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肯尼斯克拉克曾做过一个著名的黑白娃娃实验:
他随机挑选了一些孩童,给他们黑人和白人的玩具娃娃——他们除了肤色以外是完全一样的。
肯尼斯让这些孩童从中挑选,哪一种娃娃是看起来“不好的”。
结果另人惊讶:16个孩童中,有11个选择了棕色皮肤的娃娃。
而这11个孩童中,有部分甚至是棕色皮肤的孩子。
让人毛骨悚然的不是白人孩童对黑人孩童有一种“天生”的偏见。
而是,就连黑人孩童对自己,都有一种无意识的“贬低。“
事实证明,黑人儿童早在6,7岁的时候就接受了关于自己肤色的刻板印象,而不自知。
这个实验向我们证明的不只是社会上存在的不公平和歧视,深藏于其中的,是“环境”对一个人的一生,究竟有多么大的影响。
我们不禁要问,是谁教会了6岁的黑人孩子“种族歧视”的?
从佛洛伊德的角度来说,我们的行为,由强大的生物本能和外部环境所驱动着。
那么,我们出生以来的第一个环境:“家庭”,对我们的人格形成究竟有什么影响?
让我们回到人生的“原点”,一起去探求是什么把我们塑造成了现在的人。
童年对一个人究竟有多么重要呢?
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中,对于亲密关系的第一种体验,就来自于父母的关系。
所以不管是爱情观,婚姻观,人生观,都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影响。
来自童年的回忆总是在某个时刻温暖你,同样也让你心痛。
作家村上春树,因为父亲是侵华日军,对于战争的创伤后遗症如同拼图一般散落在他的作品中。
《刺杀骑士团长》中的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水晶之夜”,《海边的卡夫卡》一直出现的二战背景,《挪威的森林》里的反战情绪。
暴力,血腥,战争的记忆,遗留的罪孽。
围绕在他周围的死亡阴影,依然留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他留给我为数不多的东西,也是最重要的东西。
他拒绝生育,拒绝参与*治,拒绝日本右翼的一切思想。
直到父亲去世,村上春树才终于达成了对自己的和解,而这,用了他大半生的时间。
另一位饱受童年阴影影响的作家,是张爱玲。
很多人喜欢研究张爱玲,认为她是民国遗世独立的一条清澈小溪,犹如她的文字,“每读一句话,都好似踩在钢琴上,能发出音乐”。
这样才华横溢的女子,一开始却栽在了胡兰成手中。
其实答案很简单,自幼被母亲抛弃的张爱玲,一开始被父亲宠溺着,后却因为父亲另谋新欢,失却了父亲的爱。
因为和继母关系紧张,父亲更是对她拳脚相加。
原本得到的,突然间失去了,那也许你的一生都会再重新寻求失去的感情。
父爱,关心,亲情,胡兰成只要能给她这些,张爱玲便如飞火的扑蛾一般,一瞬间,“她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
张爱玲曾毅然离家出走去寻找她的生母,而她的生母却因为贫穷的原因将她视为没用的累赘。
后来成名后的她,拿着两根金条,和生母断绝了血缘关系。
金钱,同时成了她唯一能给自己安全感的东西,即便是她的挚爱胡兰成,她都不愿意借钱给他。
村上春树因为父亲的罪孽将自我封闭,终于在父亲去世之后,才获得了一丝解脱,就像他书中那个刺杀了骑士团长,才得以摆脱死亡阴影的老人。
张爱玲一生迷恋年龄比她大的男人,她迷恋着被别人需要,理解,关爱的感觉,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她从未在乎,卑微又决绝。
“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为人。”
童年经历的影响,为什么会影响到成年?
