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伊尔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法兰西王国第一期
TUhjnbcbe - 2024/8/22 16:32:00

凯尔特人介绍

(一)远古时期在法兰西的土地上就有人类居住,迄今为止已在法国发现从旧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各个时期相当系统的人类文化遗迹,包括0万~40万年前的人类颌骨化石。法国西南部拉斯科等地洞穴里有2万年前的人物雕刻和动物壁画,法国西部有~4年前布列塔尼巨石墓碑和土坟,以及各种式样的生产工具与艺术创造。欧洲不能与非洲的考古记录相比,非洲发现万年以前的人类遗迹,而在法国发现的人类祖先的遗迹则是万年以前的。特别是在法国发现的直立人类的生物遗迹大约是属于50多万年以前的,然后发现的是穴居人。他们出现在公元前10万年,特点是身材矮小粗壮,头颅硕大,面部多皱纹,五官突出。但是这些人类(尼安特人)和今天的法国人并没有关系,直到公元前4万年时迁入欧洲的印欧人后才发生变化,诞生现代意义上的人类。

(二)前1年左右凯尔特人自中欧山区(今德国南部和奥地利地区)迁居于法国境内,在地中海文明的影响下社会发生逐渐的变化,外来民族逐渐扩散。凯尔特侵略原住民的领土,这些原住民从前史一直到凯尔特人的来临前变化很小,实际上既发生漫长的文化扩散过程,也发生凯尔特人的入侵(前年至前2世纪)。一部分凯尔特人从内陆地区越过莱茵河进入法国东北部,在塞纳河以北、阿登山区以西和以南的地区定居。前年以后法国已成为凯尔特人主要的居住地区,之后他们曾经一度广泛分布在欧洲大陆上,先后征服今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地区。鼎盛时期的凯尔特人占据着大片土地,几乎可与后来的罗马帝国媲美,然而他们最终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三)凯尔特人在罗马帝国时期与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一起被罗马人并称为欧洲的三大蛮族,也是现今欧洲人的代表民族之一,分布于西欧。现今爱尔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英格兰的康沃尔人和法国的布列塔尼人都属于凯尔特人,其中以爱尔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为代表中许多人在学术和科学领域以及艺术和工艺领域都颇有建树。凯尔特人是由共同语言和文化传统凝合起来的松散族群,应属古代型的民族集团。这种族群显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民族,现代民族是在古代民族集团经过长期的演化不断分裂、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当今欧洲已不存在一个完整的凯尔特单一民族,有的只是作为古凯尔特人遗裔和依然操印欧语系凯尔特语族诸种方言的若干个新型民族,譬如爱尔兰人、盖尔人、威尔士人、布列塔尼人等,在这层意义上可以说凯尔特人在当今则仅意味着一个语言集团。

(四)有人猜测“凯尔特人”的得名可能与一种类似斧、锛的史前砍凿工具celt或selt有关,因而他们十分擅长手工技艺和金属制作,使用那种古老的工具或已成为他们有别于其他族群的象征和标志。凯尔特人在文化上广为吸纳、多方采撷,其本身的种族背景也十分复杂,带有混合的性质。总体上说来凯尔特人的种族特征并不是完全单一的,种族背景应属一混合型集团,这表明其族源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凯撒给这个民族起个拉丁语的名字“凯尔特人”,在凯撒的战地日记里凯尔特人最典型的体貌特征就是他们标志性的红头发,现如今在凯尔特人分部较广的苏格兰和爱尔兰地区有8%左右的人是红发。现代英国人有两大族源,分别是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前者是征服者,后者是被征服者。两个族群的差别是可以从体貌特征上看出来的,凯尔特人是红色头发。三个日耳曼部落的老家都在波罗的海附近,这个地区的纬度已经很高且日照稀少,纬度越高的民族头发颜色就越浅,因此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典型特征就是头发是金黄色的,或者说头发颜色越浅的,就越接近原始的拥有古日耳曼血统的盎格鲁-撒克逊人。这样的体貌特征与同属南欧地中海类型,身材相对矮小、肤色略暗、发色眼色较深的大部分希腊罗马人极易区分。

(五)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凯尔特人的活动范围曾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再渐次缩减的变动过程,法国东部塞纳河、罗亚尔河上游、德国西南部莱茵河、多瑙河上游地区是凯尔特人的发源地。前十世纪初他们首次在这些地区出现,随后的几世纪中凯尔特人以武装的部落联盟为单位向周围地区扩散、迁徙,进行军事移民。他们是欧洲最早学会制造和使用铁器和金制装饰品的民族,他们凭借铁制武器战胜尚处于青铜时代的部落,前七世纪已在法国东部、中部各地定居。从前5世纪起他们开始向全欧洲渗透和扩张,从前年开始凯尔特人从欧洲大陆进犯并占领不列颠诸岛,一部分凯尔特人在今天的爱尔兰和苏格兰定居下来,其余的一部分占领今天的英格兰的南部和东部。凯尔特人讲凯尔特语,今天居住在苏格兰北部和西部山地的盖尔人仍使用这种语言,在英语形成之前凯尔特语是在不列颠岛上所能发现的唯一具有史料依据的最早的语言。差不多在与进犯不列颠岛的同时,一部分凯尔特人越过莱茵河进入法国东北部,在塞纳河以北的阿登山区以西和以南的地区定居。

(六)前年后法国已成为凯尔特人主要的居住地区,古罗马人把居住在今天法国、比利时、瑞士、荷兰、德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凯尔特人统称为高卢人,把高卢人居住的地区称为高卢,其面积为60余万平方公里。凯尔特人曾经一度广泛分布在欧洲大陆上,先后征服今天的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地区。前87年和年凯尔特人分别入侵和洗劫罗马和希腊,一些部落甚至曾深入到今天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地区。鼎盛时期的凯尔特人占据着从葡萄牙到黑海之间的大片土地,几乎可与后来的罗马帝国媲美,然而他们最终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随着罗马文明的兴起后凯尔特文化开始走下坡路,面对通过严格的纪律和先进的战术组织起来的罗马军队,身材高大、作战勇敢的凯尔特人渐渐处于下风,直到罗马帝国崛起的时候他们还是一股不可低估的军事力量。

(七)英国历史上的真正的“罗马人征服”是在4年开始的,当时罗马皇帝克劳迪乌斯率领四万大军,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征服不列颠岛的中部和中南部,随后整个的英格兰被罗马牢牢控制。随着罗马军队的四处征战导致凯尔特文化在欧洲大陆逐渐消失,一点点并入罗马文化之中只有在罗马人永远没能到达的爱尔兰和罗马人永远没能真正占领的苏格兰,他们延续着自己的王国。罗马人占领不列颠长达四百年,直到年因罗马帝国内外交困才不得不放弃在不列颠的军事存在,英格兰岛上的古老居民凯尔特人又重新建立自己的秩序。在年居住在西北欧的三个日耳曼部族侵犯不列颠,他们遭到凯尔特人的顽强抵抗,征服过程拖延一个半世纪之久。这过程中的一位部落将军的英勇事迹,再结合凯尔特传说中的三个英雄人物在欧洲传讲,终于在后世成就那位著名的亚瑟王的传说。到了公元6世纪末不列颠诸岛上原先的居民凯尔特人几乎灭绝,幸存者或逃入山林或沦为奴隶,这就是英国历史上发生的“日耳曼人征服”,亦称“条顿人征服”。

(八)古凯尔特人没有首都,他们是以部族的形式长期存在,他们在欧洲的扩张可以理解为“举族迁徙”。进入中世纪之后一些凯尔特人部落逐渐融合在一起组成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其中爱尔兰的凯尔特人(即爱尔兰人)从维京人手中夺取都柏林并把它作为自己的首都,而爱丁堡则被苏格兰的凯尔特人(即苏格兰人)选为自己的首都。中世纪早期爱尔兰岛的凯尔特人仍然保持着小股群居的习俗,直到年岛上的伦斯特、芒斯特、康诺特和阿尔斯特这四个省才联合在一起。年维京人入侵爱尔兰岛并从9世纪中叶开始在岛上建立永久定居点,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定居点就是都柏林。1年前后布莱恩.博罗成为所有爱尔兰人的第一个国王,并率领爱尔兰军队于年在克朗塔夫击败都柏林的丹麦人。

(九)当初住在苏格兰的大多是皮克特人,6世纪来自爱尔兰的一个名叫“苏格兰”的凯尔特人部落侵入苏格兰地区的南部(如今的阿盖尔地区),在那儿永久定居下来并用自己部落的名字来为这块新夺取的土地命名。他们向南扩张并吸收土著的皮克特人,在此之前皮克特人一直是南方罗马人的心腹大患。苏格兰王国基本成型于11世纪,不过位于南方的英格兰王国很快就表现出对这块土地的浓厚兴趣,苏格兰人则以和法国人订立“古老联盟”作为对英格兰野心的回应,这个“古老联盟”也成了苏格兰人此后数个世纪外交的基础。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吞并苏格兰,威廉·华莱士领导苏格兰人奋起反抗,于年的斯特灵战役获胜后几乎为苏格兰赢得独立,第二年在法尔科克战败之后威廉·华莱士率领部下和英格兰人展开游击战,直到年被同伴出卖并被爱德华一世处死。随后罗伯特·布鲁斯在暗杀自己的主要对手后宣布自己为苏格兰国王,他在年的班诺克本战役中大获全胜,把英格兰军队从苏格兰国土上全部驱逐出去。

(十)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被迫承认苏格兰的独立地位,威尔士人也应该算是古代凯尔特人的后代,但是当时的威尔士地区一直处于诸侯割据的分裂状态,从来没有一个诸侯拥有足够的实力来统一这一地区。1世纪英格兰国王甚至采取和威尔士众多二流诸侯国结盟的方法来阻止该地区成为一个强大的统一体,威尔士虽然常常处于英格兰人的势力范围之内,但一直是凯尔特人的堡垒。然而在2年卢埃林王子阵亡后爱德华一世发动一场战役并取得胜利,把威尔士置于英格兰的统治之下。威尔士人的民族情绪继续高涨,15世纪初由欧文·格林德领导的起义便说明这一点。年和年的联合法令把英格兰与威尔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统为一体,这是英国王储被称为“威尔士亲王”的原因。

