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福有话说:
《挪威的森林》是我在高中和大学时看的一部小说,这篇读后感也是在大学时写的。这是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一本书,它开启了一扇大门,让我开始思索性和爱的关系,性和死亡的关系,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人性如黑洞一般深不见底的状态。至此,渡边、直子和阿绿三者的形象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后来我也看过一些村上春树其他的小说,但都没有这部作品那样沉入水底,让人无法自拔。
我们这一代人,注定了要背负某种遗憾和伤痛往前走,我们的余生都活在他人的死亡和绝望中……
经过这些年,我渐渐感觉到,其实痛苦也是一种力量。它深入骨髓,吞噬了很多快乐,同时也让你变得深刻和坚强……
作家的敏感在于体验痛苦和快乐,以及由此带来的幻灭与希望;而作家的使命,在于让更多的生命获得涅槃,从人性黑暗的泥藻中挣扎出来,寻找光,点亮生活……
希望《挪威的森林》的痛苦和深刻能让每个身陷孤独的灵魂都变得坚强。
暑假回到家之后,闲来无事,便重新翻看了一遍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这本书是我在三年前买的。那一年我高中毕业,前途未卜(虽然现在也是前途未卜,但那时的我更迷惘),未成熟的我,心中的波折比任何时候都强烈。有关三年前的我,现在还能想起来的也就只有这些,记忆总是这样渐渐黯淡,总以为我们可以铭记每一个瞬间,原来都只是一厢情愿。三年的时间可以忘却很多人,也可以改变自己。
基本上,我是很少一本小说翻看两遍以上的,可是《挪威的森林》不同,这三年来,渡边的形象一直存在我的生活中,并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包括他的思想、处境、状态以及错综复杂的性。
至于三年前读那本书时什么心情,我更是不记得了,只是看到扉页上自己当时的留言:
“看完《挪威的森林》后,我一直不停地回想起直子描绘的那口古井,掉下去的人将会被用最残酷的方式慢慢死掉。直子是不幸的,她掉下去了,只留下渡边在那片森林中茫然地寻找。有时候我会想,会不会有一天我们的爱情也掉进那口古井,然后它无助地残酷地慢慢在我们的记忆中死去!”
现在重新看到自己在书上留下的这些真挚而又稚嫩的文字,感觉依然那么清晰。想想那时的我看这本书定是很痛苦的吧!这种痛苦是被唤醒的那种,从不自觉到自觉的一个过程对我来说是残忍的,却又无可奈何——这就是人生的轨迹,永失我爱!我是很投入地看过这本书的,现在依旧这么投入,只是三年前的我和三年后的我保留的共性已经不多了。
现在重新看《挪威的森林》,除了那口古井让我震撼,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村上春树用渡边的身份对直子渐渐褪色的记忆的描绘:
“就算在十八年后的今天,那片草原风光也仍旧历历在目。绵延数日的霏霏细雨冲走了山间光秃秃的地表上堆积的尘土,漾出一股深邃的湛蓝,而十月的风则撩得芒草左右摇曳,窄窄长长的云又冻僵了似的紧偎着蔚蓝的天空。天空高踞顶上,只消定睛凝视一会,你便会感到两眼发痛。风吹过草原,轻拂着她的发,然后往杂树林那头遁去。树叶沙沙作响,远处几声狗吠。那声音听来有些模糊,仿佛你正立在另一个世界的入口一般。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的声响。不管是什么声响都无法进入我们的耳里。再没有人会和我们错身而过,只看到两只鲜红的鸟怯生生地从草原上振翅飞起,飞进杂树林里。一边踱着步,直子便一边跟我聊起那口井来了。
记忆这玩意儿真是不可思议。当我身历其境时,我是一点儿也不去留意那风景。当时我并不觉得它会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绝没料到在十八年后,我可能将那一草一木记得这么清楚。老实说,那时候的我根本不在意什么风景。我只关心我自己,关心走在我身旁的这个美人,关心我和她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回头来关心自己。不管见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想到什么,结果总会像飞镖一样,又飞到自己这一边来,当时正是这样一个时代。再说,我那时又在谈恋爱,那场恋爱谈得也着实辛苦。我根本就没有气力再去留意周遭的风景。
