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幕的青春与葬礼
“唯有死者永远17岁......”
在近乎抑郁的基调下,《挪威的森林》用一种理性思考与情感发泄交织的方法叙说着一个青春与死亡的故事。男主角渡边在自己将近不惑之年的人生阶段回首已逝去并逐渐遗忘的青春岁月,正如作者村上春树本人说的那样:“记忆到底还是一步步离我远去了......但它毕竟是我所能掌握的全部,于是我死死抓住这些已经模糊并时刻模糊的残片,敲骨吸髓地继续完成我的写作。”
迷失,死亡,遗忘......这一系列相互影响与渗透的词反复横越在书中。渡边曾在对好友倾诉时这样说到:”以为自己17岁之后是18岁,18岁之后又是17岁,殊不知自己已经真真切切地将要20岁了。“
渡边迷失在自己的世界里,繁华社会的表象与内心世界的闭塞使他全然忘记自己身在何方。在他眼前是一个由资本堆砌起的新时代,远古保守的思想不再被保留,个性的解放与对自由的追逐是少男少女们如默契般的共识。他们各有各的行为处事之道,有自己的恋爱观与价值观,有支配自己身体与灵魂的权利。
然而,在这一片向荣的世界里,渡边走丢了,在自己迷茫无垠的内心世界里走丢了,走丢的也绝不仅仅是他一个。书中的少男少女们,在相似的年纪里,都几乎无一例外的迷失。有的深陷入爱情的泥潭难以自拔,有的苦恼执着并怀疑起自己的友谊,有的为前途所迫,在社会之路上摸爬滚打,有的在人情世故中左右为难,难求其圆。
书中的人物,其结局不是分别离去就是死亡,虽然死亡在某种程度上是离去的一种。这本书的序言叙到:“献给许许多多的忌日。”正如序言所言,书中,直子死于抑郁,初美死于失败的婚姻,木月死于扑朔迷离的意外。一连串充满巧合又令人意外的死亡宛如苦酒入肠,让读者遗憾惋惜并久久不能释怀。村上春树在接受采访时将书中的一个又一个死亡称之为“casulties”,并解释为在“‘casualties’之后,剩下的人们不得不继续活下去,所谓成长,就是人们同孤独抗争,受伤,失落却又要活下去。”
而在一系列的死亡与离别之后,渡边迎来了自己的救赎。救赎,一直是村上作品的常见主题。《海边的卡夫卡》是关于少年内心的救赎,《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是关于中年男性的被救赎,而《挪威的森林》是关于青春期的救赎。书中的少男少女,或在被救赎,或在给予救赎。有些人被成功救赎,有些人则永远的坠向了深渊。而书中冲破自己内心封锁,成功在救赎自己的同时给予主角救赎的玲子,原本因为误会一味的逃避现实,将自己关在书中名为“阿美寮”的疗养院里,在与渡边相识后引起共鸣,成功重新步入社会正常生活。
阿伦森在《社会性动物》里说“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文明社会中,每时每刻受到他人影响。”而在《挪威的森林》里,各个角色似乎都在有意封闭自己,新旧观点的碰撞让这些正值青春年华的人们难以顺利沟通,不知如何面对眼前的生活。面对这一困境,有人选择寻求爱情,有人选择寻找友谊。而这些封闭的爱情与友情在村上看来或许并不是走出阴霾的最优解。在这个关于青春与葬礼的故事里,像玲子一样重返人间的救赎或许才是村上心中的答案。
投稿
葛弘禹
图片
严希豪
编辑
杨金辉
校审
付海东
审核
电控院分团委
投稿链接点击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