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检法”对失守的栅栏不可不察
我是个法治信奉者,这些年也亲见了中国法治的进步。但近来一些涉及“公检法”的新闻,让人读起来却很是不爽。4月2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曾多次进京举报阜阳市颍泉区豪华办公楼“白宫”的举报人李国福在见律师前几个小时突然死在监狱。检察机关认定为自缢身亡,但家属认为死因蹊跷,调查发现多处疑点,不排除跟被举报的颍泉区委书记张治安有关———对这位曾被认定为是“行贿者”、被媒体一再曝光的“白宫”主人张治安,当地一名曾与其共事多年的老干部有一个耐人寻味的评价:“张治安做事不怕得罪人,敢用公检法。”一个区委书记被评价为“敢用公检法”,这难道不是法治怪胎吗?尤其让人郁闷的是:举报人甚至在狱中还要给那位仍在台上的举报对象写信,乞求他“原谅”,乞求他“放过家人吧”,并向他表忠———一位举报者向毫发未伤的被举报者、向一位区委书记争取宽大处理,这是怎样的法治悲哀。研究历史的人说,中国古代人民有“青天意识”,遇到冤情了,当街拦轿也要找个“包青天”为自己主持公道。后来有学者说,“青天意识”是靠不住的,现代民主社会需要靠法治,这个东西才最靠谱。也就是说,有赖于一套公检法体系的建立,任何“不平事”只要进入到这个程序,就能够按照正义最大化的原则,一步一步地往前推进。对于对公平正义有着本能渴求的人来说,法治就是这个社会最终的底线,国家讲法治,心中不用慌。但后来一些情况的出现,让大家开始发慌起来:手握公权力者干预司法的问题出现了,**一把手“敢用公检法”的弊病不断,从发短信被拘留,到命公安进京抓,都晃动着类似的影子;再后来,各种各样的干预力量也出现了,“法钱交易”、“法色交易”或者其他什么交易也算不得新鲜事儿了,在这些“交易”面前,公检法都被个别人使用了,而人民,为之再次感到了无力。于是,有人重新走回“寻找清官”的上访之路,指望某个上层大员的批示,令局势豁然明朗;也有人找到了另一条“捷径”———媒体监督,指望媒体的曝光引起各方的重视。但在经历了“每有曝光,必有回应”的几年之后,有些部门开始麻木起来,任凭全国人民非议,人家的官照当、事儿照干的局面也出现了,俨然一副“当自己的官,让媒体批评去吧”的姿态。这将令人民再一次感到无力。在越来越透明化的今天,公检法如何表现自我的独立?如何告诉人民,他们仍然可以被信赖?当然不是堵住媒体的嘴巴,让大家少看到一点,因为那只会令一些人更加有恃无恐。惟一的期待就是:希望每一起荒唐的事件都能有个明确的“下文”交代,不要总是不了了之。惟有试图玩弄法律的人能够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摁住后来者的手。否则,任由栅栏一再地敞开漏洞,只会激励越来越多“敢用公检法”的后来者。普沙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