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伊尔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北极光下的幽灵二战北极地区的气象谍战
TUhjnbcbe - 2021/8/3 13:26:00
北京重点荨麻疹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10414/8846498.html
“北极光下的幽灵”是著名军事文学作家宋宜昌老师一部二战军史小说的名字,这是一部描写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的反间谍活动的长篇小说。丹麦反法西斯战士、格陵兰东岸司令官克鲁克斯、勇敢的丹麦人安德森等,奉命在广漠酷寒的北极冰原上长年搜索,他们历尽艰辛险,终于发现了德军秘密的间谍气象站,与之进行了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最后在盟军空军的支援下,一举除掉了这颗毒瘤。今天的这篇文章,就是为大家介绍一下小说背后的真实历史故事。气象信息对于战争决策至关重要。在描写诺曼底登陆行动的各类影视和文学作品中,军迷朋友们一定对其中登陆大军等待合适气象条件的情节耳熟能详,这也是诠释气象对于作战重要性的一个最佳战例。《北极光下的幽灵》一书讲述的,其实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北极地区的气象战,盟军与纳粹德军围绕对气象情报的控制,进行了激烈的较量。从新地岛到格陵兰的这片北极地区,是北半球气候的最大冷源,对赤道以北的西半球气候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几乎所有席卷北美大陆和欧洲的冷气旋都从这里产生。更直观地说,格陵兰的天气就是两天以后西欧和北大西洋的天气;斯匹茨卑尔根群岛的天气就是三天后欧洲大陆的天气。因此,谁控制了这片地区,谁就控制了世界上最可靠的气象信息来源。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战争的需要,各国都互相封锁气象电报,使得中立国挪威深受其害。因为渔业和捕鲸业在挪威国民经济中占首位,而海上作业又特别需要天气预报。封锁气象情报使挪威渔业几乎走上绝路。挪威地图。在挪威气象学家威廉·皮耶克尼斯(VilhelmBjerknes)的建议下,挪威王国利用其庞大的渔船队建立了海上气象观测网,以取得天气报告。这个观测网不仅满足了天气预报的需要,而且因为它特别稠密,还导致了气象科学上的许多重要发现,使天气预报水平提高了一大步。年代,挪威还在偏远荒僻、气候恶劣的斯匹茨卑尔根岛(Spitsbergen)、扬马延岛(JanMayen)和熊岛(Bjornoya)设立了气象观测站。这三个岛在上面的地图里都可以看到,其中斯匹茨卑尔根岛是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Svalbard)中最大的岛屿,距离北极和挪威大约都是公里。年2月9日,英、美、法、意、日等18个国家在巴黎签订《斯匹茨卑尔根条约》,也称为《斯瓦尔巴德条约》。年,中、苏、德等33个国家也参加了该条约。该条约使整个斯瓦尔巴德群岛成为北极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非军事区。条约承认挪威“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权”,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的目的所利用”。条约还规定,各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主进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围内从事正当的生产和商业活动。今天的中国人有权自由进出斯瓦尔巴德群岛地区。所以,目前中国人去国外旅行,只有两个地方不需要签证,一个是南极,另一个就是斯瓦尔巴德群岛。如果要经挪威进行中转,需获得挪威签证,但在斯瓦尔巴德群岛停留的时间不计入挪威签的有效期限。