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村上春树理想国imaginist
向大脑输入“村上春树+挪威”的关键词组合,你或许会立刻想到小说《挪威的森林》。不太广为人知的是,他还翻译过挪威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达格索尔斯塔的作品《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在挪威参加文学活动时,他偶然在奥斯陆机场的书店瞥见一本“书名实在很怪”的小说,却在拿起来阅读的时候立刻沉浸其中,并决定译介为日语。
易卜生、科莱特、比昂松、克瑙斯高……说起挪威文学,比较熟悉的名字总是这几个,这也和国内挪威文学的译介较少有关。生于年的小说家、戏剧家达格索尔斯塔目前已经出版了近30本书,其中有19部小说,国内首次引进的《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正是他的第11部小说,第18部作品——这就是村上春树所说的奇怪书名的来源。
“总之是一本不可思议的小说。”偶然读到这本书的村上春树,在忘我的阅读中“一边读心里一边想「这故事到底会变成怎样呢?」一边凝神屏息地读到最后”。在索尔斯塔与易卜生奇妙的跨越时间的互文中,小说在一种具有欺骗性的平淡效果完成了对人类所有“喜剧性痛苦”的揭示。
“总之是一本不可思议的小说”
《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
日文版译后记(节选)
村上春树作,赖明珠译
01.
他和我所知道的其他任何现代作家都不像
年8月,我曾经应挪威一个文化团体“文学之家”的邀请,在奥斯陆市内整整住了一个月。
他们告诉我:“只要在一个晚上举行一场朗读会,之后可以在奥斯陆尽情玩,住多久都没关系,因为住宿的地方就在‘文学之家’这栋建筑里。”对方这么说,我很感兴趣,随口试问:“那么,也可以住一个月吗?”“当然可以。欢迎,欢迎。”就这么说定。
于是我和我太太就到那边接受了他们一段时间的招待,住宿的房间像学校教室般相当宽敞(隔壁是图书室),附有小厨房,可以自己开伙。不过旁边紧邻着一间舒适的啤酒屋兼花园餐厅,我们便经常过去用餐。
“文学之家”大门旁也有一家相当时髦的咖啡馆,对面就是王宫,位于一座宽广漂亮的公园内,常常可以看到人们在那外围跑步。据说挪威王太子妃也来参加了朗读会。她从王宫微服出行,穿过大马路悄悄走进来。挪威的王室非常开放,观众看到王太子妃也不会骚动,所以我甚至完全没发现她来。后来听人说起还吓了一跳。
“文学之家”似乎招待过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到这里来演讲或举行朗读会,让他们住在这里,不过大家顶多住几天,只有我在那里住了一个月之久,似乎还因此成为一个小话题。
前一阵子我在纽约遇到作家唐娜塔特(DonnaTartt)女士,她说起先前受到“文学之家”的招待,才刚从那里回来,“他们说村上春树在这里住过一个月,还特地带我去看了你住过的那个房间呢”,唐娜笑着跟我说,听完我冒了一身冷汗。
奥斯陆是个相当漂亮的城市。搭乘路面电车可以很方便地到达任何地方,想散步的话,步行距离很刚好,即使住上一个月也丝毫不感厌倦。这里既是挪威的首都,又是最大的都市,但人口并不太多,市容清洁治安良好。8月既凉快又舒适,夜晚甚至还有点冷。
然而停留长达一个月之久后,带来读的书果然不够了,因此我到瑞典小旅行时,就在奥斯陆机场的书店找英文书。就在那里偶然看见这本达格索尔斯塔(DagSolstad)的《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一本书名实在很怪的小说(原名是EllevteRoman,BokAtten,意思是对他来说的第十一本小说,第十八本作品。是什么就说什么,非常直接的说法)。
《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谁是索尔斯塔先生,不过因为是挪威作家的英译本,很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小说,就把书买下来。当然多少也是被那样的书名吸引。
上了飞机我在座位上开始翻阅前面几页,竟然欲罢不能,旅途中一有空就热心地继续读下去。我已经好久没这样忘我入迷地读一本小说了。
总之是一本不可思议的小说,这是我读完后合上书,毫不虚假的感想。不仅书名独特,内容也独具风格与众不同。甚至可以说,好在哪里我也说不太清楚。虽然如此,但总之很有趣。一边读心里一边想“这故事到底会变成怎样呢?”一边凝神屏息地读到最后。
不过,说真的,这真是满古怪的故事。
要问怎么个怪法,首先是那小说的风格。到底是新还是旧?连这个我都难以判断。文体和情节猛一看似乎相当保守,但整体呈现的模样绝对是前卫的。
每次有人问我这本书“到底是什么样的小说?”我都暂且以“这个嘛,可以说是披着保守外衣的后现代作品……”回复,因为除了这样的答复,我也一直想不到更适当的说法。
后来我还浏览了索尔斯塔先生的其他作品,发现这似乎就是他小说特有的风格。手法上虽然就是彻底的写实,但在那写实之中却又有着微妙脱离现实的地方……总之,他的写法和时代的流向或风尚,或文坛地位之类的都无关,完全是要彻底追求自己的个人风格,他似乎就是属于这个类型的作家。
他的风格,和我所知道的其他任何现代作家都不像,非常独创。我之所以会在读了这本书之后被如此强烈地吸引,原因我想就是他那毫不动摇的独创性。
02.
