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北:尸骨之路(三)
再见,尸骨之路!文·图/谷岳
马加丹,这个坐落在海边的小城,是尸骨之路的尽头,它见证了这片土地上近百年来的风风雨雨。如今,这里的人们过着平静的生活,但是海浪却无法抹去历史的痕迹,属于这条尸骨之路的故事,也将永远流传下去。
“鬼城”卡达柯探险距目的地马加丹还有千米。
骑行了一整天,傍晚时分我们来到一座令人极其震撼的废城——卡达柯(Kadykchan)。卡达柯建于年,曾是著名的煤矿城市。在斯大林时期,一些建造尸骨之路的人选择留在这里。上世纪60年代,为了开发煤矿,从俄罗斯其他地区搬来数千人,鼎盛时期最多有10,人,多半是矿区职工及其家属。
我和*骑着摩托车在卡达柯探险
卡达柯有学校、医院、电影院。苏联解体后,煤矿开采利润大减,人口就流失了一半。年煤矿出事故后,6人罹难,*府决定关闭矿场。之后的一个冬天,供暖站也坏了,没有电供暖,又没有自来水。为了生存,为了让孩子们得到学校教育,为了更好的医疗照顾,居民们不得不搬迁。他们被迫搬到其他城镇,由*府提供新的住房。但听说,还有少数人坚持在此生活了十几年。那些人是怎么生存的?感觉就像世界末日后留存的人。而现今,他们也已无迹可寻,是离开、冻死或饿死亦无人知晓。
曾经人声鼎沸的煤矿城市,已成无人之地,经常出现在“世界十大被遗弃的城市”、“世界十大鬼城”等排行榜上。傍晚,我们在学校的操场上燃起篝火,四周寂静一片。无数个黑洞洞的窗口让我联想到恐怖电影中的场景,会不会有丧生在此的孤魂正趴在窗口注视着我们?
卡达柯满目苍夷的破败景象,令我唏嘘不已。
天亮后,老皮跟我们告别,他的俄罗斯签证快到期,必须提前赶到马加丹。我们继续在这座废城探索,推开一扇又一扇门,走进一间又一间房,发现了很多生活碎片:陈旧的泰迪熊、破烂的游戏机、风化的滑梯??或许,20多年前的夏天,这个滑梯上一定有很多欢乐的孩子爬上爬下,附近楼房里的人家正做着香喷喷的午饭??时光似乎在卡达柯暂停了,一切还停留在苏联时代,那些人也许正生活在别的城市,但这里只剩下悲鸣的风声和葱茏生长的草木。
傍晚时分,我们在卡达柯一所废弃学校的操场上燃起篝火取暖。
我们在这座废城探索了一个晚上又一个白天,像是穿行在末日之后的世界。我不由得想起了因切尔诺贝利核灾难而变成死寂世界的普里皮亚季,心中感慨万千。
到达马加丹在俄罗斯远东骑行,天气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天晴时,路上的尘土满天飞扬;雨后,则瞬间变成泥巴。在寒冷的雨中骑行很冷,我套上了所有上衣,一共穿了七层。厚厚的手套和电热车把也只是勉强暖和一些。还剩最后两个小时的路,可这段路又变成了泥潭。离马加丹还有多千米,最让人郁闷的是我们骑到一座村庄想找地方吃午饭、喝点热水,却发现唯一的餐厅已经关门,下一座村庄还有千米。其实,不是每个人都享受摩托车旅行,未知因素太多,路况的复杂常会让人倍感艰辛,但我觉得战胜这些艰难险阻会让人更懂得珍惜美好。
骑行到傍晚,我们在河边扎营过夜,想点篝火取暖。可下了一天的雨,木头都淋湿了,我们无计可施。一个俄罗斯哥们找到一个卡车轮胎,把汽油泼洒在轮胎上,点燃后火焰瞬间窜到两米高。他说,在冬季零下五六十度时,若是遭遇车辆抛锚,必须卸掉车胎点燃取暖。等轮胎燃尽了就只能绕着车跑步,希望运气好,能早点碰到路过的车求救。这哥们说,“ThisisRussia!”对,在俄罗斯就这么解决问题。我们把提前买的香槟和啤酒放在河水里冰镇,准备来个独特的篝火野餐。
休憩之后,第二天我们又信心满满地出发了。剩下的千米居然是新修的柏油路,真难想象这也是尸骨之路的一部分,也许再过几年整条路都会被柏油路代替。在我眼中,尸骨之路更像是一条记录历史的公路,从第一位倒在这条路上的筑路工人,一直到被现代化的修路设备翻新,这是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