也就是说,在斯瓦尔巴德群岛想待多长时间就待多长时间。斯瓦尔巴德群岛地图,左下角的小图是熊岛。斯匹茨卑尔根岛地图年的条约吸引了许多国家的人来从事矿业和渔业。到了年的时候,斯匹茨卑尔根岛上大约有居民人,多为挪威人和俄国人,大部分居住在受洋流影响而夏季不结冰的西海岸伊斯峡湾(Isfjorden)一带,主要集中在巴伦支堡(Barentsburg)的苏联煤矿和朗伊尔城(Longyearbyen)的挪威煤矿。平时挖出来的煤先堆积起来,夏天运走,截至年共产煤约50.8万吨,基本上由苏联和挪威平分了。伊斯峡湾是斯瓦尔巴德群岛第二大峡湾,群岛最大的定居点基本上都建在该峡湾周围。从南岸俯瞰美丽的伊斯峡湾降临谷(Adventdalen)位于朗伊尔城以东,是一条长达30公里的山谷,与其连接的海湾被称为“降临湾”夏季的降临湾。右侧海湾尽头再深入进去就是降临谷。左侧出去就是更加宽阔的伊斯峡湾年,斯匹茨卑尔根岛首府朗伊尔城港口,位于降临谷的尽头朗伊尔城附近被废弃的运煤设施现如今的朗伊尔城风光年7月时候的巴伦支堡俄罗斯煤矿定居点及运煤设施二战爆发后,年4月德国占领挪威,德国人控制了斯匹茨卑尔根岛的油田和气象站。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英国皇家海军本来打算将该岛作为往苏联运送补给的基地,7月27日巡洋舰“尼日利亚号”、“奥罗拉号”率领两艘驱逐舰前往岛的西海岸勘查,但发现气候条件恶劣,而且两次欲靠近海岸均被挪威起飞的德国空军侦察机发现,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年8月,苏联*府与挪威流亡*府达成协议,于8月25日至9月3日实施了“护腕行动”(OperationGauntlet),派出英国、加拿大和自由挪威军队在斯匹茨卑尔根岛登陆,将岛上苏联和挪威两国的煤矿以及运输、港口设施全部摧毁,将岛上的两国居民全部撤退,防止被德军利用,同时也摧毁了德国的无线电站,让他们收不到气象报告。年8月25日至9月3日的“护腕行动”期间,斯匹茨卑尔根岛上的德国无线电站被加拿大皇家工兵部队炸毁。一直到最后一刻,它都在向挪威的德军基地发送气象信息。“护腕行动”期间,斯匹茨卑尔根岛朗伊尔城煤矿的挪威居民正准备撤离“护腕行动”期间,加拿大皇家工兵部队第3连的官兵正在将斯匹茨卑尔根岛上堆积的煤和设施烧掉,免得被德国人利用“护腕行动”期间,英军将运不走的采矿炸药丢入海中“护腕行动”期间,英军撤退后燃烧中的巴伦支堡“护腕行动”结束后,英国人预计德国人将占领斯瓦尔巴德群岛作为攻击北极航线的基地,但德国人对气象数据更感兴趣。截至年8月,盟军已经摧毁了德国人设在格陵兰岛、扬马延岛和熊岛上的气象观测站,“护腕行动”结束后来自斯匹茨卑尔根岛上的民用气象预报也被切断了。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极地探险家、飞行员埃里希·艾蒂安(ErichW.Etienne)博士回到挪威后建议在斯瓦尔巴德群岛上建立气象站,以减轻德国空军气象部队(Wettererkundungsstaffeln,简称Wekusta)第5中队在极地恶劣环境进行长时间飞行的负担,获得批准,由其负责领导实施“班所行动”(OperationBans?)。“Bans?”一词来自挪威语的第5中队驻地巴纳克(Banak)与斯匹茨卑尔根岛(Spitsbergen?ya)首字母的组合,也就是气象站一旦建成之后的气象情报接收端和发出端。年9月25日开始,德国空军的He-、Ju-88和Ju-52飞机将人员、装备和补给陆续空运到具备着陆条件的降临谷。10月8日,艾蒂安率领一个四人气象小组和十名劳工,乘坐Ju-52运输机在距朗伊尔城4公里处着陆,搭建了房舍,后续又运来了更多设备和劳工,至11月9日,气象站完工并开始运作。年7月23日,艾蒂安乘坐一架Ju-88D-1飞机对朗伊尔城进行飞行侦察时,被降临湾东岸Moskushamn矿区定居点的高射炮击落身亡。

