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上,坐落着瑞典这个美丽国家,在这里可以亲眼目睹神秘的北极光,北方的树林茂密,无尽的湖光山色让人心旷神怡,这里也是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的故乡。作为北欧五国之一的瑞典,一直是不少人心目中的天堂国度——社会福利高,人民安居乐业。
瑞典的近代史相对欧洲其他国家而言较为平静—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瑞典均保持了中立,冷战时期也没有向任何一个阵营靠拢。作为世界上七个永久中立国之一的瑞典在十七世纪前只是北欧一个贫困、人口稀疏的国家,既没有国际影响力,也没有欧洲话语权。但十七世纪期间,瑞典的国力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一跃成为了欧洲强国,也成为了欧洲军事强国之一。很大程度要归功于瑞典曾经的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及首相亚塞尔·奥辛斯达拿的努力。
▲大北方战争开始前的波罗的海形式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间,瑞典成功介入三十年战争,一度征服了神圣罗马帝国约一半的领土,并在俄罗斯及波兰立陶宛联邦夺取不少领土。凭借着扩张的领土和军事实力,瑞典俨然成为欧洲新教国家的领导者。三十年战争后,卡尔十二世即位,这位皇帝以其卓越的军事天赋被历史学家称为十八世纪的小拿破仑。少年皇帝卡尔十二世曾在纳尔瓦战役中仅用了八千人就完胜彼得大帝四万俄军,纳尔瓦战役也是俄国史上有名的失败之一。
那么纳尔瓦战役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瑞典仅用了八千人就能完胜彼得大帝的四万大军?
走在刀尖上的俄罗斯与瑞典
在俄罗斯帝国还没有真正崛起之前,瑞典是波罗的海沿岸的实力担当——瑞典形成了一个以芬兰湾为中心的波罗的海的帝国。
欧洲大陆上,天主教徒与新教徒冲突的过程中形成了两个相互对立、冲突的*治军事联盟。德意志的国内矛盾让其他国家有了可乘之机——信奉新教的诸侯和信奉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由此便爆发了三十年战争。
总的来叔,欧洲几百年累积的宗教、*治、外交等矛盾在这个节骨眼上爆发了。欧陆上种种小型战争汇聚在了一起,战火愈燃愈旺,最后成了一个全面的欧洲战争。
在三十年战争中,瑞典帝国取得了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帝国、丹麦、挪威等国大片领地。并且,瑞典人借着俄罗斯皇权更替时的混乱,发动了瑞俄战争。根基未稳的新沙皇米哈伊尔·罗曼诺夫被迫和瑞典雄主古斯塔沃二世签订了《斯托尔博沃和平条约》。此后俄罗斯便彻底失去了波罗的海沿岸的权力,瑞典独占了波罗的海东岸的大片土地,俄国人只剩下偏远的阿尔汉格尔斯克这一个港口联通整个欧洲。波罗的海自此也成为俄罗斯人的心结。
▲《斯托尔博沃条约》确定的边界,黄为瑞典,绿为俄罗斯
三十年战争中的瑞典人发挥神勇,一度把北欧的野心插进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心脏,顺便多次击退了俄罗斯人试图打通波罗的海出海口的军事行动,巩固了《斯托尔博沃条约》确立的两国边界。
年,卡尔十二世登基。瑞典帝国的前几任君主给这个年轻的皇帝留下了巨大的遗产——卡尔十二世即位时候的瑞典帝国拥有欧洲北部首屈一指的武装力量,瑞典帝国的势力范围甚至囊括了芬兰等国。这个年轻的皇帝和他的父辈一样野心勃勃,想要通过军事活动将波罗的海变成瑞典人的内海。