我很希望亲自动手来翻译这本小说
达格索尔斯塔是挪威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半个世纪以来,他发表了许多长篇小说、短篇集、戏剧、随笔等,期间他总共三次获得“挪威文学评论奖”(没有其他挪威作家有过如此的荣耀),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三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他年出生于挪威的桑德尔福德(Sandefjord),年出版第一部作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他以活跃的年轻作家之姿,陆续发表政治色彩浓厚的创作,掀起正反两面的评论,后来他的书写转向“存在主义”式风格,九十年代,他以带有犬儒讽刺的独特文风和怪异的幽默感,在挪威和世界各地都获得广泛读者的支持。
但就我所知,他的作品还没有任何一本被介绍到日本出版过。我因而机缘偶然地成了第一个把这位作家介绍到日本的翻译者,这一点我深感荣幸。这本《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年在挪威出版,英译本在年出版。他的作品在英语圈被介绍出来,算起来也是晚近的事。
达格索尔斯塔
我从刚读完这本小说之后,就一直想如果自己能把这本作品翻译出来该有多好。但很遗憾我不懂挪威语,因此不得不从英语翻译。这就有点麻烦了……我对此一直犹豫不决,因为无论从翻译者或是作者本人的立场考虑,我的态度向来是尽可能避免第二重翻译。
不过,在经过种种考虑之后,觉得就算是第二重翻译——当然这要经过原作者认同——我还是很希望亲自动手来翻译这本小说。首先是,无论怎么等我都没听说有人要来翻译此书,再来一点是,索尔斯塔的文章是属于彻底排除感伤成分,极讲究逻辑的类型,而且也极少风景描写之类的笔法,在这层意义上,我想第二重翻译往往会伴随产生的“翻译漏失”应该可以降到最低限度。
03.
易卜生和索尔斯塔的互文
索尔斯塔的文体相当特异,故事始终以理性推演发展下去。而且他几乎都是以极短的文句和极长的文句交互出现。短文章就如雷蒙德卡佛般简洁直率,长文章的逻辑则感觉仿佛像“盒中盒中盒”般,装填得密密实实的。
他的文章几乎看不到所谓心理分析这东西。当然并不是完全没有,不过写到了就写,可能唐突地结束,极度缺乏“因此怎么样”的故事发展逻辑。虽然会描述当时的心理,但读完却对来龙去脉不明确,既不知道来历,也不清楚去向。至少那些文字完全不是说明性的。对读者可以说是一种超现实的“放任不管”的感觉。
我一边感觉好奇怪,读完这本书之后,又一边把小说中重要的预备道具、很久没读的易卜生的《野鸭》重新拿起来读,竟发现这本小说跟《野鸭》之间有相当根柢相通的氛围,非常惊讶。两本书中所飘散的空气非常相似,《野鸭》中的出场人物虽然分别有着不同的背景,各自怀着不同的意图生存着,从我们现代的眼光看来(我想象从当时人们的眼光看来,可能也一样),全都是有点奇怪的人。
他们的心理和意图在剧本中大致都有了说明,也可以理解,但读者却几乎不可能对他们产生移情作用。为什么呢?因为对那些人的心理和意图,即便各自都有个人的道理,但那些道理之间并没有彼此产生有机的结合。那些彼此擦肩错过或互相碰撞之后,唯有迷失去向而已。而且在这层意义上,出场人物看来多少都显得有点偏执、古怪。而且正因如此,最后终究会遭遇大悲剧。那种擦肩错过的方式,彼此碰撞的方式,在易卜生的戏剧中,和索尔斯塔的小说中,真是令人惊异地相通。说得极端一点,在他们两人的作品中出现的人们,似乎都在刻意避免彼此了解。
这种“作风”是挪威文艺特有的吗?或只是易卜生和索尔斯塔两人之间特有的共通点呢?我不知道。不过,我想读者可以像肤触般感觉得到,由于那里风土的严酷,和人心所处的某种窘困,使得他们虽然如此,依然(或者应该说正因如此所以更加)不得不追求伦理观或道德意识之类的东西。而作者透过那独特灵巧的幽默感(那只在细部极轻微地不断渗出),和虽然压抑却巧妙的说故事手法,非常高明地将那痛切缓和下来。那适度的调和真是美妙,令我感动佩服。
关于小说情节和细部的种种说明,在此就省略不提。因为可能有不少人会在读本文之前先浏览“后记”,但如果这无法预测的意外故事线被事先说出,就算不至于是“走漏剧情”,却也会大大降低读此书的趣味。总之我希望始终保持秘密,让读者读完后不禁哑然,充分享受这故事不寻常发展的阅读乐趣。
年3月
出自中央公论新社出版、村上春树日译的《Novel11,Book18》的后记,有删减
*配图及封图来源:《天堂孤影》《寒枝雀静》
原标题:《村上春树:已经好久没这样忘我地读一本小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