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庚子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年,又是庚子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境地。
至暗时刻,无情地落幕,古典中华的黄昏,残阳之血浸透了北京城。这一切,当时的西方人都看在眼里。傲慢、窃喜、怜悯,最终这些历史情绪竟然归于理性思考的猛回头。今天涅槃后的中国,在年前的历史断影中,个别西方的理性人士竟已有所预见。
八国联军统帅、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在《拳乱笔记》“论瓜分中国事”开篇就说:“关于近年以来时常讨论‘瓜分中国’一事,若以该国现刻武备之虚弱、财源之衰竭、*象之纷乱而论,实为一个千载难得之实行瓜分时机。”(注:《瓦德西拳乱笔记》节译自《瓦德西回忆录》,王光祈译,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年5月31日,八国联军派兵开进北京
“5月28日下午,外交使团再次召开会议,决定请求派兵进京,并通报总理衙门。”
“5月29日,使团要求总理衙门允许派兵来守卫使馆时,就被拒绝了。他们说,让外国军队进入北京会损害朝廷和整个天国的名声,激怒老百姓。后来他们让步了。”
“5月31日,第一批联军乘强行征用的整列火车从天津开赴北京。”“奇怪的是,当在北京城墙上看到火车时,董福祥的回民士兵从车站撤退了,火车晚上8点到达玉蜓门时,城门打开了,名联军官兵顺利地到达了使馆区。3天以后,又有一队包括52名德国水兵和37名奥地利水兵顺利开进北京。这时,使馆区共有名军人。”([意]阿德里亚诺·马达罗《年的北京》,该书根据-年意大利驻华全权公使朱塞佩·萨尔瓦戈·拉吉侯爵的日记整理,项佳谷译,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公使们要求派陆战队保卫使馆。”“5月29日,从六舰派出的72名水兵组成的陆战队,31日达到北京。”“军人们预言,不久他们就要拿下北京,并说,如果接到命令,他们就会去征服满洲和整个中国。”([俄]俄国《新边疆》报记者德米特里·扬契维茨基《八国联军目击记》,此书原名《在停滞的中国城墙内外》,是一部战地日记,许崇信等译,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年6月10日,八国联军首次进犯北京
“6月1日,英国远东舰队司令爱德华·西摩尔爵士从大沽致电英国驻华公使克劳德·窦纳乐爵士,向他保证:本将麾下掌有军舰17艘,军威不减年。”
“6月4日,各国公使一致请求各国*府命令停泊在大沽的军舰采取行动。”
“6月10日,名八国联军的官兵从天津车站出发。联军统帅是西摩尔,他曾经以海军低级军官的身份在英法联军服役,这支部队40年前曾占领过大沽、打进过北京城,他们当时把圆明园夷为平地。因此,可以说他是对付中国的老手。”([意]马达罗《年的北京》)
“这一天共开出三列火车,载走了名英国人,名德国人,名俄国人,名法国人,名美国人,52名日本人,40名意大利人和25名奥地利人。这支援军由西摩尔率领。”“这支援军出发得十分仓促,各陆战队没带任何辎重,只带了两三天的粮食,每人发给了二百到二百五十发子弹。”
“6月11日。今天发出第四列增开的列车。由名俄国水兵组成的第二支队伍出发了。在落伐车站赶上了西摩尔部队。”“今天得到消息说,西摩尔和他的援军甚至连一半的路程还没有走完,费了好大的劲才只抵达落垡车站。铁路到处被破坏了,车站被焚毁了。愈靠近北京,路破坏得愈厉害。”
“6月12日。联军一面修路,一面缓慢向前推进,终于到达了廊坊车站。”
“6月14日。部队到了离廊坊车站三英里半的地方。由此再往前去,铁路已全遭毁坏。铁轨、枕木连个影子也没有,它们全被撬出、烧掉或扔掉。在视线可及之处的铁路路基已成了一条马路。”
“6月15日。落垡车站又被几千名义和团包围。”
“6月16日。西摩尔带领英国陆战队退到落垡。其他联军留在廊坊。”
“6月17日。从北京方面第一次出现了打着大旗和小旗的中国官军。在廊坊附近出现的很可能是董福祥提督统率的部队前锋。”
年6月18日-28日,八国联军败退回天津
“6月18日。西摩尔远征军首次与中国官军打了一个硬仗。中午十一时,战斗开始了。中午一时,战斗结束了。俄军第十二团遭到最惨重的损失。”“西摩尔召集了各国指挥官,向他们宣布撤退的决定,因为这是在目前条件下唯一明智的决定。”“当天晚上,联军部队开始总撤退。”
“6月19日。联军部队继续沿着铁路线进行总撤退。愈靠近天津,路破坏得愈厉害。从铁路撤退已不可能。于是不得不放弃列车,抬着伤号,步行后撤。大家一致认为,抬着伤号步行不行,因此必须乘驳船由白河撤退。”
“6月21日。义和团成群结队地跟踪着陆战队,既不怕洋枪,也不怕洋炮。罐头食品很快吃光了,只好上帝赐给什么就吃什么:如被扔下的大米、乱跑的猪、小牛和其他能抓到的牲口。”
