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曾说过
读书给人以快乐
给人以光彩
给人以才干
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
宜品一杯好茶
宜读一本好书
享受人间四月天的点滴美好
??
01
《逆商》
作者:保罗·史托兹
小F这是一个机遇与危机并重的时代。变化不断,挑战不止。面对莫测的未来,我们更需要拥有抗打击的能力,学会正确地识别和应对逆境,培养并提升个人复原力和韧性,而逆商(AQ)水平正是这一能力的体现。作者详尽地介绍了逆商的三大理论支柱,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出发,为我们全面展示了如何应对逆境、如何重塑生活,从而超越自我、掌控生活。
作者把登山的故事与面对逆境的人分为三类:放弃者、扎营者和攀登者。放弃者随遇而安、贪图安逸,喜欢逃避和放弃。扎营者也曾经努力,但在他们获得了一定的地位和成就后,他们便松懈下来,在原地安营扎寨。而攀登者们不光是为了暂时的头衔或者地位,他们将人生视为长跑,不急于一时的成就,永不停止探索可能,追求卓越。
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明白,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有困难和挫折,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生活的强者是在荆棘丛生后,依然能积极乐观的从容面对,保持豁达的心境,把苦难和挑战视为化了妆的祝福,用感恩和微笑面对人生每一个新的起点,我想这就是逆商,拥有逆商的人会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正确的方向。感恩遇见,认真学习,提升逆商,拥抱幸福。
02
《世间万物:与植物、星辰、动物的相遇》
作者:艾米·里奇
卷卷这是一本很神奇也很有趣的书。在物欲横流,万物都在飞速前进,无暇追根溯源的现代信息世界里,我们身边的事物几乎都化作了百科全书里的辞条。所有名为“自然”的东西都被某种现实的“形状”约束了,它们或是面目模糊地躺在冰冷的教科书里,或是被制作成标本供游客欣赏,或是被当作日常摆设存放在容器之中,或是伪装成早餐被囫囵吞下。但是在艾米·里奇的《世间万物》中,这些早已失掉形貌的事物获得了重生。
你大概很难想象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会随时晕倒的山羊,有泰然自若的毛毛虫,有无法忍受大喊大叫的海参…….这本书是一本梦幻且不失人情味的科普读物,这着实是难能可贵,我们如今对事物的认识,尤其缺少这样一种丰沛的感受力与想象力。这种情况到处都是,比如,现代地图也是平淡得令人失望:一系列精确的科学测量、经线、纬线、地域、边界,一连串读起来毫无新鲜感或者佶屈聱牙的地名。所有的事物都被框进一定的边界之中,所以我们只能依靠数学家、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告诉我们更多的真实。但“真实”之后呢?科学知识只能带我们走到这里。在冷冰冰的数据与事实之中,我想我们同样也需要具备想象力和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
03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作者:丹尼尔·凯斯
咸狮子本来看到后面查理选择独自面对,并试图抵抗提智手术后遗症时,真的切身体会到那种逐渐迷失自我的愤怒、不甘与无奈,但是看到最后一句:“还有,如果你有机会请放一些花在后院的阿尔吉侬坟上。”是真的情感爆发,不知道为什么心里堵得慌哭得不能自已,就那一瞬间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是《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因为阿尔吉侬就是查理,查理就是阿尔吉侬。
不得不承认这本一开始以心理学吸引我看下去的、中途觉得无聊、最后却给予我心灵上的极大震撼的书,是继《白夜行》之后第二本让我读完后久久不能释怀的作品。一开始,我很不解为什么是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因为阿尔吉侬这只小老鼠在书中被提及的次数屈指可数,对,阿尔吉侬是一只白色的小老鼠,是一只提智手术成功的实验体。阿尔吉侬术后变得非常聪明,学会了各种迷宫的解决方法,而且智商飙升,在没有食物奖励的情况下主动学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后期的一系列问题,暴躁易怒,情绪多变,记忆也衰退。其实这些跟后来查理所遇到的一样,就像他把阿尔吉侬的人生从新经历了一遍,从弱智到知识学习的最高峰再慢慢地遗忘,失去记忆再度变成更严重的弱智,不同地是查理是一个人,智商不高时,他把嘲笑他的人当成朋友,对每个人都那么真诚友善,每天都很开心。但他的心智通过尼姆教授的手术提高后,虽然获得了短暂的满足,但失去了朋友,看清了过往的记忆,对自身存在的意义产生了怀疑。他拒绝像阿尔吉侬一样被当成实验品,开始为自身存在寻找价值,最后加入尼姆教授的研究团队,以自身的经历揭示了提智计划所带来的后果。