而这个年轻的皇帝在*治和军事上也极有天赋,年仅十五岁的他即位后只用了七个月便迅速亲*。
此时的瑞典虽然强大,但很多人都在觊觎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和控制权。要获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和控制权,就要击败瑞典。
▲彼得时代的俄罗斯帝国
要说最觊觎瑞典的莫过于俄罗斯。纵观俄国的历史是一部寻找出海口的历史——俄罗斯人的每一场对外战争,都是向着海洋的方向进行冲锋。彼得大帝时代的俄罗斯帝国已经是一个疆域辽阔的超级帝国,但俄国仍旧没能拥有一个理想的、通往西方的出海港。
无论是出于现实利益还是历史因素,打到波罗的海的岸边去都是俄罗斯人蛰伏百年的梦想。
但那时候的俄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奴制国家,至少在那个时代的俄国还是欧陆的一个边缘角色。虽然彼得时代的并且在经济、*治和文化等方面上,俄国都与比西面的欧洲各国落后很多。无论是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与荷兰,还是诸如法国、西班牙、瑞典这类绝对君主制国家,都已抛弃腐朽的农奴制度。唯有俄国依旧我行我素,整个社会都充满着拜占庭式的愚昧。
▲彼得大帝
为此,有过游历西欧经验的沙皇彼得一世在全国上下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沙皇的权威和贵族们的支持,彼得大帝集俄国上下的权力于一身,不仅大力发展了近代工业,还建立起了强大的正规陆军与海军。俄罗斯帝国军队也改头换面,从依靠雇佣军打仗的临时征召力量,发展一只拥有二十多万陆军、数十艘战舰的强大军队。
强大的军队和军事装备成为了彼得大帝最大的利器。彼得大帝亲率大军南下进攻亚速。彼得大帝的军旗最终插上了亚速城。然而,区区亚速海还不能支撑起彼得大帝的世界霸权梦想。
野心勃勃地彼得大帝瞄准了正处于过渡*权的瑞典,当时的瑞典国王卡尔十一世驾崩,年纪十五岁的卡尔十二世继位。随着*权过渡,瑞典也陷入了短暂的乱局当中——利沃尼亚一直企图从瑞典的控制中解脱出来。
与瑞典隔海相望的丹麦一直眼红瑞典的领土。而且瑞典还在咽喉要道厄勒海峡上建了收费站,这是丹麦商船不可避免的收费站。自从瑞典有了这个海上收费站后,丹麦国库中的一大部分都要拿来给瑞典交过路费了。
▲被誉为“强力王”的奥古斯特二世
波兰国王奥古斯特由于信仰问题,得不到波兰人的承认,为了获得边境地区利沃尼亚的贵族支持,奥古斯特也加入了反瑞典联盟。
有着各自的利益驱动,丹麦、波兰、俄罗斯三国的国王聚首,一个为了击败瑞典、瞄准波罗的海的正式北方同盟悄然形成。
年初,丹麦军队已经开始对瑞典的战争行动,随后波兰的军队也踏上了征程。但任凭波兰和丹麦两国同瑞典打得多么热火朝天,雄心勃勃的彼得一世却不得不坐壁上观,因为他的后方还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威胁。
为了使自己不陷入两面交战的困境,彼得大帝专门派人去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与土耳其正式议和。然而议和远没有彼得大帝想象的顺利,很快俄国便错过了夹攻瑞典的大好时机。
▲浩浩荡荡开向西部战场的俄罗斯新军
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的合约一拖再拖,直到八月才板上钉钉。当彼得派出10万浩浩荡荡的俄军踏上西征之路时,两个盟国也已经同瑞典人鏖战了半年之久。