年5月18日,降落在斯匹茨卑尔根岛降临湾冰面上的一架德国空军第5气象中队的He-H-6,无人负伤,这架飞机估计是为附近的气象站运送补给的,气象站工作人员从前一年的10月份开始,已经长达半年没见到过外人了。“Wettererkundungsstaffeln”是德国空军专门用于气象侦察的中队级别的飞行单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很难获得国际天气数据,为此德军创建了一个由气象站、气象船和气象飞机组成的全球气象网络。气象飞机中队通常直接隶属于德国空军司令部,先后组建了11个中队,每个中队配备3到12架不等的双引擎飞机。有许多气象学家被征入中队收集天气数据,其中多人丧生。第5气象中队组建于年5月,至年11月解散,主要以挪威特隆赫姆V?rnes村和巴纳克(Banak)的德军机场为基地,负责收集北极地区的气象情报。他们的飞行条件非常恶劣,经常发生事故。

一架德国空军第5气象中队的Ju-88正准备从挪威北部芬马克郡巴纳克半岛的基地起飞德国空军第5气象中队的标识是一只长了翅膀的青蛙,寓意非常清楚。古人就是通过听青蛙叫声来预测天气的。年夏季的欧洲天气预报,其中特别标明了8月1日挪威巴纳克的最高温度为32.8摄氏度,这是历史上的夏季最高气温。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巴纳克接近陆地的最北端。年4月23日,德国空军装备总监艾尔哈德·米尔希视察挪威挪威特隆赫姆V?rnes村的空军基地。现为挪威特隆赫姆国际机场。年7月15日,德国空军第5气象中队的一架Ju-88D-1在扬马延岛坠毁,机组人员全部丧生。飞机残骸至今还在岛上。年7月23日,德国空军第5气象中队的一架Ju-88D-1飞机对朗伊尔城进行飞行侦察时,被降临湾东岸Moskushamn矿区定居点的高射炮击落,无人生还。指挥“班所行动”(OperationBans?)的德国气象学家埃里希?艾蒂安博士就在这架飞机上。设置在巴伦支堡附近Gr?nfjord峡湾的自由挪威军队高射炮阵地年,德国气象学家、极地探险家、鹰隼学家汉斯-罗伯特?诺斯佩尔(Hans-RobertKnoespel)放弃了在布雷斯劳大学进行的北极生物学研究,志愿加入海军气象工作,在德国海军的戈尔德霍赫(Goldh?he)极地研究所培训海军气象部队。年10月29日,德国海军将诺斯佩尔和五名气象队员运送到斯匹茨卑尔根岛西北部的利利厄克峡湾(Lillieh??kfjorden)附近上岸,建立了代号“按钮”(Knospe)的气象站。年他又率队在利菲尔德峡湾(Liefdefjord)登陆,建立了代号“十字军”(Kreuzritter)的气象站。年6月下旬,德国U-潜艇准备来接诺斯佩尔和气象队员撤离;6月30日,为了避免布置在气象站附近海岸上的诱杀装置危及到潜艇船员,诺斯佩尔前往拆除,自己反而被炸死,当天被埋葬在气象站内,其他人员随潜艇撤离。年在格陵兰岛探险时候的德国气象学家诺斯佩尔与一只极地猎鹰时候的德国海军戈尔德霍赫极地研究所,后来到北极从事气象情报工作的德军官兵,大部分都是在这里接受培训的。这里地处原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与波兰交界的山区,年苏台德区并入德国后归属海军使用。诺斯佩尔至年在这里担任培训主管。二战期间德军在斯瓦尔巴德群岛设置的气象站位置图德军“十字军”气象站及观测点所在位置图年前后,德军“十字军”气象站的工作人员正在收集气象情报,地点在斯匹茨卑尔根岛西北部的利菲尔德峡湾峡湾附近。诺斯佩尔很可能就在其中。斯匹茨卑尔根岛S?rdalsbukta峡湾,原德军“十字军”气象站所在地的诺斯佩尔坟墓原德军“十字军”气象站旧址建在斯瓦尔巴德群岛东北地岛(Nordaustlandet)Rijpfjorden峡湾附近的德军豪德根(Haudegen)气象站遗迹。斯匹茨卑尔根岛西北部的Signehamna海湾,原德军代号“坚果树”(Nussbaum)的气象站旧址,前两张是冬季站的,后一张是夏季站的。从前面的一组照片可见当年气象站工作条件之艰苦。可以想象,在终年累月不见阳光的苍茫极夜中,偶尔梦幻一般的北极光在夜空中闪亮、扭曲、变幻,这里的工作人员可真是像“北极光下的幽灵”。年初,挪威人考虑到斯匹茨卑尔根岛上的煤矿对于战后非常重要,防止被德军占领,同时也为了驱逐岛上的德国气象队,向英国海军部建议重新夺回这个先前被放弃的岛屿。挪威流亡*府决定选派曾经在斯瓦尔巴德群岛上生活过的挪威当地人回去执行任务,因为他们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年4月30日至5月14日,盟军实施了“弗里塔姆行动”(OperationFritham)。4月30日,埃纳?