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挪威的峡湾听雨
水是时间的模样,雨则是永恒的时间。在听雨的时刻,时间隐去。我独自站在昏暗的房间里,那扇落雨的窗户就是通向昔日旅途的门。在这世界的某个角落,昔日的旅行永恒存在。那重重似画的相遇一旦发生就被永恒地储存在雨中——雨让我尤其想念一处地方,这么多年来它已经在记忆里沉淀成了一个意象,如同嫩叶被烘酵成老茶,而现在,在这威尼斯水巷临窗听雨的我面前,它摇身展叶,化作一阵阵香气,从我掌心的玻璃杯中徐徐升起。
卑尔根奏鸣曲
那是多天前的清晨。我从卑尔根市西边的小旅馆退房出来,门前的山路被细雨洗净。高大的松树下并排着彩色的房子,海港旁站着一排排海鸥,市*厅广场上只有两三行人。
在卑尔根的那些天是诗性也是反思性的。那时我刚从冰岛回来不久,又从斯德哥尔摩跑出来,为的是在秋分之前追赶白昼的尾巴。航班在黎明降落,在飞机上我写了《冰岛农民》。一出机场就是雨水,轻轨干干净净,驶过茫茫针叶林,时见一二木屋。穿过这样大片无忧无虑的林地,毫无征兆的车窗上一下子出现了市中心的港湾。
卑尔根是个由山包森林怀抱的木屋环绕港口而成的小城。广场上很多现代雕像,松林下大片苔藓有一半都变成金黄,户户人家的花园干净可爱,柏油路上小孩子画的跳房子的格子颜色还鲜明,没有被雨水冲去。我填饱肚子,信步四处逛。
那立交桥南边进一个石门就是卑尔根大学,其博物馆有丰厚的考古、人类学藏品,展出的木乃伊就有三具。挪威人赶上了那阵殖民考古狂潮,这些展品大多正是当年教授运回来的战利品。博物学的传统兴于林奈,就繁盛在这北欧,于是搜集各种部落仪式生活用品、坟墓里挖出来的珍宝或墙皮,像花园里的植物标本一样囤积分类展示它们,这种北欧人百十年前就形成了的风尚正是资本积累的一种花样玩法或一个平行喻像。乃至威尼斯人则四五百年前就熟稔于搬运世界的美物来装饰自家客厅,巴黎人则有一半的优雅是靠东方靠埃及和非洲装点的;而世界大战后由美国人重新发展为制作贩卖各种旅行纪念品充斥一室的商业资本童话则已是穷途末流,不值一哂。
也许是面对这些展品我思绪万千,也许是因为窗外总时不时飘几阵冷雨让人却步,我一钻进这些店铺、展厅就不想出来。一边满意地欣赏,一边惆怅地回望,多么希望故乡的人们也可以多一些这样的快乐:用心地设计物件、经营生活的方式与生活的空间,用得体的客厅欢迎朋友,告别千篇一律、困于屏幕的干涸心灵,能用一颗求真知的心放眼世界,考究和收藏全世界的美。生活的真正富足在于发扬的个性与审美、独立的人格与包容的胸襟。无论世界曾经待我们如何,定不能失去对这种富足的知觉和希望,更不要在泡沫中沉沦。这应当是我们勤劳的目标和理由。
北欧尤其挪威的自然资源是他处难以企及的。但美就像天上的雨水,或多或少,它一视同仁,它落在城市也落在山岗,落在街道也落在田野。有人的地方就应该有那人的审美,不然他以何生活?他感受到的美越多,他的生活也就越美满从容,他也因此可以更好地勤劳——不是徒劳也不是互相残杀的疲惫,他勤劳的双手全部为了营造诗意的栖居。
有关“诗意栖居”,山河大地可以告诉我的比城市更多。现在,我要往北方的峡湾去,去看当地朋友口中“真正的挪威”。挪威,它的字面意思正是“通向北方的路”。
开往松恩的列车
列车往北方,也就是乔斯特达冰川所在的方向驶去。这条铁路线将横穿挪威中部腹地,途经长公里、最深处达米(两个世界之最)的松恩峡湾,最终抵达西边的奥斯陆。在这条山形路线的顶部,分离出一条路线脱离了主路单独北上,它的模样是许多条穿山隧道和挂壁铁路。
我已经记不得自己为何选择了这条路线,大概是在查火车班次信息的时候,看到这松恩峡湾和铁路的交点,正好有这样一班车,而地图上标着那个峡湾之间的车站:Fl?m,a上戴帽子的北欧字符神气活现。Fl?m是铁路的尽头,我将在这里下车,继续徒步沿着松恩峡湾往北方走。
坐我对面的旅客是一对聋哑夫妻。他们俩满脸都是笑容,欢快地互相比划着激动的心情,我们不时对视,一同流淌在笑容里。
沿途的风景超出任何语言,超出任何过往——那时我只上过三面阿尔卑斯、还未到过横断山和天山,那时我只在画上见过三峡和富春江,那时我心中的桂林已经去了很远。如果抽离开这些彩漆的木屋,峡湾的风景分明就是我从小谙熟的山水画卷,从峡江放舟到水村湖树、从万壑松风到溪山行旅。
这抽象的渺远的山居的梦一下子到了眼前。挪威人实现了这一切。我满心嫉妒。
