滑子”,即都穿着冰鞋,行军的时候,士兵滑冰前进,而火炮就架在爬犁上进行运输。

在墨根城即将陷落之时,这支训练有素的滑冰部队及时赶到。由于援军的速度快得出人意料,巴尔虎特毫无察觉。当援兵炮击巴尔虎特的围城部队时,他们都怀疑解围的部队是从天而降的。

冰嬉运动成为清代重要的“国俗”

清代入关以后,把冰雪运动带到了京城。清代是中国古代冰嬉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与统治者的满族风俗习惯有直接的关系。冰嬉是清代宫中流行的众多冰上运动的统称。它既是娱乐活动,也是军事操练。清代,由东北到关内,从宫廷到民间,冰嬉大为盛行,故有“国俗”之称。朱彝尊《日下旧闻考》中曰:“(西苑太液池)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以简武事而修国俗。”清代都城北京,地理位置接近东北,一入冬季,气侯寒冷,特别是下雪之后,一派冰天雪地,银妆素裹,与白水黑水的东北景观极为相似。

(图为本人年1月底所拍的雪后延庆某公园的湖面)一到天寒地冰的严冬时节,结冰的京城水面上成了欢乐的海洋。清代皇家集结人马,聚在西苑的太液池,进行着一场声势浩大的体育活动,这就是皇家冰嬉。

当时冰嬉规模之大,参加人员之多,前无类例。据《清朝文献通考》记载:“每岁十月咨取八旗及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等处,每旗照定数各挑选善走冰者二百名。内务府预备冰鞋、行头、弓箭、球架等项。至冬至后,驾幸瀛台等处,陈设冰嬉及较射天球等伎。分兵丁二翼,每翼头目二十名,服红黄马袿,余俱服红黄齐肩袿。射球兵丁一百六十名,幼童四十名俱服马袿,背小旗,按八旗各色以次走冰较射。”从八旗里挑选善于滑冰的选手,配发相应的装备,每个旗出二百个人,组成滑冰队伍,由此可以推算出,整个八旗算下来,参加冰嬉的人员至少在名以上。

(图为本人拍摄的冬季北海公园)当时的冰嬉活动主要在西苑太液池(今北京北海)举行,有时也在中海举行。时候一到,“圣驾御冰床临观焉”。开始表演的第一个节目叫“抢等”,即现代所谓的速度滑冰。清人吴振域所撰《养吉斋丛录》卷十四记载:“去上御之冰床二三里外,树大纛,众兵咸列,驾既御冰床,鸣一炮,树纛处亦鸣一炮应之,于是众兵驰而至御前,侍卫立冰上,‘抢等’者驰近御坐,则牵而止之。至有先后,分头等二等,赏各有差。”有的皇帝高兴时还写诗抒兴,如清宣宗一次观冰嬉后作诗云:“爆竹如雷殷,池冰如砥平。”又云:“坚冰太液境中边,翠辇行时竹爆喧。”从上述文献记载可知,“抢等”这项冰上游戏,其比赛规则是在离皇上冰上御座二三里外的地方,树一个大旗,这个大旗就是滑冰的起点,终点则是皇帝在冰上御座的地点。官兵们排成一列准备就绪后,在大旗边上一声发令炮响,参赛的选手们脚蹬冰鞋,飞速出发,向着皇帝御座的终点急滑而去,事先有侍卫在冰床前,将选手们一一拉住。这是一项极具观赏性的速度滑冰运动,然后根据名次高低对参与滑冰的八旗官兵进行奖励。

第二个项目也非常精彩,就是射球,清代文献上称之为“抢球”。《养吉斋丛录》卷十四曰;“抢球,兵分左右队,左衣红,右即衣黄。既成列,御前侍卫以一皮球猛踢之至中队,众兵争抢,得球者复掷,则复抢焉。有此已得球,则彼复杂之者,或坠冰上,复跃起数丈又遥接之。”此项目比赛激烈,对抗性强,颇似现代的冰球比赛。参赛的八旗兵脚蹬有铁齿的冰鞋,穿着红色和黄色服装排成两队,按左红右黄站立。御前侍卫将事先准备好的用真皮做成的皮球踢入队列中,众兵一哄而上,呐喊着奋力向球的落点滑去,你争后夺,夺得球者再用力抛出,众人再抢。八旗兵们喧笑着、嬉戏着、追逐着,场面十分热闹,喊声震天,皇帝和贵族王公们也都被其所感染而陶醉其中了。这样反复多次,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争抢最勇猛和得球最多的人,他们得到了皇帝的重奖,其余的人也都得到了小小的赏赐。

