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伊尔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英国历史沿革第十三期
TUhjnbcbe - 2023/3/28 18:39:00

都铎王朝世系

一、亨利七世

人物生平

(一)亨利七世(年1月28日—年4月21日)本名亨利·都铎,是都铎王朝的首位英格兰国王。亨利·都铎是英格兰的兰开斯特王室的后代,年1月28日亨利·都铎出生于威尔士的彭布罗克城堡,他的母亲是玛格丽特·博福特郡主,父亲是里士满伯爵埃德蒙·都铎。玛格丽特·博福特是约翰·博福特的孙女,约翰·博福特是14世纪英国亲王兰开斯特公爵冈特的约翰和情妇凯瑟琳·斯温福的私生子,而兰开斯特公爵的父亲是英王爱德华三世。年兰开斯特公爵和凯瑟琳在约翰·博福特25岁的时候正式结婚,罗马教会在同年、英格兰国会在次年各自发布公告追溯承认约翰·博福特是兰开斯特公爵合法婚生子女的地位。而兰开斯特公爵的另一个婚生儿子英王亨利四世,亦承认约翰·博福特婚生子女的地位,但宣布他们没有权继承王位,不过博福特家族一直在*治和同宗的兰开斯特王室同一阵线。约翰·博福特的孙女玛格丽特·博福特郡主嫁给里士满伯爵埃德蒙·都铎,埃德蒙·都铎是威尔士贵族欧文·都铎和英王亨利五世的寡后瓦卢瓦的凯瑟琳的私生子,是英王亨利六世的同母异父弟弟。年英王亨利六世被爱德华四世杀害,兰开斯特王朝被约克王朝取代,都铎家族也被流亡至法国。

(二)年5月年仅十四岁的亨利·都铎,作为兰开斯特家族仅存的男性继承人被他叔叔贾斯珀·都铎保护着,渡海逃生来到法国布列塔尼,被视为兰开斯特派首领。其母玛格丽特·博福特郡主则在英国与托马斯·斯坦利勋爵再婚,潜伏在约克王朝统治下的英格兰为儿子的未来谋划。年爱德华四世去世后理查发动*变废除爱德华五世,年6月26日理查登上王位成为理查三世。年的9月第二代白金汉公爵亨利·斯塔福德与亨利·都铎的母亲取得联系,并为亨利·都铎在布列塔尼公爵的支持下率军入侵英国作了准备,他们计划在亨利入侵的同时由白金汉公爵在国内西部地区策动暴乱。由于亨利航行过海的时候延误时间,他到达英国南部普尔港时只剩下两只船。而且英国国内暴动已经失败,白金汉公爵已被处决,亨利的入侵计划以失败告终。5年英王理查三世的*治作为引起英国大贵族的不满,利用理查三世的民望低迷的玛格丽特郡主,得以将不满现状的约克王朝支持者转为支持他的儿子亨利,理查三世的*敌纷纷投靠流亡法国的亨利·都铎。许多人提议并赞成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爱德华四世之女)与亨利·都铎结婚,他们把这看成是结束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争斗的一种手段。当理查三世在法国绑架亨利的图谋失败后亨利·都铎在英国的追随者更多了,于是亨利·都铎宣布自己是兰开斯特王室的王位继承人。

(三)5年8月1日亨利·都铎在法国国王查理八世的资助下在阿夫勒尔起航,随他同行的有他的叔父牛津勋爵贾斯珀·都铎和一些与他共同流放的骑士,他的舰队满载着名法国雇佣兵,他于8月7日在米尔福德港附近的米尔贝登陆。亨利·都铎挥师东进,他首先向哈弗福德韦斯特进发,继而又向阿伯里斯特威斯挺进,并于5年8月10日到达阿伯里斯特威斯,途中没有遇到抵抗。然后他继续向东部和东北进军攻下威尔士浦,并于8月15日占领什鲁斯伯里,在这之后他又占领纽波特、斯塔福德、利奇菲尔德、塔姆沃思和阿瑟斯通。5年8月20日亨利·都铎在阿瑟斯通宿营,他派人与尚在理查三世营中的大贵族(诺福克家族、诺森伯兰家族、斯坦利家族)联系,由于他在4年年末发布檄文让英国各地拥护他的人都行动起来,队伍激增到人。理查三世意识到局势严重后遂起一支万人大兵迎战,8月22日双方在英格兰中部的博斯沃斯决战。在战斗紧要关头时理查三世的大将托马斯·斯坦利勋爵(亨利的继父)和诺森伯兰伯爵按兵不动,斯坦利勋爵的弟弟威廉·斯坦利爵士则率人公开倒戈,约克军遂告瓦解。理查三世头戴*与敌军展开最后的死战,直至战死。他的*在战斗中跌落在树丛中,被托马斯·斯坦利勋爵找到并献给亨利·都铎。获胜后的亨利成为英国国王,是为亨利七世,开创英国都铎王朝。

(四)5年10月0日亨利·都铎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加冕典礼,亨利·都铎的继父托马斯·斯坦利穿着昂贵的黑貂皮长袍,把国王剑从伦敦塔送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托马斯·斯坦利并没有参与把他的继子推上王位的战斗,但他却因等待观望而得到丰厚的奖赏,他的爵位上升到伯爵。加冕典礼后召开国会,贵族议员们把亨利·都铎当做从昏君手中拯救黎民百姓的第二位约书亚(继摩西之后的犹太国王)来欢迎,并很快通过法令宣布英格兰的王位由亨利·都铎及其子孙世代相传。为了缓和*治矛盾并加强自己成为英王的合法性,6年1月18日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中亨利七世同约克王朝爱德华四世之女伊丽莎白举行结婚典礼,他们原本就都是爱德华三世的后裔。亨利七世宣布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合并,平息对其继位的争论,更以这场敌对家族之间的联姻结束玫瑰战争。并将兰开斯特的红玫瑰和约克的白玫瑰合并组成都铎王朝的王徽,即红白“都铎玫瑰”。亨利七世即位初期主要精力就是全力消灭约克朝的旧势力,消除对王位的威胁,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在迎娶伊丽莎白公主的同时,将克拉伦斯公爵乔治的儿子沃里克伯爵爱德华抓了起来,把这位年仅十岁的贵族关在伦敦塔中。7年在博斯沃思之战两年后一个名叫兰伯特·西姆内尔的人自称是沃里克伯爵爱德华并发动叛乱,实际操纵这场叛乱的人是曾经被理查三世指定为继承人的林肯伯爵,7年6月16日亨利七世发动斯托克之战镇压这位假爱德华的叛乱。

(五)年一个法国商人得到法国和苏格兰支持,自称是爱德华四世的次子约克公爵理查,起来反对亨利七世。这位假理查得到西欧各家君主的认可,因此对亨利七世的威胁极大。假理查曾三次入侵英国,直到年才得以平定,假理查被抓获。年1月假理查被处死,两天后被关押十四年之久的真正的沃里克伯爵爱德华也被亨利七世下令绞死,至此约克家族的男性绝嗣。亨利七世和伊丽莎白王后多有所出,其中四人活至成年,他们是长子亚瑟、次子里奇蒙公爵亨利、玛格丽特·都铎公主和玛丽·都铎公主。玛格丽特公主嫁给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改善英格兰与苏格兰的关系。玛丽公主嫁给法国国王路易十二,亨利七世为长子亚瑟聘娶西班牙阿拉贡王国的公主凯瑟琳,以缔结和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及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的同盟。亚瑟和凯瑟琳在鲁德娄城堡这一威尔士亲王的传统驻所渡蜜月,但两人结婚后四个月亚瑟猝死,里奇蒙公爵亨利成为王位继承人。为继续保有与西班牙之间以联姻方式获得的友好关系,亨利七世说服凯瑟琳留下并将其嫁给次子里奇蒙公爵亨利。在历时三十余年的玫瑰战争中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同归于尽,大批封建旧贵族在互相残杀中或阵亡或被处决,新兴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在战争中迅速增长,并成为都铎王朝新建立的君主专制*体的支柱。

