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啊》
趣味、励志、哲理、
温暖、新奇、慈爱
……
相信总有与你产生共鸣的存在!
第篇
撰稿
时光之眼
校对
巧巧
有一个困扰孩子和家长的世界性难题,
就是校园霸凌。
“世界性”,
全世界不分经济环境,
文化,种族,每天都在发生。
“难题”,
无论怎样防范,
总是在发生,
而伤害事件也不时耳闻。
日益见诸报章的霸凌事件,
让每一个家长都提心吊胆。
即担心自己的孩子被霸凌,
又担心他可能霸凌别人惹出事端。
而作为家长,
不能(也不应该)每天陪着孩子,
可以了解些什么,
又可以做些什么来应对这个问题呢?
校园霸凌
(Schoolbullying),
又称学校欺凌,
是指发生于校园中的孩子们之间
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
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
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
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或对
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和讥笑。
『定义概述』
挪威学者DanOlweus则将校园霸凌定义为:
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
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
霸凌并非偶发事件,
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
『国际定义』
一个学生长时间、重复地
暴露在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
欺负或骚扰行为之中。
『一般定义』
霸凌者(一个或一群人)
对被霸凌者进行重复的伤害行为。
霸凌者拥有高于被霸凌者的力量,
其力量包含社会权力、
体力、及过当的管教权。
霸凌的范围从简单的一对一到复杂的团体霸凌,
其中必然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霸凌者,
以及未必每起霸凌事件皆有的协助者。
霸凌可以发生在任何人际互动的场所中,
包括学校、教会、家庭、工作场所、社区等。
霸凌行为可能透过言语、肢体、集体、
网络、电话、文字等媒介之行为,
使被霸凌者在身体、心理、
社会适应中(一项或一项以上)受到伤害。
『专业定义』
系指一个学生长期重复的
被一个或多个学生欺负或骚扰,
或是学生被锁定为霸凌对象而成为受凌虐学生,
导致其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情形。
具有欺侮行为;
具有故意伤害的意图;
造成生理或心理的伤害;
双方势力(地位)不对等;
其他经学校防制校园霸凌因应小组确认。
『表现形式』
霸凌是一种有意图的攻击性行为,通常会发生在力量(生理力量、社交力量等)不对称的学生间。1.霸凌并非为偶发事件,而是指长期性,且多次发生的事件。通常被霸凌的学生,会重复发生,并不只一次地被欺负。2.霸凌是以多种形式存在。如:暴力霸凌(肉体上的欺凌行为)、言语霸凌(辱骂、嘲弄、恶意中伤)、社交霸凌(团体排挤、人际关系对立)、网络霸凌(以手机简讯、电子邮件、部落格、BBS等媒介散播谣言、中伤等攻击行为)『存在特点』
一般来说,霸凌尚有下列特点:1.男孩与女孩同样地都会有霸凌行为。2.从学生的自我报告研究中发现,男孩比较会进行霸凌行为。3.一般而言,男孩大多只会被男孩霸凌;女孩会被男孩及女孩霸凌。4.言语霸凌是最常见的霸凌方式。5.男孩比较会使用暴力霸凌,女孩则是以散播谣言、社交霸凌为主。6.被霸凌的时间长了,会有心理障碍。『成因剖析』
校园霸凌源自社会学习。从家庭开始,父母对孩童的照顾若带有敌意、不负责任、冷漠,例如遗弃或施以家庭暴力,让孩童的社会互动处于负向状态,则孩童将来成为加害人的可能性会大幅提升。其次,孩童进入小学后,在学校里受教师影响至深,因为此时孩童正处于模仿阶段。教师若选择错误的管教方式,霸凌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若同学间发生霸凌行为,而教师不加以阻止,也可能造成其他同学的错误价值观。孩童的人格养成与家庭生活有密切关联,家人,尤其父母,通常是孩童的第一个重要他人。这些重要他人对孩童的身心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少或从未给予孩童关怀的父母,其子女极可能成为霸凌加害人。因为霸凌是一种学习行为,霸凌者通常都有攻击前科,而攻击则从模仿而来,这种模仿得自父母对待孩童的态度,采取权威、斥责、惩罚和冷漠做为管教手段的父母,其子女会产生自卑心理。