“6月22日。这一天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日子。粮食眼看就要吃光,马和骡子注定要被宰来吃了。”
“6月23日。陆战队只得扔下驳船,抬着伤兵,在最近的小树林和土丘的掩护下向天津撤退。先前追击陆战队的中国军队和从天津败退下来的中国军队,一齐向逐渐走近的陆战队猛烈开火。陆战队的情况万分危急。”
“6月24日。在天津收到西摩尔的一封信,说他被中国人包围在离天津三俄里的西沽武库。信是由一个中国基督教徒送来的。”“营救部队(人)于夜间出发,由那个给西摩尔带路的中国人带路。次日上午九时顺利会师。”
“6月25日。联军一整天都在运伤兵,把他们送到白河的对面。”
“6月26日夜里三时。联合部队顺利回到天津。俄军在兵营前列队高呼“乌拉”,欢迎勇敢的西摩尔远征军和他那支抬着名伤兵的令人悲哀的长长的担架队。”
([俄]扬契维茨基《八国联军目击记》)
“7月1日。在北京,再没有人听到关于西摩尔远征军的消息。但是,欧洲的报纸上发表了有关西摩尔的报道,其中有他的远征日记,记载了死伤的人数:死62人,伤人。”([意]马达罗《年的北京》)
年6月17日,八国联军侵占大沽炮台
“大沽四个炮台沿海岸线从南到北伸延三俄里,炮台上配有一支拥有门不同型号和口径的强大炮队,其中54门是阿姆斯特朗最新型大炮。”
“在6月16日最后一次早晨联席会议上,海军将领们决定给直隶总督裕禄及大沽炮台守台提督罗荣光递交一份最后通牒,要求于凌晨二时以前交出炮台。中国军队届时如不撤离炮台,联军被迫将使用武力攻占。”“最后通牒由鱼雷舰舰长巴赫麦季耶夫中尉递交罗守台。同时,派海军准尉什拉姆钦科前往天津,把最后通牒送交裕禄总督。”
“守台提督罗荣光接到电令:无论出现任何情况,均不得把大沽炮台交给外国人。”
“17日凌晨一时,新炮台上闪了一下火光。大炮轰隆一声,炮弹隆隆越过‘基立亚克人’号上空。各个炮台火光迸发。一发发炮弹接连不断掠过军舰上空。”
“英国军舰‘战斗号’上的一个锅炉被中国一颗五英寸炮弹击毁。”
“十七颗榴弹落到德国军舰‘伊尔提斯’号上,该舰的上层甲板全部被毁。舰长兰茨被25块弹片和木片击中,身负重伤,一条腿锯掉。这时德国人第一次亲身尝到了克虏伯大炮上发射出来的德国榴弹的优良效果。1名德国军官和7名士兵被击毙,17名受伤。”
“一发榴弹在法国军舰‘莱昂’号上爆炸,引起大火。舰上1人被击毙,46人受伤。”
“一颗中国榴弹炸中俄国军舰‘基立亚克人’号弹药库引起爆炸。全舰共死8人,伤48人。”
“凌晨三时,中国头一颗炮弹打中了俄国军舰‘朝鲜人’号的船身。炮弹库上面的餐厅燃烧起来了。全舰阵亡2名军官、9名水兵,20名受伤。”
“凌晨三时半,鉴于各炮舰并没有给炮台造成任何损失,同时也预料到不可能拿下作为进攻目标的西北炮台,于是(陆战队)指挥官们决定撤退。”
“中国人发现陆战队向炮台进发,立刻用枪炮向他们开火。”“用猛烈的枪火迎击自己不共戴天的世仇日本人。日军指挥官服部少佐只差几部就跑到大门口了,突然被击毙倒下。”
“早上五时半,当联军看见西北炮台上的英国旗时,‘乌拉’的欢呼声雷鸣一般响彻所有的军舰。”
“陆战队占领了西北炮台之后,就急向北炮台进攻。中国人乱成一团,抛弃炮台逃之夭夭。炮台立刻被联军占领。”
“早晨六时,全部军舰都拔锚起航,沿河而下,以便炮轰南炮台和新炮台。”
“早上六点三十分,俄国旗插在南炮台上,德国旗和奥国旗插在新炮台上,日本旗插在北炮台上,英国旗和意大利旗插在西北炮台上。”
“罗守台倾尽全力捍卫委托给他的要塞。在所有被攻占的炮台的大炮附近都发现断手、断脚、断头的英勇捍卫者,沿着胸墙到处都躺着中国的步兵和炮兵。”
“罗守台见到自己无能为力,同时也不愿活着离开那个委托给他而竟失陷的要塞,按照中国武官应尽的责任,吞金后在痛苦万分中死去。”
([俄]扬契维茨基《八国联军目击记》)
年6月19日,清*府决定宣战
“6月19日。占领大沽炮台的消息激怒了大清朝廷。在一个辩论激烈的会议之后,总理衙门受命向驻华各国公使递交了一份最后通牒。这让人十分震惊,使馆区没有人料到这一点,也没有人知道天津被围困和大沽炮台被占领。”
“下午,12个红色的大信封分别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信使送交11国公使和帝国海关的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爵士。信里是最后通牒。12封信都清楚地标明了时限:下午4点。至第二天的同一时间,使馆人员必须撤离,他们所有的客人都将撤往天津。最后的通牒行文简洁,提到了联军的最后通牒和对炮台的占领:‘惊悉炮台被占,此实为西洋各国蓄意破坏和平,与我大清为敌。义和团扰乱京师,百姓骚动不安。各位阁下、家人与使馆安全堪虑,大清朝廷处境困难,难以提供有效保护。鉴此,本衙门特恭请阁下即日作速离京,由使馆卫队护卫前往天津,以免不虞之灾,使馆卫队须予有效之约束。’一切都必须在朝廷卫兵的护送下进行。”