(六)亨利七世通过议会、宗教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巩固强大王权,在中央*府中新成立的枢密院取代受制于贵族的谘议会。在地方*府各郡治安法官的职权被扩大。在郡以下权力集中于小型教区会议手中。在司法体制上建立一系列特权法庭等。而国王的权力并不是无限的,它受到各方面特别是议会法律的制约,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君权与议会达到协调一致,共同维系着英国*治机器的运作。随着*治的统一后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封建农业开始向资本主义农业转变,导致英国农村出现许多资本主义农场,出现一批与资本主义密切联系的新贵族。他们把积累起来的资本直接或间接地投入工业,使得英国的工业、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资本主义农场是通过雇用工人进行生产经营并以榨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农业企业。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业中发展的结果。一般有租入土地经营和以自有土地经营两种类型。在租入土地经营的农场中农业资本家要按照契约的要求,将所获利润以地租形式交给土地所有者。14世纪英、法等国已经有资本主义的租地农场,16世纪英国已经形成一个很富有的资本主义农场主阶层。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不同性质的各种私人经营的农场,有资本主义大农场,也有个体经营的家庭农场。通常在资本主义国家通行的农业统计中,并不按雇工多少和剥削程度来进行农场分类。

(七)按土地面积大小或按全年销售农产品金额来划分大、中、小型农场,按土地占有形式来划分“完全自有”、“部分自有”和“完全租佃”农场,按农场组织形式来划分“独资农场”、“合伙农场”、“公司农场”和其他农场等。公司农场是规模最大的资本主义农场,其中有些是农业垄断联合组织。它有两种联合形式:一是横的联合,即在一个公司的统一安排下在不同地区建立农场,根据当地的优势生产一两种产品实行专业化经营;二是纵的联合,即在一个公司的安排下除生产农畜产品外,还经营农业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农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以及同农业有关的劳务和其他业务等。在14世纪英国出现资本主义农场的萌芽,到16世纪英国已形成农业资本家阶级。到了近代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机器以及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加速农村的阶级分化,资本主义农场的发展更加迅速,在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生产中已居于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农场在生产力方面所表现的主要特点是机械化、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都比较高,美国、英国在20世纪40年代、联邦德国在50年代、法国和日本在60年代都先后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随之向高度机械化和电气化发展。

(八)美国种植业中从耕地、播种、施肥、喷药、收获到排灌、运输、烘干、贮存、加工全部实现机械化,畜牧业中不但牧草(或青贮饲料)的播种、中耕、收获、运输、贮存全部机械化,而且饲料的加工、送料、供水、清粪、通风乃至产品的收集、包装、运送也全部机械化、电气化。资本主义农场普遍实现农场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一般只从事某种(某些)农产品生产,有的专门生产某一种产品的某一个品种,有的只完成产品生产全过程中的某一环节。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除采用良种、灭草剂、高效化肥和高效低毒农药外还应用电子同位素和激光照射种籽。利用微生物制造饲料、农药,利用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养畜(禽)场的机器设备,自动记录和检查种禽配种情况,从中选出最优品种进行推广等等。随着农业机械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发展加速农场的合并和农业生产的集中,由于农场规模的扩大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已发生很大变化,有的国家已经接近乃至相当于工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从发展趋势来看资本主义各国农场的生产集中和垄断将日益加剧,大农场(特别是公司农场)不断增加,小农场尤其是家庭农场的数量迅速减少,但在农场总数中仍占很大比重,中等规模的农场不断向两极分化。

(九)同时工商、金融垄断资本日益加强对农业的渗透,它们或者直接投资经营农业或与农场主签订合同,将农场生产与“农业前部门”、“农业后部门”组织成农工综合体使农场日益受其控制,所有这些势必进一步加深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亨利七世解散封建大贵族们的私人武装,把武装力量紧紧抓在自己手里。亨利七世只有一次向海外派出英国军队,他倾向于使用外国雇佣军代劳。由于亨利七世对封建领主卫队的解散使得国家需要组建新的军事力量,但限于都铎*府的财*困难还尚无能力建立常备军,于是国家实施招募雇佣军制度。通过把一部分流浪无业者招募入伍,一方面为一些流浪汉提供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又可以用这批人去稳住、镇压另一些流浪汉,同时那些破落骑士又有机会加入雇佣军为国王效力。所以雇佣军增强国王的力量,削弱贵族,不仅由于它建立强大的武装力量足以贯彻国王的意志,而且还由于它为小贵族提供就业空间。都铎王朝的建立之初由于依靠议会批税导致议会对王权的制约,或者国王不经过议会批准而征税导致议会和臣民反对,于是亨利七世采取减少对议会的依赖的做法。亨利七世统治期间实行的财*机构和财*方法完全打破中世纪的财*制度,亨利七世甚至亲自检查帐目,王室财富因此而极大增加,亨利七世完全不用依靠议会开会解决财*。

(十)依靠继承权的亨利七世获得里士满伯爵、兰开斯特公爵和约克公爵的大片领地,他即位后连续5次下令恢复内战期间被贵族侵夺的王室领地。同时利用叛国罪法审判名贵族,没收他们的土地,从而扩大王室领地面积达。王室领地收入也从5年的2.9万英镑增加到年的4.2万英镑,占国王财*总收入的1/。由于都铎王朝海外贸易大增,关税收入也增加,年均超过四万英镑。亨利七世任内奖励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得到扶植,亨利七世三番五次通过国家法令,禁止羊毛特别是优质羊毛的出口,甚至还禁止半制成品的呢绒出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农本经济产生瓦解作用,王权控制着各种贸易往来,初步形成保护工商业的重商主义经济*策。统一的劳动力和商品市场初步形成,城乡关系从对立到一体化过渡。5年都铎王朝开国君主亨利七世登上王位。此时英国只有不到00万人口,分别约为当时西欧两个大国法国和西班牙的1/5和1/2,领土面积也远比它们的小。英国没有常备军,更没有国家安危所系的海军,所以亨利七世在对外关系上长期坚持的*策基准是不是角逐欧洲霸权而是谋求扩增贸易利益,这一外交*策后来被亨利八世、伊丽莎白一世继承和发展。年4月21日亨利七世在英国的里士满宫殿去世,享年52岁,埋葬于伦敦西敏寺东端的亨利七世礼拜堂。亨利七世任内奖励工商业发展,有贤王之称。

(十一)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16世纪毛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对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农场改为牧场,还通过圈地围田或侵占公地,把小地产集中连成大片。这样一来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而破产,沦为流浪人。国王从年起颁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于新贵族和资本家。海外掠夺和贸易也是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16世纪以后英国陆续组织许多贸易公司,进行海盗掠夺。码头官吏、海关人员、海军官兵,甚至地方高级官吏都勾结海盗。海盗J.霍金斯贩运黑人致富,F.德雷克则在伊丽莎白一世赞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并于~年间进行震惊欧洲的环球航行,年成立东印度公司开始向亚洲殖民。都铎王朝统治时期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王权空前强化。旧贵族在玫瑰战争中自相残杀殆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希望保持和平,以利于发展经济。亨利七世利用这些条件实行绝对专制统治,他解散封建贵族的家臣设“星室法庭”,惩治不驯顺的贵族。星室法庭是15至17世纪英国最高司法机构,7年英王亨利七世创设,因该法庭设立在威斯敏斯特王宫中一座屋顶饰有星形图案的大厅中故名。

