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伊尔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疾病疯狂和死亡相伴爱德华蒙克
TUhjnbcbe - 2024/8/29 16:13:00

疾病、疯狂和死亡相伴——爱德华·蒙克

疾病、疯狂和死亡是守在我摇篮边上的黑色天使,它们伴随了我的一生。

我仍时常感到,我必须拥有那种生命的焦虑,它对我而言至关重要、不可或缺,没了它,我便无法生存——恰如生命必定有疾病相随。

——爱德华·蒙克

在西方美术史上,我们有一幅大众非常熟悉的图像——《呐喊》(又名《尖叫》,TheScream)

在横跨奥斯陆海湾的那座大桥上,一个孤独的人物形象冲着世界,发出一声穿透大地和天空的凄厉尖叫。观看者不禁发问:蒙克的为什么要画尖叫?

▲蒙克《呐喊》(年版)

爱德华·蒙克(-),挪威著名的表现主义画家、版画家,被誉为表现主义运动之父。在蒙克这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名字的背后,却隐藏着他整个家族的悲剧。

年12月12日,爱德华·蒙克出生在挪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中的五个孩子,蒙克排行老二。蒙克身型俊朗,性情内向,虽然身边常有女人环绕,也有过几段恋爱,但一生都没有走入婚姻那一步。

▲蒙克《HaraldNrregaard》

蒙克刚5岁时,母亲便死于肺结核,13岁,姐姐也同样病逝。也是在这一年,蒙克因为肺部疾病差点丧命。蒙克的妹妹劳拉常年饱受精神病的折磨,他父亲也在妻子死后周期性地发作抑郁症。

笼罩在疾病和死亡的阴影中的蒙克,尤记得那些刻骨铭心的场景:一家人围在妹妹的病床,她一阵咳嗽后,被扶起身,口中吐出鲜红的血。

▲蒙克《病孩》年

蒙克擅长描绘生命、恋爱、恐怖、死亡等有着极端鲜明情绪的主题。在这些题材中,他习惯于用对比十分强烈的色块、线条以及夸张的形象有意夸张的去抒发心中的表达欲望。

蒙克一生的绘画风格,随着其生命的推进,也有着些许变化。年代,蒙克还属于自然派和半印象派,到了年,蒙克便树立了具有他个人风格的原始派画风。

▲蒙克《卡尔约翰街的夜晚》

蒙克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他擅长将人们自身对于心里苦闷情绪的强烈呼唤欲望,付诸于画面。

蒙克曾在日记中写道:自打我出生之后、自从我了解这一概念以来,生命焦虑就像顽疾一样,一直在我的体内冲撞咆哮——它是从我父辈身上双重的遗传。它就像对我布下的一道符咒,整日日影随行,驱之不去。影随行,驱之不去。

蒙克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惧怕精神病,另一方面,他又抱着与“有病的”人游戏人生、放浪形骸的态度。他同样觉得后者能够激发他的创造力。

蒙克表示:在没有这种生之焦虑和疾病伴随的时期,我觉得像是航船面临风暴却没有了舵,并自问何去何从,哪里才是陆地?——一边是身处无底深渊边缘的人之渺小,一边是他直冲云端的勃勃雄心。

▲蒙克《忧虑》年

蒙克一直抱有一种美学信念:让其画作挑战乃至拷问观者的灵魂以及视觉,将其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终其一生,蒙克都在充满激情的创作描绘女人。他创作过数不清的女性形象,当然,深受身心折磨的他的家族女性也是他的描绘对象,他的画中透漏出对她们深深的怜悯和感同身受的痛苦。

除此之外,从母亲、处女、病女、情人、女精神病患者、娼妓、哥特式女孩(木刻系列)、女凶手等等,无论是美好的还是罪恶的形象,在他的画中都无所不包。

▲蒙克《爱与痛》年

曾有一种流传的说法,认为蒙克十分厌恶女人,但如果读一读蒙克的私人笔记,并看一看他的画作就可以轻易推翻这个说法。

沙拉·G·爱泼斯坦曾经在年轻时采访过一些有为蒙克做模特经历的女性,她们谈起他,都认为蒙克是一个彬彬有礼的画家,而这些细节在《笔记》中也可以看出。

除了绘画上的天赋,蒙克的文字艺术无论在题材还是质量上,都堪与他的同胞亨里克·易卜生、克努特·汉姆逊媲美。

而那一篇记录在蒙克私人笔记里的《生命焦虑》之诗,也许就是蒙克一生的心理焦虑与矛盾写照。

蒙克画作主题的强烈精神和感情,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他的作品《呐喊》被视为后工业现代化的极度痛苦之象征。

关于蒙克

表现主义绘画大师;

其作与题材与他生命经历密切相关;

画作挑战乃至拷问观者的灵魂以及视觉;

其画作被视为后工业现代化的极度痛苦之象征。

1
查看完整版本: 疾病疯狂和死亡相伴爱德华蒙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