(十一)在欧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中他们曾经大规模迁移,曾经无处不在。他们和古希腊人做生意并和古罗马人争战不休,他们成群结队的翻过阿尔卑斯山把铁器的使用带往欧洲各地。在前一世纪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雷波曾经这样描述凯尔特人:“他们整个民族都疯狂地爱好战争,能非常英勇而且迅速的投入战斗,并且无论什么借口你招惹他们,你都将面对危险,即使是在他们没有任何武器的情况下,但他们也会拥有力量和勇气。”现今对凯尔特文化的了解来自于当时的作家和地理学家,外加上位于巴伐利亚、波西米亚和北奥地利的部分凯尔特人的埋葬仪式的遗迹。凯尔特人也曾形成一个比较松散的帝国,其版图包括欧洲中部且不是固定的,因为他们经常的迁徙。现今的考古学家通过对著作和遗迹的探索,发现西到不列颠群岛和西班牙南部,东至特兰西瓦尼亚和黑海都有凯尔特文明留下的印迹。

(十二)凯尔特人以大家族或是大部落聚居在一起,为了扩大部落他们会不断地扩张版图,通常由一个凯尔特的贵族骑士或是酋长来标志性的统治整个部落,并且存在一个占三分之一人口的特权阶层。他们被称作“艺术之人”,其中人们如今了解更多的是德鲁伊教和游吟诗人,他们用诗歌和手工艺品来赞美凯尔特的勇士。整个凯尔特社会是靠复杂的亲缘关系和义务建立起来的,其中的贵族阶层必须靠在农业,贸易和战争的胜利中做出贡献,以此来增加自己的财富和声望,他们再用这笔财富来组成或是投资到自己所属的家庭或部落。在十四岁时凯尔特的男孩子就可以拿起武器上阵,而女孩子也是在此时被允许结婚生育。年轻的贵族或是自由人的后代也是在十四岁生日那天被允许去一个领主或是凯尔特骑士的家中做侍从,这样的武士随从被称为“芬尼安”,这些年轻人跟随着那些富有经验的武士们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去赢得自己的财富和荣誉。

(十三)凯尔特人的经济以农耕和牧畜为基础,早在进行军事远征和迁徙期间凯尔特人已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善役马且会使用铁犁。凯尔特人懂得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选择不同作物进行种植,凯尔特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辅以黑麦和燕麦,还栽培甜菜、芜菁、亚麻、大麻、洋葱、蒜等作物。较为充裕的粮食产量,为人口的增长提供良好条件,据估计高卢的人口从前1年的70万人增加到前年的00万人。畜牧业是仅次于农耕的基础经济,饲养的动物有马、羊、牛、猪等,养马和养羊尤为普遍。有的部落联盟仅饲养单一的某种牲畜,将森林和林间开阔地作为养猪的场所,有的地区流行将半驯化的猪在橡树林中放牧的饲养方法。从前5世纪起高卢大部分地区的居民过着以农耕或农牧混合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他们用木材和粘土建屋,室内无家具,仅在地面铺上干草或麦秆,覆以兽皮,住房边的院子内大多挖有储藏谷物的地窖。

(十四)哈尔施塔特文化的晚期凯尔特人的手工业已有萌芽,它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简单的家庭生产中分离出来。金属开采、冶炼和加工是手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在哈尔施塔特文化期凯尔特人主要是利用沼铁矿和露天铁矿,进入拉登文化期后开始寻找含铁丰富又易于挖掘的铁矿进行开采,并在矿藏附近进行冶炼。他们通常以木炭为燃料,在立式炉内冶炼铁矿石,炼出的铁块呈长方形且两端较尖,这种条形铁锭每块重6—7公斤。有的地区人们进行贸易时以这种铁锭作为一般等价交换物使用,高卢各地都发现拉登文化时代的矿址和冶炼加工制造铁器的手工工场遗址。当时生产的铁器中数量最多的是各种类型的武器,如短剑、匕首等;其次为各种生产工具,如犁、镰、锉、钳、凿、锯、斧、钻头、剪刀、剃刀等。凯尔特手工工匠加工青铜、金、银等金属的技术也达到很高水平,生产的带有装饰图案和雕刻花纹的手镯、别针、腰牌等驰名中欧和西欧,他们懂得镶嵌、镀金和镀银的方法,凯尔特人冶炼金属、加工、制造铁器和其它金属器的技术在当时欧洲处于先进的水平。

(十五)除了金属冶炼和加工外凯尔特人的手工业还有皮革、陶器、玻璃、搪瓷、车辆制造等不同种类,前2世纪高卢地区的陶器制造趋于完善,制陶作坊中不仅使用陶轮还拥有结构较良好的陶窑,高卢人生产的陶器以高超的手工技巧和雅致的风格而著称,皮革除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外广泛用于制造战士的皮上衣、佩剑的腰带、马鞍、马具、盾牌蒙皮和头盔等。从哈尔施塔特文化晚期起凯尔特人开始从事以交换为目的的手工业生产,凯尔特各部族与地中海沿岸及欧洲其它地区的贸易往来也随之发展起来,前7世纪末在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现一些希腊移民地,马西利亚(今马赛)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最初希腊商人和手工业者通过居住在法国南部的利古尔人与内地的凯尔特人建立交换关系,进而与中欧的凯尔特人从事贸易往来,从地中海沿岸运往内地的主要有珊瑚、象牙、玻璃、酒、青铜器皿等物品,从高卢向外输出的商品是金、银、锡等金属原料及牲畜、皮革制品等,凯尔特人早期与外部的商品交换主要是为了满足氏族贵族奢华生活的需要。

(十六)从拉登文化中期起高卢不同地区间的交换变得活跃,交换的物品日益增多。凯尔特人与其他地区间的商品交换和贸易已具有经常的性质,他们在高卢建立一个道路网,不少水路与陆路的交叉口有易马换货的设施。索恩河上的沙龙、马孔,卢瓦尔河上的奥尔良、里昂,塞纳河上的巴黎、梅龙等都是水陆贸易的商品转口点,沙龙是当时南北高卢商业线路上的重要关卡。凯尔特语中的马古斯为市场的意思,名字以马古斯结尾的地点大多坐落于渡口或桥边,是当时的贸易集散地,长距离的物品交换也随着商路和贸易集散地的建立而出现。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和贸易活动的加强,从前2世纪起凯尔特人开始铸造钱币,最初在高卢西部地区出现仿造马其顿腓力二世金币式样的钱币,后来北部、南部和中部各部落集团都相继铸造钱币。钱币的式样和图案或模仿古希腊,或铸造各种人物和几何图形,如布列塔尼流行的钱币正面为戴月桂冠的头像,反面是拿着矛和盾的战士形象。

凯尔特人文化阶段

(一)由于凯尔特人在欧洲处在一个适当的地理位置,亦即“各种影响交融汇合的必经之地”,他们同周邻的其他民族集团中如日耳曼人、伊利里亚人、利古里亚人、意大利人、希腊人等,也就有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和交往,通过这种持续的交往中凯尔特人不断丰富和充实着自己,建树起独具特色的文化。钟杯战斧文化是中欧和西欧的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因出有钟形杯状陶器和用于战斗的穿孔石斧而得名。年代约在前第千年中期至前第2千年初,集中分布在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罗讷河流域和西班牙、英国、联邦德国的平原地区,典型遗址有西班牙马德里附近的先波苏埃洛斯和法国布列塔尼省的凯尔韦赞等地。

(二)钟杯战斧文化的居住村落遗址发现甚少,遗迹主要是墓葬。墓葬多为单人竖穴,墓主多是成年男性,行曲肢葬,随葬品有钟杯、战斧及日用工具、武器、石制护腕片、饰物等,也见有火葬。钟杯是一种单色手制陶器,圆底鼓腹,颈口向上敞开,状如覆钟,一般高为0厘米,有时施以篦纹或绳纹图案装饰。战斧系石制,一端平钝,一端扁而宽成为斧刃,柄孔开于中部,有的石斧中脊起棱,可能是仿效同类铜铸战斧。钟杯战斧文化的陶器还有罐、钵等,青铜器则有短剑、匕首、箭镞等。发现铸范,墓葬中常见有马骨,说明当时对马的驯养与役用很重视。在钟杯战斧文化时期,欧洲广大地区的原始农业经济发展为农、牧混合经济,流动性较大,这可能是村落遗址较少而陶器、武器传布很广的原因。自19世纪发现该文化遗存以来人们对这一文化的认识很不一致,有人分别将以钟杯和战斧为代表的遗迹称为钟杯文化和战斧文化,而对其具体内涵的认识则多有歧异。关于两者的起源亦有不同说法,在20世纪40~50年代西班牙考古学家P.B.欣佩拉和A.卡斯特利力主钟杯文化起源于西班牙说影响很大,60年代以来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钟杯文化自西班牙发源后,于前第千年东传至中欧各地。而战斧文化则起源于中欧匈牙利一带,向西传布与钟杯文化合而为一。目前人们一般认为钟杯陶器体型较大、质量较精,应是表示氏族首领身份之物,而不一定同某一特殊的游移民族或集团有关。至于其居民族属目前尚难断定,有人认为他们是日后印欧语系民族的祖先。

(三)乌涅蒂采文化在前17世纪一前14世纪,遍布于由斯洛伐克西部边界,经摩拉维亚和捷克中部、西北部至德国中部的广大地区。捷克克鲁什纳山区蕴藏着中欧最丰富的锡矿,加之当地或附近地区露天开采的铜,便为发展青铜文化提供良好的基础。瓮棺文化在前1世纪—前8世纪,称作一股“哺育凯尔特社会降生的最新文化潮流”,它萌发于中欧东部和意大利北部,随后渐次传播至西欧、北欧甚至东欧的乌克兰一带。骨灰瓮文化是欧洲青铜时代晚期文化,以其独特的葬具骨灰瓮而得名,由于众多骨灰瓮集体群葬形成墓园又被称为骨灰瓮墓园文化。骨灰瓮文化的青铜工艺已有较高水平,除锻制铠甲、盾牌等外已知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典型器物有各种铜剑、刀、矛、手镯、别针、碗、钵、马衔等,陶器除骨灰瓮外亦有深钵、杯等。骨灰瓮文化和南欧的早期铁器文化如希腊的原始几何陶与几何陶文化、意大利的微兰诺微文化有较密切的联系,居民属印欧语族,其西部地区居民是凯尔特人的祖先。