年11月26日的早上,上海的一名研究生杨某被发现在宿舍中用毛巾上吊自杀。
其自杀的原因很简单,学校拒绝让其母亲住研究生宿舍。
可能你会认为这个自杀的原因微不足道。
但有时候,挫折,从不会是一瞬间形成的。
杨某6岁丧父,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因为家庭压力,她不得不选择过早地进入社会打工以赡养弟弟上学。
而她的母亲对于她地行为从未做出任何肯定,甚至在某些时候还会责怪她的“不作为”,“没能力”。
家庭的“挫折”体验,严厉和过早承担家庭责任的氛围,会狠狠地打击一个人的自尊。
而自尊,是我们自爱的资本啊。
而杨某因为总是遭受到“责怪”和“不认同”,她拒绝一切能够帮她分担压力的亲密关系,比如朋友和恋人等。
为了获得认可,她需要把自己做到完美。
她的同学评价她说:“她很要强,又有点孤僻,有困难从不和别人说。”
面对生活,其实我们都是弱者,我们不能一个人撑过这漫长黑夜,社交属性是人类的天性。
一个总是把自己扮演成强者的人,其实内心无比脆弱,一碰即碎。
杨某觉得自己需要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承担更多的责任,才能获得母亲的认可。
一个人极度渴求认同的背后,是对自我的极度不认同,是想要去弥补自己失去的自尊心。
在长期的慢性压力下,即便是在粗壮的木桩,都会变成一根朽木,在一阵微风刮过的时候,变为碎屑——“木桩腐蚀效应”
挫折和过于严厉的家庭环境会带来自卑,消极,悲观,失败的宿命感,社会的疏离感等各种各样的负面心理的不良图式。
而这些负面人格会在人心中形成一个“小我”,就像子人格一样,会驱使着人去做一些不理性,带来不好结果的行为。
就像生物本能一样,无法控制。
除了这种慢性消耗生命的“钝刀”,在家庭中还有更为可怕的显性暴力。
我的朋友W,小学时期曾是班里的活跃份子,性格外向十分开朗,爱笑,爱讲话。
然而从高中开始,就变成了内向而又敏感的性格。
而如果你和他接触深了,就会发现他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发脾气,甚至有暴力倾向。
他谈的第一次恋爱以伤害别人结束,为了挽留那个女孩,他将宿舍的门踢坏了,甚至做出威胁对方的举动。
最后他一个人被学校开除了,去了另外的城市。
在走上社会之后,我又一次遇到了他,那时候的他终于对我敞开了心扉,他说自己做了一年的心理咨询才从童年的阴影中挣脱出来。
原来在W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殴打他的母亲,经常将母亲打得头破血流。
而他的父亲,有时候因为他做错事,也会用棍子打他,曾经把他从楼梯上直接推下去。
有一天,母亲实在受不了了,在父亲外出的时候,吞下了一整瓶安眠药。
虽然后来母亲被救了回来,但那成了他一生中阴影。
那个被放在饮水机上的安眠药空瓶子,那破烂的洗衣机,满地的烟头和碎裂的玻璃渣子,被揉成一团的离婚证书。
这一切支离破碎般的家庭画面很多次让他从睡梦中惊醒,而最终又化成了胳膊上的蜈蚣和缝合后的针线。
他举起手臂上触目惊心的斑痕给我看,无奈地说:
“最可怕的,也是让我下定原因去做心理咨询的原因,是我发现自己从暴力中居然能获得很大的快感。”
家长常用暴力对待儿童的后果,很容易让孩子在长大后也趋向于用攻击行为从中获取快感。
而常被暴力对待的女性,很容易在长大后找到同样具有暴力倾向的男性伴侣。
暴力是什么?暴力是家长们最不负责任,最无能而又卑劣的逃避手段。
恶劣的环境造就了恶劣的行为,因为人是由内部自我和外部环境,双向决定的。
创伤性事件,死亡,家暴,忽视,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长期的心理受创状态。
因为孩子的情绪是最饱满而又丰富的啊,但同时他们又缺乏理性去处理和面对这些事情。
无法瞬间修复,这是孩子们面对暴力时最可怕的短板。
在儿童时期被暴力对待,就像是被父母打了二十多年那样可怕。
在幼时被父母抛弃,就像是失恋了一辈子那样心痛。
所以啊,人这一辈子,就是在整合自己的童年。
缺失父爱母爱者,总是喜欢比自己年龄大的伴侣;
被暴力对待者,总是喜欢用暴力去解决问题;
完全感受不到关爱的人,甚至会形成无法意识到的人格障碍。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很不公平的。
有的人出生就衣食无忧,有的人只能出生在阴暗的街头。
有的人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的人无时无刻都不在想着如何从家里逃走。
我想说,人生也许不公平,但也许也公平。
没有人能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过去和现在不代表你的未来。
我们现有的科学成果,已经完全可以做到纠正童年阴影所带来的伤痛了。
对于有过很深童年阴影的人来说,你要意识到以下几点:
1、首先你要清楚,你的某些行为和思考方式是不符合逻辑的!
很多拥有创伤性记忆的人会在成长过程中投射原本的回忆,而这个过程通常是无意识的。
比如用自杀,暴力手段等来威胁自己亲密的人,比如过高的掌控欲和控制欲,缺失安全感,没有理由的孤独症等等。
2、理解了自己行为的“不正常”之后,我们要准确地认识到自己属于哪种不良的行为模式中。
在这点上,可以自己做MBIT性格测试和scl自测表。
这可以给你一个大概的数据,并不代表你真的有其中的症状,只是对近期的状况有一个大概的测试!
3、在确定自己的行为影响到日常生活之后,请立即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在确诊之后,请一定一定要告诉自己,这不是你的错,你是无法选择地成为了这样一个人。
在纠正过程中,学会先了解自己的内心,判别自己的情绪,一步步地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要自暴自弃。
不要再认为自己只是父母的产出物,学会勇敢地去面对问题,做生活的勇者。
心理学上的人本主义观点表面,人是具有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主观能动性的,而不是完全由环境决定的。
所以,为什么不相信自己,完全有可能在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下,重新获得新的人生呢?
勇敢起来,面对童年创伤,做生活的勇者。
希望每一个父母都能学会和孩子共同成长,他们是你们最爱的人,育儿是一件需要学习和培养的能力。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希望你们能穿过风雨看到彩虹,走过泥泞迈向平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