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传媒中心
MediaCenterofStudents
朝夕相伴风雨同行
在村上的众多电影中,?挪威的森林?一直是知名度最高而且我读得比较上头的书,没有“新村上主题”倾向的作品那样过多晦涩的意象,言情的载体也使它更易阅读。
在电影方面来说,由于村上与众不同的写作技巧让本篇小说改编为电影压力不小。
01///
--
首先是情节的选取,电影篇幅太小,原著精彩的部分很多,所以导演有意选取的是自己觉得表现意义更大的片段,当然挺遗憾的。想象力飞出天际的绿子在书中的不少想像都是村上本人雕琢已久的小闪光点——例如绿子所想的“在春天的暖洋洋的草地上打滚的、甚至有兴致邀请少女一起抱住往山坡下滚去”实际上侧面的暴露了绿子的性格,占有欲强,对正在交往的渡边抱有不保留一切的爱和渴望热恋的心态,或许有些许病态但倾尽全力。
另一幕是在渡边在探望绿子父亲时喂青瓜的情节。当时绿子的父亲已经生命垂危,只剩下咀嚼黄瓜的本能动作,而渡边只是呆滞地望着,没有联想到年轻的朋友木月的死亡;
随后绿子父亲去世的时候,渡边却恍然地陪伴绿子再次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奠定了渡边想要活下去的本能和希望。
02
///
其次是由于电影的特性——具有画面,使得电影载体能用更少的时间刻画一个更丰满的人物。村上的书中人物往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集合体;如果说有的小说作家所描绘的是一粒鹅卵石,而村上笔下更愿意展现的则是棱角分明表面粗糙的花岗岩。
在阅读全书之后会发现书中的直子偏向于一个完美而又有缺陷的抑郁症患者,正因为木月的死和渡边不那么激进的追求而走向死亡;
直子是一个经历众多折磨成就的心理脆弱的普通人,正由于同渡边交往得到了人所需要的爱而逐渐走向正路。
03
///
再而是配乐和表现手法的差距,使得?挪威的森林?电影本身独立于原著有了更多可看性。在的电影结尾的长镜头中,渺小的渡边将近淹没在悬崖边的浪潮中,调音师将潮音和众多乐器混杂的重低音,后面拉近的片段中渡边失去所爱之人的嘶吼沉寂在乐器的重音里,使得观众更为在意渡边的面部表情与神态——嘶吼中唾液都沿着嘴角不在意地留下,近乎野兽失去亲人一般的本能的悲鸣,让演员带来的动作本身印在了观众的印象中,这也是我觉得电影比原著做得好的地方。
--
另外从原著名称开始本书致敬了Beatles的一首NorwegianWood,将音乐带入电影和原著去观看或许会有更多小惊喜。本文也以此曲结尾,表明了原著名称致敬的含义。
---------
文/刘昱孛
图/源于网络
排/魔法猪
朝夕相伴,风雨同行
——大学生传媒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