“各国公使在西班牙使馆召开紧急会议,因为西班牙公使葛络干是使团长。大家的第一个反应是谴责军人的愚蠢行动。向中国*府提交最后通牒的决定应该由外交官作出,而不是军人。”“拉吉侯爵的建议被采纳了,被认为是最妥善的方案。‘会议根据我的建议决定作出以下答复:一俟西摩尔司令抵京,我们将立即撤出,若朝廷提供便利,彼等可于两日内抵达京师。答复还表示,因无法找到足够的交通工具,难以在24小时内撤离。在法国公使的坚持下,有关大沽炮台之要求,殊难理解。’”“这是意大利公使的证词——是研究义和团运动和使馆被围攻事件的历史学家们迄今从未提到过的。”([意]马达罗《年的北京》)
“6月16日起,慈禧太后连续四天举行御前会议。19日下午三点,慈禧出乎人们意外地决定对各国宣战。”“参加御前会议的恽毓鼎在《崇陵传信录》中记录了当时决定:太后随宣谕:‘倾得洋人照会四条:一、指明一地,令中国皇帝居住;一、代收各省钱粮;一、代掌天下兵权。今日衅开自彼,国亡在目前,若竟拱手让之,我死无面目见列圣。等亡也,一战而亡,不犹愈乎!’君臣咸顿首曰:‘臣等愿效死力。’有泣下者。唯既云照会有四条。而所述只得其三。退班后,询之荣相,其一为勒令皇太后归*,太后讳言之也。其时载漪及侍郎溥良力主战,语尤激昂。太后复高声谕曰:‘今日之事,诸大臣均闻之矣。我为江山社稷,不得已而宣战,顾事未可知,有如战之后,江山社稷仍不保诸公今日皆在此,当知我苦心,勿归咎于一人,谓皇太后送祖宗三百年天下。’”([中]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当天夜里,城墙上张贴了义和团的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自信天,不敬神佛忘祖先。……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这种狂热爱国和疯狂排外的声明所表现的极端的信念,告诉我们当时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这一切和他们的傲慢预示着风暴即将来临。”“公告使人激昂,给人壮威,让人想起了中华帝国的雄威,而这种雄威在满清最后一百年里已丧失殆尽。”([意]马达罗《年的北京》)
“6月21日,大沽攻克后四天,北京颁布一道谕旨:‘祖宗凭依,神袛感格。人人忠愤,旷代所无。朕今涕泣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达伐,一决雌雄。连日召见大小臣工,询谋佥同。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下至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彼仗诈谋,彼凭悍力,我恃人心,无论我国忠信甲胄,礼义干橹,人人敢死,即土地广有余省,人民多至四百余兆,何难翦彼凶焰。’谕旨的结语中还允诺:凡作战立功者及捐助军饷者,均各别予以懋赏奖励。”([俄]扬契维茨基《八国联军目击记》)
年6月20日,德国公使被枪杀之谜
“6月13日,有一个义和团团民亲自坐着马车出现在使馆区。他炫耀地亮出大刀,在皮靴上擦拭。德国公使冯·克林德男爵走过去用手杖袭击他,这个义和团民逃脱了,但是马车上还有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克林德痛打这个男孩,并把这个浑身是血的男孩拖进了德国使馆,关押起来。这一事件激怒了义和团,他们从哈德门涌进京城……夜间,北京城四处火光冲天……到处是一片‘杀!杀!’的喊声。”
“6月16日,在伦敦,报纸(注:《字林西报》)发表了骇人听闻的消息:德国公使克林德男爵被义和团杀害了。欧美*府一片惊慌。奇怪的是,这个消息并不真实,克林德男爵当时还活着。他是被杀了,但那是在4天以后。”
“6月17日,国际报刊刊登了使馆被毁坏和克林德被杀害的消息。”
“6月20日上午,各国公使早晨8点钟碰头,会上决定要求满清*府与在天津的各国军事指挥官们联系。毫无疑问,他们想把大沽炮台交还中方,以换取满清*府同意各国使节留在北京,等待西摩尔远征军的到来。……可是德国公使总是不想和大家唱一个调。会议无果而终,各人回到各自的使馆等候消息。会后,克林德改变了主意,或者他一直就不想派他的翻译(使馆中文秘书柯士达)独自去打探消息,他吩咐备两顶礼轿,他一顶,柯士达一顶,前往总理衙门,前面由两个穿制服的侍从骑马开道。”([意]马达罗《年的北京》)
马达罗先生在《年的北京》中梳理了四种说法:
一是柯士达叙述。轿子经过哈德门大街路西胡捕房时,轻轻擦到一辆载着满清骑兵的大车上。一个身着正式军装、头戴汉族帽子、系着大纽扣、头戴蓝色羽毛的士兵举起了枪,他离礼轿的窗子还不到一米,他对着公使的头部开了枪。随着枪击,轿子呼地一下落到地上,轿夫们惊恐地四散逃命。克林德立刻就咽气了。
二是北京人日记。一份在上海发行的德文报纸8月3日刊登了一个北京人的日记。克林德和护卫在前往总理衙门的途中,在比利时使馆附近,他的一位侍从手枪走火了。使馆的欧洲籍士兵认为这一枪是从他们旁边的中国军队中发出的,于是开枪射击。中国人则回枪反击,在接下来的枪击中,克林德被击中身亡。
三是总理衙门照会。照会说,二德人乘于轿内,于衙门附近射杀路人,于是这群人杀死了其中一个。
