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德国现代设计史系列研究:
学术译文
“德国制造”——德意志制造联盟:20世纪早期的德国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与艺术院校改革
学术译文
乌尔姆设计学院:20世纪50至60年代联邦德国工业设计的训练中心
撰文:(德)伊娃-玛利亚·森(Eva-MariaSeng),德国帕德博恩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历史系艺术史专业首席教授
中文翻译:韦昊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生
本文原载CSSCI中文核心期刊《装饰》年第11期,第50-63页。
年4月,也就是在一个世纪之前,在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关闭的“魏玛包豪斯公立学院”,被更名为“前公爵美术大学与前公爵应用艺术学校联合学院”,并被重新建立起来。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图1)的更名之举是该教学机构自身重新发展定位计划的一个部分,这种重新定位是在工艺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筑和美术的结合来实现的,正如年包豪斯的宣言和发展规划中所主张的那样,“所有艺术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建筑,格罗皮乌斯所考虑的是美术大学和应用艺术学院的融合,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工匠和少数人文学科的从业者,从而减少失业的文科艺术家的数量。自年以来,德意志制造联盟就一直在讨论这种艺术教育机构的改革问题,它是当时德国最重要的文化机构,聚集了艺术家、工匠、艺术评论家、工业企业家和顶尖的艺术界学者。
图1包豪斯学院创建者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在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紧随其后的德国十一月革命中(译者注:德国十一月革命是年至年德国爆发的一场以工人阶级为主体,旨在推翻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政权,建立魏玛共和国的革命,与俄国的十月革命类似),由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布鲁诺·陶特(BrunoTaut)所领导的进步建筑师和艺术家们成立了“艺术工作者协会”(VereinigungderKünstler),将十一月革命的理念传递至了艺术领域。他们大多是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Werkbund)的成员,并与制造联盟,以及被称为“GlasChain”或“Ring”的新型革命性和前卫派建筑师协会紧密合作,其目的是让更广大的公众熟知建筑与艺术领域的新发展。年1月,建筑师奥托·巴特宁(OttoBartning,图2)作为“艺术工作者协会”的成员,起草了一份“以工艺为基础的建筑和美术课程”。他首先将为工匠、建筑师和艺术家设置的培训课程纳入工作室中,其次纳入艺术和建筑学校的课程之中,最后纳入艺术家和建筑技师的高级学校课程之中。因此,每个学生都要经历学徒期,然后参加一个包含有不同学科的技师考试,最后通过工匠熟练度考试、建筑技师考试或艺术家作品考试。
图2奥托·巴特宁(-)
这次教学改革为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学院培养项目奠定了基础,他说:“所有造型艺术的最终目标是建筑!……建筑师、雕塑家和画家,我们都必须回归到工艺上来!……艺术家和工匠之间没有根本的区别。艺术家是工匠的升华。”这一主张的标志是里昂内尔·费宁格(LyonelFeiniger)在一座大教堂上雕刻的木版画。在这座教堂里,三盏灯象征性地汇聚在一起,代表着艺术绘画、雕塑和建筑,这正如格罗皮乌斯早在年所构想的那样,要将不同类型的工艺加以结合,就像在“中世纪的建筑包厢”中那样。
因此,包豪斯学院在建筑、绘画和雕塑领域的教育,被组织成:1.工艺教育,2.素描和绘画教育,3.科学理论的教育。这一课程体系在第一阶段的学徒时期、第二阶段的熟练工人时期和第三阶段的初级技师时期被教授完成。