(十二)星室法庭成立于7年,由于位于西敏寺一个屋顶有星形装饰的大厅而得名。它与英国枢密院、英国高等法院等构成英国史上最重要的专制机器,特别是在惩治出版商上一直充当急先锋的角色,成为英国报纸出现前一长段历史中禁止自由发表意见的又一障碍。英国高等法院是英国最高法院两个组成部分之一(另一为上诉法院),根据年《审判实施法》设立。根据年《法院法》(年起生效)分设御座、大法官和家事三个法庭,每个法庭又分设庭属法院和专门法院。对高等法院的判决不服,一般上诉到上诉法院的民事庭,但也可以上诉至上议院(现为联合王国最高法院)。英国许多报业先驱都受过这个机构的传讯、折磨或监禁,星室法庭也成为英国专制制度的象征,年7月英国革命前夕由长期议会通过法案予以取缔关闭。当时是专门惩治不效忠国王,甚至阴谋叛乱的贵族。成员由枢密院官员、主教和高级法官组成,直接受国王操纵。其职权范围不断扩大,刑罚手段非常残酷,革命前它成为专制王权用来迫害清教徒的工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年7月5日长期国会通过决议撤销这一反动机构亨利八世时正式成立枢密院,听命于国王,地方上的治安法官则受枢密院监督。专制王权的统治首先依靠新贵族,多从他们中间选任治安法官。

(十三)依靠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包括手工工场主、大商人和银行家等。都铎王朝一贯执行重商主义*策,保护和奖励工商业和航海业以增强国力。年亨利八世国王要求离婚遭教皇拒绝,由此触发同罗马教廷的公开冲突。从年起他指使议会通过一系列法令,割断英国教会对教廷的宗属关系,禁止英国教会向教皇缴纳贡赋。年议会通过《至尊法令》,规定英王为英国教会之首,有权任命教职和解释教义,英国教会遂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英国国教就此确立。宗教改革客观上符合建立民族国家的愿望,得到多数臣民的支持。亨利八世还大量没收寺院财产,把没收的土地投入市场拍卖,这也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之一。16世纪英国经济发展,文化亦兴。人文主义者T.莫尔撰写《乌托邦》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诗人E.斯宾塞初写田园诗,后写《仙后》歌颂伊丽莎白一世时代。F.培根作为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撰写《学问的推进》()和《新工具》()倡导归纳的和实验的新哲学。16世纪后半叶英国文学中最繁荣的是戏剧,悲剧作家C.马洛是新剧的先驱,他盛年早逝,但留下可观的戏剧创作遗产。文学巨匠W.莎士比亚是英国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留下许多不朽名著,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诺曼人

(一)诺曼人指7世纪到11世纪法国北部的维京人及其后裔,诺曼人建立诺曼底公国,派军远征意大利南部、西西里以及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并向这些地区移民拓殖。诺曼人属于7—11世纪自北欧日德兰半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原住地向欧洲大陆各国进行掠夺性和商业性远征的日耳曼,其中在不列颠群岛、西欧、南欧等地入侵定居的诺曼人很快与当地居民进行文化融合形成诺曼文化。而在法国西北部诺曼底地区建立公国的诺曼人则接受法语、基督教和法国的封建*治制度,并于年在征服英格兰开启诺曼底王朝,另有部分诺曼人在意大利南部建立西西里王国。诺曼人又称“维京人”,“维京”的意思是侵略峡湾临近国家的人,有些史学家也把“维京”称作“海盗”,这个名字的得来主要是因为欧洲中世纪史上波澜壮阔的“海盗活动”。很久很久以前一些条顿人越过丹麦向北迁移,渡过斯加基拉克海和喀得加特海峡到达瑞典及挪威,成为那里最早的定居居民,这些条顿人就是诺曼人的祖先。诺曼人主要指中古时期生活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居民。而他们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是维京人。“维京”的意思是侵略峡湾临近国家的人,它发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瑞典、丹麦、挪威,始于8世纪中后期,终于11世纪中后期。影响所及除人们熟知的英伦三岛、法兰西等地外,东到俄罗斯和里海,南到地中海,西面远及格陵兰岛乃至北美。

(二)在人们的印象中“海盗”就是抢劫、杀戮,但实际上“海盗”既是一种武力抢劫活动,又包括商业贸易、文化交流、移民拓殖等和平性的一面。“海盗”留给人们的不只是恐怖、苦难,它也留给人们自己独特而又珍贵的文化遗产,北欧民族在维京时代(—1)创造的文明被称作“维京文明”。诺曼人原为来自丹麦、挪威及冰岛的异教野蛮海盗,8世纪时开始对欧洲沿海的殖民地作破坏性的掠夺袭击。9世纪后期他们对法国北部和西部沿岸的袭击规模日渐扩大且次数渐多,至年左右维京人已在塞纳河下游谷地法兰克土地上获得永久的据点。一位名叫罗洛的维京人以率领维京人袭击苏格兰和爱尔兰之英勇表现闻名,很快地成为新殖民者中的杰出人物。年法兰克国王查理三世与罗洛签订《埃普特河畔圣克莱尔条约》,割让塞纳河口一带及今卢昂市一地给罗洛。尽管诺曼人最后改信基督教、采用法语,并且定居诺曼底后数十年间放弃其海上骚扰行动而改采法兰克式骑兵战术,但他们仍保留其海盗祖先维京人的许多特质。他们表现一种极度不安鲁莽的气质、近乎愚勇的好战精神以及与无耻不忠俱来的诡计多端,诺曼人在随后扩张至欧洲其他地区的行动中创下惊人冒险作战的纪录,常常仅以一小撮人征服数倍的敌人,无与伦比的快速越野渡海能力和野蛮暴力的使用以及对金钱有过早的使用观与价值感等均是诺曼人的特质。

(三)性喜冒险的诺曼人定居诺曼底后在欧洲发动数次重大的领土扩张战役,其中最重要的是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入侵英国,他征服英国后即成为英国国王,此役今称作诺曼征服。11世纪初期诺曼冒险家也开始略为延伸地随便移动,他们至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担任当地贵族的佣兵,与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作战。当移居此地的诺曼人越来越多时他们自旧雇主处为自己得到一些小公国,其中最著名的诺曼冒险家是唐克雷·德·欧特维尔诸子,他们于年代统治意大利南部卡拉布里亚和普利亚地区,并在其后数十年间统治西西里。诺曼人的模仿力与适应力对欧洲历史更具意义,他们以性喜杀人越货的异教破坏者出现,在被迫与加洛林王朝和卡佩王朝达成协议以及被迫采用法语和改信基督教之后,很快就接受他们袭击过的宗教与文化,最后并为此文明所同化。他们迅速掌握加洛林王朝封建制度的原则,使诺曼底于11世纪成为西欧封建制度发展的国家之一。西欧的封建制度是一种*治、经济合一的制度,封建领主在其封土内首先明确拥有的是土地的所有权,进而在王权衰落后又逐步取得王权在地方的权力,并将其转化为同封土一并世袭的私人权力,其中包括行*、司法、税收、铸币等权力。追究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根源则包括三个主要的因素,即罗马文明、日尔曼传统以及基督教的影响。