第三个项目是“转龙射球”,即冰上射箭活动,也清代宫廷组织的冰上运动的压轴项目。“走队时,按八旗之色,以一人执小旗前导,二人执弓矢于后。凡执旗者一二百人,执弓者倍之,盘旋曲折行冰上,远望之蜿蜒如龙。将近御座处设旌门,上悬一旗,曰‘天球’,下置一球,曰‘地球’。转龙之队疾趋至,一射天球,一射地球,中者赏。复折而出,由原路盘曲而归其队。其最后执旗者一幼童,若以为龙尾也。”这种冰嬉活动场面宏大,内容丰富,参赛者分为两队:一队穿红背心,红马褂,另一队穿黄背心,黄马褂。队员背上分别按旗籍插着正黄、正白、镶黄、镶白等小旗,膝部裹皮护膝,脚穿着装有冰刀的皮鞋。这项比赛最多能有人参加,冰场上靠近御坐处设有三个饰有彩旗的球门,各门上方正中悬一彩球,曰天球,下置一球,曰地球,两队队员各自列成一路纵队,在晶莹的冰场上形成两个卷云形的冰圈赛道。

选手们要沿着弧形赛道一边滑行一边还要做着各种动作,里面射手、旗手、杂技表演者相间,依次鱼贯从门中穿过。射手有的瞄着彩球扬弓搭箭,有的过了旆门回首仰射;

杂技表演更是精彩,有的弄幡耍刀,有的肩上戴人,有的在飞舞的棍上倒立、旋转,彩旗飘扬,你追我赶,场面十分壮观,紧张而有规则,热烈而不混乱。随着一个个彩球落地,四周响起阵阵欢呼声。表演结果评出三个等次,分别赏赐银两。其中三箭皆中者为一等,三箭二中者为二等,三箭一中者为三等,未入等次者亦有赏赐。

清高宗作赋云:“珠球一掷,虎旅纷来。思摘月兮广寒之窟,齐趋星兮白榆之街。未拂地兮上起,忽从空兮下迴。突神龙之变化……”乾隆、道光二位皇帝曾经邀请皇太后一起临场观赛,此二朝也特别重视“冰嬉之制”。

上面文献记载的“射球”的习俗来源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射箭技巧。中国古代许多少数民族素以游牧、狩猎为生,射技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因此这些少数民族的投射游戏十分普及。清代的满族以骑马、射箭著称。所谓“国家创业,以弧矢威天下,故八旗以骑射为本务,而士大夫家居亦以射为娱。”随着清朝的建立,这些游戏形式也被带入北京。特别是射球,因为球是圆的,抛接击打起来需要一定的技巧,因此球经常被用来作为一种游戏器具,以球为戏具而产生的传统游戏活动也特别多。如:汉代皇室中就有蹴鞠。它是将比赛分两队,双方各有十二名队员参加,以踢进球门的球数多少决定胜负。而到了清代,更把在普通平地上的蹴鞠发展到了冰面之上,像前文提到的努尔哈赤在关外举行的“冰上蹴鞠”的活动,要求的水平更高,众人群起而争,边滑冰边踢球,互相追逐嬉戏。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讲究技巧的古代冰球运动。

每年冬至过后,选手们开始集训。内务府也开始预备冰鞋、行头、弓箭、球架。清代的滑冰装束与现在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选手有的身着马褂,有的外穿背心,膝部裹着皮护膝。冰刀亦比较简易,早期是在木板下镶钢条或钢片,绑在鞋下。

(图为本人拍摄的清代宫廷冰鞋)后发展为单刀式和双刀式。滑冰有多种套路,有速滑、花样滑及技艺滑等几种,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内务府还要为帝后准备好冰床。冰床为船形,制作极为考究,坚固而华丽。床上罩有黄缎盖,如同车棚,床中铺有蒙着貂皮的宝座,宝座下设有火盆,虽三九寒冬,床上却温暖如春。

(图为皇帝乘坐的冰床)

腊八前后,选定黄道吉日,命人先在“运动场”上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如摆放礼炮、设置旌(音京)门、排列队形等。当时的运动场并不固定,有时在五龙亭附近,有时在阐福寺附近,有时在瀛台附近,完全取决于冰层的薄厚和冰质光滑、坚硬程度。比赛和表演当日,皇帝亲临现场。当皇帝换乘的冰床,由人力缓缓牵引,行至湖心时,冰戏运动员们高擎大旗,爆竹齐鸣,身着彩装、腰挂弓箭的欢迎队伍迎面飞一般滑到皇帝面前行跪拜礼,然后表演各种花样。

乾隆时,西藏地方政府的首席噶隆,曾于乾隆五十七年()年来京,他的藏文名著《朵仁班智达传》中记载了当时北京清皇宫内举行的一次滑冰表演的情况。根据他记载的藏文翻译成汉文如下:“皇上(乾隆)清早去观看跑冰。滑冰场位于白伞寺北面一大湖上。湖面冰平如镜。到了湖边,圣上改乘一辆大轿辇,由人力缓缓牵引。引至湖心,忽呼四面爆竹齐鸣。随着响声,但见身着彩服,头饰花冠的百多人飞一般地滑行到皇上跟前跪拜行礼。彼等各个腰挂弓箭,鞋底安有形似火镰的刃片。不远处悬挂着花束。他们在冰上时而像闪电瞬间即逝,时而如鱼嬉水,跃上潜下,同时拉满强弓瞄准高悬的花束依次射去。每当射中,花束中自然起一串鞭炮声,令人惊叹不已。”