(四)骨灰瓮文化在前1世纪发源于东欧多瑙河流域,前12~前10世纪传至中欧、西欧各地,后又分布至北欧。在前8世纪中消失,其遗迹自19世纪中叶起续有发现,20世纪初正式定名。该文化的居住遗址有村落和寨堡两种,典型的村落如德国符腾堡州的布豪遗址,建于沼泽中的高地上,四周围以木栏。房屋为木结构,并有谷仓等建筑,最大的一栋房子有6个房间和4个灶,可能是族长所住。寨堡是设防的居留点,多建于山丘或沟崖顶上,四周围以防御墙垣或栅栏,这是欧洲最早出现的山丘寨堡,其面积也最大,以后各时代出现缩小的趋势。这说明骨灰瓮文化的设防寨堡是供全体居民使用的,推测当时仍过着父系氏族公社生活。骨灰瓮文化的墓葬一般是集体墓园,骨灰瓮埋于地下,地表平展,但也有为族长等身份高的人物而设的口墓,如捷克斯洛伐克奥奇科夫发现的土口,是在行火葬的原地垒石筑成,将火化后的骨灰、炭烬、烧熔的随葬铜器等深埋地下,其上用泥土和石块分层垒成高6米、直径25米的口堆。口边遗有烧过的人骨,可能是殉葬的俘虏或奴隶。这类火葬口墓和荷马史诗所述希腊人在军事民主制阶段的葬仪相同,表明当时社会分化已较明显,族长等上层人物财富甚多且拥有奴隶。

(五)哈尔施塔特文化是西欧和中欧的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因奥地利萨尔茨堡东南的哈尔施塔特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南斯拉夫、奥地利、波兰西部、法国等地。哈尔施塔特文化本身可分4期,A、B两期年代为前1~前年,实际包括骨灰瓮文化的内容,因此晚近研究中的哈尔施塔特文化仅指其C、D期而言年代大体为前~前年。哈尔施塔特文化不仅已有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也有了商业,冶铁业已达到较高水平,普遍发现熔炉、铸范、矿渣。前期的主要遗物是青铜器,以别针最富特征,后期铁器取代青铜器,遗物主要为剑、矛等铁制武器。见有金制品及产于北欧的琥珀和来自南欧的工艺品等,证明这一文化已同各地发生贸易联系。该文化的居民属凯尔特人一般以哈尔施塔特文化为凯尔特铁器文化的第一阶段,其后的拉登文化为第二阶段。该文化的寨堡遗址发现较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德国符腾堡州的霍伊讷贝格遗址,它位于多瑙河上游一支流的岸边台地上,占地4.5公顷。寨堡重建达12次,以箱式木棚为防御设施,其间仅有一次采用土坯筑墙,设有9座望楼和两个大门。可能受到南欧希腊的影响堡内有方形木构房屋,设有冶铸铁和青铜的作坊,但无厅房和宫室建筑。墓葬为火葬高口墓,晚期出现四轮战车葬,主要用于酋长首领和其他高级人物,随葬品为武器、马具、饰物等,但未见马骨。其中法国塞纳河上游维克斯墓的墓主为一女性,尸体放于战车之上,随葬品中的青铜罐高1.9米,重达公斤,是古代欧洲最大的铸器之一。从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的差别情况来看当时社会已处于军事民主制阶段,但尚未产生国家。

(六)拉登文化是西欧和中欧的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因瑞士的拉登遗址出土文物最为典型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瑞士、奥地利、英、法、德等国。从最初的铁器文化哈尔施塔特文化发展而来,属于欧洲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的较晚阶段,年代在前5世纪中叶~前1世纪末。创造这一文化的民族属于印欧语系的凯尔特族,这时铁器使用已相当普遍,采矿、冶炼都很兴盛,农业已使用双轮牵引的重犁,还出现若干设防坚固的中心寨堡作为部落的行政和宗教中心。不少寨堡到罗马统治时期发展为城市,为日后许多欧洲名城如伦敦、日内瓦、维也纳等的前身,但此时凯尔特人尚未建立国家。拉登文化的盔甲、盾牌、铜镜、饰物上曲线、螺纹组成的图案被称作拉登风格,是凯尔特铁器文化的独特创造之一。

(七)凯尔特语又叫凯尔特语族,是印欧语系下的一族语言,古时候曾经在西欧十分流行,但是现在讲这种语言的人只在不列颠岛上的一些地区和法国的布列塔尼半岛上。主要存在四个族群,至于如何分组学界一直争执不休,前两个族群的语言已经灭绝。高卢语及分支南阿尔卑高卢语,加拉提亚语等,古时候遍布从法国到土耳其,从荷兰到意大利北部的广大地区。凯尔特伊比利亚语曾在阿拉贡和西班牙的其他地区使用,盖尔亚支包括爱尔兰语、苏格兰盖尔语等,布立亚吞支包括威尔士语、布列塔尼语等。一般这四族划归进两个阵营之下,但是有影响的分法有两种,第一种将高卢语和布立吞语放在一起,称作“P凯尔特语”,凯尔特伊比利亚语和盖尔语放在一起,称作“Q凯尔特语”。另一种分法将盖尔语和布立吞语放在一起组成“海岛凯尔特语”,剩下的归为“大陆凯尔特语”,这种分类认为Q和P音之间的变化是各个语言单独发生的。此种分法的支持者也指出海岛凯尔特语内有普遍的变化,包括介词曲折变化和VSO的语序等,不过并没有人认为大陆凯尔特语支是从一个“原始大陆凯尔特语”衍生出来,这样分只是为了方便将非海岛凯尔特语的语言统统扫进其它一组而已。

(八)凯尔特人的古代宗教以德鲁伊德教而著称于史,其名得自于在凯尔特社会里享有特殊地位的祭司阶层“德鲁伊德(即德鲁伊)”。“德鲁伊德”一名源于dru,意即“槲树”,高大的槲树是凯尔特人天神的神像,被尊为圣树。凯尔特人的宗教祭祀仪式十分隐秘,往往选择在夜阑人静、满月高悬之际,仪式的举行地点多在一片被称作“圣所”的小树林中或林间空地。德鲁伊德(祭司)身着素服,以金镰割取槲寄生枝条,并在圣树下举行两头白牛的牺牲祭祀。在密布着荒僻、幽暗、寂静森林的古代欧洲,诸民族中视槲寄生枝为神圣之物或崇拜圣树之风,虽不在少数但极富神秘色彩的德鲁伊德执祭习俗则是非常独特的。德鲁伊德教义的核心是灵魂转世说,主张人死后灵魂不灭,由一躯体转投另一躯体。德鲁伊德教崇拜的神,大都为地域和部落守护神,而且通常以其部落之名相称。例如高卢阿洛布罗基人的神称阿洛布罗克斯,阿维尔尼人的神称阿维尔诺克斯,桑东人的神称桑提乌斯,马尔萨克人的神称马尔萨克母神,内尔维人的神称内尔维恩,不列颠布里甘特人的神称布里甘齐娅,今德国西部莫贡蒂亚克人的神称莫贡斯等等。

(九)凯尔特人的神话一如其宗教也颇具特色且源远流长,至少缘起于他们早先生活在阿尔卑斯山以北中欧内陆地区之时,此后历经种种演化,迄罗马征服前凯尔特神话的发展在欧洲大陆已趋相对稳定,但在不列颠诸岛则稍显迟滞。其神话与宗教融会交织,同样以观念形式曲折地映现凯尔特人的性格、旨趣和社会生活诸特征。譬如凯尔特人长于狩猎,便有形似野猪、鹿、熊之神;注重农耕畜牧,即出现田野守护之神,还有埃波娜这样的骑马女神,达摩娜这样的牛羊庇护女神。凯尔特人喜食猪肉,嗜好宴饮,在后来的威尔士神话体系中就有这样的情节,彼岸世界的豪奢宴殿中设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神锅和丰盛的猪肉佳肴。再如凯尔特人性情犷悍、好勇斗狠,这不仅导致一系列战神形象的萌生,诸如贝拉图卡德罗斯、卡图里克斯、科齐迪乌斯等,而且其神话传奇也往往营造出一些爱好自吹自擂、充斥豪侠之气的鲁莽硬汉的艺术形象。

(十)凯撒大帝在征服高卢地区的塞尔特部落后曾述塞尔特人只有两种重要阶级,分别是战士与德鲁伊。德鲁伊不仅是僧侣,也是医生、教师、先知与法官,他们以魔术教导年轻人民,在罪案发生时或者有土地争执时又成为法官。他们拥有权力而备受尊敬,是君王的顾问及百姓的统治者。德鲁伊向人们传扬灵魂不灭以及轮回转世的教义,在凯尔特社会中地位崇高,阶级仅次于诸王或部族首领,可以免除兵役及纳贡义务。虽然很多人想成为德鲁伊,但大多数人却因为无法背诵其所需的知识历史诗歌等等而被淘汰。德鲁伊在凯尔特社会中可以与王权匹敌,甚且具有比王权更大的力量,通常会以指导者或参谋身份参与政治事务。他们不仅掌管祭祀,同时也是医者、魔法师、占卜者、诗人以及其所属部族的历史记录者。德鲁伊将橡树奉为圣木,据说他们拥有把人变成动物以及与神明精灵及动物对话的魔力,他们可以透过鸟飞行的方式、祭品内脏的外观预言未来。

(十一)肩负着各种角色的德鲁伊享有免服兵役以及免课税金的特权,因为他们是特权阶级。提到特权阶级不免会联想到世袭制,不过德鲁伊采行能力主义制,换句话说有能力的人才能当上德鲁伊才可以享有这些特权,完全符合能力主义的想法。志愿当德鲁伊的人很多,可是要得到这个头衔并非易事,而神祕的教义也以口传的形式加以传承,不留任何文字资料,所有的知识都必须强记在脑袋里。凯撒曾在高卢战记中感叹,成为合格的德鲁伊教徒之前恐怕最少要修行二十年。现代的德鲁伊教徒很早就恢复自己的仪式成为新德鲁伊信仰,他们在年代末期于史前巨石阵重新恢复夏至庆典。然而根据新的考古学证据显示史前巨石阵并非由凯尔特民族所建造,年代在更早之前,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建造。他们尽可能遵循文学中记载的德鲁伊传统,包括切割槲寄生的仪式以及在夏至、冬至和春分、秋分时的庆典。德鲁伊团体在生态学、重建森林以及保护圣地等事务上特别活跃,仪式服装包括白色长袍、贵金属项链以及用橡木或其他树叶制成的冠冕,威尔士国家音乐节()威尔士每年定期举行的音乐及诗歌竞赛)就被营造成使用德鲁伊象徵的仪式。