(四)封建主之间形成特殊的封主封臣关系,并形成与封主封臣制相适应的封土制度,在中央权力衰落后各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有独立的*治权力。西欧封建制度基本概念:封建主之间形成特殊的封君封臣关系;形成与封主封臣制相适应的封土制度;中央权力衰落,各封建主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治权力。封建土地关系的确立在东西法兰克王国分别以《米兰敕令》和《克尔西敕令》为标志,承认贵族领地世袭,自由民农奴化。中古早期法兰克王国的查理·马特推行采邑改革,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封建等级制度,其特点是以土地为中心层层分封,封主封臣之间形成严格的契约(合同)关系,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在西欧封建制度下国王和百姓、封主和封臣都遵循一种契约(合同),每个人都对他人负有某种义务,国王有权强制执行。如果一个国王侵犯了一个封臣的权利,封臣们也可联合起来反对他。封臣们组成国王的议事会,国王应按照封臣们的劝告行事。如果封臣们觉得国王滥用他的权力,可以对他进行限制。故封建制度下的王权是有限的,封建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且是互相制约的,具有契约(合同)性质。诺曼人并未发明城堡建筑的技术,但他们善于构筑简易却极有效率的草原围墙城堡——高地上四周围以沟渠、木栅的木栅高楼,这些补给小批骑兵在旷野作战的小堡垒成为诺曼人渗透征服他人的标志。尽管诺曼人在骑战方面一开始是模仿的新手,但他们立即成为其中能手并在欧陆驰骋作战。

(五)诺曼骑兵骑着与法兰克、安茹或布雷顿等王朝同种的阿拉伯马血统的战马,披挂西北欧战士制式的锁子甲,护以锥顶盔和筝形盾,手持宽刃长剑和长矛,在无数的战役中证明其能够击倒敌人。就某种程度而言这是诺曼武士阶级加入青年战士训练的重要结果,他们渴望采纳10和11世纪古加洛林帝国已形成而小心培养的骑士精神。但诺曼武士也是凶狠残忍的军士,他们接受一种几无人性的艰苦训练,这些原被抹杀的人性和怜悯后来被基督教教义加进骑士精神的观念里。诺曼的骑兵攻击是极其可怕的,此后整整四个世纪之内欧洲没有那支步兵是他们的对手,这要归结于一系列军事技术上的革新与改进。诺曼人的马鞍用木头制成,并且加高前桥,虽然不如以往皮革的舒适,但使骑士坐的更加稳固。马鞍下有两条宽肚带,一条束在坐骑前胸,一条捆住腹部。两个皮制的马镫坠在马鞍下,诺曼的骑兵在欧洲最早使用马镫,使他们可以在马上站直身体,用两臂和躯体加紧长矛,借着战马的速度和重量来冲击敌人。在那以前的骑兵虽然也用长矛,但多半是靠肩膀来挥动,力道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所有这些使诺曼骑兵一时所向无敌。此时的梭子甲也加大尺寸,下摆垂到膝盖,衣袖也延伸到手腕,重达15公斤。马鞍后方挂着鸢形盾,比传统的小圆盾提供更有效的防护,但是因为分量增加,所以用手持的时候时候还要在肩上斜跨一条背带。

(六)诺曼骑士开创一种使其留名青史的战术——夹枪冲锋,在枪矛等武器初次应用于骑兵上,适用于近距离中低速刺杀,枪矛等武器的长度以及可靠性能增强骑兵中远程作战能力与冲击力。但相比慢悠悠转圈刺击的铁甲圣骑兵,诺曼骑士则大量聚拢,一齐将骑枪放平冲击敌人。在接敌瞬间放弃骑枪任其通过惯性撂倒敌人然后拔出剑进行近战攻击,这种战法看似浪费,但在现实中他的伤害却是高爆榴弹、投石机、弩炮级别的,这便是冲击骑兵——诺曼骑士。包括后来的所有代表时代潮流的骑士,无非是具装罐头、骑枪、重甲马加筝形盾。诺曼骑士聚集冲锋的过程是很少有骑兵能有效持续地做到,但诺曼人就是能轻松自如地配合,他们的队形十分紧密,甚至不会落下一个苹果。西欧冲击骑兵的无可比拟的冲击伤害,哪怕是近战实力强悍的铁甲圣骑兵碰到诺曼骑士也常常是一换一的关系,所以冲击重装骑兵自然取代冲击力贫弱的具装骑兵。诺曼骑兵开启一个新时代,看似是重骑兵的退化,实际上诺曼骑兵更符合体系战争的各种繁琐要求,理所当然地成为时代的宠儿。而针对对攻击抗击力弱的特点,诺曼骑兵常常会与大量重步兵协同作战、抵抗箭雨,诺曼骑兵也代表西欧人的整体思维。

(七)在诺曼底公国的支持下该省的宗教十分发达,一些诺曼修道院成为本笃会生活与学术的著名中心,这主要是鼓励非诺曼裔学者和改革家在诺曼底定居的结果。11世纪时诺曼底伟大的宗教与教会复兴也表现于诺曼人热衷至罗马和圣地朝圣上,朝圣者的热望是诺曼人征服意大利南部的因素之一,许多诺曼贵族出自质朴的宗教虔诚、爱好冒险、渴望新鲜的征服等之激励而至地中海地区旅行。令人讶异的是早期十字军中诺曼人的角色却微不足道,其中主要包括12世纪诺曼贵族短暂建立的安提阿公国。诺曼人快速模仿其所见之事物,这种模仿力在他们定居过的各国均非常明显。但他们的模仿决非毫无创造性可言,当然也不算是他们成就的全部。诺曼人在新获得的领域上建立适合其目的的组织时兼具无穷的自信与出色的能力,因此他们控制普利亚和西西里系基和他们对自己军事优越性。利用城堡港口等战略措施、引进封建制度以控制伯爵或国王与其较重要臣民之间的关系等信念,然而在行*方面他们采用拜占庭希腊人和穆斯林高度先进的和大体上是文牍形式的管理方法。

(八)诺曼人在英格兰同样地引入诺曼色彩的封建制度,以及其强人*府和财*组织的观念。但他们也采用当地许多仍存在的制度和风俗习惯,甚至在英格兰亨利一世王朝末期(年)时皇家*府的整个结构基本上袭用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制度——君主*体、枢密院、皇家玉玺文书部、郡建制和郡长、两税制(王室庄园收成以现金计算岁入,对地主则课以直接税),这些制度均起源于诺曼征服前。但在诺曼人统治下也有许多新*,如设置财*部、建立巡回审判制、改用誓证审讯法,这个体制在年后效果更为显著,同样重要的事实是英格兰从此免受外族入侵、安如磐石。诺曼人对英格兰教会的影响也很大,使教会机构和戒律方面趋于完善。11和12世纪欧洲的诺曼人凭藉他们充沛的精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推行中央集权统治、封建制度、骑战及宗教改革。