这些在家中得不到关怀,甚至遭到虐待的孩童容易将痛苦加诸于他人,借此宣泄情绪或获得关怀,这些相对地,采取开明、关怀、宽容和温暖管教手段的父母,其子女有较多正向心理,也较不易产生行为偏差。在孩童入学后,学校对孩童的身心发展扮演和家庭一样重的角色,而教师又是其中与学生最密切的重要他人。教师因专业判断采取不同的管教方式,会导致“教育家”和“霸凌者”的差别。态度正向、行为积极的教师,和态度负面、行为消极的教师会教育出不同思维的学生,这些思维上的差异决定学生成为“好学生”或“霸凌加害人”。关怀和监督并重的教育策略可以有效降低霸凌事件的发生率,排斥、放任甚至体罚与霸凌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校园霸凌中的各角色欺凌过程,蕴藏着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牵涉的学生可分为几种:欺凌者(英文:Bully)发动欺凌行为,通常还带领其他同学参与其中。受害者/被欺凌者(英文:Victim/Bullied)受到欺凌。协助者(英文:Assistant)跟随欺凌者,直接参与欺凌行动。附和者(英文:Reinforcer)支持欺凌者的行为,例如:在旁嬉笑或呐喊助威。保护者(英文:Defender)安慰及支持受害者,尝试制止欺凌行为。(但这样的人通常为数不多)。局外人(英文:Outsider)置身事外。(也有些是害怕帮助受害者会让自己受到欺负而假装局外人的身份。但通常如果受害者转学或是住院等无法到校上课时,欺凌者便可能从局外人里挑选下一个目标)。『存在类型』
主动型: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并且自认为老大。比较自我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同理心。想要得到部分朋辈的认同。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突出。自私,不为他人设想。被动型:看见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于是协助及附和欺凌者,有些则借此保护自己,免受欺凌。看见欺凌者欺凌同学后,则嘲笑受害者。『受害群体』
第一类:性格内向,通常是被孤立的一方。这类人常被较为强势的学生欺负,打压。因为这类人通常没有可以为他们撑腰的集体,而且性格怯弱,一般情况下会因害怕而隐忍,接受被霸凌。第二类:特立独行的人,喜欢表现自己,性格张扬。这类人通常不会在乎其他人的感受,一味的表现自己,从而引起校园中为巩固自己势力,或因这类人的性格而感到讨厌的群体的欺负。第三类:逆霸凌。这类人遭受霸凌主要是因为他们曾经是霸凌的施行方,对方为了寻仇,讨回公道而实行的报复。『身体影响』
不同程度的轻重伤。
永久性的后遗症、伤残、明显伤痕;死亡。
『心理影响』
恐惧、消沉抑郁、忧虑、胃痛、厌食。
『深层影响』
创伤后遗症、人格分裂、人格扭曲、
价值观错乱、失去对人性的信任。
『行为影响』
吸毒、醺酒、自残、自杀、厌学、
逃学、成为欺凌者、反社会行动、
学生运动、引发校园枪击案。
影响学习、缺席、旷课退学、逃学,
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与尊重,
失去与同学间的和谐关系。
『二度伤害』
当师长或同学在获悉霸凌事件后,
却不予处理,
极可能造成受害者的二度伤害。
校方、导师、教师、教官、
学务体系等处理者,
因为考量个人升迁、名誉、
自身安全等,而不予保护受害者。
韩国保健和社会研究院最新的一份调查显示,
在韩国9岁到17岁的儿童里,
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有过遭受校园暴力的经历,
每五人中有一人曾实施过校园暴力。
日本*府曾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显示,
日本校园欺凌现象普遍,
在为期6年的追踪调查中,
近九成学生曾遭遇校园欺凌,
形式包括集体孤立、无视、说人坏话等。
澳大利亚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公立学校平均每周公布的
校园欺凌现象就有60多起。
有专家表示,
在中国,
社会戾气、成人施暴行为在网络上的传播、
“独生子女”式的社会结构、
过分溺爱的家庭教育、
缺乏道德评价的学校教育等
都是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原因。
美国的相关调查发现,
最常被欺凌的人是那些“与众不同”的人,
比如同性恋、第一代移民、
不合群、肥胖、有色人种、
有身体缺陷、单亲家庭等等,
甚至连戴眼镜也能成为被欺凌的原因。
同时许多研究也证明,
欺凌加害者多遭受过家庭暴力,
当看到父母暴力对待家人或者朋友时,
孩子们也会得出“暴力=权力”的错误认识,
从而从暴力压制他人中获得控制权甚至快感。
因此,
当欺凌一而再再而三得到“奖励”的时候,
比如加害者因为欺负弱者
而变成学校里广为人知的“强者”,