(十二)在凯尔特男神中以太阳神卢古斯为最重要,希腊的文学家将卢古斯与太阳神阿波罗相等同,认为二者均精通工艺、护佑音乐,而另一个重要的是长着长鹿角的万兽之神赛尔农诺斯。在所有女神当中以牝马女神最有势力,它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谓,如高卢——埃波娜、爱尔兰——玛查、不列颠——里安农。她与战争女神摩莉甘一样密切控制着国王与部落的命运,前者代表生育,后者代表死亡与再生。凯尔特宗教中的女神经常以三种形态或者三位一组的形式出现,如高卢的马特洛涅三圣母,爱尔兰的布里吉特掌管诗歌、治病与金属工艺。“伟大女王”摩莉甘有三种形态,分别代表死亡—预言、战争—惶恐以及命郧沙场。还有一位神是由卢卡所记录的,它有三面接受人祭,有三种形态——雷电、战争、神秘牡牛(象征丰饶)。

(十三)有一种说法称苏格兰风笛最初源于爱尔兰岛,首次出现在苏格兰的时间大约是十三世纪左右。此说实为谬误,风笛并非爱尔兰原产,而是源于意大利北部,随着罗马的征服被传到不列颠。意大利北部民间仍保留着这种乐器,外型与苏格兰风笛大同小异,只不过已不多见。真正的凯尔特传统乐器是源于爱尔兰的竖琴,后流传于苏格兰。爱尔兰竖琴或称凯尔特竖琴,竖琴是爱尔兰国徽的重要标志,其90厘米高、55厘米宽。传统的爱尔兰竖琴师用手指甲来弹奏的,传说假如一个演奏者的演奏使听者感到苦恼,他的指甲就会断裂。当凯尔特民族将此种乐器带入非洲时它的形状是由木头挖空成为响板,有三至五条的弦,外面是用烘干的兽皮包着,上面留有小洞让声音能发出来。流行的时尚运动高尔夫,是由中世纪的苏格兰人发明的游戏。

(十四)组成凯尔特军队的大部分的还是执矛披甲的穷人,那些挥舞着锋利的可以刺穿身体的剑的只是那些让人敬畏的“凯尔特剑士”,这些人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财富并且可以更好的武装很多人。但他们只是挥舞着剑,并不带头盔和护甲,他们总是充满感情的投入战争,赤裸着上身或是完全赤裸,有时穿着有鲜明图案的裤子或是斗蓬,非常类似于维京的狂暴战士。他们的战斗从对敌人恶毒的辱骂开始,然后疯狂的奔向敌阵,这在凯尔特社会之间的部落冲突时也是一个凯尔特剑士标准的行为。这些部落间的冲突也培养凯尔特的年轻人,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战士。在古典时期的其他军队中凯尔特的战士也因其作为雇佣军而闻名,最好的例证就是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他们加入汉尼拔的军队入侵罗马,并为赢得胜利做出很大贡献。凯尔特人对罗马城镇的洗劫开始于布雷努斯,这在罗马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伤口,也导致后来罗马以相同的方式对待凯尔特人,这互相的敌意即使到后来高卢和不列颠从罗马帝国分离出来以后也没有停息。

(十五)年2月法国考古人员在法国奥布省拉沃镇发现一处前5世纪的凯尔特王室墓穴,发掘出大量来自古代希腊和伊特鲁里亚的珍贵物品,这个墓穴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有关铁器时代凯尔特文化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发现其他一些与古希腊宴会和饮酒习俗相关的器具。法国国家预防性考古研究所所长多米尼克·加西亚表示,即使是在一些豪华的古希腊墓穴中也难以再找到类似物品。考古学家曾先后于年和年在法国的中东部勃艮第地区和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发现两处大型凯尔特人古墓,墓中也发掘出相似地中海地区物品。鉴于墓穴中出现一把匕首,考古学家推测其主人有可能是一位凯尔特王子。墓穴中出现的大量来自地中海地区的物品足以证明,这位凯尔特贵族拥有显赫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并深受地中海地区文化的影响。同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显示出前6世纪末到前5世纪初期间地中海地区希腊和伊特鲁里亚城邦经济的繁荣,当时许多地中海地区的商人为了买奴隶、寻找金属和珍稀物品而逐渐与生活在内陆的凯尔特人建立起联系。

高卢人时代

(一)高卢是指现今西欧的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北部、荷兰南部、瑞士西部和德国莱茵河西岸一带。在英语中Gaul这个词(法语:Gaulois)也可能是指住在那一带的居民,不过更多时候这个词是指广泛分布于欧洲并且甚至在罗马时期扩张至安那托利亚中部的使用高卢语(凯尔特语族的一个分支)的那些人。古罗马时代高卢人曾经广阔的分布在欧洲并分成两族,除了住在法国的高卢人外还有一部分居住在意大利北部的平原,其他的高卢人移民到了在现时的西班牙一带。最早记载关于未来有一天将会成为法国的这块土地上人民的文献资料是用希腊语写成的,亚里士多德(伊索克拉底及柏拉图的弟子,前84——前2)留下的记录之所以深具意义,是因为他执笔的年代正值凯尔特诸部大肆扩张,散布直到多瑙河河口以及高卢最深处角落的每一片土地。前年到前年艺术品风格重新发生巨大变迁,这可能意味着政治方面也发生变化,在那个时候出现LaTène文化。

(二)在前2世纪末年罗马已经征服高卢的东南部(当代法国的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和朗格多克-鲁西永等地区),这些地区被称为“Galliatogata”,即“穿罗马式长袍的高卢”,因为这些地区的高卢人最早受到罗马影响开始采取罗马的生活方式。对于罗马的统治时高卢的部落首脑维钦托利(前82年-46年)曾经带领高卢起义,一度在日尔戈维亚战役击败凯撒,后被凯撒击败,投降后被判绞刑。古罗马人把居住在现法国、比利时、瑞士、荷兰、德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凯尔特人统称为高卢人,把高卢人居住的地区称为高卢。前2世纪罗马人侵入高卢,征服高卢南部并建立纳尔博南西斯行省。前58~前51年高卢的其余部分又被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率领的罗马军队所征服,屋大维统治时把高卢分为4个行省。1世纪末~2世纪,高卢经济繁荣,农业、纺织业、冶金业均有发展,城市中点缀着罗马式的建筑物,如神庙、凯旋门、竞技场和剧场。罗马式公路贯穿高卢全境,奴隶制庄园广泛流行。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统治时期(41~54年在位)高卢地方贵族开始进入元老院,逐渐和罗马统治阶级合流,促进高卢的同化。高卢人民在罗马的重税政策和高利贷的压榨下生活艰难而几次起义,世纪危机时罗马奴隶制度危机波及高卢,引起高卢商业和手工业衰落导致城市凋敝,并不断遭到日耳曼部落的袭击,曾经一度脱离罗马帝国独立。

(三)5世纪初高卢形势急剧恶化,勃艮第人侵入莱茵河西岸。在年12月1日夜里汪达尔人、苏维汇人、阿兰尼人等日耳曼人一同侵入罗马帝国,趁冬天莱茵河水结冻过河。一直到年西罗马帝国的覆灭,皇帝的权利日益减少,高卢的罗马代表也不敢反抗日耳曼人。在帝国行政里那些日耳曼族人被划入两个不同的阶级,分别是联邦者和殖民者。年西哥特人以帝国同盟者身份获得高卢西南部阿基坦,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影响了高卢的发展,年西哥特人在阿基坦建立王国。44年勃艮第人在索恩河与隆河流域建立王国,不列颠人占领今日的布列塔尼。年匈奴人在阿提拉率领下入侵高卢,后被罗马与蛮族(包括法兰克人)联军击败,高卢完全被蛮族诸王控制。公元5世纪后期,定居在默兹河与埃斯科河之间的法兰克人在克洛维一世率领下大举西侵,先后击败罗马军事长官西阿格里乌斯和阿勒曼尼人、西哥特人。年法兰克人占领勃艮第王国和地中海沿岸外的全部高卢,并移驻巴黎建立法兰克王国。年法兰克人(位于莱茵河下游的日耳曼人的部落联盟征服高卢北部,6世纪中叶法兰克人统治整个高卢后改称法兰克并建立法兰克王国,高卢之名遂废。

日耳曼人介绍

(一)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时期与凯尔特人、斯拉夫人一起被罗马人并称为欧洲的三大蛮族,也是现今欧洲人的代表民族之一。关于日耳曼人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古希腊作家皮提亚斯的旅行记,罗马人塔西佗说凯尔特人称莱茵河以东的民族为“日耳曼人”,古罗马独裁官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也在《高卢战记》中提到日耳曼人。现今瑞典南部境内和挪威西部境内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被认为是日耳曼人的故乡,后部分向欧洲南部迁徙,于罗马帝国时期南迁至德国北部并分裂为多个部落,赶走居住在阿尔卑斯山北部广大平原上的凯尔特人。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其废墟上建立多个国家,并在发展途中大力吸收、继承和发扬源自古希腊与古罗马的自然科学知识与经验,在古罗马合法并经过改造过后的基督教(来源自犹太)后于1世纪前迅速崛起。现今的挪威人、丹麦人、瑞典人、冰岛人、德意志人、奥地利人、瑞士人、英格兰人(盎格鲁-撒克逊人)、荷兰人、弗拉芒人、卢森堡人都是日耳曼人,其中德意志人、奥地利人和瑞士人的语言为德语。

