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发现独特鹿石 有利于欧亚草原经济演变研究
正在新疆青河县三海子大型石构遗址群及鹿石考古二期发掘的考古专家们,推出了新的研究成果——《新疆青河三海子墓葬及鹿石遗址群考古新收获》。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边疆考古中心新疆考古队队员郭物25日称,此研究成果是对2013年考古发掘研究的梳理,主要围绕发现的鹿石展开。根据鹿石的风格和图案分析,三海子墓葬及鹿石遗址群主体的时代范围可能是公元前8至前6世纪,个别遗存的时代可能相对较早或者较晚。
三海子遗址群,被称为“中国金字塔”。考古学家初步判断遗址群中带鹿石的石构遗址,可能是古代早期游牧人的祭祀遗址。鹿石主要是指经过人工雕刻加工而成的一种碑状石刻,因雕刻有鹿的图案而得名。这只是一个概称,有很多名叫鹿石的各类形状石碑并没有鹿纹,分布几乎遍及欧亚草原。
郭物说,经过连续两年的发掘,可明显发现该地区的鹿石在新疆范围内具有独特性。三海子地区是世界三大鹿石文化圈的交流点,欧亚草原古代流行的鹿石在此地都有发现,有些还是混合类型。三海子地区是新疆踮脚尖写实动物风格鹿石和顶端刻槽鹿石(即头冠状鹿石)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该类鹿石非常独特,新疆其他地区很少见到。
三海子地区西与蒙古国接壤,海拔2700米,总面积达596.16平方公里,大致呈东南—西北方向,在南北长32.4公里、东西宽18.4公里。
2013年发掘的是花海子湖边高地的一个大型石围石堆遗址——花海子3号遗址,整个遗址东西直径77.8米,为三海子地区第二大遗存。海子,在蒙古语中为“湖泊”之意。
据悉,2001年,三海子墓葬及鹿石遗址群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中国国家文物局、新疆文物局批准,2013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阿勒泰地区文物局和青河县文物局组成的考古队首次对三海子墓葬及鹿石遗址群开展考古发掘。
据介绍,三海子遗址群是研究早期牧业宗教礼仪的重要考古资料,是当地了解早期游牧王国以萨满教为主导的精神世界、天文以及统治意识的重要材料。三海子遗址群对于研究欧亚草原地区从畜牧经济向游牧经济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