其实,我对前中期的情节没什么太大的感触,只是进步报告17这一章给我很大的震撼,阿尔吉侬死后,查理把他带回家埋在后院,看到这里我对阿尔吉侬其实都没什么感觉,只是觉得它是一只聪明的老鼠,但是全书完结完后突然进入了查理的内心“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一个朋友,它是一只叫阿尔吉侬的老鼠”,身边都是人,但却只有我和你,这种人群中的孤独。
04
《围城》
作者:钱钟书
iz“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句话出自钱钟书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
在电视剧《围城》的片头,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写道:“《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还记得第一次读《围城》,那时候每次的语文课都会有好词好句摘抄这个环节,从图书馆借到《围城》一书,只是摘抄了里面一小段的文章,就让我觉得兴致盎然,于是放学迫不及待地回家去看却发现看不懂,或许是因为那时的自己生活得十分安逸又单一,理解不了书中善良而又懦弱的主人公方鸿渐在应对事业、感情、家庭这三方面的压力和无法取舍。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围城”并不是单纯的特指婚姻,我们的整个人生处处存在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比如事业上,《围城》里有一句最毒的话,是赵辛楣对方鸿渐说的:“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书中的方鸿渐实实在在的照出了现实中的我们,在该努力的时候没有好好努力,在该积蓄力量的时候,却选择了得过且过,不肯拼搏,不肯吃苦。
又比如生活上,我们从出生的那天起就一直在追逐自己理想的爱情,追到了理想的爱情,我们又想要理想的婚姻,漫无边际,可是真正追求到的又有多少。
婚姻是否是一座围城,人生是否是一座围城,这都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我们如何经营我们的婚姻,取决于我们如何经营我们的人生。
文章中方鸿渐的爱情是失败的,家庭也同样如此,传统守旧,琐事连连,心里犹如有块石头压着,总想如释重负的抛开一切。他试着去改变现状,但事与愿违,一系列的问题,恶性循环,却成为了婚姻破裂的导火线。故事情节映射出了现代社会,很多因为理念的不同,导致了矛盾的发生。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么的悲凉、孤独与无奈,冲进去的,逃出来的,都没有什么意义,这也是《围城》这本小说所表达的深层意思。钱老先生所表达的观点,让人思考与寻味,我们要回到现实世界,要忍受住所有的困难,内心的平衡和自我调解才是矛盾解决的润滑剂。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05
《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树
花若我始终认为《挪威的森林》并没有描写真正意义上的恋爱。它更倾向于是一本纯现实主义的小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在光怪陆离的世界里寻找着爱的少年人、生与死的意义……它们在“恋爱小说”的包装下精彩纷呈。
在这部小说中,很多出场的人物一个接一个死去。以此推动故事的发展,让人物有所成长。简言之,村上写死是被迫的,那是成长或活下去必须付出的一个代价。在前几页,书里有一句非常醒目的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我们终究要经历身边人的死亡,任何哲理都不可能治愈失去所爱之人造成的悲伤,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悲伤中挣脱出来,穿过无边的泥沼和阴暗的森林,开始与现实世界接轨,摸索新的人生。借用村上的话就是:“所谓成长恰恰是这么回事,就是人们同孤独抗争、受伤、失落、失去却又要活下去。”
村上春树把《挪威的森林》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献给那些已离开人世和留在人世的朋友们。那我恰逢清明之际,让春风把这份念想捎给那些永远离开我的人们。
人类本来不会飞翔
是读书给我们插上了翅膀
让我们伴着四月的徐徐清风
飞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吧!
本期编辑:医口公学生会
新媒体部
图片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