或者抢到钱和逃避惩罚,
加害者将会变本加厉。
联合国报告:
全球每年有2.46亿儿童遭受校园欺凌
年1月17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
发布了全球校园欺凌现状的最新报告。
报告显示,
全世界每年有
将近2.46亿儿童和青少年因体貌特征、
性别与性取向、种族与文化差异
这三个原因遭受欺凌。
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倍受伤害。
报告指出,
所有儿童和青少年都面临学校暴力和欺凌的风险。
但欺凌主要针对弱势人群,
例如贫穷或因种族、语言或文化差异、
移民或流离失所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
残疾或外貌异常的儿童,
例如超重或过于瘦弱,
也是欺凌的主要目标。
性取向,性别认同不符合传统规范的青少年
也更加容易遭受学校暴力和欺凌。
此外,
该报告还研究了学校的
暴力和欺凌行为发生的地点。
例如,
小学发生的身体攻击更加频繁,
而网络欺凌则更多地出现在中学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论坛联络人卡斯尔表示,
长久以来,
国际社会都忽视了校园欺凌问题。
但是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是
“为所有人提供安全、非暴力、
包容和有效的学习环境”,
因此对校园暴力进行讨论十分有必要。
卡斯尔说:
“当孩子在学校为了他们的
学习和获得高质量的教育,
需要有一个有利于他们学习的环境,
这意味着欺凌和学校暴力是非常不利的因素。”
据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
梨花女子大学学校暴力预防研究所
于年1月17日至19日
在韩国首尔共同举办学校暴力和欺凌:
从证据到行动国际研讨会。
这份报告是在该研讨会上正式发布的。
预计将有来自75个国家的人出席该研讨会,
分享关于为所有儿童和青少年营造安全、
无暴力的学习环境的共同愿景,
包括年联合国秘书长
保护儿童免遭欺凌的报告。
报告显示,
校园欺凌广泛出现在世界各国,
男孩比女孩更可能欺凌别人,
女孩更有可能使用人际关系形式的欺凌;
中国青少年更多因为自身身体缺陷、
性格内向和他人拉帮结派等原因而遭受欺凌。
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全球学生健康调查小组(GSHS)
曾在年来到中国,
对北京、杭州、武汉、乌鲁木齐四座城市
名13至15岁的学生开展调查,
发现有29%的学生,
曾经在受访前的30天内受到一天或更多天欺凌。
实际上,
校园欺凌在全球都属于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公布的
《校园暴力和欺凌全球状况报告》
(下称《报告》)中,
校园欺凌被认为是校园暴力的一种,
包括身体上的攻击、口头上的辱骂
和人际关系上的孤立,
会对受害人造成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伤害。
校园欺凌通常是无缘无故发生,
对象比较固定。
而近年来网络的发展,
让网络欺凌成为了
对青少年产生巨大伤害的新欺凌形式。
年,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针对全球18个国家的
十多万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
有三分之二的青少年报告自己曾受到过欺凌,
三分之一的认为被欺凌是正常的,
并没有告诉任何人,
还有25%的青少年不知道应该告诉谁。
《报告》还指出,
校园欺凌会导致受害者逃学、
成绩下降、退学甚至自杀,
而与此同时带来的自卑、沮丧、
焦虑、恐惧等心理,
也会伴随终生。
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
世界各国做出了各种努力,
包括立法、成立帮扶委员会,
开展宣传活动等。
中国青年*治学院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童小军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
中国目前虽然已经有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但是还“缺乏制度层面的儿童保护体系”
和“专门做儿童保护工作的社工队伍”。
在《报告》中,
一位11岁的挪威男孩在接受采访时说到:
“老师给我们看一张纸,
说我们可以在上面随意书写,
可以用脚跺踩,
可以搓成一团——
但不能撕破。
然后,
她要我们设法将它重新扯平,
可是,
那些皱褶不可能全都抚平。
这时她说,
如果有人受到欺凌,
就是如此。”
霸凌,
其实一直离我们都不远。
下面这些孩子被霸凌后的症状,
你都了解吗?