此时的瑞典已经同英国达成了同盟协议,并因此获得了皇家海军的技术支持。依靠英国皇家海军的帮助,年轻的国王卡尔十二世亲率人马从哈根登陆登陆。
丹麦大部队都驻守在大陆地区,卡尔十二世的意外之举让丹麦军队根本来不及回防首都。丹麦国王菲特烈四世在震惊之余,被迫退出了战争。至此,气势汹汹的“北方同盟”甚至没能完完整整地熬过一个年头。
当彼得大帝准备突袭纳尔瓦的时候,他的盟友波兰和丹麦都已经相继退出这场战争,彼得大帝和俄罗斯的军队将不得不独自面对瑞典的大军。
年10月1日,俄国的四万大军到了纳尔瓦的城下,打通波罗的海的雄心壮志,眼看着即将成为现实。
此时驻扎在纳尔瓦要塞的瑞典军队只有近两千人,而瑞典军队要面对的不光是来自俄罗斯各地的战士,还有各式口径的大炮。
不过这支四万大军并不算是什么正规军,数万人毫无训练可言,只能称得上是民兵的水准。
▲训练有素的瑞典军队
反观瑞典军队,由于本国人口十分有限,瑞典军队向来强调将射击火力与冷兵器冲锋进行有机结合。军队训练有素,尽管其规模相对较小,但是瑞典的军队比大多数欧陆军队专业化程度高得多。尤其是其专业军事训练使得其可以维持高比例的小型火枪队,也就是为什么瑞典能成为当时欧洲一霸的原因。
瑞典的少年皇帝卡尔十二世往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厌恶奢靡的宫廷生活,因此,在他的治理下,瑞典越来越尚武。
俄国人想要以数量优势取胜,然而尴尬的行动效率却为瑞典人组织防御和反击赢得了时间。
一开始占据数量优势和火力优势的俄军对纳尔瓦城发起了猛烈的进攻,瑞典方面则依靠坚固的堡垒和密集的火炮,顶住了四万俄军的进攻。
▲纳尔瓦会战
卡尔十二世率领一万多人的驰援纳尔瓦,瑞典的援军刚一抵达便投入了战斗。俄军虽然有数量上的优势,但他们将战线拉得极长,长达七公里的展现在瑞典军队的攻击下脆弱不堪。瑞典军队不仅是精锐部队,甚至还占有着风向和天气等自然条件的优势。
瑞典人用了半个小时就冲破了俄军阵地的中央核心,慌乱的俄军士兵互相推搡,无数士兵落水而死,俄军在一片混乱之中不得不向卡尔十二世投降,而此时的俄罗斯已经付出了损失七千多人的代价。
卡尔十二世发起解围战,俄军在将领克洛伊的混乱指挥下,完全不是瑞典军的对手,一战即溃。包括克洛伊在内的高级将领非死即俘,俄军装备的大炮全部损失。
拥有具有巨大人数优势的俄军遭遇惨败,彼得大帝改革和野心都受到了不少的质疑,以至于整个俄罗斯帝国的命运都陷入了暗淡。
▲如今的纳尔瓦城
随着俄军在纳尔瓦战役中的失败后,俄罗斯人暂时失去了进攻瑞典的能力,年轻的瑞典皇帝卡尔十二世也因此战在全欧洲声名鹊起。
最后的胜利
纳尔瓦战役可以说是以多胜少的一个名场面,纳尔瓦战役也让卡尔十二世声名远扬。但这并没有改变大北方战争最后瑞典失败的结果。
纳尔瓦战役是大北方战争背景下众多战役中的一场,战争最后以俄罗斯帝国从此称霸波罗的海,而瑞典则失去了波罗的海的控制权,也逐渐从欧洲列强的名单上消失。
俄国在大北方战争的最终胜利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纳尔瓦战役的惨败。纳尔瓦战役的惨败让俄国痛定思痛,加快了对于军队近代化的改革。
▲瑞典军队冲向俄军阵线
此消彼长,在俄军加速军队改革的时候,瑞典军队的弊病逐渐显露——虽然他们骁勇善战,但是由于本土面积小,人口稀少,国力不足以支撑军队的长期远征。卡尔十二世在位期间,因为过度的军事远征,先胜后败,最后输给了彼得大帝。纳尔瓦战役也成为了瑞典帝国最后的荣耀。大北方战争的终局让这个曾经欧陆豪强逐渐走向了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