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兄弟,我决定留校继续读研,有空一定要来看我”
荷兰朋友贝特在邮件中就留了这么一段话,但我仍然能看出他难以言表的兴奋,因为这个北极大学虽然有全球最便宜大学的称号,却也是录取难度最高的大学之一,甚至学生们应对的风险也很高,高到开学第一课先学怎么用枪。
第一次自由行斯瓦尔巴群岛,因缘际会结识了挪威北极科考队的生物学专家瑟琳娜教授,受其邀请参加了一次东北地岛的科考活动,行程短暂到只有3天2夜,却加深了我对“天地之大、无奇不有”这句谚语的理解。
回到朗伊尔城已入夜,瑟琳娜教授让学生开车接我去“她家”做客,我才知道她不仅是挪威科考队的中坚力量,还是挪威北极大学的专职教授。所以,瑟琳娜教授在3公里外的北极大学也有“家”:一间大约25平米的小木屋。
之后几天跟着教授与一群大学生体验了几节北极大学的户外课程:冰川融化、北极生物、北极植被进化等等,与其说我学到了什么,不如说“门外汉跟行家聊天,一句废话不敢说”,那是我第一次跟着世界顶级科学家在地球最北区域活动,对北极的认知可谓是一再被刷新。
与此同时,我对北极大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这些学生到底图什么,来这么偏远生冷的北极圈内求学?
北极大学的真正名称是斯瓦尔巴大学,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首府朗伊尔城郊外的Nybyen城,也就是挪威语中“新城”的意思。但实际上,Nybyen的历史甚至比朗伊尔城还要久远,按照挪威国家博物馆的文件记载,年前的北欧渔民就已经在这里登陆过,随后陆续有渔船停靠躲避海盗或风浪,逐渐形成临时居住点。
二战结束后,美苏双方从冷战发展到太空等领域的全面竞赛,唯独在北极的较量还算冷静,因为中间涉及到挪威这个中立国。
为了绕开美国,苏联先后从挪威、瑞典等国手中高价购买斯瓦尔巴群岛煤矿,其中一座煤矿就位于新城附近,进而以开采运输的名义,以军事建筑的标准修建一系列码头、哨所、居民区等等设施。
挪威一开始并没有想那么多,直至苏联工程师挖空整座矿山、在海岸悬崖边留下几处通风口,被挪威渔民发现后才知道,原来苏联人是为了建立秘密军事基地,因而及时发布“永久禁止任何军事力量、武器及人员滞留斯瓦尔巴群岛”的规定。
此举令苏联进退两难,继续采煤肯定亏本,不采煤就没有留下来的理由,断断续续坚持到年后开始荒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皮拉米登镇,数百亿美元血本无归。
年,挪威准备设立专门研究北极生态、气候及环境的研究型大学,经过洽谈,俄罗斯同意将在斯瓦尔巴群岛除皮拉米登外的所有财产都捐给这所大学,位于新城附近的上百栋联排木屋经过修缮变成学生与教职人员的宿舍,曾经的煤矿大楼翻修成实验室等设施。
年,第一批人(含教职工作人员与学生)抵达朗伊尔城附近的新城,挪威本国人约有人,剩余的人来自北欧其他4国与德国、英国、俄罗斯。到了年时,光学生就有人,分别来自全球48个国家与地区,除此之外还有27名专职教授、43名教授助理和名客座讲师。
为了方便教师与学生的科研与生活,挪威联合北极科学基金会与部分私营业主,共同出资修建了一栋造价高达3.8亿挪威克朗(约3亿元)的综合教学楼。
从外面看,这栋教学楼并没有出奇之处,但随着瑟琳娜教授的讲解,我却愈加佩服挪威人对教育的重视:整栋大楼的木制结构占比达90%,除了特制的耐低温玻璃与灯光等电器外,剩下就是钢筋混凝土的承重部分。