终于到达目的地马加丹,我们难抑兴奋之情。
摩托车缓缓驶进马加丹,我们终于到达旅程的终点。马加丹市位于太平洋北部的鄂霍次克海附近,与莫斯科相距遥远,相对闭塞。马加丹也算是一座喧嚣的城市,海岸风景怡人,博物馆、图书馆、大学、教堂??一应俱全。不过,眼前的宁静和谐仍难抹去昔日的历史对马加丹形象的影响。
这尊用废旧的金属零件装饰的猛犸象雕塑是马加丹当地有名的地标。
在斯大林时代,马加丹曾是进入科雷马地区的大门。由于富有金矿,科雷马成为了古拉格集中营的劳改中心。几百万犯人,包括对*府不满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一般乘坐火车穿越整个俄罗斯来到邻近日本海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然后被塞进北上的船只送往马加丹附近的金矿或开路工地。许多囚犯甚至没等到达马加丹,就不幸死去了。活着到达的囚犯不但要忍受冬季的酷寒,还要在严重营养不良的情况下,在劳改营里服苦役。在生产高峰期的时候,全球几乎一半的黄金产量出自科雷马地区的金矿。条件异常恶劣,许多人冻死、饿死、累死或被监狱警察打死。就像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在他所著的《古拉格群岛》中描述的那种情形:“这个群岛纵横错落、互穿杂布于包围着它的另一个国土之内,插入它的城市,悬挂在它的街道之上——而有些人对此依然毫无所知,很多人仅仅略有所闻。只有去过那里的人才知全貌。”
雕刻家恩斯特·涅伊兹韦斯特内设计的《悲伤的面具》雕塑,似乎在诉说着那段发生在古拉格集中营的悲惨的历史。
如今,古拉格劳改营已在历史中消失,马加丹也变成了一座宁静的海滨城市。为了纪念20年前的这段历史,当地著名雕刻家恩斯特·涅伊兹韦斯特内(ErnstNeizvestny)创作了雕塑——《悲伤的面具》(MaskofSorrow)。而现在的俄罗斯人对这段历史不愿多提,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如果执念于过去就无法继续现在的生活了。
马加丹的古拉格博物馆内展示的老照片,图为集中营的囚犯们在警察的监督下服苦役的惨况。
在路上骑行多日,终于来到一座颇有人气的城市,可我们在马加丹的海边又发现了一些废船。看来,俄罗斯远东的人口还是在外流。我们在马加丹停留几日后,签证也将到期。在当地朋友的帮助下,我们把摩托车装进集装箱,从马加丹海运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然后再陆运到赤塔。我们先飞回国,月底再去俄罗斯取车。
马加丹海边被遗弃的废船
从骑摩托车穿越尸骨之路的想法萌生,到我和*出发前,能否完成这条路,我其实无法预料。这段旅程,我们经历了很多磨难,也有不少遗憾,但收获更多的是克服困难后获得的快乐和成就感。42℃的高温、寒冷的雨天、噩梦般的泥潭路、湍急的河流、荒凉的大自然、车辆和语言的障碍??骑摩托车旅行,除了纵享自由,其实也挺苦。但俄罗斯远东人民的热情、豪爽,摩托车友真挚的倾情相助,都给予我们最质朴的感动。我们看到了地球一处很少人听说过的角落,走进一段尘封的历史,留下一份难忘的回忆,而这也正是旅行的意义所在。虽然,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遇到什么,可那种对探索未知的渴望,吸引着我继续上路,永不止步。
“尸骨之路”行程即将结束,我在“劳动光荣”的标语前拍照留念。
※文章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世界知识画报》。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媒体转载请联系后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