然而,现在率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的,却是那一片草原风光。草香、挟着些微寒意的风、山的线、狗吠声,率先浮现的正是这些,清清楚楚地。也因为实在太清楚了,让人觉得仿佛只要一伸手,便能用手指将它们一一描绘出来。但草原上不见人影。一个人也没有。没有直子,也没有我。我不知道我们究竟上哪儿去了。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种事呢?曾经那么在意的,还看她、我、我的世界,究竟都上哪儿去了?对了,我现在甚至无法立即记忆起直子的脸来,我能想到的,就是一幕不见人影的背景而已。
当然,只要肯花时间我还是可以忆起她的脸。小小的冰冷的手、一头触感柔顺光滑的长发、软而圆的耳垂、耳垂下方一颗小小的痣、冬天里常穿的那件骆驼牌外套、老爱凝视对方的双眼发问的怪癖、有事没事便发颤的嗓音(就像是站在刮着强风的山坡上说话一样),把这些印象统统集合起来的话,她的脸便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了。最先显现出的是她的侧脸。这大约是因为我和直子总是并肩走在一块的关系罢。所以先让我忆起的常是她的侧脸。然后,她会转向我这边,轻轻地笑着,微微地歪着头开始说话,一边凝视着我的眼睛。仿佛要在清澈的泉底寻找一晃而过的小鱼似的。
不过,我得花上一段时间才能如此这般地忆起直子的脸。而且,随着岁月的消逝,时间花得愈来愈长,尽管很叫人感到悲哀,但却是千真万确。最初只要五秒钟我便能想起来的,渐渐地变成十秒、三十秒,然后是一分钟。就像是黄昏时的黑影,愈拉愈长。最后大概就会被黑暗给吞噬了罢?是的,我的记忆确实是和直子离得愈来愈远了,正如我和过去的我离得愈来愈远一般。只有那风景、那十月的草原风景,就像电影里象征的画面,不断地在我脑海中浮现。那风景执拗地“踢”着我脑中的某一个部分。喂!起来吧!我还在这儿哩!起来吧!起来了解一下我为什么还在这儿的理由吧!不痛!一点儿都不痛!只是每一脚便会有回音。但恐怕过不了多久回音也会消失吧?正如所有一切已然消失了一般。然而,在这汉堡机场的路福特汉札(Lufthansa航空公司名)的飞机里,它们比往常更长时间地、更强烈地打着我的头。起来吧!起来了解吧!所以,我才写了这篇小说。因为我是那种一旦有什么事,不把它写成文字的话,便无法清楚地理解它的人。”
“尽管如此,这份记忆的确是已经离我远去,我已经忘掉太多事了。像现在,一边回忆一边写,就常会教我陷入一种不安的情绪。因为我担心自己也许会将最重要的记忆遗漏掉。说不定,这回忆早已在我体内的哪方阴暗的‘记忆边疆’里化作春泥了呢!
但同无论如何,现在我所要写的,就是我所有的记忆了。我紧拥着这已然模糊,而且愈来愈模糊的不完整的记忆,敲骨吸髓,尽我所能地写这篇小说。为了信守对直子的承诺,除了这么做,我没有别的法子。”
“更早以前,在我还算年轻,记忆仍然鲜明的时候,我曾有几回试着想写直子。可是当时我却一行也写不下去。我当然明白,只要能写出冒头的一行文字,便能顺畅地将她写完,但不管怎么努力,第一行就是写不出来。一切是如此鲜明,教我不知从何为起。这就好比说,一张画得太详细的地图有时反而派不上用场一样。不过,现在我总算懂了。原来——我想——只有这些不完整的记忆、不完整的思念,才能装进小说这个不完整的容器里。而且,有关直子的记忆在我脑中愈是模糊,我便愈能了解她。我现在也想通了她叫我不要忘记她的道理了。直子当然也知道。她知道总有一天,我脑中的记忆会渐渐褪色。也因此,她非得一再叮咛不可。”
这两段话是在第一章就出现了的。重新看到这两段话,就为村上春树对记忆的描写而动容。
小说中的渡边好像就是我,而直子,就是那个渐渐离我远去的人。原来这三年来,我一直怀着那样的心情在生活:一厢情愿地守着有关“直子”的所有记忆,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那些记忆在指缝间溜走。
一部的作品能够打动我们,一方面是因为作者投注了太多的情感,使读者能受到这种情感的感染;另一方面是因为头它描绘出了某种情感或某个世界的普遍状态,使读者能够置身于那份情感或那个世界中,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挪威的森林》称不上有多伟大,但至少是深入人心的。
村上春树的这部《挪威的森林》就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村上春树赋予渡边的情感是真实的,深入的。村上春树描绘的那个客观世界和心理世界也是诚挚的,而且具有某种普遍意义!
但是,对于这本书,它不同于其他的作品,我不想跳出来,用一些客观的话去评价它。相反地,我想把它当作一个朋友,去感受它,深入它,融入它,并一头扎进它的世界中去,并希望剖腹相见地与之对话!
