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东丰农民画:走出小作坊闯进大市场
形象质朴、色彩明快的东丰农民画在上海一亮相,就赢得观众的满堂彩。近日,随着“中国农民画村”在上海市金山区挂牌,吉林省东丰县的首批农民画画家也携带作品正式入驻画村。“这将成为东丰农民画走出作坊、走向世界的又一个舞台”,吉林省辽源市委宣传部长王恩祥说。 从田间地头创作出来的画作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吉林省东丰县的李俊敏等几个青年农民组织起来,尝试着将板报、宣传画转为纸画。他们在农闲时放下锄头,用画笔描绘自己的日常生活。 放牧归来、田间耕作、关东风情……这些青年农民从田间地头找素材,反映当地农民日常耕作和生活的场景,自由夸张、色彩艳丽、具有浓厚乡土气息为特点的东丰农民画,从那个时候开始萌芽、发展。 1983年,在全国首届农民画大展中,东丰县选送6幅农民画参展,其中农民画家张玉艳的《幸福的晚年》获一等奖,《农忙时节》获二等奖,还有两幅获得三等奖,东丰县的农民画一举成名。1988年,国家文化部将东丰县确定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从田间地头走出的东丰农民画,形成了“以民族传统为根基,以关东民俗为养分,以自身生活为源泉”的绘画特色。目前东丰县进行农民画创作的有1500多人,其中骨干作者400多人,高级农民画师9名。 在这些农民画家们的探索下,东丰县今年来涌现出了《鹿乡春秋》等一大批艺术精品,其中201件获得国家级奖励,284件获得省级表彰,250件送到联合国、日本、阿根廷等机构或地区展出。目前被国家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地收藏的东丰农民画超过1000件。 一位业内人士曾这样评价,农民画之所以受到青睐,是因为其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农民的喜怒哀乐,改变了一直以来在美术领域由专业画家代替农民“说话”的局面。
走出作坊闯市场 谈起这些年东丰农民画取得成绩的经验,王恩祥提到最多的就是闯市场。 获得辉煌的东丰农民画也遭遇过低谷。上世纪80年代东丰农民画在全国一炮打响后,全县出现了一股农民画热潮。但个体作坊经营、缺乏市场意识的农民画家们很快就遇到了作品难卖的困境,不少画家被迫挂笔。 如何让陷入困境的农民画重塑辉煌?以刘振启、李俊敏为代表的一批农民画家开始尝试走出家庭式作坊走向市场。 一次偶然去北京的机会,刘振启、李俊敏发现随身带去的农民画非常受欢迎,销路也很好。从此之后,刘振启等人便与画商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画商需要什么题材、哪类风格受欢迎,我就按照这个思路进行创作”,刘振启告诉,这些年通过农民画致富,盖起小楼的农民画家并不少见,他就是其中之一。 为帮助更多的农民画家更快地走向市场,东丰县*府通过定期举办农民画培训班、中小学第二课堂等方式,培养出了以青年农民、妇女、在校中学生为骨干的农民画创作队伍。同时还对全县各中小学校美术教师进行农民画理论知识和创作技法培训,为储备更多的农民画人才做准备。 向产业化之路迈进 东丰县文化馆馆长相学东表示,虽然近几年东丰农民画在闯市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由于地域条件限制大、资金少、缺少足够的创作研究阵地和展示场馆,再加上缺少经纪人等问题,使得东丰农民画没有实现规模性发展,离产业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为加快农民画的规模化、产业化进程,东丰县近年连续出台《农民画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农民画人才奖励办法》等旨在扶持农民画的多项规定。2003年,集创作、销售与培训于一体的东丰农民画院建立。2004年,全县的中小学校第二课堂开设农民画课程。 为了让东丰农民画的品牌更响亮,今年4月份,以刘丹为首的3名东丰农民画家,入驻刚刚挂牌的上海市金山区“中国农民画村”,为东丰农民画走向外面的世界又搭建了一座桥梁。 “各地农民画家汇聚农民画村,能够形成规模,形成合力,有利于推动农民画这一优秀民间艺术走向世界”,刘丹说。 “我们计划在东丰县再建一个中国农民画村,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画家进行交流,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民画,使东丰农民画尽快走上产业化道路”,王恩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