英国圈地运动

(一)英国圈地运动是指发生在英国15至19世纪中历时持久、影响深远的土地变革运动,英国在年的《默顿条例》和年的《第二威敏斯特条例》中已经授权庄园领主圈占自由佃户不需要的荒地。到16世纪受毛纺织业快速发展和羊毛产品市场发达、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使得一些逐利的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强行将耕地变为牧场,引起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并且遭到王室的反对。到了18至19世纪圈地运动因得到*府的直接支持,逐渐达到高潮,这一时期被称为“议会圈地”时期,被圈占的土地达到英格兰总面积的20%。圈地运动改变土地财产权,改变土地使用和耕作方式、村庄布局以及农民的生活方式。很多失地农民因此进入城镇成为劳动力,使劳动者与其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奠定基础。英国的封建制度确立于征服者威廉时期,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英国封建社会到14至15世纪已进入解体时期,在这几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封建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支配全部的社会生活。在以小农耕作经营为基础的庄园制度下每个庄园的土地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即由农民耕种的领主直领地、农民份地、公共森林和牧场。公共牧场供夏季放牧牲畜,耕地和草地在收割后也辟为牧场,照例供众人使用。这种半公有式的“敞地制”实质是一种封建制度掩盖下保持下来的古代日耳曼制度,敞地制是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中使用土地的一种惯例。即封建领主的自营地(又叫直领地)和农民的份地都分作春种、秋种和休耕三部分,均为条田,每年依次轮作。凡休耕的都作为牧场,供公共使用。耕地在收获之后至下一次播种之前,无论领主自营地或农民份地,都必须将田界上的篱笆、栅栏拆除,以作为牧场,供公用。

(二)敞地制残存到近代,在英国迟至十九世纪。从耕作方法上来看庄园里推行一种适应庄园条田的三圃或三圃轮耕制,在敞田制的轮耕制下何时耕种与收获,何时可以在收割后的田地上放牧牲畜,彼此要采取集体行动。这种习俗是日尔曼保存下来的古代农村土地公有制的残余,随着封建私有制的发展这种生产经营方式日益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以及资产阶级当权的时代所采用的暴力手段对圈地运动的开展起一定的作用,英国封建王朝在巩固君主专*的过程中为了打击和消灭大贵族的分裂割据和企图建立独立王国的斗争,很需要新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武力和金钱赞助。为此封建王室就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和扶助对资本主义发展十分攸关的圈地运动,王室在各方面用暴力手段去赞助贵族抢夺农民的土地,把千万亩良田变成牧场,在客观上助长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王朝也曾下令限制过圈地运动,但只是文字上的法令,实际上他们却鼓励圈地运动的发展。15世纪以前英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落后,对外出口以原材料为主,特别是羊毛。但到了15世纪中叶情况发生变化,在-年间英格兰羊毛商平均每年出口羊毛包,投资磅。同时期平均每年出口呢绒5匹,共耗费羊毛—1包,投资翻了近一番。到了16世纪0年代平均每年输出羊毛仅包,与同时期呢绒出口逐年递增的数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呢绒成了16世纪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在国家的出口贸易中占据支配地位,从主要输出羊毛原料到主要输出呢绒产品说明英国正在向工业国转变。

(三)圈地运动的直接动因来自于英国传统的养羊业,在整个中世纪封建经济中英国牧羊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爱德华三世时期(-年)羊毛及羊毛收入成为英王对法进行百年战争的重要物质保证。年羊毛税的收入占全部税收的74%。羊毛成为英国*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远销意大利被制作成呢绒制品。15世纪中叶由于呢绒产品需求猛增,英国主要的出口商品呢绒原料(羊毛)在欧洲市场上供不应求,造成羊毛货俏价高的局面。同时在百年战争期间英国改变自身的羊毛用途,对羊毛进行限制出口以保证国内市场对羊毛的需求,羊毛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动着养羊业的发展。农村中小地主采取各种手段侵占公地,掠夺农民土地,大力从事牧羊业。这些新贵族按照资本主义方式大规模经营养羊业,竭力追逐高额利润,不仅养羊业成本低于种植业,而且从事养羊业既没有过多的“劳动力浪费”,又可以较低的工资雇到工人。他们还通过降低管理费用弥补土地因战乱、天灾人祸和商品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损失,于是村庄和田地逐渐变成牧场。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发生于15世纪末,历时00余年,直到19世纪中叶方告结束,根据整个过程中的每一个时期的特点可分为四个阶段。

(四)第一阶段(15世纪最后0年至16世纪初):当时的封建地主、新贵族和新兴的资产阶级首先强占古代农村公社残余下来的牧场、原始森林以及沼泽。他们强行用栅栏、围墙、壕沟围圈起来作为牧场,大牧羊主雇佣少量工人经营牧羊群。这些土地原本是农民祖辈开垦出来的,同时又是他们数百年来的生活基础。在欧洲“价格革命”的时代里中小贵族受到的冲击最大,他们的收入不多,由于货币贬值,生活费用猛涨,造成他们的生活低下。在破产的威胁下,中小贵族便去强占农民的公用地,而大贵族更是领着大群的兵痞公开抢夺农民公用地。许多独立的小农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公有地和国有地也被大租地农场主所掠夺,几乎所有被圈的新领地都变成牧场,成群的农民被赶到城镇中寻找职业。城市的手工业工场一时无力吸收,失地农民流离失所。第二阶段(16世纪初至17世纪末):从这时起自耕农的份地大面积被抢占变为牧场,从十四世纪末期农奴制瓦解后自耕农的份地一直是农民的生命线,现被无故抢走,有产者争先恐后地在农村圈占农民的份地。年英国中部圈地面积占全国的70.71%,因圈地而迁居的农民占全国的84.41%,被破坏的农舍占全国的80.46%。16世纪英国伦敦只有20万人,其中流浪者就有5万人。由于统治阶级不断地掠夺农民的土地,英国有三分之一的耕地都变成牧场。英国初生的资本主义把社会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又把直接生产者转化为工资雇佣劳动者。

(五)年亨利八世在全国实行大规模的宗教改革,使圈地运动再一次出现高潮。当时英王为了加强中央专制君主制度强化王权,不再允许罗马教廷干涉英国*治。年国王下令封闭所有每年收入20英磅以下的寺院76所,至年又封闭大寺院所,并没收其全部财产。当时伦敦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抢购大片寺院的土地,被赶走的农民成为无产者,这就为新生的资产阶级带来大量的雇佣劳动者。第三阶段(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这次圈地的特点是封建王朝处于崩溃和资产阶级*权统治下,大规模转让、拍卖是在法律予以保护的情况下进行的。在这50年间圈地活动席卷整个英国,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显现出新生产力的活力。在商品生产发达、城市繁荣和人口激增的情况下,对农产品产生强烈需要,粮食价格扶摇上升。经营农场在这一历史时期是朝阳产业,因而又刺激地主贵族纷纷投入圈地的狂热之中。年至年间,土地的转手和交易是空前的,当时的斯图亚特国王由于财*窘困,廉价出售王室领地,其在七个州的所大庄园中,有三分之一的土地转到手工工场主、商人、法官、律师、农业资本家和贵族手中。他们在拿到土地后就驱逐土地上的农民。年“光荣革命”后荷兰奥伦治公爵威廉三世成为英国国王,地主和资本家又一次开展大规模盗窃国有土地的活动,这又是一次英国历史上空前的把土地赠送、廉价出售或者直接掠夺农民土地的运动。

