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年所著的一部长篇爱情小说。
故事讲述主角纠缠在情绪不稳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开朗活泼的小林绿子之间,展开了自我成长的旅程。
小说以一个个片断相连接,但并不使人觉得杂乱无章。许许多多日常生活的片断一一在眼前掠过,唤起熟悉、亲切的气氛,让人产生心领神会的共鸣。气氛存在于片断中,或夹杂在片断与片断的留白里。文字清丽雅致,笔触自然流畅,片断的接续并不妨碍流畅,反而更添加弹性,产生电影画面的效果。小说中的人物都带着“都市化”的标识。人物的背景十分简单,没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主人公喜爱的爵士乐曲不断出现,总是直接引用某个作家笔下的话语来表达情绪,使得人物平面化、符号化。当渡边和直子一同在街头漫无目的地行走,在熙熙攘攘的陌生人群中茫然不知所措,成长的创痛隐隐浮现,身旁汹涌而过的车流和喧闹的市声带着城市的气息,周遭全然陌生的人群构成了空旷又拥挤的环境,都市人焦灼、空虚的内心世界,迷乱、脆弱的生存状态,在作者举重若轻的叙述背后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书中出现了很多次的生生死死,而这也许正是让我感到无比压抑的原因吧。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人一生会死三次:第一次是他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此时的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去世了。第二次是他的葬礼举行的时候,人们缅怀他的过去,为他歌功颂德,此时的他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去世了第三次是还对他保留有记忆的最后一个人离去的时候,此时的他什么也不存在了!人们常常说,一个人为这个社会留下的最具价值的财宣并并不是金钱,而是其高尚的品格以及为社会作出的贡献。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我从这句话中读到了一种价值追求,活着并努力奋斗,是为了当死亡来临之时,你能够为这个世界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以此不妄此生!
可以说,《挪威的森林》既是死者的安魂曲,又是青春的墓志铭。同时死又给生者留下只有通过死才能够学到和体会的东西。
所谓成长,最终不过是学会如何内心和谐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在活着,我们必须考虑的事只能是如何活下去。”答案是简单的,但是有很多人甚至把生命丢在了这道门槛上。没有人能够帮助一个人的成长,成长是各自的朝圣路,每个人有每个人无法逃避的挑战。
人们都曾经生活在过去和自我编织的壳中,当我们成长时,便感到痛苦,我们要像蝉蜕皮一样,把过去的、内心的种种恐惧和栅栏丢掉,不会任性,不会自闭,不惧怕去爱,不害怕被爱,感觉到别人的心,感觉到自己的心,不再使别人痛苦,不再使自己痛苦。成长是痛的,我们总是害怕丢失过去,丢失曾经把我们和世界隔开的壳,它曾保护过我们,但现在只有限制我们。拒绝成长的疼痛、拒绝丢掉旧壳的人,即使不是以死逃离世间,仍会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心灵的不幸。直子失去了木月便不知如何生存,永泽紧抓着孤独而不惜令自己内心饥渴;与之相对,绿子结束了对做个小女孩的渴望,同时便放弃了对渡边耍赖任性的特权;渡边逐渐认识到自己应该如何接受绿子的感情,也终于因自己过去的冷漠和残酷感到了内疚与心痛。在精神的阶梯上,他们付出了代价并且迈过了这一级。
迷失的感觉不是刺痛,而是当严寒至极时遍布全身的麻木烧灼感,是在无人的森林里突然发现看不见自己了的惊恐与接收。那些孱弱的、空虚的、寂寞的灵魂,原来不仅会死在妥协里,也同样会死在无谓的极端抗争中。所以以木月之死开头,直子之死结尾,此种怪诞的美学实则在提醒人们:冷的时候,就让生活拥挤一点,同时不忘了停下来眺望和停下来呼吸。
少年时我们追求激情,成熟后却迷恋平庸,在我们寻找、伤害、背离之后,还能一如既往的相信爱情,这是一种勇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都说20岁是最好的年华。青葱岁月里的惊涛骇浪,也带着一丝甜蜜的忧伤。我们试图说清所有的来龙去脉,却终于在一番挣扎之后发现,当一切都过于清晰、详尽,反而不知从何说起。幸好有村上春树,有Beatles,有《挪威的森林》。那些平缓舒雅的文字背后,涌动着年轻时代特有的伤感和激情,说出我们一直想说出的话,那些纯真年代的一-爱的物语关于青春的记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然而那些岁月里的感伤、沉醉却是如此相同,在生命中深深的留下烙印。
图文编辑:于钰
图文审核:张琳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