四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谋杀。有一点始终让人无法解释,为什么英国报纸4天前就报道了克林德被杀的消息?一种可能是那条消息无中生有凭空杜撰,根本就不该发;还有一种可能是,这条消息很早就通过电报从北京秘密发回,准备在特定的某一天见报,但是因为某种失误提前登了出来。也许有人认为克林德应该在14-16日的冲突中丧身。克林德被杀恰好符合列强分割中国的计划,而中国这时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年的最后一天,杀害克林德的清兵恩海被处决。他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处决时,德国将军特罗塔、莱瑟尔以及许多德国官兵都在场。当审判官宣读死刑判决书后,恩海大笑着对观看的人群说:‘我死得值了!’他的头,这个毛骨悚然的战利品被送到了德国。”([意]马达罗《年的北京》)
年7月14日,天津陷落
“6月27日9时,联军总攻天津东制造局,下午一时三十分陷落。联军死11名士兵,伤75人。”“我们的战利品是一座价值0万卢布以上的、里面有数不清的炮弹、子弹以及火药和各种作坊的大型兵工厂。”“在整个直隶战争中,这是我们最好的战利品。”
“7月14日。天津沦陷。八国联军约万余人,清军守军约1.5万人,义和团二至三万人。”“联军共伤亡名,其中军官38名。”
“到处可见欧洲人炮轰的痕迹。中国平民的房屋被圆形炮弹打穿,屋顶、墙壁肯围墙上都是打穿的洞眼。一路上,我都遇到被炮弹片、子弹打死的中国贫民尸体。没有人来收尸,只有苍蝇、狗和猪来光顾他们了。”
“现在,城里开始了野蛮无阻、贪得无厌的抢劫。这是毫不奇怪的事。不仅抢劫那些中国商人、官吏和其他市民仓促逃跑而丢弃的房屋和财产,甚至抢劫还有主人住着的房屋。对中国人根本不讲什么人权。有一种奇怪的中世纪观点,认为对中国人什么事都可以干。他们被当作是卑贱的畜牲,可以,而且应当对他们恣意虐待、蹂躏,甚至可以打死。”
“7月18日,八国联军成立天津临时*府——中国天津都统署。都统署有权发布必要的法令,拥有警察权,还掌有司法权。”“存在了整整两年,到年夏撤销。”
([俄]扬契维茨基《八国联军目击记》)
年8月3日,八国联军再次进犯北京
“西摩尔的部队远征北京失败以后,在天津的军事首领们7月底在大沽聚集了人。并把人数众多的联军部队分成两个纵队,同时向北京进发:日本、英国和美国部队沿北河右岸,俄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部队沿北河左岸进军北京。”([意]马达罗《年的北京》)
8月3日,俄军协同各国联军向中国官军阵地北仓出发,跨出了向北京进军的第一步。
4日,北仓失守。联军人攻打北仓,其中日本兵人。占领北仓主要归功于日本兵。日本军队夜间提前发动袭击,突入阵地中心进行白刃战。日本阵亡军官1名、士兵41名,失踪8人,受伤军官12名、士兵名。
5日,杨村失守。自联军拿下杨村后,就在天津、通州和北京之间建立了一个水路、陆路和铁路的枢纽。
5日晚—7日上午,联军休息。军事会议决定:“跟踪追击中国兵,不给他们有集结力量东山再起的可能。”
7日,名联军继续向北京进发。宿营南蔡村。“他们吃的是富有营养的美味罐头,喝的是沿路很多的水井中的水。水是呱呱叫的。患病、过度疲劳和中暑的情况至今尚未发生。所有的军官都很健康。”
“我们走的这条路,是年9月初格兰特将军和蒙托班将军率领的英法联军40年前走过的同一条路。”
8日,到达西务村,离北京只剩下50俄里。9日,宿营马头村。10日,张家湾,离北京只剩下40俄里。
11日,占领通州。离北京只剩下20俄里。“到处都未碰到反击。道台和官吏全都逃跑了。”“大约不少于十万的大部分居民仍留在城里,他们闭门呆在自己的家里或小铺子里。”
这一天,俄军司令部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少将亲自侦察了去北京的必经之路。下午四点钟,“侦察队经过了著名的八里桥。年夏天,在此附近4万中国军队曾被名法国军队和英国炮兵击溃而逃散。”“很多中国人坐在路旁的草棚下,饮茶聊天,赏着满月。月光像银色的茸毛一样撒在他们的村庄、清新的玉米地和整齐的杨树上。对他们来说,好像不存在战争,也不存在已经来到的这名敌军。”
12—13日,联军休息。
14日凌晨一点四十分。在俄军杀掉61个守门哨兵后,“华西列夫斯基将军立即命令推出两门炮,架在城门前面十五步远的地方。”“华西列夫斯基将军下令攻打城门(东便门)。……这就是俄国人向北京的第一次进攻。”
夜里两时正,城门被攻破。华西列夫斯基将军果敢地第一个走进了城门。
“北京的城门在俄国的炮火下倒塌了,中国哨兵已经放弃了城门上的箭楼,上面升起了俄国旗,这是胜利和解围的一个标志。这是第一面在帝国京都的城墙上空飘扬的旗帜。”“从来没有一颗敌人的炮弹损害过北京这个城堡。……年俄国的炮弹第一次轰击了北京城门。但愿这是最后的一次。……这次也像40年前一样,中国皇帝、皇太后、宫廷大员、端王爷、军机大臣以及全体大员,连夜慌忙逃出北京,接着城里的居民也逃跑了。徒劳地为京城打过保卫战的中国军队,日以继夜地通过北京西门,纷纷往西退却。”
