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斯瓦尔巴群岛,可能还有不少人没听说过,但要说到“中国在北极的飞地,不用签证也能随意进出,禁止死亡禁止生孩子,末日种子库”等等,估计很多人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朗伊尔城吗?
没错,今天要说的目的地就是朗伊尔城所在地:斯瓦尔巴群岛,一个被国人误以为是“中国飞地”的北极群岛。
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原名“斯匹次卑尔根群岛(Spitsbergen)”,最早发现的是挪威渔民,荷兰探险家巴伦支于年路过,目睹群岛冰天雪地又山峦层叠,因而将其命名为“斯匹次卑尔根”,也就是苏里南语(荷兰语系)“尖峰山脉”的意思,签订条约归属挪威后才改名斯瓦尔巴(挪威语“寒冷海岸”)。
群岛位于挪威与北极之间的北冰洋海域,总面积平方公里,由斯瓦尔巴主岛、东北地岛、埃季岛和巴伦支岛组成,如今是挪威唯一的非建制地区,地位十分特殊。
荷兰人发现斯瓦尔巴却没有登岛,也没有宣示主权,但听者有意的英国人却没放过机会,年一艘英国渔船抵达斯瓦尔巴展开一年一次的海象和鲸鱼捕猎,随后又发现矿产转而开采。荷兰、法国、丹麦以及挪威等国目睹暴利后加入“乱战”,都打着“驱赶其他国家船只独占斯瓦尔巴”的念头。
17世纪末,俄国捕鲸人在彼得大帝的支持下也来“浑水摸鱼”,但随后爆发年“英俄战争”,英国舰队游弋在芬兰湾海域专盯俄国渔船下手,使得俄国捕鲸人不得不退出斯瓦尔巴。
明确斯瓦尔巴群岛主权的讨论始于年,还没讨论出结果就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在此之前,斯瓦尔巴早已因各国无节制捕鱼、捕鲸以及采矿而“伤痕累累”。因此,一战结束后召开的巴黎会议上,斯瓦尔巴群岛到底归谁就成了主要议题之一。
会议是年11月在巴黎召开,直到年2月9日才结束,以英国自由*前*魁乔治伯爵、意大利内阁前总理维托里奥、法国前总理克里蒙梭和美国前总统威尔逊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一致赞成斯瓦尔巴群岛归属挪威。
年10月21日,第一批签约的14个国家(美国、挪威、瑞典、法国、丹麦、意大利、日本、荷兰以及英国和英属澳大利亚、印度、南非、加拿大、新西兰)将《斯瓦尔巴条约》提交给国际联盟进行汇编注册,此后又相继加入32个国家,截止年时共有46个缔约国(据说美国已退出)。
从商讨到签约的全过程都没有邀请苏联,因为苏联主张对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直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才承认挪威主权并加入缔约国。
年在朗伊尔城旅行期间,我拿到一本欢迎手册,里面就有年版的《斯瓦尔巴条约》。
条约第一段内容介绍历史背景,大意是:斯瓦尔巴当时是国际公共土地,任何人都可以狩猎、捕鱼、开矿或研究,但20世纪后各国为采矿和捕鱼权产生分歧进而大打出手。所以,条约明确挪威拥有斯瓦尔巴绝对的、不受限制的主权,也有让挪威居中调解的意思。
条约的第一条基本原则就注明了“挪威有义务给予签约国公民和公司同等待遇”,也就是说,签约国公司和公民在斯瓦尔巴群岛上可以自由进出或捕鱼狩猎,公司也可以开展矿业、工业等商业活动。
第二条规定,任何签约国公司和公民都不用缴纳增值税或其他财税,但涉及到环保等领域的公司则会被征收“环境税”,所得税款全部用于斯瓦尔巴,挪威不介入群岛财*,每年提供至少2亿挪威克朗作为群岛预算。
其中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