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案子在当年实在太出名了,因为林德伯格在美国的巨大声望,此案非但惊动了美国黑帮头目,甚至就连当时的美国总统赫伯特·克拉克·胡佛都被惊动了,曾有10万多名军警沿整个东海岸进行搜索,结果还是没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在这一事件里也发生了一位女佣因为压力和内疚而自杀的情节……
这个案件成为美国史上最知名的绑架案之一,被视为「世纪犯罪」,这一大案触发了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灵感,在小说中,十二名旅客(正好是英美法庭陪审团的人数)朝那个凶手身上一人捅了一刀,替受害的家庭完成了复仇。
关于他没有在体外循环技术方面做出更大贡献,我在书中写道:
林德伯格这种连死都不怕的冒险家似乎不是一个容易在苦难面前低头的人,但在体外循环心肺机的问题上也遗憾地止步于设想而已,也许是因为他在飞行方面的成就已足够他名垂青史,上帝也不愿再将体外循环机的实现这一大任降临于他吧。《心外传奇》可是如果联想到他随后经历的常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巨大伤痛,又如何能苛求他在这一领域再创辉煌呢?
CharlesAugustusLindbergh(–)
现在回想起来,我接触到林德伯格这个人物也纯属偶然,或者可以解释成缘分吧。
十年前我去首尔大学研修心脏外科,当时电脑里存了一部分纪录片,其中就包括《孤鹰林白》,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写作《心外传奇》的想法呢,阴差阳错地点开这个视频之后,只是深深地记住了这位飞行员的事迹。
没想到几个月后,我开始构思《心外传奇》搜集文献时,再次发现了这位「熟人」的名字,于是,林德伯格就成了整个故事开端阶段一个重要的先驱人物。
当然,那个时候自然也不会想到我在十年后的一部电影里,能再次与这位「熟人」重逢。
世界很大,人又很多,现实世界里的人与人都是如何相遇的呢?
村上春树说: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挪威的森林》但我听到更多的人讲,在很多时候,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第一次见面,也同时极可能是他们此生的最后一次见面。
这样的说法真是让人伤感,不过仔细回忆既往的经验,也确乎如此。
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很多神交久矣的朋友,侥幸见面一次之后,也就天各一方了。
所谓形交而同床异梦不若神交而远隔重山,不过是文人故作清高的酸葡萄心理罢了,如果有可能,谁会愿意所爱隔山海呢?
当然,今时不同往日,不再见面也不等于无法交流,精神契合的同路人即使远隔万水千山,仍然可以借助网络的便捷「鸿雁频传」。
但这样的高效率交流,又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因为缺少书信时代必要的时间延迟和翘首以盼的情绪酝酿,也容易使双方的感情迅速贬值,至于各自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对时事的不同见解而至于割袍断义分道扬镳的就更多了。
木心说,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但我们都不愿意回到过去,只能在人生的旅途上珍视缘分,珍惜每一次相遇,也做好每一次离别。
因为一旦离别后,很多朋友就可能不会如期归来了。
人类虽然害怕寂寞,可我们大部分时候却只能独行,因为我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选择自己的方向,却无法控制别人的道路,
既然已经相伴走到了岔路口,不如随缘放手,倘若强行继续同行,怕是只会被彼此撕扯得四分五裂。
谁也不需要挽留,谁也不需要改变,往事已成历史,回忆也已凝成我们大脑中新的蛋白,在记忆里各自珍重吧。
火车终将继续前行,既然终点还没有到,那么或迟或早,我们也肯定会变成一个有经验的旅客,能够淡然迎接新到车厢或座位旁边的旅伴,也能从容向提前离开的故人挥手告别。
李清晨不要怕,不要悔,不要疯,不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