上午十点,日本军队攻破齐化门。十一点,美国军队进城。“英国兵则比较明智,他们沿着干涸的河道在城墙下面钻了进去,于下午一点钟就进入北京的外城了。接着他们不经交战就通过了空城,又从内城城墙下钻过,于下午2时出现在英国使馆胡掩护工事前。印度兵是第一批解围的报信者。”
大约下午两点钟,清兵投降了,北京陷落了。
俄军阵亡28人、伤人。日军阵亡30人、伤人。美军伤20人。2个印度兵在使馆院子里受伤。
([俄]扬契维茨基《八国联军目击记》)
年8月15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北京落入八国联军手中。在经历了使馆和教堂被围攻的严重事件后,希望外国占领军实施仁慈是不可能的。在8月15日,有人要决意羞辱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这个人就是美国将军沙飞。他在追杀印第安人的美国西部长大,因此心肠比较硬。他的目标是征服紫禁城,打进去。他用大炮炸毁了紫禁城坚固的大门。”([意]马达罗《年的北京》)
“8月15日,美国人开始炮轰皇城的宫殿,但是由于利涅维奇将军和公使的干涉,很快就停止了炮击。伤亡近二十人。在当天联军指挥官与公使的联席会议上通过了决议:任何一支外国军队不得进入皇宫。通往宫殿的所有外门,均派了国际卫兵看守。”([俄]扬契维茨基《八国联军目击记》)
“大清皇室已经逃离了北京,八国联军的将领们先按最合适的比例把部队分成四部分,然后来瓜分北京。内城的北部全归日本人,俄国人分得东南角,西边一点给法国人,旁边一块给英国人,剩下来南边一点给美国人。外城则由美国人和英国人瓜分,美国人将总部设在先农坛,英国人总部设在天坛。当德国人后来到达的时候,他们分到内城东部的一块,外城西部的一大块,以及其他战略要地。意大利最后在中间地区分到了一小块,总部设在西北角。”([意]马达罗《年的北京》)
当时的法国报纸有这样记载:“一个回国的兵士叙述说: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教士们做我们的向导。”“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8月16日至8月18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京城居民所受之物质损失甚大,但其详细数目,亦复不易调查。现在各国互以抢劫之事想推诿,但当时各国无不曾经彻底共同抢劫之事实,却始终存在。”“所以中国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德]瓦德西《拳乱笔记》)
“中国古代有句格言:‘君辱臣死’,即一旦君主受辱,众臣就该殉君。皇上由于外来入侵,不得不离都‘狩幸’,皇上在谕旨中是这样说明朝廷的这次突如其来的离京。忠于皇上的臣子都不能忍受如此的耻辱。……这样的臣子不配活下去,也不再想活下去。所以,在北京沦陷的夜晚,许多大臣和将官都服鸦片或吞金而痛苦地死去。他们也给自己的妻子、儿女和佣仆服毒,不让一家人幸存。有的把妇女和小孩投入井内淹死后,再自己自杀。”([俄]扬契维茨基《八国联军目击记》)
“在年,北京在一个月期间,被文明的联军洗劫一空。由于异族部队对华人根深蒂固的蔑视,以及缺乏对各国联军统一的管辖权,所以尽管某些司令官也作了一些努力,然而,无论怎样仍不能制止对帝都的掠夺和对居民的暴行。”“帝王的伟大京都一半已经被破坏和焚毁,已被蹂躏糟蹋得不像样子了,简直一切都死绝了一样。使馆街两旁残存着一垛垛废墟,一堆堆石头,灰烬、垃圾和脏物遍地皆是。中国人的尸体,一个挨一个杂陈在马路上。”“法国兵焚烧了北堂周围的房屋和商店。烧焦的尸体和暴露在废墟、瓦砾和灰烬堆里。被枪杀和刺死的中国人,一堆一堆地陈尸在大街上。被击毙的不只是中国兵,还有被中国教民告发的全部肇事者。”([俄]扬契维茨基《八国联军目击记》)
“此间买卖当时抢劫所得各物之贸易,极为盛隆。各处商人,尤其是来自美国者,早已到此经营,获得巨利。其出售之物,以古铜、各代瓷器、玉石为最多。其次则为丝货、绣货、皮货、铜瓶、红漆物品之类。至于金银物品则不多见。最可叹者,许多贵重物件横遭毁坏,其中常有无价之木质雕刻在内。”([德]瓦德西《拳乱笔记》)
意大利公使拉吉侯爵在日记中写到:“北京被占领了。野蛮、残忍的行为开始了。……我去了那儿,看到小孩被劈开了脑袋,妇女被脱光了衣服,被残杀,还可能先是被强奸了。我真希望我能够否认这一切,但我不得不承认,这都是事实。”([意]马达罗《年的北京》)
年8月28日,八国联军紫禁城阅兵
“8月19日,将军们和外交使团一起来决定占领北京的战略。所有人都一致同意,不动紫禁城,但必须给中国人强烈的警告。因此,要在紫禁城举行一个象征性的阅兵和游行,相当于一种精神上的占领,然后将关闭紫禁城,并予以看管,等待皇室的返回。”([意]马达罗《年的北京》)
