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村上春树,许多人并不陌生,日本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但是很多次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令人们吐槽不已,《挪威的森林》一书写于年,是他的第五部长篇小说,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轰动。
这本书打动我的,其实也不是里面的故事,而是他写作的手法,以及切合人心理的文笔,虽然有些压抑,但也不乏看完之后心情的复杂。
一本书讲的都是作者打电话时候的回忆,一首《挪威的森林》歌曲,勾起了少年时代懵懂时青葱岁月的记忆。
人,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互相理解。然而相互理解真的是可能吗,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寻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那么,何苦非努力不可呢?为什么就不能转变一下心态呢?既然怎么努力争取理解都枉费心机,那么不在努力就是。这样也可以活的蛮好嘛,换言之,与其勉强通过与人交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莫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死迟早会将我们俘获在手。但反言之,在死将我们复活之前,我们并未被死俘获……但无论我怎样认为,死都是深刻的事实,在这令人窒息般的悖反性当中,我重复着这种永不休止的圆周似的思考。在活的好端端的青春时代,居然凡是都以死来旋转不休。
唯有逝者永远十七。
萤火虫消失之后,那光的轨迹久久地印在我脑海中,那微弱签单的光点,仿佛迷失方向的魂灵,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往来彷徨。我几次朝夜幕中伸出手去,指尖毫无所触,那小小的光点总是同指尖保持一点触不可及的距离。
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为规范。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
一看那眼睛,便可知道他已不久人世。他身上几乎看不到生命力的跃动,有的不过是垂危生命的蛛丝马迹而已,就像一座破旧的房屋,一座搬出所有家具和拉门隔扇只等着拆毁的房屋。干裂的嘴唇四周,乱糟糟地生着杂草样的胡子,我不由纳闷,生命力枯竭到如此地步的人居然会生出这等繁茂的胡须。
我是平头百姓,格命发生也罢不发生也罢,平头百姓还不同样只能在窝窝囊囊的地方委屈偷生!何谓格命,无非换一下正fu名称,可那些人根本不懂这点,那些卖弄陈词滥调的家伙。
纵令听其自然,世事的长河也还是要流往其应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尽人力,该受伤害的人也无由幸免。所谓人生便是如此。
看笔记,我应该是在年的冬天读完了这本书,那时正值满洲里的冬天最冷的时候,虽然这本书讲的并非是什么悲剧故事,但是其压抑的写作手法仍令我心中有种说不出的不适感觉,这是一篇爱情小说,既不是甜蜜浪漫,也不是悲情男女,而是一种既有正常人思维,又有精神病人角色的长篇小说,也不说太多了,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既有卓越的文采,又有让人感叹的故事。既有对现实和人性的反映,又有年轻人的经历和成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