斯维尔德鲁普(EinarSverdrup)少校率领一支82人组成的自由挪威部队从苏格兰出发,搭乘“护腕行动”中缴获的捕海豹船“塞利斯号”(MSSelis)和破冰船“熊号”(SSIsbj?rn)重返斯匹茨卑尔根岛,5月13日抵达巴伦支堡附近的Gr?nfjorden峡湾,准备破冰实施登陆;5月14日,四架德国FW-“秃鹰”远程侦察轰炸机前来空袭,两艘船均被炸沉,包括斯维尔德鲁普少校在内的13人丧命,另有9人受伤,不久后又有2人因伤重而死去,其余60人没有受伤,但大部分物资均随船沉没。5月26日,盟军的“卡特琳娜”水上飞机飞往斯匹茨卑尔根岛,与此前登陆的自由挪威部队取得联系,同时还击毁了一架停在地面上的德国Ju-88轰炸机。随后盟军派出更多飞机运送补给,营救受伤人员,并空袭了德国气象站。埃纳?斯维尔德鲁普,挪威矿业工程师、商人,原本是挪威斯匹茨卑尔根煤矿公司总经理,在盟军重新占领斯匹茨卑尔根岛的“弗里塔姆行动”中担任指挥官,年5月14日遭德国空军轰炸而牺牲。炸沉“塞利斯号”和“熊号”的德国空军FW-“秃鹰”远程侦察轰炸机斯匹茨卑尔根岛西南的波塞恩角(KappBorthen),德国空军Ju-88轰炸机的残骸“弗里塔姆行动”后不久,年6月30日至9月17日,盟军又实施了“齿轮箱行动”(OperationGearbox),“曼彻斯特号”和“日蚀号”驱逐舰又运送了57名挪威人和吨物资上岛;9月17日后又实施了“第二次齿轮箱行动”(OperationGearboxII);9月22日,一架“卡特琳娜”运来了新的无线电设备。到了秋天,盟军在斯瓦尔巴德群岛的据点已经巩固,海军将斯匹茨卑尔根岛作为临时基地,为北极航线的护航队加油。11月美国的“塔斯卡卢萨号”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送来了更多的自由挪威军队,到了年夏天,盟军已经控制了斯瓦尔巴德群岛,德军的气象站基本被全部摧毁,人员大多被俘。德国海军于年9月6日至9日实施了“西西里行动”(OperationZitronella),9月8日“提尔皮茨号”和“沙恩霍斯特号”2艘战列舰以及9艘驱逐舰对伊斯峡湾的定居点进行了炮击,一支登陆部队下船摧毁了岛上的设施,随后安全撤离。但没过多久,10月19日美国的“塔斯卡卢萨号”巡洋舰又抵达了巴伦支堡,对挪威守军进行了补给和增援。德国海军的这次突袭对盟军占领群岛并未造成多大影响,为了证明德国海军还有点儿用的*治意义更多一些。不过,在这次突袭行动的掩护下,德国空军又在斯瓦尔巴德群岛东南部的希望岛(Hopen)上建立了一个气象站,足见气象情报对于德军是多么不可或缺。这个气象站与世隔绝地运作到二战结束,直到年9月气象队员才向一艘挪威渔船的船长投降。希望岛地图年9月,德军在“西西里行动”掩护下建立在希望岛上的气象站,位于岛的东岸,战后被挪威接管,一直运作到现在,驻有四名工作人员。年10月22日,德国海军U型潜艇安装在加拿大拉布拉多地区赫顿半岛(HuttonPeninsula)上代号“Kurt”的自动气象站,战后被遗忘了,直到年才被一位地貌学家发现。安装这个气象站是二战期间德军在北美大陆陆地上进行的唯一一次军事行动。年10月22日,德国海军U-潜艇停泊在加拿大拉布拉多地区的马丁湾(MartinBay),可以看到水手们正在甲板上放下橡皮艇,准备上岸安装“Kurt”自动气象站。现存加拿大战争博物馆的“Kurt”自动气象站。“Kurt”是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的一款自动气象站(Wetter-Funkger?tLand),简称“WFL”,一共制造了26台,依靠电池组最多可以工作6个月。但是这台代号“Kurt”的WFL-26却只工作了一个月便接受不到信号了,估计是无线电故障。“WFL”先后被部署在北极及其周边的格陵兰岛、熊岛、斯匹茨卑尔根岛、苏联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FranzJosefLand)、巴伦支海以及加拿大拉布拉多地区,为二战时期德军的气象预报发挥了重要作用。------------END----------

☆喜马拉雅-“有声集结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极光下的幽灵二战北极地区的气象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