(二)“日耳曼”一词的语源尚无定论,目前最可信的理论认为“日耳曼”一词由高卢语的“邻近”(*ger)和“人”(*mani)组成,作为对比今日威尔士语中“邻近”作ger,古爱尔兰语中“邻居”作gair,而今日爱尔兰语中则有前缀gar-(邻近),和形容词garach(邻近的)。另有说法称“日耳曼”一词在凯尔特语中意为“吵闹的”;,如布列塔尼语与康沃尔语中的“叫喊”作garm,爱尔兰语中“呼唤”作gairm,除此之外学者还提出“日耳曼”一词由日耳曼语的“矛/枪”(*gēr)与“人”(manni)合成,中古荷兰语的ghere、古高地德语的Ger以及古诺尔斯语的geirr等词语均可作为参考。日耳曼诸民族的族源尚无明确说法,据说是使用铁器的北欧人与使用青铜器、操印欧语系的波罗的海南岸居民混合而成,青铜时代晚期这些人居住在现今瑞典的南部、丹麦半岛以及德国北部中介于埃姆斯河、奥得河与哈次山脉之间的那片地方。日耳曼在旧时指日耳曼人所居住的地区,之后在近代的一些语言中如英语、希腊语、意大利语和俄语中,被保留用作对“德国”的称呼。

(三)最早使用“日耳曼人”这个词的是希腊历史学家波希多尼,他在前80年时第一次使用这个词,也许他在与中欧的某一个今天无法考证的小民族接触时听到这个词并将它用来称呼所有的日耳曼民族,有可能这样一个小民族的名字后来成为整个民族群的名字。前51年恺撒在的《高卢战记》中使用日耳曼人这个名称,恺撒在东部高卢战役中将来自于莱茵河东部的已凯尔特化的对手及其他混合人口统称为日耳曼人,而在此之前罗马人将欧洲西部的民族称为凯尔特人,而欧洲东部的民族被称为赛西亚人。到此时为止罗马人才认识到日耳曼人并非凯尔特人,而是一个独立的民族群。塔西佗说凯尔特人称莱茵河以东的民族为日耳曼人,后来这些民族自己也称自己为日耳曼人。根据这个叙述这个词有可能是从凯尔特语过来的,严格地说只有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才能将这些民族称为日耳曼人。欧洲北部的青铜器时代的人几乎可以肯定是日耳曼人,而所谓的战斧人与日耳曼人之间的关系还有争议。最新的理论通过对河流和地名的研究认为日耳曼人的产生地在今天德国中部山区的北部,但大多数学者对这个理论持怀疑态度。

(四)塔西陀时代各个日耳曼民族都意识到彼此之间存在一种亲属关系,一些在罗马军队中服役的日耳曼人有时会自称为日耳曼尼,而那些生活在莱茵河以东的自由日耳曼人则没有一个专门用来称呼自己的集体名字,直到11世纪时他们才采用diutisc(现代德语deutsch,意为“属于人们的”)这个形容词来自称,由此这个词才流行开来,至于Germani这个族名及该族所用语言其确切涵义尚不可考。青铜时代晚期日耳曼人居住在现今瑞典的南部、丹麦半岛以及德国北部介于埃姆河、奥得河与哈次山脉之间,随着铁器的应用、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从前6世纪开始日耳曼各部落开始南迁。汪达尔人、格庇德人及哥特人自瑞典南部外迁,占据波罗的海南岸大体上相当于奥得河与维斯杜拉河之间的地区。早期的迁徙行动也有向南和向西发展的,其结果是把居住现今德国西部大部地方的凯尔特诸民族挤走。前世纪他们沿着易北河南下到达波希米亚北部地区,又沿着萨勒河进入图林根地区。前2世纪末定居在日德兰半岛的日耳曼部落侵入地中海文化区域,直接同罗马人对峙。前1世纪中期大批日耳曼人从腹地出发来到莱茵河边,同罗马帝国不断发生军事冲突,经过漫长的斗争日耳曼部落的汪达尔人、勃艮第人和哥特人占领维斯杜拉河流域。前1世纪中叶又将凯尔特人逐出,最终定居于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大地区。

(五)前1世纪末罗马奴隶制共和国被帝国所代替后遂将其北部直接为邻的日耳曼部落作为征服对象,前9年罗马人自莱茵河拓展其疆域东至易北河,凯撒时代日耳曼人已在莱茵河以西定居下来,向南则已达到多瑙河一带。他们与罗马人之间最早的一次大规模战斗发生在前2世纪之末,当时辛布里人与条顿人联合入侵高卢南部和意大利北部,但在前及前两年中全部被马略所歼灭。罗马帝国的征服目标是占领直到易北河的广大日耳曼部落居住区,将其划入帝国版图,组成罗马行省大日耳曼尼亚。罗马帝国集中力量把莱茵河区建成军事基地,前12年罗马帝国在莱茵一线集中6个军团,总兵力达0万人,并在这一年开始对日耳曼部落的征服战争。

(六)战争初期罗马军队遇到日耳曼各部落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8年一支深入日耳曼腹地的罗马军队受到日耳曼诸部落的沉重打击,罗马人艰难地去征服前进道路上的对手,而每一次胜利他们都得付出血的代价。然而日耳曼各部落的抵抗都是各自为战,没有联合行动,这使罗马人可以集中优势兵力依次进攻各部落。经过10余年的战争日耳曼部落大部分被征服,由于无力派出足够的军队去占领整个日耳曼人居住区并对其实行有效的统治,罗马帝国只得迫使被征服的日耳曼部落向帝国称臣纳贡,建立强制性的条约依附关系。经过多年的斗争后日耳曼人逐渐意识到要战胜装备精良、经验丰富的罗马军队,必须改变各个部落各自为战的涣散状态,于是部落联盟开始出现。9年秋日耳曼各部落的战士在条顿堡森林同万罗马军队遭遇,日耳曼人取得重大胜利,罗马个军团几乎被全歼。这次胜利后许多日耳曼部落重新获得独立,这就决定罗马帝国的势力范围的边界不是在易北河,而是仍然在莱茵河流域一线。

(七)11年罗马帝国再次越过莱茵河,对日耳曼人发动新的征服战争并取得局部的胜利。17年罗马军队占领施特拉斯堡、温迪施和美因茨,但罗马人已无力继续深入日耳曼人腹地。在1世纪中期的几十年里罗马帝国逐渐把边界推进到莱茵河东岸,从而加固罗马莱茵河——多瑙河边界体系。1世纪下半期后罗马人开始在莱茵河东岸地区建立界墙,这意味着罗马帝国最终结束征服战争。1世纪初罗马帝国正式把莱茵河与多瑙河上游划入帝国版图并建立两个行省,分别是上日耳曼行省和下日耳曼行省,前者首府是美因茨,后者首府是科隆,两省总督由当地罗马驻军的副将担任。2世纪在日耳曼地区发生两个重要的变化,首先过去分裂的日耳曼部落联合为大部落,其次日耳曼人越来越多地对罗马边界进行袭击。这些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原因今天还无法断证,可能的一个原因是随着日耳曼部落经济文化的发展、氏族公社制度的解体,部落上层渴望向外扩张掠夺新的土地和财富,部落下层民众也因人口的增长不得不向外迁徙寻求新的能够谋生的土地。罗马帝国正日益衰弱而无力抵御外敌的入侵,或者有可能是饥荒造成的,总之从4世纪起散居罗马帝国境外中以日耳曼人为主的诸部落开始大规模向罗马帝国境内迁徙。

(八)76年日耳曼民族的西哥特人部落受匈人袭击,他们在获得罗马皇帝同意后渡过多瑙河进入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第二年西哥特人不堪罗马人的压迫又起义反抗,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西哥特人又与当地奴隶、隶农一起打击西罗马帝国,年西哥特人在高卢西南部建立西哥特王国。继西哥特人涌入罗马帝国的日耳曼部落还有勃艮第人、法兰克人、东哥特人、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等,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约持续2个世纪,他们与当地的奴隶、隶农起义一起摧垮罗马帝国,在罗马领土上建立许多日耳曼人王国,其中法兰克王国逐渐成为日耳曼诸王国中力量最强的国家。罗马帝国在莱茵河下游的边疆地区面临著法兰克人的威胁,美因河流域在年前后为勃艮地人所占,而位于黑森林地区的阿格里·戴可美特则为阿勒曼尼人所据有。那些勃艮地人显然是从德国东部区域迁来,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人也许是两个民族联盟,他们在塔西图斯时代曾各据一方,尽管有些可能来自东部的移民杂居在他们中间。塔西图斯所谈到的那些生活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各民族在二世纪的后半期内曾向东南方迁移,哥特人在此时期控制乌克兰和今罗马尼亚的大部分地区,格庇德人占有特兰西瓦尼亚以北的山地,汪达尔人则成为他们西部的邻居。

(九)到年之际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已进入英格兰,法兰克人则拥有高卢的北部,勃艮地人占居隆河流域一带,西哥特人生活在他们的西边,东哥特人定居于意大利,而汪达尔人到达非洲。年法兰克人把西哥特人从其所占高卢地区的大部地方驱逐出去,西哥特人在高卢的领土当时已由庇里牛斯山一带扩展到罗亚尔河流域,他们被法兰克人逐出后便进入伊比利亚,直到年才被入侵的阿拉伯人击败。年伦巴底人进入意大利建立独立王国,到年这个王国被查理曼大帝(年~年在位)灭掉。德国东部一些地区自从哥特人和一些别的民族离开之后便被斯拉夫人占领,斯拉夫人还向西扩张,远达波希米亚和易北河流域。8世纪以后日耳曼人收复德国东部地区、下奥地利地区和施蒂里亚、卡林西亚的大部分土地,把斯拉夫人从这些地方统统赶出去。

(十)在罗马帝国早期日耳曼人使用的武器,不论是进攻型的还是防御型的都是以缺少金属材料为其特征的,他们的主要武器是一种长矛,很少人佩戴刀剑。他们对头盔及胸甲几乎毫无所知,他们使用一种轻型盾牌是木制或柳条编织的,有时镶以铁边,有时用皮革加固,这就是他们唯一的防御武器。这种缺少足够装备的状态说明为什么日耳曼人与武装精良的罗马军队交锋时总是采取猛攻猛打、速战速决的战术,如果他们卷入一种拖延时间的肉搏战,他们的轻型盾牌和长矛便会遇到罗马人的重型短剑和方盾铁甲,因之要想取胜是毫无希望的。到6世纪时日耳曼诸民族中也是很少拥有足够的军事装备的,他们中间没有一个民族曾建起一支武装足以与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大帝(48年~年在位)的重装备骑兵射手相抗衡。