“8月28日,正好是攻克北京后的两个礼拜,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中国京都发生了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着帝京全部陷落的大事。这一天,联军部队举行穿过皇宫的盛大游行。”
“在各国联军司令官参加的筹备会上,决定了进行阅兵和举行游行,行进队列:前导为最先攻入北京的俄国部队,随后为日、英、美、法、德、意、奥等国部队。”
“各部队人数规定如下:俄国兵名,日本兵名,英国兵印度兵名,美国兵名,法国兵名,德国兵名,意大利兵60名,奥地利兵60名。(注:共计名)”
“早上七时半前,天气格外晴朗,各部队汇集在皇城第一道大门——大清门内的大宫院内。”“各国联军部队已准备好接受检阅。”
“七时三刻正,俄军直隶部队司令官利涅维奇中将随同俄国公使吉尔斯先生、总领事波波夫先生,以及包括司令部官员、军事记者、使馆职员和侍卫队等大批随员,在部队司令的白色麾旗下来到了集合地点。”
“俄国部队举枪敬礼。我们的军乐队奏起迎宾曲。利涅维奇将军以军衔最高的身分检阅部队。将军向热烈高呼例行祝词的俄国部队举手致意后,即开始巡阅各国联军部队。这时呈现出一幅壮丽异常的情景。”
“在那不仅所有洋人,就连华人也不能走近的皇城禁墙与城楼里面,在任何一个普通人也没有到过的古老的铺石宫院里,如今排列着带着步枪、马刀、旗帜、号手和军乐队的八国异族部队。他们用欢呼和奏乐来欢迎俄国的将军。这是各国对这支第一个突破北京的部队表示崇高敬意。”
“上午八时正,利涅维奇将军阅兵完毕。接着就带着他的随员进宫。在随员后头,俄国部队和其它国家的部队带着军乐队和招展的旗帜跟随而入。”
“英国的礼炮声宣告游行开始。”
“这一次壮观的联军部队大游行,是当今亚洲*治形势的生动体现。走在最前面的是伟大而强盛的俄国,在它之后是年轻的、一跃而超过东方各国的日本,在日本后面的第三个国家是一度在亚洲逞强的、现已退居于俄国和日本之后的英国,往后的是美国、法国和以其黩武*策而在东亚初露头角的德国,其余的国家走在后头。”
“上午九时,阅兵完毕。”
“两百年来皇宫的神圣不可侵犯已被摧毁,隐秘已被揭开,紫禁城已不再是紫禁城了。”
([俄]扬契维茨基《八国联军目击记》)
“8月28日早晨,庄严的仪式在紫禁城南门前进行。外交使团的所有人员、八国联军中各国的将领和军官,以及各个部队的士兵代表举着各自的标识和牌子,一共名士兵参加了仪式,游行队伍穿过天安门、午门、太和殿,然后的德胜门向北行进,游行是有秩序的,时间也不长,比较小心,但他们也知道,这个被亵渎了的圣地再也不会是原样的了。”([意]马达罗《年的北京》)
意大利公使拉吉侯爵当时在场,他回忆说:“到了皇宫北边,我们发现一些外交官夫人等在那儿,她们想看部队的游行,也想至少看一眼皇宫。我不知道是谁把她们放进来了,可是爱妻就在面前,丈夫们无法拒绝……皇宫中一些小的珍品无疑是丢了,同时丢失的还有尊严和整个仪式的严肃性。……但是规定已被违反,后来大门又被打开了好几次……在北京一个美国女士家的客厅里,我看到一些雕刻得十分精致的玉器,让人赞叹……那是在皇帝的客厅里陈放了几个世纪的历史文物。”([意]马达罗《年的北京》)
年9月7日,俄军皇城御苑阅兵
俄军在皇城里扎营:一部分在煤山周围的帐房里,一部分在宫中的房舍里。豪华的离宫“颐和园”有我军数连守护。
9月6日,俄军总司令阿列克谢耶夫海军中将乘着一辆三驾马车抵达北京。这是驶进北京的第一辆俄国三驾马车。
9月7日,阿列克谢耶夫将军检阅了在皇城御苑里宿营的俄国部队。我们英勇的攻克北京的部队个个都穿上洁净的白色上衣,一张张喜气洋洋的晒黑的脸孔,神采奕奕地觐见自己的总司令。
总司令巡视整个部队时,向各部队一一举手致意。然后,中将站在整个部队的正中,高声地发表了充满爱国主义的演说,演说中表彰了俄国部队英勇、果敢与坚韧的精神,感谢他们在进军和攻克北京中所表现的献身精神,并为沙皇陛下和圣眷的荣誉而欢呼万岁。沙皇陛下的0名俄国官兵为俄皇陛下争光:最先占领了北京。
他们的热烈欢呼声和国歌声,长时间地响彻了整个御苑和皇宫。
利涅维奇将军为这位肩负北京至奉天两个辽阔战区指挥重任的将领欢呼。阅兵结束时举行了分列式。
([俄]扬契维茨基《八国联军目击记》)
年12月27日、年元旦,瓦德西天安门阅兵
“年8月18日,敌对行动在更大的规模上开始了。在柏林,德国公开发表了德皇给德国远征军送行时的讲话:‘你们应对不公正行为予以报复,他们以令人发指的方式嘲弄外国使节的神圣不可侵犯。如果遇到敌人,切勿留情,不要留活口。用你们手里的武器,让中国人即使在一千年后也不敢对德国人侧目而视。让我们为文明打开永久的通道!’”([意]马达罗《年的北京》)
年8月23日,瓦德西率领德国远征军开赴中国。
“9月21日正午十一点三十分钟,安抵吴淞海湾,受该处所泊许多战舰之优礼欢迎……在上海法国租界,英国将军Creagh令各国军队聚集起来,举行一种规模宏大之军礼……又该将军请余次日检阅全体军队……倘若余赴阅兵典礼之时,身系黑鹰勋章之带,掌握元帅指挥之笏,跟着手持帅旗之陛下侍卫一人,以及军官数十;更有无数华丽服装、勇武相貌之印度骑兵,往来驱散拥挤参观之华人,实令人不免发生一种舞台演剧之感。但余深知此种演剧式之办法,对于亚洲居民,却是应该有的。”([德]瓦德西《拳乱笔记》)