为什么这么设计?因为斯瓦尔巴夏季平均气温也就3-4℃,冬季平均可达零下16℃,水泥钢筋建筑在寿命方面有优势,但舒适性却与木制建筑无法比拟。
瑟琳娜教授还告诉我,这栋教学楼是北极地区唯一一座经过3D气候模拟抗压的建筑,顶部斜面部分是最新研发的太阳能发电板,暴雪期间会随着压力增强自动加温融雪;墙体采用3层木板贴合的设计,可从容应对极具破坏力的北极风暴,内部除走廊部分需电力照明外,每个独立空间都有窗户采光,整体建筑采用的则是恒温式空调。
第二天有新入学的国际学生抵达学校,瑟琳娜教授临时让我协助学生办理入学手续,短暂交流后发现,这些学生中有来自荷兰、俄罗斯、芬兰等欧洲国家,也有日韩与澳新等非欧洲国家。
名义上,北极大学的官方语言是挪威语,但实际授课以及日常交流都通用英语,校长(兼安保主任)代表挪威*府及全体教职致欢迎辞,简单介绍斯瓦尔巴的气候、地理与环境后,话锋一转要求学生即刻移步去枪房学习怎么用枪。
面对我惊讶到嘴都合不拢的表情,瑟琳娜教授略带揶揄的调侃:你可别在这里捣乱,这些学生经过一节简单的枪械课程后,是可以合法持有自卫枪械的哦。
原来,斯瓦尔巴群岛历来就有持枪的传统,早期是为了应对北欧海盗,如今则用来抵御北极熊的攻击,当北极熊靠近人类50米距离、有明显攻击迹象时,持枪者可朝天鸣枪示警或击杀北极熊。当然,并不是每个学生外出都能申请拿到枪械,部分经常外出的工作人员会有专属的防御犬,瑟琳娜教授就有一头4岁的防御犬。
第一课先学怎么用枪,第二课则是体验性质的清理海域垃圾,按照北极大学校长的说法,只有亲眼目睹的人才知道,北极早已不是纯净的海域。
果不其然,利用北极水文特点制作的垃圾收集器,学生们只花了短短4个小时就收集到数百公斤各种垃圾,常见的是渔网浮标和尼龙绳,但最多的、也是最难以处理的,却是各式各样的塑料垃圾。随着一袋袋海洋垃圾被收集,带队的瑟琳娜教授见缝插针的说:这些塑料随着洋流的移动范围几乎是全球性质的,其自然降解过程虽然缓慢,却一点不落的全部被海洋生物吸收,最终再端到人类的餐桌上“享用”。
第一批生物系的学生还没完全适应,第二、第三批地质与物理系学生接踵而来,荷兰朋友贝特就混在其中,当他误以为我是收费员、把几张纸币和录取通知书递给我时,我还一头雾水的问他:为什么要给我钱?
经过贝特一番解释我才知道,北极大学一个学期的学费只要挪威克朗,换算人民币一年学费也就元左右,而与之同级的欧洲大学,对留学生收取的年费用动辄数万,这也是北极大学被誉为“全球最便宜大学”的原因。
虽说学费不多,但学生的生活费用却不低,以获得挪威奖学金的贝特为例,把保险、食宿以及通讯等费用相加再减去奖学金后,平均一天的支出在挪威克朗,换算人民币差不多在元/每天。
除此之外,因课程研究而使用附加设备(比如车辆、科考船、顶级实验室等等)时,也会被收取一定的费用,我知道的就有科考船两天一夜每人支付克朗、车辆每小时30克朗、实验室每小时克朗。
当然,对来自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学生来说,这个水平仍然属于很低的收费标准,贝特用了3年时间读完所有课程后,拒绝了父母为他安排好的工作,选择留在北极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同时也与一名比利时女生谈起了恋爱。
很多人认为,去冰天雪地又条件苛刻的北极大学读书,无非是为了体验北极生活,但实际却并非如此,以现有的北极科研力量来说,从业人员的缺口至少在人以上,这也是贝特选择留下读研的主要原因。
(纪实类旅游长文不易,希望能得到您的认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