(十二)在塔西图斯时代各主要的日耳曼民族分布情况是卡蒂人居住在黑森地区,弗里斯人分布于莱茵河与埃姆河之间的沿海地带,卡乌基人生活于威悉河的河口附近地区,而聚集于其南面的则是阿米尼乌斯的所属部族切鲁西人。斯维比人的名字曾是士瓦本这一地名的来源,而这个民族集团则分散在梅克伦堡、布兰登堡、萨克森和图林根各地。居住哈弗尔河及施普雷河流域的塞姆侬人属于斯维比民族集团,生活在塞姆侬人地区西北的伦巴底人也是一个斯维比民族。另有7个民族信奉大地女神内尔瑟丝,其中盎格鲁人集中居住在什列斯威东部的昂格尔恩半岛。在罗马帝国的多瑙河边界地带中赫门杜里人自雷根斯堡附近地区向北开拓,经法兰克尼亚而达图林根。原先居住在美因河流域的马科曼尼人在前一世纪的最后10年间迁往波希米亚,而那里却一直是由一个名为博伊人的塞尔特民族占居著的地方。马科曼尼人的东邻是住在摩拉维亚的夸迪人,在多瑙河下游有一个民族称作巴斯塔奈人,人们常把他们看作就是日耳曼人。哥特人、格庇德人及汪达尔人都散处波罗的海南岸地区,塔西图斯还谈到居住在现今瑞典境内的苏伊昂人和锡唐人。他也提到几个在历史上无足轻重的民族,但他却对撒克逊人和勃艮地人只字未提,至于其他一些突起于那个时代之后的重要民族当然就无法预知其名。

(十三)在北德和斯堪的纳维亚生活的日耳曼人的部落大约可以分为北日耳曼人、西日耳曼人和东日耳曼人,北日耳曼人是斯堪的纳维亚的日耳曼人,他们后来演化为丹麦人、瑞典人、挪威人和冰岛人。考古学家将北日耳曼人又分东西两股,西日耳曼人包括易北河日耳曼人如斯维比人,后来演进为施瓦本人、马科曼尼人和夸迪人,最终成为巴伐利亚人。北海日耳曼人如巴塔维人、弗里斯兰人、考肯人、撒克逊人、盎格鲁人、朱特人等,后来形成盎格鲁-撒克逊人人。莱茵河-威悉河日耳曼人如切鲁西人、卡狄人(黑森人的祖先)、法兰克人等。在东日耳曼人中有波罗的海南的哥特人、汪达尔人和勃艮第人等,考古学家将他们细分为四个组。由于匈奴人从亚洲进入以及斯拉夫人从东欧涌入导致这些人受到非常大的压力,他们被迫向西和向南迁徙,这使他们与当地人之间产生很多冲突。

(十四)日耳曼人定居中欧以后保持着氏族组织,前1世纪中叶日耳曼人的生产力相当低下,连与罗马人接触较多的苏维汇人也是以畜牧和打猎为生。农业不重要,仍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大概一块地收获几次以后就得丢掉,换种新的土地。那时日耳曼人还没有定居而没有奴隶,由氏族首领主持公务,战争时期则选出握有生杀大权的军事首长,显然还是十分完整的氏族社会。土地是由公社共有的,公社土地的多少,以耕者口数为准。公社之内再按贵贱分给各人,可见耕地仍然公社共有,但已经不是平均分配。按贵贱分给各人,研究者认为指的是分给“大家庭公社”包括几代人,耕种一定的土地和使用四周荒地,是母权制共产制家庭到现代小家庭之间的过渡形式。耕畜和住宅已经归各家私有,不再是公共财产,尤其是耕畜是他们钟爱的财产,犯了轻罪可用它抵偿,很久以后的农村公社(马尔克)就是从这种大家庭公社发展起来的。年后日耳曼人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他们停止流动,出现定居和村落,知道用木头盖房子,屋里涂以油亮的粘土,挖有藏东西的地窖。农业比凯撒时代进步,但只种谷物,还没有菜园和果园。畜牧业仍占重要地位,他们常以畜群的多寡相夸耀。以兽皮为衣,但妇女已能穿上带有紫边的亚麻布衣裳。有轻便的铁制武器,在靠近帝国的地方使用罗马货币进行交换。

(十五)1世纪大多数日耳曼部落形成军事民主制,并出现按地域关系组成的大家族公社,称“马尔克”。公社成员有简陋的房子和独家院子,几家毗邻形成小村庄,大家从公社那里分得土地进行农耕,产品归自己所有。按照凯撒的记载日耳曼人从事畜牧,大部分食物为奶、酪、肉等,均取自他们所放牧的牛羊。日耳曼人也从事某些耕作,主要作物是谷物、块根植物、蔬菜等,不过日耳曼人所畜牛马若以罗马人的标准来衡量则均非良种。早期日耳曼族地区商业发展程度如何现在人知之甚少,当时肯定有奴隶贸易,并有许多奴隶被卖到罗马人那里。为数不多的使用陶钧制陶的陶工和铁匠、矿工一样在出售其产品,最重要的货物是牲,。不过普通日耳曼族村落中人们使用的器具多数都是自造的。在凯撒时代不少外国商人在日耳曼人地区兜售意大利人和塞尔特人的制品且十分活跃,商人们向富有的武士们供应诸如葡萄酒及青铜器皿之类的商品。然而自从奥古斯都当政后日耳曼人自罗马帝国的进口商品数量大有增长,当时日耳曼族领袖们得以购买各式各样的货物,像玻璃容器、红色餐具、罗马制武器、胸针、小雕像、各类装饰品以及其他物件,而这些都是在此之前所无法买到的。这些罗马制品为买主们提高不少身价,但究竟日耳曼人是用什么样的支付方式来换取这些货品的,这个问题还不十分清楚。最重要的粮食是大麦,日耳曼人常常不耕种他们的田地来让它们恢复自己的生产力,日耳曼地区经常发生饥荒,1世纪左右日耳曼人接触到犁,但其普及率很低。

(十六)铁器时代在德国境内亦即日耳曼诸民族活动、聚居的主要地区之内开始的时间大约要比凯撒时代早4个世纪左右,但即使是在凯撒时代金属材料对于日耳曼人的家用器皿来说,显然也是一种奢侈品,那些绝大多数器皿为木制、草制、或陶制的。他们使用的较大的金属器件大多数还是青铜制品,尽管武器尚非铜制,陶器大部分仍为手工制作以陶钧制作的盆罐之类的容器是颇为罕见的。从塔西陀时代到民族大迁徙前日耳曼人的进步尤快,可惜无文字记载,但考古发掘表明与罗马的贸易一度繁荣。他们用家畜、奴隶和琥珀换取罗马的武器、纺织品和金银制品,与此同时农牧业、金属加工、纺织和造船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致使人口急剧增加。日耳曼人大多数是定居的农民,他们很少游猎。日耳曼人经济自给自足,手工业有铁工、陶瓦工、木工,印欧语言的时候轮就已经被发明。日耳曼人没有货币,他们之间的贸易以货物交换为主,最重要的货物(如同罗马人)是牲畜。最主要的牲畜有牛、绵羊、猪、山羊和马,养蜂业和织布业也有,还知道如何制造奶酪。日耳曼人最重要的粮食是大麦,日懂得利用休耕来让田地恢复自己的生产力,此外他们还知道使用肥料。粮食主要做成粥,一直到中世纪为止只有富人才能买得起面包。因为纬度较高、光热不足,而且平原为冰碛平原导致土壤比较贫瘠,所以日耳曼地区的生产力比罗马低得多。塔西佗写道:“他们有很多牲畜,但大多数都不怎么样。就算牛也不像牛那么高大,即使它们的角也很小。”日耳曼地区经常发生饥荒,许多人营养不良,他们的平均寿命比较低,历史学家估计这是他们迁徙的主要原因。

(十七)凯撒时代日耳曼人穿着很少,常常只是一片兽皮,男女在河中同浴。饮食上绝大部分是乳制品和肉类,他们对农业并没投入太多精力,每年土地重新分配。日耳曼人的居民点相当小,通过对他们的墓地的考察考古学家可以推测出他们的居民点一般约有个居民。这些居民点没有系统的计划,假如有一个日耳曼人在一个地方定居后就会有其他人搬过来,直到今天在德国和其它日耳曼文化区依然可以看到这样由多个小村聚集在一起而组成的村落。通过考古发掘考古学家知道日耳曼人的房子是木房子,由于木头都早已腐烂,只有通过它们在地基上留下的支柱的洞来考察它们的建筑方式。最常见的日耳曼住房是长方形的,人畜同住一个房中,只有一堵墙隔离他们。住房内没有其它墙,在它的当中有一个燃火点,屋上的一个洞用来排烟,日耳曼人的房屋没有窗。通过对遗留下来的骨骼和在沼泽地里保存下来的尸体的研究证明日耳曼人的确比罗马人高,此外他们的确有相当大的体力,大多数日耳曼人的确有金发,一般来说日耳曼人比罗马人高出一头。日耳曼人的健康状况往往很坏,营养不良和关节炎非常普及,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5年。古代作家共同报道说日耳曼人酗酒非常厉害,最主要的酒类是蜂蜜酒和啤酒,日耳曼人在重要的节日往往庆宴。他们相信自己的神也喜欢酒,塔西佗报道说:“这是一种由大麦或小麦酿造的饮料,它们与葡萄酒有一定的类似性。”关于他们的酗酒他写道:“只要给他们足够的酒,那么用酒来战胜他们比用武器来战胜他们更容易。”