“9月25日,瓦德西登陆(天津)。”“瓦德西在天津设立了最高指挥部,然后在10月中旬到了北京,开始组织惩罚性的讨伐和对直隶省的占领。德皇的命令是专横和不容置疑的:‘让中国人永远不敢对德国人侧目而视!’”([意]马达罗《年的北京》)
10月9日,瓦德西在日记中写到:“至于对待亚细亚人,只能行使威权,方足以使其感动。此种信念,仍将以为余以后一切行动之指南。”“现在北京方面,正在收拾前此中国皇后、皇帝所居之冬宫以作余之司令部驻所。”
10月17日,瓦德西在日记中写到:“余抵北京。午前十一钟,乘马以入北京东南城角之大门。各位驻京联军将领,皆在该处迎候。”“当余初入第一城门之际,德国炮队在城墙上开放中国大炮,以为敬礼。而日本炮队则在余进入冬宫之时,立于宫外大理石桥之上,向余致敬。余所行经之路,需时逾一点钟。沿途皆有军队排立于旁。所有逗留北京之欧人无不到场;即华人方面,亦复为数不少,来睹此项戏剧。余之行入冬宫,系先经荷池(北海、中海)上面一座桥。按此路线乃系特别预为选定者,盖因此前欧人,不许经过该桥,故也。”([德]瓦德西《拳乱笔记》)
“12月27日,瓦德西在天安门前阅兵和游行。”“瓦德西穿着冬装,高骑大马,与两个德国卫兵在天安门前摆着姿势留影。”([意]马达罗《年的北京》)
今日(年元旦)为英国卫戍军队之阅兵典礼,该项军队之大部分系由印度兵士编成。印度习俗,常以此日为皇后庆辰,举行祝贺。(英国)将军Gaselee乞余代表(英国)皇后之孙前往举行阅兵大典,指挥英国国旗行礼,高呼皇后万岁。又是一番从古未有之事!此间真是令人阅历不少。在一位普鲁士元帅指挥之下,英、印军队大行其礼而且高呼HephepHurrah不已!余也不敢忘却敬向皇后感谢之举。阅兵典礼,经过极佳。期间军装样式与兵士肉色,实表出一种五光十色之象,盖只有在东洋国中,吾人始能看见。余所乘者系一绝美之棕色马,该马驰驱最善,使人不胜惊赏。”([德]瓦德西《拳乱笔记》)
“6月5日,瓦德西离开了中国。可以肯定的是,他在9个月里留下了让人难忘的印记。报纸上写到:中国被平定了。7月29日,紫禁城被交还了中国当局。”([意]马达罗《年的北京》)
年9月7日,《辛丑条约》正式签订
“皇上对于此次远征之役,怀有一种发展我们东亚商业之最大希望。皇上并令余谨记在心:要求中国赔款,务到最高限度,且必彻底贯彻主张。因为皇上急需此款以制造战舰,故也。其后余更察知,皇上欲在山东方面扩充我们占有权利。为达此项目的起见,甚望置手烟台之上。”([德]瓦德西《拳乱笔记》)
“年10月26日,和平谈判开始了。李鸿章旁边坐着庆亲王。”“因为西班牙大使葛络干是使团长,谈判在西班牙使馆举行。会议十分冗长,令人疲惫不堪,谁都不愿丢面子,但中国人必须为和平付出高昂的代价。”([意]马达罗《年的北京》)
“年12月22日,当列强提出和议大纲时,流亡在西安的清*府立刻发出一道煌煌上谕,宣布*府今后的对外方针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并且厚颜无耻地说:‘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中]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年1月3日,“余与(德使)Mumm先生对于中国所能支付之赔款数目一事,会谈甚久。各国公使之意,至多不得超过十五亿马克(约合7.5亿两白银)。余则主张二十亿马克之数(约合10亿两白银),尽可以榨出。而且余之见解,更可加上一重佐证者,即受余嘱咐尝到李宅交际之人,曾向余言,该总督(李鸿章)对于列强提出之赔款总额,本来预料当系此数。”([德]瓦德西《拳乱笔记》)
年9月7日,《最后议定书》(注:辛丑条约)正式签订:
第一款核心内容,一是大德国钦差男爵克大臣被戕害一事,奉谕旨钦派醇亲王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赴大德国大皇帝前,代表大清国大皇帝暨国家致惋惜之意。二是大清国为克大臣立碑建坊。
第二款核心内容,一是惩办首祸诸臣,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均定斩监候罪名;庄亲王载勋、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均定为赐令自尽;山西巡抚毓贤、礼部尚书启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均定为即行正法;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刚毅,大学士徐桐,前四川总督李秉衡,均已身死,追夺原官,即行革职。又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吏部左侍郎许景澄,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联元,太常寺卿袁昶,开复原官,以示昭雪。甘肃提督董福样革职,俟应得罪名,定谳惩办。二是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