清人宝竹坡的《冰嬉》诗对冰嬉这项体育运动曾有生动的描绘:“朔风卷地河水凝,新冰一片如砥平。何人冒寒作冰戏,炼铁贯韦作膝行。铁若剑脊冰若镜,以履踏剑磨镜行。其直如矢矢逊疾,剑脊镜面刮有声。”

在清代宫廷还有一种“打滑挞”的活动,“禁中冬月打滑挞,先汲水冰山,高三四丈,莹滑无比,使勇健者著带猪皮履,其滑更甚,从顶上一直挺立而下,以到地不仆者为胜。”在严冬腊月的冰面上,人为地搭建起一座三四丈高的小冰山,冰山的斜坡十分光滑,然后让滑冰者穿上特制的猪皮做的鞋子,在这座小冰山的顶部沿着斜坡以站立的姿势飞速滑下,到了冰面如果不摔到即为胜利,这是一项挑战技能的勇敢者的游戏。

在清代宫廷冰雪运动中,皇帝的“冰床”也是当时重要的冰上交通工具。晚清诗人吴士鉴在其《清宫词》“冰嬉诗注”里说:“拖床碾出阅冰嬉,走队橐(音驼)弓(携带着盛载于囊中的弓箭—引者注,下同)五色旗。黄幄居中奉慈辇(人推挽而行的车),罽(音纪)帱(音筹)貂座(由皮毛织锦闭门装饰而成的轿式御制拖床)日舒迟。”除了专供皇帝乘坐外,皇太后等也可利用。清乾隆十六年的三九头日,正值乾隆生母圣孝太后的花甲寿辰。太后从西郊畅春园进宫庆寿,路途遥远,此时正值严冬季节,气侯恶劣,难免受寒。乾隆想出个主意,先用生有炉火的“暖冰床”载乘其母沿长河冰道(也就是今天的昆玉河)行抵高梁桥,再换乘万寿大轿入城进宫,又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看冰上争抢为乐的慈禧太后

据晚清皇族回忆,在年新年快到了时侯,慈禧太后想在冰天雪地的中南海的冰面上做拖冰床为戏。福华门外,车马拥塞,各府福晋、格格各率太监、仆妇等进入中海,来到仪鸾殿向太后请安。当日,在中海辽阔的冰面上,早由内务府预备了好几十个冰床,太后等人来到这里,口谕每三人坐一张拖冰床,由两名太监拖拉。这些年轻的御前太监,都是短打扮,头戴红缨帽,足穿带齿的青布鞋。冰面上围插着千百个彩旗,迎风飘扬,湖岸上鼓乐声与冰面上格格们的莺声燕语,交织在一起。太后说:“格格们可以跑在我的冰床前面,其余的冰床都随我的拖床后面。”冰床开始慢慢行走,逐渐加快,像在冰上飞跃一样。从岸上观看,如游龙在海阔天空飞舞。约摸一小时后,太后传旨停止拖拉,让福晋妃嫔太监宫女们分三排站在慈禧太后前,接着命李莲英叫人取来几千枚银元,让四个身强力壮的蒙古族福晋站在四角,拿着银元往人群中间抛,说是赏赐给众人;一时间,妃嫔、福晋、格格、太监等人已顾不得平时的礼数,在冰面上你争我夺、争捡赏银,由于冰面光滑,很多人都摔倒在冰面上,接着再站起来,继续争抢,热闹非凡的场景给隆冬的冰面增添了一丝喜庆的气氛,坐在冰床上观看的慈禧太后大笑不止。可以说,慈禧太后把冰上游乐发挥到了极致。

在历史上,滑冰这项古老的体育运动在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是我国北方冬季流行的重要体育运动,当来自白山黑水的清代统治者呼啸而至,统一天下,定都北京后,更是把滑冰运动提升到了国家级别的高度,称为“国俗”。

(图为年1月底本人拍摄的雪后昌平)

北京作为中国历史上纬度最高、地理位置最靠北的大一统王朝的首都,同时也是清代东亚国家里纬度最高的首都,位于北纬40度的温带大陆气侯带,临近亚洲寒流发源地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冬季寒冷,气温低,因此有着得天独厚的开展冰上运动的条件。

(本人拍摄的远眺积雪覆盖的延庆海坨山山顶,第24届冬奥会的高山滑雪就是在此举行)由清朝统治者倡导的冬季冰嬉运动,参赛人数之多,水平之高,从当时的世界范围来看,都是绝无仅有的。冰嬉运动是古代世界滑冰运动之冠,在世界冬季运动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清代宫廷主导的各种冰嬉运动有力地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冰雪运动的大国,北京成为冬奥运动的举办城市也是当之无愧、名副其实。冰嬉活动是我国古代体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加以认真地发掘。这不仅对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也对我们开展冰雪运动,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值此第24届冬奥盛会在中国古代冰上运动之都北京举办之时,预祝中华健儿在晶莹如镜的赛场上为国争光,取得优异成绩,让我们一起向未来。

(作者:故宫博物院周京南)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液池畔观冰嬉清代宫廷的滑冰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