(十八)罗马奴隶社会的文化传入,城市拥有豪华市场和淋浴设施,从山间溪流或山泉引水的自来水管。排污水渠,长距离道路网,高度发展的手工业,城市和农村有供暖设施的住房。罗马人的许多栽培技术如葡萄种植法、园艺的引进等等,这一切充分说明罗马文化对这两个地区的影响。这种影响还渗透到日耳曼人的语言中,日耳曼语中军事、采石技术、建筑、园艺、贸易和交通等领域的许多词汇都可溯源于罗马语。通过到日耳曼地区经商的罗马商人和留在被征服地区的罗马军人,罗马文化又越过界墙渗入日耳曼其他部落。1—2世纪罗马商品已遍布日耳曼部落地区,尤其是波希米亚地区、莱茵河与威悉河之间的广大区域更是罗马文化的主要接受者。罗马文化的传入促进莱茵河与多瑙河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速日耳曼氏族部落物质文化的发展。日耳曼部落显贵、军事首领和亲兵通过和罗马帝国的战争和交易获得大量土地和财富,他们开始按罗马世界的模式组织生产和生活,成为日耳曼部落中的富有者和特权阶级,日耳曼氏族公社制度逐渐解体。

(十九)法兰克人在克洛维一世的领导下正式宣布接受天主教教义,后来勃艮地人又在西吉斯蒙德的号召之下改宗天主教,在此之前没有一个主要的日耳曼民族信奉天主教,他们之所以选择阿里乌派而不接受天主教的原因还不清楚。欧洲大陆最后一个改信基督教的日耳曼民族是古撒克逊人,他们是在8世纪后半期内成为基督教信奉者的,而斯堪的那维亚诸民族到10世纪才接受基督教,英格兰是在7世纪成为基督教国家的。由于日尔曼人普遍具有金发碧眼,身材高大的显著白种人特征,这些白种人特征往往被纳粹党视日耳曼人为优秀人种的的根据。纳粹党也把这些白种人特征用作衡量一个民族是否属于优秀民族的标准,历史上这些显著的白种人特征陆续衍生出关于日尔曼人的传说。19世纪和20世纪前半叶在德语地区日尔曼人往往被表现为“超人”,这个形象的主要缘由是塔西佗、恺撒等的描写,在他们的作品中他们将日耳曼人描写为金发碧眼的巨人,他们拥有超人的力气。通过对遗留下来的骨骼和在沼泽地里保存下来的尸体的研究证明日尔曼人的确比罗马人高,此外他们的确有相当大的体力,大多数日耳曼人的确有金发,一般来说日尔曼人比罗马人高出一头。

(二十)有些资料表明年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前,居住在罗马帝国边境以外的势力强大的日耳曼诸民族中没有一个信奉基督教的,但在年以前即已进入帝国各行省的日耳曼人则在0、40年之内就皈依基督教。汪达尔人是在~年间在西班牙境内改宗基督教的,勃艮地人是在~46年间在高卢东部接受基督教的,东哥特人是在~年间在潘诺尼亚省成为基督教的信众的,所有这些日耳曼人都信奉基督教阿里乌派的教义。年法兰克人在克洛维的领导下正式宣布接受天主教教义,在凯撒时代日耳曼人的神主要是日神、月神、火神等。最早的关于日耳曼人的纪录来自于前1世纪的古典作家,从年开始日耳曼人开始使用一种自己的文字,此前历史只有通过考古和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以考证。通过对各个日耳曼语言(古德语、古英语)的仔细比较和日耳曼语言与其它印欧语言的比较,语言学家可以基本上重建日耳曼语(也称“前日耳曼语”或“泛日耳曼语”),这些比较最主要的结果是日耳曼语属于印欧语言,在这个语族中它属于其西方的一支。在印欧语系中凯尔特语和古意大利语最接近,这三种语言一起组成古欧洲语言。前或2千年时,也就是说青铜器时代的早期,古欧洲语言是中欧的语言,但其精确的地点和时间今天已经无从考证或者争议很大。

(二十二)日耳曼语言之间非常近似,这很可能说明它们有很长的共同演化的时间,大多数语言学家将前日耳曼语从凯尔特语和古意大利语分离出来的时间定为前2千年上半叶。日耳曼语分离出来后它依然与凯尔特语有接触,一些凯尔特语的词汇被日耳曼语借用,此外日耳曼语对芬兰语也有影响,一些日耳曼语的词汇在芬兰语中出现。最早使用“日耳曼人”这个词的是希腊历史学家波希多尼,他在前80年时第一次使用这个词,也许他在与中欧的某一个今天无法考证的小民族接触时听到这个词并将它用来称呼所有的日耳曼民族。有可能这样一个小民族的名字后来成为整个民族群的名字,日耳曼人自己将自己称为日耳曼人的可能性非常小。前51年恺撒在《高卢战记》中使用日耳曼人这个名称。恺撒这里将所有莱茵河以东的民族统称为日耳曼人,在此之前罗马人将欧洲西部的民族称为凯尔特人,而欧洲东部的民族被称为斯基泰人。此时罗马人才认识到日耳曼人并非凯尔特人,而是一个独立的民族群。

(二十三)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中称“日耳曼人”是一个比较新的称呼,一开始只有通格人被称为日耳曼人,后来所有日耳曼民族都被这样称呼。塔西佗说高卢人称莱茵河以东的民族为“日耳曼人”,后来这些民族自己也称自己为日耳曼人,根据这个叙述这个词有可能是从凯尔特语过来的。塔西佗在书里详细地列举每个日耳曼民族部落从莱茵河到维斯瓦河,从多瑙河到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的居住地。严肃地说只有从这个时候开始才能将这些民族称为日耳曼人,过去曾有很多研究通过考古学研究来推导出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古日耳曼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个研究曾一度完全被放弃。今天类似的研究在非常精心的学术范围内重新开始,其目标是使用考古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来获得一个内在不矛盾的整体影像。按照这个研究欧洲北部的青铜器时代的人几乎可以肯定是日耳曼人,而所谓的战斧人(前2年至前2年)与日耳曼人之间的关系还有争议。

(二十四)最新的理论通过对河流和地名的研究认为日耳曼人的产生地在今天德国中部山区的北部,但大多数学者对这个理论持怀疑态度。过去学者们以为日耳曼语言是在前年由于日耳曼语语音变迁从其它西部印欧语言中分离出来的,新的研究认为这个变迁很晚才发生,它发生的时间可能是前1世纪。最主要的证据是辛布里人的民族名称,前2世纪后期辛布里人与条顿人一起威胁罗马北部,这两个民族的家乡是今天的丹麦。在拉丁文中辛布里人的名字为cimbri,而不是chimbri或himbri,后来日耳曼人的名字在拉丁语中使用ch来写,比如chatti。因此今天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个语音迁移在前2世纪后期还没有开始或还没有完成。一些早期流传下来的地名说明这个理论是正确的,这个见解对日耳曼语言学有非常重要的后果。这样一来至今为止被称为“泛日耳曼语言”的语言是在前2到1世纪形成的,到1世纪时它又分裂为许多自己的日耳曼语言。此前日耳曼人的语言与印欧语言相似,这个更古老的语言没有被留传下来,但其基本结构可以被重新构造出来。

(二十五)日耳曼人定居中欧后保持着氏族组织,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演进,群体人口的不断扩增,更为复杂的事务决定建立一种核心权力的需要。部落酋长、军事首领和扈从队长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高,他们开始脱离生产,占有优良土地获取更多的财富,于是高踞于部落成员之上的特权人物、贫富分配等不平等现象便逐渐产生,这预示着日耳曼氏族制度正走向解体,而罗马帝国对日耳曼部落的征战则大大加速这个过程。按照凯撒所描述的日耳曼诸民族中未曾有过专制统治的迹象,各宗族集团的领袖们只是在出现族人之间的纠纷时负责进行调解,而且这种排难解纷的功能也只限于在其同一宗族之内行使,不能越出范围。当时似乎并不存在仲裁团体之类的组织,事实上在和平时期他们并没有一个集中的权威部门,可以发号施令行使职权来管理所有宗族的事务。在战争时期据凯撒著作中的记载,日耳曼各民族要选出若干名联合指挥官,他们是集体领导者,而其掌权也仅限于战时。

(二十六)到塔西图斯时代日耳曼族中出现一种新型的军事首领制,这一职位只有那些公认的所谓“皇族”成员才有资格充任,这些“皇族”曾存在于诸如一世纪的切鲁西人和巴塔维人之中,也曾出现于6世纪的赫鲁利人之中。这些皇族中的任一成员都具备当选为军事首领的资格,但此职不能世袭。这种自皇族中遴选出来的领袖人物负责掌管宗教事务与军事指挥,任职终身,但他可被耆宿会议予以废黜,而他对武士大会提出的建议也会遭到否决。这种领袖人物所能发挥的作用,其大小一般说来要凭其个人才具来决定。塔西图斯时代日耳曼各民族中也产生一种原始形式的司法机构,由武士大会选举若干领导人物充任法官,法官们负责巡回各村庄审理私人诉讼案件。每名法官都带有名随员以贯彻实施其判决,如果法官们裁定某人有罪,这个人就必须拿出一定数量的马匹或牛只以抵偿其罪责,牲畜的数量要视其罪责的轻重而定。但有许多案件如杀人、伤害、盗窃等则要延期审理,由当事者所属的宗族中的权威人士予以裁决,而那些宗族间所引起的血仇,也许会代代相传而无法解决。即使在日耳曼人皈依基督教很久之后,他们的统治者也发现要彻底平息宗族间的血仇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二十七)据后世所知只有一名日耳曼国王曾建立起其个人对人民的专制统治,这个人名叫马罗博杜斯。在1世纪前后他曾率领马科曼尼人离开他们在美因河流域的家园,迁往波希米亚定居下来。他以波希米亚为基地征服散处于易北河与维斯杜拉河之间的许多日耳曼族,包括塞姆农人、伦巴底人和卢基人,但在17年时切鲁西人与一些马科曼尼人里应外合对马罗博杜斯发动进攻推翻其统治,并把他驱逐到罗马帝国境内。据记载所有其他各族的首领在这个时期,凡是企图建立君主统治的没有一个不是以失败告终的。君主制在日耳曼世界的正式建立始于他们成为罗马帝国的盟邦并在帝国之内安居之后,东哥特领袖在意大利建立王国,西哥特领袖在高卢和西班牙建立王国,汪达尔领袖在非洲建立王国,诸如此类的民族首领们便成为最早的日耳曼族的国王们。在这段时期里其他一些著名的日耳曼国王们如阿塔纳里克和阿拉里克或因居住在罗马帝国边境之外,或因该民族未与罗马缔结盟约答应负责守卫帝国边陲,其人民也未能以盟友身份定居于罗马帝国各个行省之中,他们的个人权威似乎并不亚于塔西图斯所说的那些领袖们。

