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距离期末考试结束后的那场雪已经有好几天。宿舍里的妹子才从《匹诺曹》里回归现实准备开始收拾去日本游学的行李,吃最后一顿鸡腿饭的想法被我的懒惰扔在脑后,和另一个妹子点了一桶全家桶可是却没有小白房吃得饱。刷起了微博,听说周杰伦真的要结婚了。
记得小学的时候,同龄人都在喜欢周杰伦和林俊杰。而对于他们俩,我选择了喜欢后者,最初的理由真的很简单,就是我们这群人的“老大”喜欢他,自然而然我们也应该要喜欢他。听过一遍又一遍的《编号》,旋律烂熟于心的《被风吹过的夏天》,甚至于更早的《美人鱼》早已成为进K必唱歌曲。偶尔也会跟风听听周杰伦的《星晴》,或者王心凌的《睫毛弯弯》。话说回来,小时候崇拜一个人,他取什么网名,自己就会取什么网名;他喜欢哪个明星,自己就会跟着喜欢,这样的日子太美好。就像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心中三年级的前辈永远比自己成熟许多一样,老大在我心中永远是老大。总有一些人不可替代,无法超越,即便某个时间点你在事实上已经超过了他。
前些天“大刘”刘慈欣来北大了。他仿佛成了中国科幻的象征。中国科幻小说看得不多,《科幻世界》买过几年,遗憾没有喜欢上刘慈欣,却喜欢赵海虹。本来想在平台里推她的代表作,碍于字数还是算了。她的软科幻给我一种很温暖的感觉,她的早期作品总是充满着年轻的热情和理想主义,她笔下的主角,勇敢坚强、敢爱敢恨、追求真相,仿佛就是我们向往的那个自己。她也说过,她的主角“陈平”的生活就是她曾经的梦想——当一名记者,住在异国他乡,和另一名战地记者相爱,然后终老。然而赵海虹的成名作却仍旧是偏硬科幻的作品,所以首先接触《伊俄卡斯达》的读者看到她的其他作品难免失望,因为她的作品总是情感第一,科幻第二。正如《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偏离他一贯风格的作品,却也是他的代表作。太沉迷《挪威的森林》中的青涩和青春感的读者,无法爱上《海边的卡夫卡》或者《1Q84》的幻想主义和象征手法,但是必须承认,那才是真正的村上春树。
现实也是如此,矛盾是普遍的,马克思知道,我们也知道。可终究马克思还是比现在的我们伟大,即便他令我困惑茫然。高中学*治经济学入门课程,被他的剩余价值还有经济危机理论虐的死去活来,后来到了大学学了萨缪尔森经济学又接触了完全不一样的学说,我在想这到底有什么意义,到底谁是“标准答案”。又或许,“没有标准答案”本身就是意义所在。
因为生活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就像当年周杰伦和蔡依林合唱《今年你要嫁给我》,也未曾想到赢到最后的却是年出生的模特儿昆凌,并且她明天就要嫁给他。
星沉雨这里也希望能有更多小朋友向我们投稿。“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只要你的作品是发自内心的,必定会得到共鸣。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