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某个宝贵的东西,然而能找到的人不多。即使幸运地找到了,那东西也大多受到致命的损伤。但是,我们必须继续寻求。——《无比芜杂的心绪》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在我心中的地位不亚于川端康成,从《挪威的森林》开始,对这个灵魂散发着人道主义村温暖的老头着了迷。
村上春树曾经在希腊的时候购买过甲壳虫的唱片,其中的《NorwegianWood》这首歌给了村上春树一种模糊的,无以名状的灵感。年村上春树就以《挪威的森林》为书名写了一本青春恋爱小说。
关于书名的由来,村上春树在《无比芜杂的心绪》中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在纽约的一个派对上,一位在乔治·哈里森的经纪事务所供职的美国女子告诉村上春树,声称“是听他本人(约翰·列侬)亲口说的”
“一开始的歌名叫‘KnowingSheWould’。(知道她想要?)但是唱片公司提出异议,宣称不能灌录这种是非不分的词句。
于是约翰·列侬当场玩了个谐音游戏,把knowingshewould改成了NorwegianWood。
《挪威的森林》出版后,有种意见认为“NorwegianWood”并非挪威的森林,那其实是误译,本义应当是挪威产的家具。
作为词语自身,这个词的含义之一为挪威产的家具即北欧家具的可能性的确存在。
但并非就是全部。若有人声称这就是全部,这种狭隘的断章取义只怕会致命地损害这首歌ambiguity(不可定义性)带给听众的不可思议的高深莫测(这种高深莫测正是这首歌的生命所在)。
这么做不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吗?NorwegianWood准确地说,也许不是“挪威的森林”,但同样也不是“挪威产的家具”,这便是我的见解。
节选自《无比芜杂的心绪》
列侬曾说:“虽然保罗在歌词上帮了些忙,但是《Norwegianwood》完全是我的歌,它关于当年我的一段情……但我已经记不起跟哪位发生了的。”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却也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年轻人们活在一种焦虑和压力之中。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处寒冷的森林,那里干净,澄澈,却又错杂,令人迷失。
《挪威的森林》本是披头士的歌曲,直子每次听到此曲就觉得自己孤零零地迷失在又寒又冻的森林深处。
甲壳虫乐队的《NorwegianWood》的歌词:
歌词含蓄委婉,讲了一段青涩的爱情故事,既美好,又失落,虚无,孤独。
正是音乐传递的那种模糊的,青涩的,若即若离的爱情在潜意识里引起了直子的共鸣。
直子原是渡边高中好朋友木月的女友,三个人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中。
但后来木月或是囿于对未来的恐惧,或是想分担直子的戴罪心理。在私家车里自杀了,永远停留在了17岁。
叔叔的卧轨后多年,自幼和叔叔亲近的姐姐也莫名其妙地选择了自杀。
11岁的直子亲眼目睹了姐姐的死亡,眼神空洞,躺在床上看天花板,木讷了三天。姐姐的死亡在直子的心理埋下了一棵种子。
木月的自杀,让那片种子长成了杂乱的森林,冷清,孤寂,再也无法对外人开放。
木月死亡一年后,渡边同直子巧遇开始了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温柔腼腆,只是偶尔在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忧郁。
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和渡边发生了性关系,渡边对直子与木月在一起多年还是处女感到不解,问起直子缘由。本来心情开朗愉悦的直子瞬间抓狂发作痛哭。
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
木月其实并不爱直子,他的死亡没有对直子留下一个字;直子也不爱木月,她的身体无法为木月打开。
俩个人相互依赖,就像是处于孤岛中相互取暖的两个“光屁股小孩”,白天捡果子同食,晚上相拥取暖。两个自闭的孩子相互共生,相互依赖。
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已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阿美寮”治疗了4个月。
渡边辗转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已经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还认识了和直子同一宿舍的玲子,在离开前渡边表示永远等待直子康复。
渡边第一次长途跋涉去“阿美寮”时,直子说:“我病的时间比你想的要长得多,根也深得多。”只是渡边并不能体会。
之后的时光里,渡边在一家小餐馆遇到了自己的学妹绿子,就像甲壳虫乐队的《NorwegianWood》所描述的那样,活泼开朗的绿子邀请渡边去他家做客,了解她的生活。
渡边拒绝不了绿子,却又放不下直子。
俩人就感情模糊的就像一阵风一样,轻轻的卷起了一点涟漪,除此再无波澜。
直子的来信和精神状态都显示出情况在逐渐变好,直子甚至对玲子说,想完美的康复,站在渡边面前。就在渡边充满信心幻想着和直子以后的生活时,直子自杀了。
直子自杀后,渡边自我放逐,漫无目的的四处徒步旅行。企图以这种方式自我救赎,后听从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因为,直子连爱都没爱过我”
四十岁的渡边在汉堡机场降落时,听到广播里播放甲壳虫乐队的《NorwegianWood》,他突然懂了——直子从来没有爱过他。他也从来没有拥有过绿子。
人到中年的他悲伤地靠在座椅里不能动弹。
正如村上春树有感于《NorwegianWood》的模糊性是其生命所在,他在《挪威的森林》中也竭力塑造出一种青年们步入社会时的模糊性:孤独,恐惧,茫然,逃避、救赎。也正是这种青年们共同经历的模糊性,在往后的时光里持续吸引着读者,成为一部不朽的经典作品。
据说伍佰读完村上春树写的小说《挪威的森林》后,非常喜欢,于是有感而发写了一首歌,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名字,就直接用了书籍的名字《挪威的森林》。
文字来源:
灵林玖玖深度剖析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最后,直子为什么选择自杀
[日]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上海译文出版社,年版
《挪威的森林》:永远的青春读本..易文网.-04-17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用做商业目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