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成都、武汉之外,主要城市的七人普数据都出炉了。各种排名已经很多,我就不再拉排名了。因为这排名只是历史进程中某一瞬间的定格画面,理解整个进程,远比观察一个画面重要的多。这个历史进程的原动力是什么,运动过程中的规律又是什么?这些都可以用城市引力定律及其支配的流动模型来解释和推演。(一)中国的城市格局,早已不适合用“线”来划分了。也不要以行*级别来划分。也不要以南方、北方来划分。也不要以东部、西部来划分。也不要以沿海、内陆来划分。这些都已不能准确描述中国的发展格局。它们只是某个阶段、不同时期的现象。真正的格局是:全国要素流向长江口和珠江口!至于为什么会流向两个三角,我在两篇《城市命运早已注定》中阐明了逻辑。核心就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贸易天赋”:它们既能通过江河连接内陆,又能通过海洋连接国外。在这样的天赋优势之下,全国要素零零星星地、却又不间断地流向两个三角。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流动模型:改开之前,全国各地都有人为安排的资源要素,农村也有人为安排的种地使命,不能随便流动。从改开的那一刻起,“人为安排”开始解体,要素各自寻求利益最大化。聚集才能提高生产率,于是他们便要聚集。向哪里聚集?一是就近聚集在大城市(通常是省会);二是去外贸更旺盛、外资更充沛的地方:上海和深圳。在这种聚集刚开始的时候,内陆省会和上海深圳都有可观的增长。在这种聚集完成一半的时候,省会就开始减速——因为省会的要素也会流向上海和深圳;在这种聚集完成一大半的时候,省会开始乏力,上海深圳则因为过满而开始溢出(其实溢出一直存在,只是强弱不同)。上海主要溢出到苏州、无锡、嘉兴,深圳主要溢出到东莞、广州、惠州、中山。在这种聚集接近完成的时候,内陆省会逐渐停滞,而上海和深圳的溢出范围则会扩得更大。这就是“聚集→堆积→溢出”流动模型。(二)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点:一、中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外流得更多原因是中部离两个三角更近,受两个三角的引力影响更大。西部要素虽然总体上也向两个三角流去,但“就近聚集”同样显著——这就是成都和西安的优势。我在《武汉不值得抄底》一文中曾说“成都偏安一隅”。不少读者希望对“偏安一隅”进行详细解释,现在专门讲一下。成都和西安因为太靠西——基本是国内适合人类居住的最靠西的大城市了,因此东部沿海的强引力半径够不着它,同时它们又因为自身的显著优势而具备了虹吸周边的能力,如此才得以偏安一隅。成都的优势比较全面,在自然条件和人文遗产方面都优于重庆。西安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国家科教资源的倾斜上。这才是成都和西安比其它内陆城市耀眼的内在原因。西安本次人口增量很大(去除西咸新区后十年增量约为万人),不少人归因于它的户籍新*。其实如果西安本身没有优势,新*也无能为力。二、中部空虚符合规律虽然本次郑州人口数据可观,十年间增加了万人。但这基于两点:一是整个河南的城市化率还很低,仍然处于就近聚集和流向沿海并存的阶段(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为55.43%,远远低于全国均值63.89%,这个阶段就近聚集效应仍然显著);二是数量可观不代表质量可观(参考《被掐尖的内陆城市》)。而合肥(典型的中部省会,根本不属于长三角),如果用引力定律来推演的话,它应当是很弱才对。因为它和长三角的距离很尴尬——只能受到虹吸而无法接受外溢,但今年的合肥房价和本次普查人口数据亮眼,让很多人感到困惑。这里有四点需要理解:1,合肥十年间增加万人,主要源于年合肥吞并巢湖市和庐江县——年这两个县市人口共计.5万——也就是说合肥实际增加只有30万人左右。2,和西安类似,合肥在科教资源上拥有国家的馈赠。3,合肥市府对产业的重视和投资,使它对冲了一部分被长三角虹吸的力度。4,尽管如此,仍然无法阻挡长期大势。三、弱势的配角南京和广州,虽然表面上看,它们也是两个三角的主要成员。但它们却必然要经历一个弱势阶段,原因跟合肥类似:在一定时期内,它们的要素会流向上海和深圳,却无法接到上海深圳溢出的资源(当然,它们的这一阶段要比合肥短,程度也比合肥弱)。南京十年间的人口增量为万,远远低于苏州的万。广州以比深圳大得多的面积,增量还比深圳少了多万。当深圳的溢出范围扩得很大的时候,广州才会重拾升势。但南京就难说了,因为它离上海太远,上海的溢出范围很难扩到那么大。理解了这个模型,你才会理解苏州、东莞为什么会强过内陆省会。也才会明白,未来嘉兴、中山还会继续超过一些省会。(三)城市引力定律,及其支配的流动模型,不只适用于中国。放眼来看,几乎所有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路径,都是向港口汇集的马太效应城市化。全球范围内,绝大部分一流城市是港口,其次是首都。纯港口城市如悉尼、墨尔本、纽约、旧金山、里约热内卢、香港、迪拜、温哥华。如果“港口”再兼职“首都”,那就更容易成为霸主了。例如伦敦,东京,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挪威奥斯陆,芬兰的赫尔辛基,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丹麦哥本哈根,葡萄牙里斯本,泰国曼谷等等,本身既是首都又是港口(或者说,他们刻意把首都定在了港口),都毫无疑问地成为本国第一大都市、甚至全球超一流城市。整个欧洲,尽管地缘格局和地理条件比中国复杂,尽管其经济比中国更倚重“内循环”,总体上依然是“靠近大西洋的地区更发达”。而中国的积累,基本全靠外贸和外资输入,因此我们对港口的依赖度更深。中国港口天赋最好的地方,无疑是同时连接内陆和海外的“长江口”与“珠江口”。(四)中国经济格局的大趋势,就是生产要素(人口和资金)向两个三角汇集。本次普查继续验证着这一趋势。除了人口之外,资金的流动方向也基本和人口相符。前段时间我写文《注意,这些城市出现了“赤字”》分析全国资金流向,结果表明:内陆城市普遍是资金净流出。而净增加最多的城市,除了北京之外都集中在两个三角。显然,长三角+珠三角+北京,是为当今中国的三个增长极(或许还可以加一个弱弱的第四极成都)。人口流向和资金流向相结合,基本已经勾勒出,中国城市格局的全景画面。(钟天,年5月25日)
相关文章:
注意,这些城市出现了赤字
被掐尖的内陆城市
GDP都是浮云,城市命运早已注定城市引力定律
武汉不值得抄底
想要更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