1.身上有难以解释的伤口或淤青;
2.衣服、书、电子产品,总会丢失或损坏;
3.频繁的头疼或胃痛,或其他生理问题;
4.突然改变饮食习惯,比如不吃饭或暴食;
5.入睡困难,或频繁做噩梦;
6.对做作业失去兴趣,不想去上学;
7.突然不交朋友,讨厌社交场合;
8.感觉无助,出现低自尊行为;
9.离家出走,伤害自己,甚至会谈论自杀。
整体来看,
全球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孩子,
都曾遭遇过霸凌事件。
然而,
在被欺负的学生中,
只有不到40%的孩子,
会主动把这种事告诉成年人。
单纯根据数据来看,
每个孩子都有可能被霸凌,
家长该做的,
是培养孩子不好惹的能力。
『世界各国应对校园暴力策略』
为了加强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
中国国务院于年4月28日印发了
《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
要求全国中小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针对发生在
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
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
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
校园欺凌行为进行专项治理。
年年11月,
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
《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
其中提出多项措施,
要求积极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
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
美国从年以来
开始立法严厉惩处校园欺凌行为,
全美约有45个州颁布了《反欺凌法》。
这些法律要求学校职员
见到欺凌行为时必须立即报告和干预,
调查并惩罚加害者,
通知家长,
并需要提供心理咨询援助,
预防欺凌升级到枪击。
美国还设有专门的反校园欺凌网站
和各类预防欺凌、研究欺凌的机构,
很多公益组织和专家也参与其中。
除此之外,
美国近年来也向部分州的学校派驻警察,
警察除了维护学校秩序外,
还负责督学工作。
澳大利亚,
*府+学校+社会的合作模式
年,
澳大利亚相关*府部门根据常见的
校园欺凌、暴力、骚扰等问题,
制定了《国家安全学校框架》(NSSF)。
这是澳大利亚及全世界第一份
国家级别的安全学校建设指导*策。
它不仅以法律为前提,
更强调*府、学校以及社会团体
和民众的参与和全方位的合作,
提供评估标准以及提供关键措施和实施策略,
帮助解决安全学校建设遇到的实践操作问题,
框架分别从学生群体、教师群体、
学校管理层、校本*策、校园文化、校本课程等
9个方面制定了安全校园建设的核心标准。
澳大利亚建立了*府支持的组织和网站,
如“反欺凌网络组织”和“澳大利亚无欺凌计划”,
以帮助学校了解欺凌现象,
为学校制定相关*策,
提供教师培训的指导大纲。
韩国*府分别于年、
年和年连续出台了
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对策方案,
并开通了举报校园暴力的24小时电话热线,
将学校周围二百米内设为警察负责区,
并加强学校周围安全巡逻。
韩国*府和民众认为,
加强人性教育
才能从源头上“疏”解引发暴力的诱因。
年12月29日,
韩国国会通过了《人性教育振兴法》,
正式以法律形式规定人性教育
成为韩国幼儿园及中小学的必修课,
韩国也成为世界上首个推行义务人性教育的国家。
韩国还引入由芬兰土尔库大学
开发研究的创新型校园暴力预防项目,
包括心理咨询、艺术治疗、角色扮演等。
这一项目原定于明年面向韩国小初高普及。
英国对校园欺凌的治理是从
法律、社会、教育三方面入手。
在国家*策上,
英国制定了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策法规。
在社会层面,
英国则创造出有助于
有效治理校园欺凌的社会环境。
从年起,
英国在每年的11月都会举行“反欺凌周”活动,
集中开展各种宣传活动。
在教育者层面,
英国强调教育工作者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