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虽然海盗起家、石油暴富,却自有一种天然的慢调与简朴。一如首都奥斯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最为古老的都城,坐落于奥斯陆峡湾北端山丘上,背靠滑雪胜地霍尔门科伦山,面朝波罗的海,基于高福利“从摇篮到坟墓”,具有一种淡定从容的优雅气度。一路醉心于飘逸的云、北欧海岸与田园风光,偏偏到奥斯陆那两天,阴雨缠绵,有一点点扫兴。置身其中,尤其走在卡尔约翰大街,某一时刻真的能感受到爱德华·蒙克画中19世纪80、90年代的奥斯陆,一座阴郁的、充满幽灵的城市,脸色苍白的黑衣男女,如同“活着的死人,由弯弯曲曲的路径走向坟墓”,以致蒙克“呐喊”着要离开,后来他搬到了柏林和巴黎。21世纪的奥斯陆,当然不这样,虽然湿漉漉的,天气不肯晴朗,但也自有一种明亮。港口附近的市*厅,一座砖红色凹字形建筑,像古代城堡,周围有大量雕塑,表现挪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墙壁上镌刻着航海家、探险家南森先生,巴士上涂鸦着船、地图、国旗、维京海盗、阿克斯胡斯城堡等,都是挪威标志性符号。到处看见山妖TROLL,红红的长鼻子,乱蓬蓬的头发,每只手脚只有4根指头,表情诡异的树木精灵,传说它们是挪威最早的原住民,有自己的部落和家庭,昼伏夜出,专管黑夜,如果哪个山妖贪玩,黎明前忘记回来,就会被阳光化为石头。难怪挪威峡湾那么多堆石。山妖也是独立与个性的化身,挪威人的吉祥物。挪威人不以拥有多少衡量人,而是以对社会做出多大贡献为自豪。街头遇见流浪汉、乞讨者、各色各样的“行为艺术家”,挪威人会说“那一定是立陶宛人,要不就是爱沙尼亚人”,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捍卫着挪威人的骄傲。古老的圣哈瓦尔教堂,建于13世纪的阿克斯胡斯城堡,建于年的奥斯陆大学,建于年的国家剧院,所有建筑,都是那样雅致古朴。国家剧院门前有易卜生和比昂松的雕像。据说年第三届诺贝尔文学奖,本来是要颁给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但因为健康原因,已卧病在床的易卜生无法出席颁奖礼(由于第一届第二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缺席颁奖,所以第三届一定要到现场)。于是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挪威另一位剧作家、诗人、创作过《破产》《挑战的手套》的比昂松,理由是“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而易卜生是挪威的灵魂式人物,他的“社会问题剧”使世界认识了挪威。他创作的《社会支柱》《人民公敌》《群鬼》《玩偶之家》,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其实易卜生的戏剧多是在法国和意大利写作完成的,但挪威人以他为荣,奥斯陆有易卜生博物馆,国家剧院以两年一度的易卜生戏剧节,向他致敬。伫立易卜生像前,浮想联翩。他忧郁深邃的眼神、愤世嫉俗的作品、鲁迅关于“娜拉走后怎样”在中国引发的讨论、胡适在《新青年》上编辑“易卜生”专号并撰写长文《易卜生主义》、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一批“易卜生式”的剧作家以及批判性作品等等,是的,易卜生对于中国知识界的重要影响,从一开始就越出了戏剧的圈子。许多戏剧大师尊易卜生为“现代戏剧之父”,年易卜生去世时挪威为他举行了国葬。“园中之园”维格兰雕刻公园,可谓生命的礼赞。它始建于年,以创作者古斯塔夫·维格兰的名字命名。园中有组、尊雕像,由铜、铁、花岗岩制成。男女老少栩栩如生,喜怒哀乐形象生动。整个雕像主题是生与死。表现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给人以思考和启示。奥斯陆到处各种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吸引我们都舍不得坐下来喝一杯。这里是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地,颁奖仪式就在奥斯陆市*厅举行(其他奖项在瑞典。往期文章那年,瑞典斯德哥尔摩)。而诺贝尔和平中心,就在波罗的海边,展览与诺贝尔和平奖有关的文物。和平万岁!记得那天因为下雨,而且雨水有点大,就两次进入诺贝尔和平中心,逗留了好久。展品之外印象深的是一对儿年轻人,女孩情绪激动、语速很快地在不停讲啊讲,男孩一直微笑着耐心倾听,不时轻柔地抚摸下女孩的头发。后来慢慢地,女孩声音缓和了下来,慢慢地她不再说话,后来终于安静下来并接过男孩递过来的东西吃了起来,一切重新归于宁静与和平。安全,和平,慈悲,爱。
安全和平慈悲爱
往期分享
挪威沃斯小镇
那年,挪威1
电影随笔54:温迪妮
记录自己,给时间和回忆,也给你。让过去过去,任未来到来,人生之旅,一场小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