总之,包豪斯授课和教学方法的核心要素是工作室理念,以及在专门的培训工作室中进行材料学和技能知识的教育。这些理念借鉴了自年起普鲁士在应用艺术院校领域的改革,以及直至年德意志制造联盟建立后所引入的那些思想。在布雷斯劳应用艺术学校(HochschulefürangewandteKunstBraislaw)、柏林工艺学校(BerlinerHandwerksschule)和杜塞尔多夫应用艺术学校(DüsseldorfHochschulefürangewandteKunst),以改革为导向的德意志制造联盟建筑师们,已经以一种极其示范性的成功方式实施了这些理念。因此,包豪斯学院或者说它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利用了当时刚刚出现在艺术领域教育理念改革的努力与尝试。此外,一套在年十一月革命和德意志共和国(DieRepublikDeutschland)建立后,由年轻建筑师奥托?巴特宁所开发的,融合了学院派、艺术学校和工艺学校的课程体系也被发展出来。这些集中、尖锐和激进的改革观点是如此之新。这其中,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和诸如格罗皮乌斯这样的成员是最重要的先驱者和推动力。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另一个整体特征是与工业界的合作,这也是其与在德绍(Dessau)的包豪斯学院第二个发展时期的区别所在。然而,包豪斯学院在魏玛(Weimar)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中,不仅仅有来自萨克森州(Saxony)公爵部门和图林根州(Thuringia)常见的中小型工艺企业的压力,更多的压力则是直接来自于工艺行业本身,及其与工艺商会相关的合作之中。
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以及在美国和世界上广泛采用包豪斯设计理念的其他地区,比如南美、印度、亚洲和中国,都有很多的包豪斯学术研究成果产出。许多出版物都在进行所谓包豪斯学院的周年纪念,年的纪念也是如此。以前,研究的重点是包豪斯学院的历史和教学,以及其中个别的大师,特别是那些在绘画和雕塑领域的大师,从而让我们更加感激于他们在艺术史和学术上所建立的典范。然而,在这轮包豪斯学院百年纪念期间,出版物、展览和电影,特别是以围绕着该校女性、纺织、金属、玻璃工作室、以及摄影、戏剧等新艺术领域都被不断提及。因此,接下来我想讨论一下有关包豪斯学院的五个方面:
1.魏玛至德绍时期包豪斯学院的教学内容与人员构成的关键点。
2.随之而来的教学与工作室模式的变化。
3.包豪斯学院的纺织与摄影专业。
4.包豪斯学院中的女性。
5.最后,我想对包豪斯学院及其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研究进行一个总结,尤其是在对杭州国立艺术院(TheHangzhouNationalCollegeofArt)、上海圣约翰大学(St.John’sUniversityinShanghai)建筑系,以及对如今同济大学(TongjiUniversity)和清华大学(TsinghuaUniversity)建筑专业的影响。
1.魏玛至德绍时期包豪斯学院的教学内容与人员构成的关键点
在魏玛的最初几年里,包豪斯学院带有在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表现主义艺术与美学色彩。这些外在的艺术和实验方法结合了对精神性和主观体验的探索、一些以深奥和神秘练习来表达的东西、对东方和西方精神性的接受、运动和呼吸的练习,甚至是一种特殊的素食和禁食。早期包豪斯学院最具影响力的教学名师、画家兼艺术教育家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Itten,图3)的教学思想,使学院的教学方法呈现出了“直觉与范式”、“主观体验能力与客观认知”的二元对立。
图3约翰内斯·伊顿(-)
伊顿还起草并组织了包豪斯学院的“预科”课程,这将成为该校在入学阶段的永久特色。除了伊顿,格罗皮乌斯也被作为导师招聘过来,“导师”是包豪斯学院对工艺行业中类似教授人士的称呼。当时,包豪斯学院还聘请有创建印刷工作室的德裔美国人、表现主义画家和图形艺术家里昂内尔·费宁格、创建陶瓷工作室的雕塑家格哈德·马克斯(GerhardMarcks),以及在不同工作室和预科课程中授课的表现主义画家乔治·莫奇(GeorgMuche)。在随后的年,导师联合委员会聘请了画家保罗·克利(PaulKlee)和奥斯卡·施莱默(OskarSchlemmer)。克利最初主持装帧工作室,随后又主持金属工作室。施莱默则负责壁画艺术系和人体绘画教学。