第三款核心内容,因大日本国使馆书记生杉山彬被害,降旨简派户部侍郎那桐为专使大臣,赴大日本国大皇帝前,代表大清国大皇帝及国家惋惜之意。
第四款核心内容,在于诸国被污渎及挖掘各坟墓建立涤垢雪侮之碑,中国国家付给估算各费银两,京师一带,每处一万两,外省每处五千两。
第五款核心内容,不准将军火暨专为制造军火各种器料运入中国境内,降旨禁止进口二年。
第六款核心内容,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按年息四厘正,本由中国分三十九年按后附之表各章清还。所定承担保票之财源:一是新关各进款。二是所有常关各进款。三是所有盐*各进项。
第七款核心内容,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第八款核心内容,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
第九款核心内容,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天津、军粮城、塘沽、芦台、唐山、滦州、昌黎、秦皇岛、山海关。
第十款核心内容,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一)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二)犯罪之人如何惩办之处,均一一载明。(三)以诸国人民遇害被虐,各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四)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
第十一款核心内容,大清国国家允定将通商行船各条约内,诸国视为应行商改之处,及有关通商各他事宜,均行议商,以期妥善简易。
第十二款核心内容,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按照诸国酌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文内各款,足适诸国之意妥办,则中国愿将一千九百年夏间变乱所生之局势完结,诸国亦照允随行。除防守使馆兵队外,诸国兵队即于西历年9月17日全由京城撤退。
([意]马达罗《年的北京》)
《辛丑条约》中的所涉及的赔款,因年是庚子年,所以叫庚子赔款。赔款按中国当时人口计算,每人一两,共计4.5亿两。其中,俄国130371两、德国两、法国70878两、英国两、日本34793两、美国两、意大利两、比利时两、奥匈帝国3920两、荷兰782两,其余的43万余两由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等国分享。年息4厘,分39年还清,利息共532150两。本息合计982150两。各省“地方赔款”还有万两以上。因此,总数达白银10亿两以上。这笔巨款相当于清*府年财*收入的12倍。
“直到甲午战前,清*府的年财*收入大体都稳定在0万两左右。但到年,岁入已达万两;到年,岁入达80万两。”([日]明水《日人论中国整理财**策》)
“扬契维茨基之问”与“瓦德西预言”
年7月14日,这位有良心的俄国记者在日记中发出了“扬契维茨基之问”:“尽管联军如此对待中国人,鄙视他们,认为他们是野蛮人和奴隶,但是,我不能断定,究竟谁与野蛮人这称号更相称,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中国人,为数达50万人以上,没有任何权力,基于溶化在血液中的悠久的民族纪律,在这个百万人口的城市里,从未破坏过秩序,从未发生过骚动。而是那些文明的外国人,他们敲破银行、商店和衙门的门窗,抢劫银行,冲进住家,把财物洗劫一空,糟蹋妇女,遇到中国人反抗,便用手枪、步枪行凶。究竟何人称为野蛮人更合适呢?”
年2月3日,瓦德西在“论瓜分中国事”中预言:“倘若中国方面将来产生一位聪明而有魄力之人物为其君主,更能利用世界各国贡献与彼之近代文化方法,则余相信中国前途,尚有无穷希望。”6月22日,他再次写到:“假如天为中国降一有力领袖,其人既能根本铲除一般上流阶级腐败情形,又能利用西方之文明,则中国前途正是未可限量。”
公元年,中国已经触底,伟人已经出世。
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历史睡着了,但时间醒着,世界睡着了,但我们醒着。
百年前的至暗时刻,西方侵略者犹下意识地敬畏这个古国的潜力。今日的崭新时代,中国人自信奋进,昂扬在复兴之路上,已是历史进程的必然。
中国人不能忘记!中国人不会忘记!
年前的庚子年,中华民族暗无天日,坠入深渊!
年后的庚子年,中华民族前景光明,走向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