当然,我们一定也会有的,这需要几代人的建设。能在这样的地方修铁路,简直是在秀家底儿和工业水平的肌肉。是石油也是旅游养活了地方财*。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让这个国家陷入像俄罗斯、利比亚那样行*腐败的诅咒,是件值得反思的事情。而这铁路毕竟还是为旅游业服务的。大多数到此的旅客,如那中国台湾旅行团,都是当日往返。这样的旅行,实在是一种浪费,这样的行为展示出的只是心灵的贫穷。正如有些学生一路奔着名校去,实际上一辈子走不出小镇做题家的鄙薄。正如有些人来了威尼斯却只能看到旅行攻略上的照片。
比旅行更本质的是行走,体会自己呼吸的行走,在一呼一吸里,让精神接通周遭的天地神灵。回归步行,这是我喜欢在山水间远足的原因,也是我喜欢威尼斯的原因——在威尼斯,除了穿巷过桥,更多的是双脚站在船上摇晃,正如Brodsky在《水痕》中所写,此刻才意识到双脚成了第一感官。荡漾的双脚是步履的极致,在船上,我感觉自己和水波合为一体。我自己成了雨。
在木屋里写作
终于,我下了车,开始步行。一路有溪水作伴,那溪水清澈如晶体,欢快地把自己抛掷在石头上。我冒雨走到旅舍。
当晚我住的旅舍,由一片苹果树林里的松木房子组成,背靠高大的山崖,门前就是溪水流向峡湾的海。山崖上挂着白练,那瀑声潇洒淋漓,彻夜震耳,却不觉得喧闹。躺在床上听瀑而眠,正是枕中云气千峰近;沉沉睡去时,满心是开窗放入大江来的解脱欢喜。
清晨,打开窗户,木屋里的暖气夺窗而出,草坪上全是露水。下了一夜的雨暂时停了,地上掉了很多果子。拾起来看,都很干净,咬一口,肉软如雪,极甜,果然是熟透了才掉的。于是我捡了很多苹果,在小木屋的窗台上摆了一排。
Fl?m只是几条路,除了专门应付游客的,剩下的日用品店屈指可数。像人们描述的美洲或澳洲,当地人都开车出门。小镇正对着的小峡湾叫纳柔依(音译),中午没下雨的时候,有几个年轻人在浅水处玩皮划艇,我在水边看了好一会儿。那水就从身后山上的瀑布流下来,到眼前时绿得像碧。
我在镇上寄了明信片给北京和新西兰。在超市买了一块鳕鱼,在海水边捞了一些海带,又捡了一些路边刚吹落的秋海棠花,我满载而归。
Fl?m一连下了几天雨,好像只有晚上停一会儿,云层散开的地方露出点点星光,山上的瀑布响得更欢了。除了烹饪,我就坐在雨窗前,掏出本子来,在灯下写东西。
写作是人从生死疲劳中跳脱出来的尝试。除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还有第四个维度:欣赏、听雨、写作。把无穷的心寄寓于一段文字,在书写或阅读里一次次重生。伊利亚特便是一个英雄能够得到的全部永恒。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信誓旦旦(“Solongasmencanbreathe,oreyescansee,/Solonglivesthis,andthisgiveslifetothee”)。马尔克斯活着为了讲述。艾柯咏叹的玫瑰的名字,帕慕克把它比作细密画。辛波斯卡称之为“人类之手的复仇”的,正是杜甫的“文章千古事”,也正是王羲之铿锵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其他的技术手段只是延伸。对于痴迷于叙述的人来说,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种种体验的过程——觉醒到体验层次的不同,从而苦心孤诣,走向更丰富且深邃的世界,而不至于沦陷于塑料感官,已是莫大的幸运——叙述的魅力更在于想象啊,写作是其最简洁自由的载体。
就像我此刻坐的房间,我要如何才能对得起和它的相遇呢?我要去写。它平淡无奇,但我爱它的所有气息。它被雨水包裹,它安在峡湾的一隅,它那么孤独,它是天地的杰作。我从未设想过它,而我对它期待已久。这样的房间,这样的生活缓缓地划过你的心弦,好像是在看一部镜头悠悠的电影。可电影又怎么能和真实相比呢。我把窗子打开,任凭几滴调皮的雨水跳到桌面上来。桌面上很干净,只有本子和笔。我的头脑中响着交响乐,响着广陵散,金属笔头在纸面上挲过,摇曳如窗外的果树。那雨帘中半山流动的白云是我的全部心思。那云那山象征着一种古典的爱情,这情爱可投之于人也可投之于笔。悠悠卷舒我想你我追你,千年万年巍峨峥嵘我等你。-END-
文字
武子
摄影
武子
编辑
王一丁
责编
周锦童温宁宁芦晓苇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成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