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因为一些事情,读书少了,但没关系,阅读又不是比赛或者上班,不需要追求效率和数量。加上我决定以后在读新书的同时,也花点时间去重读一些旧书,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好了,那么我就把这个月读的三本书都介绍给大家吧。
《小夜曲:音乐与黄昏五故事集》
[美]石黑一雄
这本书是最近从亡友那里“借”回来的,他喜欢音乐,家里的书多跟音乐有关,而我喜欢石黑一雄,打从第一次读到《长日将尽》,我就认定要读完他全部作品。
我喜欢石黑一雄谦谦君子的大师风范,写故事举重若轻、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透着淡定、精准。虽贵为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但本书里的故事一点都不大和重,没有时代风云,没有命运悲难,没有家族情仇,说的都是音乐人做主角的小故事,甚至让人觉得这些故事会不会有点“不够稳重”?
比如点题作《小夜曲》,主角是一位事业不顺但自信实力不错的萨克斯手,经纪人将他的失败归咎为“长得丑”,而妻子又因他事业没起息而另觅伴侣,临走前为他送上一份补偿——为表歉意新欢愿意出资助他整容。于是他放下自尊去动刀,同时碰上一系列奇遇……
我当时就哑然失笑了,诺贝尔作家写这样轻松荒诞的故事?但细读你就知道这些不是写着玩儿的习作,小故事背后是细致入微的人性观察,是有深厚文学功底支撑着的优质短篇。
再举一例,第一个故事《伤心情歌手》也就是全书的第一句,就征服了我:
我发现托尼·加德纳坐在游客当中的那天早上,春天刚刚降临威尼斯这里。
一句话将时间地点人物、季节风貌、背景画面全都交代清楚。请试想象脑里有一张白纸,然后将句子里的每个词组代表的画面按顺序描画出来,你会发现这句话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画面却是那样清晰明朗——真正的大师无需落力描写,只要调动你的想象力,你就会将画面补完——好的文字和音乐,都是这个理。
大巧不工?石黑一雄是又巧又工。
《万物静默如谜》
[波]维斯拉瓦·辛波斯卡
又是一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
说到读诗,我总感觉很为难,因为老实讲,现在很多诗很难懂,不单难懂,而且还有各种流派、各种主义、各种手法、各种象征,然后我醒悟了——读不懂就不读,管你是海子还是扎加耶夫斯基,读诗也是要合眼缘的。
本来西方作家的诗对我来说就不算友好,毕竟有着语言和文化双重隔阂,加上信仰、历史等,先天属于“难懂”的一类,不过辛波斯卡的诗不但好懂,而且很幽默。我不了解她,但我一眼就喜欢上她的诗。
她写日常,写爱情,写时事,写*治,写人类,不局限在某个领域,不拘泥于某段历史,她将生活里、新闻里、幻想里、梦里感悟到的写成诗,题材可以说是通俗。虽是诺贝尔作家(我已不止一次这样写了),但她就像你和我一样会为每天接触到的一切而吐槽或感叹,读她的诗,感觉仿佛她是我的邻居,过着跟自己差不多的生活,几乎每首诗都有共鸣。
好话说完,关于诗的推荐,我已经没什么能说的了,这是我为难的第二个地方——我不知怎样形容诗的好。一来我不懂那些诗界术语,二来我也真不知道它们好在哪里(有时候看得出,但更多时候看不出)。虽然很玄,但诗的好既有读出来的,也有感觉出来的,有些诗,里面的文字让人看得云里雾里,但读着读着又觉得挺舒服的——偶尔也有这样的时候,不过所幸辛波斯卡没有这么玄这么复杂,她就是单纯的好,单纯的懂,就够了。
《挪威的森林》
[日]村上春树
又是一位与诺贝尔文学奖关系深厚的作家。
《挪威的森林》是我近来开始重读计划的第一本书。对于这本书我真是又爱又恨,如果世上有“成长路上影响我最深远”的书单,《挪威的森林》绝对是第一名(第二名可能是《午夜凶铃》)。爱就不提了,说说恨的部分,这本书(应该说是译者林少华)的遣词用字之奇怪可谓极端,半古不今,什么“无由幸免”“并无不可”之类的,以致我现在写故事时经常冒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词组和文字结构,都是为这本书(译本)所害。所以我决定读完这次之后,就将林少华译的村上春树作品通通卖掉,再买回赖明珠的译本,重新再读。
《挪威的森林》我读了太多遍,熟悉到我都忘记它好在哪里。但就如故事里主角“渡边”评价《了不起的盖茨比》那样: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一次都没让我失望,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
就是这种程度的好。
如果要我归纳故事大纲,那更是让人头痛。它就像是人生里面的一个片段,这个片段在小说里发生在十八至二十岁,但其实放到哪个年龄阶段都非常合适,于是无论你几岁读都有共鸣,就有了“信手翻开一页都不会失望”的感觉。这本书究竟是说生死、成长,还是孤独、迷茫?我到现在都搞不清楚,也许这些东西都是混在一起从不分离,《挪威的森林》描写的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原来所谓人生就是在这样混沌的状态中走着,无论几多岁。
end
想说点什么吗?下方留言聊几句
浮世与自画像打赏作者一点买书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