(六)第四阶段(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这个阶段的圈地运动实际上是把农民从土地上清理出去,完全剥夺农民生存的一片土地,并把农民彻底转化为无产者。在18世纪末期国会通过条法令圈占00多万英亩土地,使无数的农民再一次丧失土地,转为廉价的雇佣劳动者。在这一百多年里圈地运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已经普及到全国各地。这个时期的特点是除了地方富有者私自圈地以外,绝大部分土地由英国议会通过法案以国家的名义圈占。经过这一百多年的圈地英国农民的土地被抢夺殆尽,由于这一阶段的圈地运动受到英国*府和议会的支持,因此又被称为“议会圈地”。从15世纪到17世纪总共圈围的土地占英格兰土地总面积的2.1%,而18至19世纪圈围的土地数量达到万英亩,占英格兰土地总面积的20%。以诺丁汉郡为例年至年间圈地面积为亩,总费用为28英镑,平均每亩圈地成本为2.79镑,这笔费用对于很多小农来说难以承受。由于难以支付较高的圈地费用,许多小土地所有者被迫将所分配的土地出售,从而沦为佃户、农业工人或流入城镇。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圈地运动也是对小农依据习俗所拥有的权益的侵害。

(七)由于公地、森林、牧场、沼泽地等被圈占,小农在公地及牧场放牧、在森林里砍伐柴火等方面的传统权利事实上已丧失。不过由于大量的荒地被圈围并开垦,还有轮作农业对传统休耕地的改变,英格兰农业的产出有了很大的增长。圈地运动结束后英格兰小麦的平均产量因圈地有所下降,但是大麦和燕麦的平均产量却呈上升之势,羊群和牛群的数量更是急剧增长,很明显英格兰的土地出产率因此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圈地运动引起的土地制度变革促进土地的流转和集中,伴随着敞田的围圈和公地的瓜分,土地日益向大地产集中。小地产因其经济效益低和适应能力差,纷纷被大地产所吞并,摆在小地产所有者面前的只有购进地产和出卖土地两条路。在小农场合并为大农场的过程中引起农业组织方式的革命,大农场在经营性质和劳动力使用方面都发生深刻变化,英国农业走上以规模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供求为导向,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企业组织方式优化配置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农业生产的资本主义农场化经营道路。

(八)圈地运动废除敞田制,为技术改良铺平道路。从18世纪初开始一场农业技术革命在英国农村广泛开展起来,土地不再休耕,人们普遍用轮耕法种植大麦、小麦、芜菁、三叶草等作物。牛羊的选种使它们的重量增加一倍以上,传统农具得到改进并引进新农具,犁的样式和结构得到改进并增加铁的使用。长柄镰刀代替短把镰刀,播种机代替散播,这些革新都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圈地运动使英国农业先于工业实现健康发展,农业生产的巨大进步为工业化进程中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提供充足的食物。至年间英国人口增加一倍,而粮食产量也增加一倍,农业的发展走在工业化的前面,因圈地运动而增加的粮食剩余以及大量的城镇劳动力为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打下基础。虽然圈地运动本身没有导致农业人口绝对的减少,但是18世纪中叶以后在由圈地运动导致的农业革命的作用下,英国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新增的劳动力越来越多的流向工业。年以后英国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急剧下降,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5%,年下降为5%,年下降到只有16%。18世纪中期后伴随工业革命而来的是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英格兰和威尔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年为22.7%,年上升到54%,年进一步上升到78%。年后英国人口重心开始向城市移动,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大的工业城市。

(九)圈地运动摧毁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大农业,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转变成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并且改造得很彻底。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耕农大量减少,几近消失。这种资本主义大农业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原料大量廉价的粮食及肉类,有力的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世界上其他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如法国、俄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在本国的农村或是建立起资本主义小土地所有制,或是保留大量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造成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缺乏。国内市场狭小,不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英国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要算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圈地运动中圈占土地贵族办起农场、牧场,雇佣被剥夺土地的农民进行生产,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他们在经济利益上与资产阶级是一致的,在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中两者结成联盟共同领导革命。圈地运动对广大农民来说是一场灾难,广大农民被地主用暴力从土地上赶走而倾家荡产、流离失所。他们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一部分给农场和牧场作农业工人,另外很多人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力,这就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同时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出现,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

(十)这一圈地运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使小农转化为雇佣工人,使他们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转化为资本的物质要素的那些条件,同时也为资本建立自己的国内市场,这样农村就变成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原料产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从而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圈地运动还在劳动力、市场、原料等方面推动工业革命的发展,圈地运动使英国工业革命开展得比较早,并且进展迅速。到十九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进而很快确立世界霸主地位。圈地运动以损害广大农民的利益为前提不但发展农业资本主义,扩大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也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原料、大量廉价的雇佣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有利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自由劳动力,圈地运动实现农民与土地的分离,使农民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部分成为农场的雇佣工人流入城市,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大量的自由劳动者。圈地运动也使家庭手工业被破坏,为工业扩大国内市场,从而大大促进英国的工业发展,使英国成为17、18世纪欧洲商业的领头羊。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对农业进行资本主义改造。首先是土地所有制变化,圈地运动摧毁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大农业,使农村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其次是经营方式的改变,土地被围圈以后农业资本家办起农场或牧场,雇佣被剥夺土地的农民进行生产。

(十一)那些将土地出租给资本家的贵族,所得到的不再是封建的地租,而是资本主义的利润。过去的贵族变成新贵族,农民则变成农业工人,从而使农村得以资本主义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土地的集中让大部分领主更愿意投资新的农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排水系统,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提高产量。加快英国城镇的进程,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移居城市以及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的城镇数量大量增加,圈地运动开始后居住在1万人以上的城镇居民占英国人口的比例从.1%上升到8.8%。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阶级条件,靠圈地发家的贵族地主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他们在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起到领导者的作用,为资产阶级革命打下良好的阶级基础。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圈地运动造就大批的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自由劳动力,积累资本,扩大市场,为工业革命准备条件。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在圈地运动中无数农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而*府又颁布血腥法令不允许这些失去土地的人流浪。总之圈地运动牺牲农民的利益,积累原始资本,为资本主义提供廉价的雇佣劳动力和国内市场,为英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基础。

(十二)圈地运动类型:小块零散土地的集中,英国中世纪的时候形成一种敞田制。就是地的肥瘦、远近、干湿都不同,为了公平分配给你一小块肥的、一小块瘦的、一小块远的、一小块近的,于是你有几块小土地,但并不连在一起,而是散落在各个地方。和别人的土地混在一起,这样分散的小块土地被称为条田。条田当然不利于个人耕种,所以大家就互相协商对换或买卖使土地集中,这样的圈地完全是自发自愿的;第二种对公荒地的圈占,古代英国和古代中国是完全不同的体制,中国是皇帝一家独大,其他无论地主还是农民都是小的。而英国是地方领主权力大,王权较弱。那时候的英国领主占有他管辖区域内的土地,除了各级领主自己经营的土地外其它土地给农民租种,成为农民的份地。这两种土地之外还有一些公用地和森林沼泽等荒地,这些公地和荒地法律上当然也是领主的,但实际上是公用或无主的。当大块的土地紧缺时大家就打上这些公地和荒地的主意,领主或佃农都有圈占为己用的行为,在土地不缺的地方。这种占用也相安无事,但是在一些土地紧缺的地方就不能随意占,佃农和领主们就要互相协议。比如领主要占一块,就给佃农一些补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数就这样通过协议、在(王室和领主的)法律框架内圈占,但也有少数补偿不到位或者不补偿就强占,引起暴力冲突。