年和年,魏玛时期的包豪斯学院导师团队又增加了成立戏剧系的戏剧顾问和舞台艺术家洛塔·施莱尔(LotharSchreyer)、俄罗斯抽象派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因此,这些有着不同背景经历,来自不同新兴院校的前卫派艺术家们,才有可能在包豪斯学院中占据领导地位,比如来自抽象派的斯图加特学院霍尔茨学校的奥斯卡·施莱默、来自慕尼黑学院和新慕尼黑分离派(NeueMünchnerSeparatisten)的克利,以及康定斯基,他除了与慕尼黑派有广泛的联系之外,也可以提供来自俄罗斯艺术重建的经验和来自像俄国革命后建立的莫斯科高等艺术与技术学院(Vkhutemas)等艺术院校、工作室的发展经验。
尽管包豪斯学院的办学定位方向是建筑专业,但是早期的学院却并没有一个建筑系。由于魏玛时期的官僚作风,建筑系的创建屡遭失败。直到年,才在学院中创办了一个建筑系。在此之前,由包豪斯学院工作室或是学院学生参与的建筑设计项目,都是由格罗皮乌斯和阿道夫·迈耶(AdolfMeyer)的私人建筑公司在领导和运行。
其中一个委托设计项目是年至年期间,在柏林-达勒姆地区(Berlin-Dahlem)为建筑承包商索姆菲尔德(Sommerfeld)设计的索姆菲尔德·曼森(SommerfeldManson)大楼(图4),但它在二战期间被毁坏了。这是一座带有彩色玻璃窗的表现主义木结构建筑,其内部装饰是在包豪斯学院的学生、导师和工作室的帮助之下完成的。尽管这一设计订单来自一个木材经销商,但是该建筑的木材和装修,以及它的美学风格,都是当时在魏玛的包豪斯学院颇为典型的所谓表现主义“锯齿状”风格。
图4由格罗皮乌斯和阿道夫·迈耶所设计的索姆菲尔德·曼森大楼
另一个例子是年包豪斯学院学生瓦尔特·德特曼(WalterDetermann)为包豪斯小区所设计的草图(图5),其中包括木结构房屋、工作室和一座带有柱状表现主义风格的中心建筑,以用于当时的行政、庆典与展览事务。
图5年由瓦尔特·德特曼设计的包豪斯小区平面图
图林根州影响力日增的右翼政党所施加的外部政治压力,特别是格罗皮乌斯和约翰内斯·伊顿之间关于包豪斯学院的发展定位,以及包豪斯学院和其工作室是否应当去接受外来订单的内部争议,导致了伊顿被解聘并离开。伊顿反对接受订单的原则,相反,他主张应该把学院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创新能力与和谐人才的培养上。因此,随着伊顿的离职,包豪斯学院失去了对工艺和手工技能培养的重视,这有利于一个有着明确的构成主义特征,以及有着诸如玻璃、有机玻璃、钢铁制品和混凝土等新材料加入的工业标准的形成。
荷兰风格派(DutchDeStijl)艺术家协会的联合创始人之一特奥·凡·杜斯伯格(TheovanDoesburg),是年至年期间在包豪斯学院的运行和教学重组方面相当重要的人物,他聘请匈牙利艺术家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ászlóMoholy-Nagy,图6)替代伊顿,主持为期一年的预科课程与金属材料工作室。莫霍利-纳吉在很大程度上取消了伊顿在预科课程上所安排的素描教学,取而代之的是利用玻璃、有机玻璃、木头和金属材料所制成的三维物体进行基础教学。他还果断地重组了金属材料工作室,将其从一种工艺美术生产方式,转变为类型化的,适应工业生产的模具制造。
图6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格罗皮乌斯要求包豪斯学院的工作室去生产“典型的单件作品”,以便成为造福“工艺界和工业界的典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工作室将逐步发展成为产品工作室,其中一个原因是要使包豪斯学院能够留住那些年龄较大、受过训练的学生,而且从长远来看,因为学院有了自己的收入来源,还可以使自身独立于国家财政补贴之外。
联邦州政府也愿意提供贷款资助产品工作室,然而条件是年他们需要举办一次包豪斯学院展览,这样学院的设计作品就可以面向更广泛的公众展出了。为了这次展览,包豪斯学院在魏玛建造了一个名为“AmHorn”的实验性住宅(图7)。这座住宅旨在成为现代单户住宅的典范,它采用了最先进的建筑技术,由格罗皮乌斯工作室的乔治·莫奇在阿道夫·迈耶的指导下设计完成,其室内装修和家具陈设则由包豪斯学院工作室提供。
图7年包豪斯学院在魏玛设计建造的“AmHorn”实验性住宅
这座实验性住宅是一座蜂窝式建筑,其中心是一个凸起的带窗户的立方体,包含了作为住宅中心空间的客厅。作为环绕着它的四个侧面的小屋则是较低的侧房,比如厨房、餐厅、育儿室、夫妻房、浴室和客房。因此,房屋并不需要走廊和楼梯,因为客厅是通向周围所有房间的主要通道。外墙则是由可移动的砖块和钢筋混凝土天花板组成的。木纤维泥炭板和双层不透明玻璃窗都起到了隔离作用。这座住宅拥有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的厨房,配有热水器、燃气、电炉和固定家具。浴室里有着白色的磨砂玻璃,地板上铺着橡胶,以代替油毡。住宅中没有挂毯,相反,地板和天花板上都刷了单色的外漆。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