(二十八)4到6世纪一批又一批的日耳曼人(也有斯拉夫人、匈奴人等)向罗马帝国境内迁移,史称民族大迁徙。民族大迁徙时日耳曼人在法国、意大利、非洲北部、西班牙和不列颠建立许多短促的王国,这些王国都是昙花一现的现象,在他们新的家乡与过去的当地人混合。5世纪初西哥特人在领袖阿拉里克率领下出现在意大利北方,并于年在数万起义奴隶配合下攻陷首都罗马大劫三日。年西哥特人进入高卢南部和西班牙,建立以土鲁斯为中心的西哥特王国。在民族大迁徙浪潮的推动下原住奥得河畔的汪达尔人经潘诺尼亚(今匈牙利)、高卢和西班牙进入北非,49年汪达尔人在起义奴隶、隶农的支援下攻陷迦太基城建立汪达尔王国。年汪达尔人渡海攻入罗马大肆烧杀抢掠,从此“汪达尔主义”成了野蛮行为的同义语,54年汪达尔王国为拜占庭帝国所灭。5世纪中叶在高卢东南部出现一个勃艮第国家,勃艮第人原居奥得河口,5世纪初进抵沃姆斯。后南下罗讷河一带,于年建立以里昂为中心的勃艮第王国,6世纪初勃艮第王国为法兰克王国灭亡。年伦巴第人攻入意大利北部建立伦巴第王国是民族大迁徙的最后一幕,伦巴第人原住易北河口,后迁潘诺尼亚。他们在首领阿尔波音率领下占领波河流域,建立以拉温那为中心的伦巴第王国,从此那里被称为伦巴底。伦巴第人无情镇压罗马贵族的反抗,人称这是上帝的惩罚。阿尔波音死后伦巴第王国衰落,年被法兰克灭亡。

(二十九)5世纪中叶住在日德兰半岛和今德国北方的盎格鲁、撒克森和裘特人渡海进入不列颠建立许多小王国,部分不列颠人避居高卢西北方的阿摩利克半岛,后来该地便称布勒塔尼。年威塞克斯王爱格伯特统一诸王国,始称英格兰王国。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这引起拜占庭帝国的震惊。他们唆使受罗马影响很深的东哥特王狄奥多里克带兵攻入意大利,于49年占领拉温那,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建立东哥特王国,55年东哥特被拜占庭帝国灭亡。年法兰克王克洛维率军大败罗马军队于苏瓦松占领高卢大部分地区建立墨洛温王朝,以巴黎为首都,当地的高卢-罗马贵族、罗马教会、隶农、奴隶与散居的自由农民依然存在,与法兰克人逐渐融合。年宫相丕平(矮子)篡夺王位,墨洛温王朝灭亡。丕平之子查理在位时更大规模向外扩张,年查理加冕称帝,成为查理曼帝国。84年内部分裂为三部分,即后来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雏形。在新建的日耳曼人王国里许多罗马贵族被杀,土地被没收,但也有部分人保持住自己的权势,与日耳曼新贵共同组成新的封建主阶级。与此同时奴隶和隶农的地位有所改善,小农人数因农村公社的存在而有所增加。后来奴隶彻底消失,隶农和因兵役负担而纷纷破产的小农共同组成新的农奴阶级,封建化过程完成,而这个过程以对法兰克王国的研究较为充分。

法兰西王国的衍变之路

(一)年法兰克人在克洛维一世的带领下战胜罗马帝国在北部高卢的最后统治者西格里乌斯,这场胜利使法兰克人的统治扩张到卢瓦尔河以北地区建立法兰克王国,并且以自己祖父的名字将王国命名为墨洛温王朝。墨洛温王朝是法兰克王国的第1个王朝,克洛维本来只不过是众多法兰克小国王中的一个,他接受依然有作用的罗马管理机构,消灭其它法兰克小王国,建立一个日耳曼人-罗马人的国家。后来他将现时北部和中部法国地区纳入统治,并在年将罗马天主教定为国教。随后在年中在阿摩里卡人的帮助下克洛维一世战胜图卢兹的西哥特王国,将其赶往西班牙并趁机占领今阿基坦的大部分地区,法兰克王国基本统一今法国国土。年克洛维死后他的王国被四个儿子瓜分,虽然他的后代不时得以统一整个帝国,但在日耳曼人的传统影响下帝国往往在帝国父亲死后被分给他的儿子。69年达格贝尔一世死后他的儿子得以再次继承一个统一的王国,但国家的实权掌握在宫相手中。从年到年一个宫相的儿子以被国王收养的方式得以登上王位,年奥斯特拉西亚的丞相中丕平二世战胜整个王国的统治者,为丕平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上升铺平道路,但当时丕平还不敢篡权。

(二)年查理·马特获胜,以凶残著称的马特面临着内忧外患,在王国内始终有不同的部落试图推翻他的统治。72年他与过去的敌人一起在都尔战役中战胜了入侵的阿拉伯人,他被认为为西方世界天主教信仰的拯救者,此后他向东战胜弗里斯兰人、萨克森人、巴伐利亚人和阿拉曼尼人,这些胜利进一步巩固他的统治。77年法兰克国王死后马特成为帝国的唯一统治者,但像他父亲一样没有国王的称号,按日耳曼人的传统马特在死前将帝国分给自己的两个儿子丕平三世和卡洛曼。8世纪初东法兰克与西法兰克之间的争夺尤烈,东法兰克宫相查理在北方恢复秩序,72年在普瓦蒂埃击退阿拉伯人的入侵,之后重新统一法兰克王国。年他的儿子丕平(~年在位)在教皇支持下正式即位,建立加洛林王朝。

(三)在此后的斗争中丕平三世获胜,年他按旧约中的仪式涂油登基成为国王,三年后教宗斯德望三世再次为他涂油。年丕平同意将拉文纳送给教宗,而教宗则认可卡洛林王朝为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年开始教宗开始要求丕平遵守诺言,丕平两次对伦巴底人作战并将所有赢得的土地送给教宗,这样丕平实际上成为教皇国的创立人。年丕平去世,王国分裂为两部分。丕平之子查理的弟弟死于年,这样查理就成为帝国的唯一统治者,查理依然受他父亲与教宗之间的条约束缚,由于伦巴底人不承认这个条约他继续与伦巴底人作战。年他占领整个伦巴底王国,年将巴伐利亚纳入统治,年打败多瑙河平原的阿瓦尔人,年将南部边境推进至巴塞罗那而与伊斯兰教的西班牙领地接壤,并在大肆征伐后终于在年征服萨克森人。在他统治期间连年出征意大利、西班牙、日耳曼等地区,到年他已把过去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西欧广大地区置于自己控制之下,并由教皇为他加冕,查理曼成为西方皇帝。年12月25日查理在罗马被利奥三世加冕为皇帝,史称查理大帝,这是他权利的顶峰。

(四)加洛林王朝崛起得快,没落的也很快。查理曼的统一帝国只有其子法王路易一世可以维持,其孙辈于84年签署《凡尔登条约》将统一帝国瓜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西法兰克王国,即法兰西,演变为后来的法国;东法兰克王国,即德意志,演变为后来的德国;中法兰克王国,即意大利,演变为后来的意大利。所以很多人将西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当做法兰西的第一位国王,法国在中世纪后期开始成为欧洲一股强大的力量。王国后来在年的普吕姆分割、年的墨尔森条约和年的利贝蒙条约中又多次被细分,此后法兰克王国再没有被统一过。各个不同的王国部分发展出不同的习俗、民风、语言成为独立的国家,有一段时间里人们还称分开的国家为东法兰克王国和西法兰克王国,但在一百年后这些称呼也都消失。只有西部的“法兰西”继续使用法兰克这个名字,而东法兰克王国则演变为神圣罗马帝国,继续维持着罗马皇帝的传统。

(五)最后在断断续续的权力争夺中加洛林王朝亦步上前朝覆灭的后尘,西法兰克国王罗贝尔一世的孙子法兰西公爵和巴黎伯爵雨果·卡佩在年建立卡佩王朝,它与其旁支瓦卢瓦王朝,波旁王朝和奥尔良王朝将统治法国超过年之久。从克洛维到雨果·卡佩的年间,蛮族入侵、内外战争连绵不断。封建自然经济的盛行,领主权力的扩大,贵族离心倾向与独立性的加强,造成长期生产落后、封建割据与国家不统一的局面。中世纪中期法国农业、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人口逐渐增长,至14世纪20年代达万。在交通要道和集市出现许多新兴城市,从11世纪起一些城市发动公社运动,通过武装起义或金钱赎买取得自治权。随着城市的兴起出现一个新的社会阶级市民阶级,他们成为与特权等级(教士、贵族)有别的第三等级。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加强国内的经济联系,为国家统一创造有利条件。卡佩王朝初期王室直接控制的领地只限于塞纳河和卢瓦尔河之间,各大公国、伯国恃势割据俨如独立王国。腓力四世统治时期(6年~年在位)加强吏治、整饬军队,因坚持向教会征收财产税与教皇发生冲突。

(六)卡佩王朝的崛起使法国发展出新的政治架构,君主承认拥有领土的贵族对其疆土的行政管理权以换取他们有限度的忠诚和军事支持,这制度令卡佩王朝直接控制的疆土限于塞纳河中游及毗邻地区。强大的诸侯譬如10世纪和11世纪时布卢瓦伯爵,通过联姻及扶植弱势贵族而积累数目可观的领地,年割与维京人的诺曼底公国成为后来征服者威廉入侵英国的根据地。年威廉成功夺得英格兰的王位,是为英格兰国王威廉一世。威廉仍保留诺曼底公爵的称号和封地,并将其传给以后的历代英格兰国王,埋下日后英法两国冲突的导火线。年法国的安茹伯爵亨利继承英国王位和诺曼底公爵,是为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亨利将自己在法国领地(安茹及诺曼底)归入英格兰王室,再加上年他迎娶法兰西国王路易七世前妻阿基坦的艾利诺女公爵,令他的势力扩展到法国西南部。这些事件令英法两国关系日益紧张,最终导致英法百年战争。

#世界历史#

1
查看完整版本: 法兰西王国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