(十三)第三种议会圈地,君主立宪后英国的王权和领主权都衰落,议会成了最高权力机构。于是议会制订圈地的法律,这个法律就接近现代意义的法律。就是想圈地,那么按国家(而不是王室和领主)的法律来,这时候英国才是第一次出现有*府背景的圈地。但20世纪的研究普遍认为,议会圈地的规模和效用并不大。第四种打破租约的圈地,英国的市场经济兴起之前村社中是领主有地——农民租地的形式,这种形式约定俗成形成事实上的佃户长期固定的使用土地。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这种旧的租约受到了“价高者得”的冲击,有人(比如要养羊的)愿意掏更多地租,地主也乐意租给他们。但是原来的佃户不答应,于是就出现被暴力驱赶的情形。

价格革命

(一)价格革命是16—17世纪由于美洲廉价金银流入欧洲而引起的欧洲金银贬值导致物价上涨,16世纪0年代始于西班牙,后来延及英、法、德等国。16世纪以前的数百年内西欧的物价除了由于战争或歉收等原因发生短时的波动外一直是稳定的,随着美洲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仅16世纪内欧洲的黄金数量从55万公斤增加到.2万公斤,白银从万公斤增加到万公斤。价格革命又叫物价革命,是指15世纪地理大发现后西班牙人入侵美洲,破坏美洲印第安人的印加和阿兹提克文明,并且掠夺大量(主要是黄金白银)贵重金属输入欧洲。但是各项物资并未增加,加上人口增加以致商品农产品产量不足,物价急剧上涨,尤其是粮食价格。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经济后果是引起“价格革命”,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甚至流入奥斯曼帝国。。在白银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时它所经过的地方必然发生下述现象: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出现伪币,投机活跃。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四倍,其他欧洲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但它们传统的经济关系也受到严重的冲击。物价猛涨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致被称为价格革命,但是价格革命对西班牙所起的作用却不同。

(二)价格革命促进欧洲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由于价格革命的影响受到严重损害的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他们的实际收入因货币贬值而减少,陷于贫困破产;另一部分人是城乡的雇佣工人,由于他们处于被雇用的地位,而国家为保护雇主的利益,一再颁布限制提高工资的法令,致使工资的增长幅度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在价格革命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还有缴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富裕佃农。他们既能够更廉价地购买劳动力,又有大量产品待价而沽。同时对英法等国家来说价格革命还有另一个作用,即初步理顺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时期的价格体系。因此在英法等国内经济体系能够较顺利地进行资本主义改造的国家里,价格革命有力地加速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价格革命对西班牙所起的作用却不同,16世纪前期西班牙国内社会经济虽一度呈现出繁荣局面,工商业中的资本主义关系也有所滋长,但封建结构仍相当顽强。面对农产品的价格猛涨,封建贵族只是一味加强封建剥削,城市中的行会继续控制着手工业生产。这就造成西班牙国内工农业生产难以发展,所产粮食不足以养活本国居民,所产羊毛仍然大量输往尼德兰和意大利,工农业产品的价格更加高于英国、法国、尼德兰的同类产品,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

(三)加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推行称霸欧洲的*策,将巨额财富用于军事和*治活动。西班牙贵族为了追求奢侈生活大肆挥霍,这都造成从美洲殖民地运回的金银很快就转到其他国家的供货者和债权人手中的局面,因此西班牙进行的殖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它所开辟的殖民地市场很快被英法等国的商品占领,它从殖民地掠夺的财富并未被自己国内的工农商业所吸收,而是辗转流入英法等国后才转化为资本。~5年西班牙从美洲运回金银价值共40亿比塞塔,留在国内的最多只有2亿比塞塔。“地理大发现”引发16世纪欧洲的“价格革命”,西欧国家进行海外探险的最初目的之一就是要寻找更多的黄金和白银。地理大发现之后大量的黄金、白银进入欧洲,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这次物价上涨涉及工业和农业的各种商品,上涨幅度前所未有,在时间上持续一个世纪,所以在经济史上被称为“价格革命”。美洲金银流入欧洲之后有三分之一消耗于利凡特和远东的贸易中,此外还有相当大一部分流往北欧和中欧地区以购买粮食。而且从美洲流入欧洲各国内的贵金属被广泛用于储存和私人奢侈用途,黄金和白银在国内使用广泛,大量用于金属餐具、装饰、宗教和世俗的各种用途。在法国有相当大数量的贵金属流入金匠铺,主教和修道院长、领主甚至商人都寻求金银餐具、金链条、金戒指、金银圣物、烛台、十字架等,金银因而大量流入教堂。中产者的大量出现也使其家庭装饰品倾向于使用贵金属,因而流入个人之手的金银和用于铸造货币的金银数量达到同等规模。

(四)从西班牙到安特卫普人们都抱怨贵金属的严重匮乏,欧洲各国贸易的增长远远超过金银的供应,于是不得不用增发铜币或信贷的办法来解决,货币也不断被重铸,面值不断增大。影响价格的货币数量的增加与美洲贵金属的流入并不同步,西班牙在美洲最早发现的贵金属是黄金,黄金进入西班牙的数量在16世纪上半叶是上升的。而在法国的数量却是下降的,年为单位,而年则只有0单位。但法国的货币数量却是上升的,年为5万单位,年为10万单位,这说明货币数量增加的原因并非就是美洲黄金的进口。欧洲各国16世纪的货币都遭受贬值现象,这也是与贵金属的短缺有关。在英国0—年间发生货币重铸和严重的货币贬值现象,货币中的金银成分大大减少,但为适应日益活跃的经济需求不得不增发货币,而在欧洲贵金属日益减少的情况下货币中贵金属的含量必然也相应减少。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也不断降低,1—年为50%,—0年为9%,1—年为11%,—年为17%,1—0年为18%,1—年仅为5%。而货币却在不断增加发行,—年图尔里佛总量为4万,—年则达到1亿。从0到1年荷兰、匈牙利等国的货币白银成分都减少50%,英国则贬低三分之一。更为重要的是白银大量流人西班牙主要是在16世纪中叶以后,因为只有在这时才在美洲发现规模巨大的波托西银矿,而之前则主要是黄金的生产。

(五)虽然有美洲金银的供应,但16世纪欧洲的贵金属数量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大量减少。将价格革命归结为美洲金银涌进的说法并不能够成立,因此必须将单纯从货币数量角度讨论扩大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经济背景中去,不可否认自然气候原因起到一定的客观作用。16世纪的物价上涨主要是由粮食价格飞涨引起的,欧洲许多地方农业收成欠佳,纷纷改耕为牧,以致许多地区的粮食不得不依靠进口为主,北欧和东欧尤其是波兰的粮食成为西欧和南欧的主要供给。沃勒斯坦认为这是东欧日渐边缘化的后果,传统的说法认为是东欧“再版农奴制”的结果,但都没有考虑到16世纪气候变化的环境背景。古贝尔在对17世纪博韦地区的研究中发现每隔0年就会出现一次粮食歉收(7、、、、),并且将其与太阳活动周期(即太阳黑子周期及耀斑)联系在一起,认为农业生产的波动性与自然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所谓的“17世纪危机”也与其相关,漫长的16世纪一直延伸到1年,其间气候的变化对收成及经济*治各方面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到年英格兰的总价格指数从上涨到,在法国从0到2年,价格增长十倍。在对巴黎食品市场价目表的分析中,鲍兰和穆芜莱发现—、—、—、5—6、2—、5—6、—4、6—7、9—1年的粮食歉收都导致价格的上升。

