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冬季节,全球疫情出现了第2波高峰,不独大洋彼岸的美国正在备受煎熬,就连早先"疫情平稳"的欧洲也再次出现反复,就在最近欧盟领导者法国与德国就在同一天宣布举国封城。
据中新网10月29日的报道,当地时间28日,德国与法国*府在同一天先后宣布,将自29日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封城",时间将长达1个月。据法新社28日的报道,马克龙总统在解释"封城"必要性时表示,目前法国正面临第二波疫情,病毒的传播速度"远超即使是最悲观的预测",这一波疫情"可能比第一波更加致命",而如果巴黎不采取极为严格的防控措施,那么"将有40万法国人死亡"。
稍早些时候,据新华网26日的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4日就表示,德国的疫情正处于"异常严峻"的关键阶段,和法国一样,其传播速度还要超过今年年初。德国疾控机构的数据也显示,目前新冠病毒在德国的传染数是1.3,也就是每一位感染者平均可以传染1.3人,这意味着疫情在德国只会越来越严重,感染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德国的疫情"极为严峻"。有鉴于此,"越拉越多人"呼吁,德国需要重新"全国性封城"。
△马克龙宣布封城
其实不独法德两国的疫情开始失去控制,事实上,整个欧洲目前都处于"危急"之中。就在法德宣布举国封城的同一天,西班牙三大区开始"封区",各大区之间签署了"边界封锁协议";希腊也在28日宣布对2座城市进行封锁,并将其疫情等级调整到第四级"红色危险级"。截止到28日下午16点,英国新冠确诊病例24小时内增加了2万例;早先疫情趋缓的意大利也出现反复,1天内新增2万例新冠感染者。
就连远在大洋彼岸,号称医疗大国、制药大国的美国,目前的疫情也非常糟糕,根据疫情大数据显示,10月24日美国新增新冠病例9万人,创下了美国新冠疫情开始以来的最高纪录,目前累计确诊感染者更是达到了万人。据央视新闻10月29日的报道,随着冬季的来临,美国的疫情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单日新增病例或将突破10万大关,美国疾控专家福奇教授就表示"形势很不妙",但"更糟糕的还在后头"。
和美欧疫情汹汹,确诊和死亡人数快速上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冠疫情在中国却得到了极为有效的控制。据疫情实时大数据显示,28日中国新增确诊病例26人,且无人一人死亡;而28日当天,全球新增确诊病例高达20万人,死亡人。事实上,自新冠疫情于1月份在中国大规模爆发以来,中国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对疫情实现了全面控制,最近国内新冠病人2位数增长,都是近几个月极为罕见的了。
△国内国外疫情鲜明对比
从人均GDP、医疗实力、科技水平等各方面来看,尽管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但中国距离美欧等发达国家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但为什么中国就能控制住疫情,而发达国家甚至超级大国却控制不了疫情,中国凭什么成为全球疫情蔓延下的"世外桃源"?首先,中国拥有制度优势。简单说,中国拥有一个强大的、为民着想的*府,它拥有强大而深入到基层的组织能力,能够在疫情刚刚开始爆发的初始阶段,就实行严格防控措施。
很多人应该还记得,在1、2月份疫情高峰期,基层干部不断在街区上喊话,宣传防疫措施,要求大家严防死守,做好隔离工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在是否隔离的问题上一再犹豫纠结,甚至到现在为止,某超级大国的总统还表示不会控制疫情,不会进行封锁,还宣传不戴口罩,不时还举行大规模选举集会。这样国家不成为疫情的重灾区,那就没有天理了,谁的*府更负责,更高效,更为人民着想,用膝盖想也知道了。
其次,中国拥有祖宗流传留下来的"传家宝"。中国的疫情之所以奇迹般地得到有效控制,除了严格的防控之外,中医药的作用功不可没。据新华网4月中旬的报道,中医药在这场抗疫的战争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就表示,"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阻止了疫情的蔓延,是我们取胜的基础。"很显然,中国新冠确诊人数断崖式下降,中医药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国内新增确诊断崖式下降,中医药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中国拥有朴实而爱国的人民。当意大利*府因为疫情严峻,要举国封城的时候,还有不少人还站出来反对,他们打出了"要自由不要口罩"的口号;当美国芝加哥一保安要求两名女子戴口罩时,却遭连捅27刀;当美国密歇根州女州长惠特默实行全美最严居家令时,一伙右翼分子企图绑架州长。反观中国,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武汉没有乱,全国没有乱,在那个漫长的冬天,人们唱响了国歌,喊出了必胜的口号。
正是因为中国拥有优越的社会制度、拥有中医药这个传家宝(这是西方没想到也模仿不来的)以及朴实与爱国的人民,所以中国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完全控制了疫情,要知道我们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做到这一点简直就是奇迹。西方没有这一切,他们空有先进的医疗技术,但穷人用不起(他们没有中医药);他们有所谓的选票,但*客们自私自利,全然不把人民的死活放在心里;他们也没有团结、众志成城的人民。所以美欧还在疫情的苦海里沉沦,而"天佑中华",我们取得了"抗疫"的伟大胜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