重新看渡边和直子的那段故事,我的心情很复杂。我似乎从来没有这么空洞过——那种心灵最深处的悲凉,是很久以来都没有过的。三年前我看这个故事时,心情应该是悲痛的(我只能猜测),因为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自己和“直子”的结局。三年后我再看这个故事,心中则多了一份苍凉,因为我感觉到有些故事已经离我很远了,就像直子在渡边的记忆中渐渐远去一样。
从渡边的世界里,我看到了爱一个人时的状态,看到了人普遍存在的孤独和痛苦。即使是爱也无法摆脱这层孤独与痛苦。就像直子最终无法摆脱自杀的命运一样,因为有些孤独和痛苦是自生的,或许又是没有来源的,这是爱解决不了的问题,是爱的局限!
从渡边的世界里,我也同时看到了性。渡边世界里的性,是多层次的。有的是纯粹生理上的冲动,有的是完全源自心灵的空虚,有的是为了寻求内心的温暖和慰藉,有的是寻找情感释放的一个出口,还有的是源于真挚的爱。可是不管源于什么,村上春树用渡边的身份还原了性的本质和深度,他笔下的爱和性,既有分离、也有融合,他把最原始的欲望和人类最复杂的情感以及处境联系在一起,使我们看到了性的真实性,以及它在人类情感世界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些都是弗洛伊德对性的研究到不了的地方。
同时,我要说的是,没有爱的性是空虚的,所以只能用来填补心中的空洞与寂寞,这个从渡边对陪永泽出去好找女孩上床的态度就可以看出。而当灵与肉交融时(就像渡边和直子做爱一样,就像渡边和玲子做爱一样),性成了爱的一部分,成了传递爱的一个信号,成了彼此深入的一个最贴切的方式。我很少看到有些作品能够这么直白地描写性(包括性意识和性行为),而且描写得这么纯粹,饱含丰满的情感。看完那些描写之后,我竟然也有了一种与自己或许可能相爱的人做爱的冲动,这当然不是指生理上的冲动,而是指情感上的渴求。爱一个人,并能完整地爱,并要毫无保留地依托是一件极不容易却又极其珍贵的事,可惜我的生命中至今没有这样的经历。
很多时候,我会想起小说中的一些话。比如:
“死不是生的对等,而是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
“人生不需要理想,需要的是行为规范”
“我们最正常的地方,就是知道自己是不正常的”
“没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想勉强交朋友。真要那么做的话,恐怕只会失望而已。”
“我不喜欢被任何东西牵制住”
“你一直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我咚咚咚地敲门叫渡边,你仅仅抬抬眼,又马上回到自己的世界。”
这些话,有些并不具备某种哲学意义,但它们诠释的不仅仅是一种意义,而是在展现一种状态——作为存在的一种方式!
除了那些话,我总是会不自觉地想起两个形象,直子和阿绿。(虽然小说中还有很多人像走马灯一样飘忽来回,可是只有这两个形象是我最痛心的)
直子在我脑海中的形象或许会单调些,一个永远无法摆脱自己的精神病人,拥有美丽的胴体,一生只能做一次爱,凝视渡边时闪亮的双瞳,欲言又止的状态,冷静干脆却又连自己都无法解释清楚的语言...就只是这些。她是神秘的,一是因为她思想的深邃,一是因为她表达情感和思想时的缺陷,还有就是因为她在渡边的记忆中模糊的状态。同时她又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未必是因为前男友的自杀,很有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坚持,自己对人生意义以及对那口“古井”的恐惧和无法自救!又或许,这种痛苦本来就没有由来,她只是认识到了自己灵魂的扭曲而无法适应罢了。
她在渡边的心中,甚至在我心中,都是一个痛苦的精神化了的人,我们爱,用严肃的态度对待,并期待回应,可是却无力帮助她摆脱这种灵魂深处的扭曲!直子也渴求爱,可是她知道这种爱对她来说无济于事,对渡边也不公平!
阿绿是个好女孩(并不是说直子不好,只是直子带给渡边更多的是痛苦!),或者说是个相对世俗的正常一点的女生,村上春树用很多笔墨赋予了她很丰满很多样的形象,仿佛她就跳跃在我们眼前。
她主动,这是指她对渡边的感情和关系中,她一直是很主动的,仿佛是在牵着渡边的鼻子走。
她坚强,面对世俗的生活,她有勇气承担这些责任,从她三个月戴同一个胸罩省钱买厨具可以看出,从她照顾父亲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
她阳光、开朗、活泼,阿绿最鲜明的形象就是这个了,总有说不完的话,总是有倾诉的欲望,大多时候都是积极的生活哲学,只是在很少的时候可以看到她一晃而过的失落,而显得渡边很沉默、很阴郁。
她任性,她的任性是因为她极度渴望一份完整的纯粹的爱(这里的爱,不仅仅是指爱情,还有其他,比如:适当地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