(六)在对多菲内地区物价的研究中发现2年的歉收造成物价昂贵,直到年才有好转。但接下来整个80年代都是在粮食歉收中度过的,谷物价格一直飞涨,直到90年代中期才有所好转。在英国的埃克塞特一夸特小麦的价格—4年不到10先令,两年后上涨到19先令以上。在6—8年下降到不足7先令,而到—年则又上涨到20先令,几经波折后到—年涨到2先令。人口在近代早期的增长也对需求和价格产生深远的影响,从里格利带领的剑桥人口小组对从1年开始的人口调查中可以看出,人口自然增长在整个16世纪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而到17世纪时则处于整体的下降趋势。康沃尔指出英国年人口为万,在16世纪20年代上半叶为20万。而此后进入高速的增长期,到5年达到万,16世纪中期短暂的降低之后到年达到75万,在80年的时间内增长6%。法国16世纪中叶已处于人口过多的状态,而且同之前14世纪的0万人口数量相比15世纪中期的人口量达到最高点(即1万),并且这一数字一直持续到18世纪。从0到年可以说是进入人口的零增长状态,到0年前后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终于触发严重的食品短缺,而16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则是食物供应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时候。

(七)资源相对于人口的增长变得越来越稀缺,尤其是粮食的市场需求增长远远大于人口增长,因为人口的增长还伴随着非劳动人口的增加和脱离土地的工资劳动者人口的增加,此外可耕地的相对减少和低生产率使许多耕地转变为养羊业以供应这一时期呢绒业的较多需求。日益增长的人口同市场供应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由于土地兼并让许多以前的小农业者沦落成为乡间或者城市的无地劳工,这样就增加对市场产品的总体性需求。在16世纪上半叶可以明显感觉到小麦的消费量有较大提高,洛林的小麦价格从0年的格罗索上升到5年的00格罗索,从到年的价格上涨尤其剧烈。由此可以看出农产品相对于工业品来说需求弹性极小,总人口增加造成粮食总需求的增加,而气候和农业的衰退又更加缩小其弹性。在价格增长方面工业产品则远不如农产品,从博登所作的统计中可以看出16世纪初到17世纪初英国工业产品价格平均指数从98上升到,而谷物的平均指数则从上涨到,远远高于工业品。这也可以说明日益增长的人口在日益有限的市场中购买有限的生存必需品,必然推动价格的上涨,因此也可以说农产品价格上涨是价格革命的重要推动器。布朗和霍普金斯明确指出正是由于16世纪人口的增长,而非美洲矿产的发现导致谷物数量的下降,从而降低购买力。

(八)从0年起增长的人口对粮食、服装和住房的需求越来越大,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价格上涨又刺激生产的发展,而基于信贷之上的购买力增长更快,大于生产和销售,从而导致一个多世纪不断的物价膨胀。英格兰南部—年食品价格上涨至少五倍,工业品则两倍。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农场扩大化,越来越多采用雇佣劳动工人,其食品需求也增加,这都推动市场发展。可以说16世纪初期有一个远远超过以前的土地买卖市场,促使许多成功的农场主扩大自己的土地,通过市场的活跃和投资的增加使农业生产日益转向商业化。贸易发展迅速推动货币经济的发展,使市场上的货币异常活跃,供应量大大多于以前,为价格的高涨提供条件。从年到7年英国各港口的船运量增长四倍。煤炭的运输从1年的吨增长到6年的吨,从伦敦进口的肥皂量从6年的67.5块达到6年的21.5块,同期铁的进口也增长%。年之后贸易量就以%—4%的速度增长,服务业和休闲产品也大大增加。之所以会有发展这样迅速的贸易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需求的旺盛,人口增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穆尔德鲁通过研究遗嘱对英国几个郡的消费所作的统计中可以看出从0—年家庭用品的消费增长率最高都达到%以上,而同期英国人口增长29%,1—年英国人口从增长到,这也是年后消费增长迅速的一个动力。

(九)而且消费的增长不独局限在富人之内,而是社会整体的消费水平都提高。在英国0年后生育率提高,从而在16世纪中期劳动力非常充裕,提高生产力,为消费提供可能性。大城市的飞速扩张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也增加城市对农村生产的需求和依赖,这促使农业生产日益商业化和专业化。过去地方性的贸易结构逐渐为跨地区和全国性的新的贸易网络所取代,因此为市场而生产的农民和农业也出现了,不再像过去那样将食用剩下的粮食出售,而是出售产出的大部分粮食用以购买自己不生产的商品。这样就从过去的生存性农业转变为专业化的商业性农业,尤其在英国的东南部和南部地区更为明显。土地的集中化为这种专业化生产提供保证,通过购买邻近的土地许多土地所有者极大增加他们的农场规模,中等规模的家庭农场大量减少,无地的农业劳动者增加数倍。通过土地的重新分配促使商业化农业生产极大发展,它们同城镇网络的扩大一起推动市场和贸易的发展。失去土地的农民转变成依靠商品化的农产品过活的人群,进一步促进粮食贸易的发展,这说明基于农业生产结构变化之上的贸易的变化促进市场交换的发展。这一时期欧洲的贵金属存量并不多,大量的流向东方和用于私人储存,皇家造币厂发行的货币量远远不够日常交易所需。因此重铸货币以减少金银含量,增加面值、使用铜币等手段便成为应急之策。

(十)但是这时期价格上涨的速度也超过货币贬值的速度,因此必须有其他一些支付手段出现以弥补贵金属货币短缺带来的问题,信贷及国家发行的年金债券在这一时期的长足发展正好满足这一条件。关于金融和信贷在16世纪的发展时布罗代尔已经在其两部重要著作中作了详实的介绍,尤其是这一时期欧洲的金融中心从西北的安特卫普转向法国的贝桑松和意大利的皮亚琴查,更是欧洲经济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16世纪意大利的银行中心热那亚的金融家大规模地贷款给西班牙,甚至受到指摘,这一个世纪尼德兰经济的重要特点也是信贷的发展和利率的普遍降低。穆芜莱也认为这一时期的法国在日常交易中金银货币都不再是必需的,很多时候都可以用信用货币来代替,把贬值的货币当作与面额足值的货币来使用,因而人们开始倾向于使用信用货币。有时商人去进行贸易时几乎不携带任何流动性货币资本,汇票也被广泛使用于记帐和转帐,而金银货币则更多被看作是一种商品。②贷之所以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市场和贸易扩展的需要,贸易量空前增长带来对货币需求的激增,而欧洲金银却源源流往海外。存量远远不够,只能通过发展信贷技术,从而增加可利用的货币数量。

(十一)安特卫普交易所在年的建立,德意志南部商人银行家族公司如富格尔、韦尔塞等家族的经营,以及西班牙在低地地区的金融活动都促成16世纪“金融革命”。公共金融得到极大的发展,而这个金融革命最大的成果就是促进信贷的发展。这也是与贵金属的增加有一定关联的,16世纪中期美洲贵金属的开发进一步刺激信贷的发展,以至于在16世纪的塞维利亚港口每次有关即将到达的金银船的谣言往往都会引发信贷业的震动。但贵金属到达欧洲后的进一步外流使得经济不得不依赖信贷技术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欧洲近代早期信贷的发展主要还是由于欧洲经济中可使用货币的缺乏和货币金银含量的减少的结果。信贷大量投放到市场,远远超过实际贵金属的数量,对价格形成极大的影响。随着人口、城市、贸易的发展,货币流通的速度大大提高。贵金属在欧洲的存量并没有以前预测的那样充斥整个欧洲市场,而是源源不断流向东方,并且深刻影响中国明朝的银本位制度的变革。为应付这一贵金属荒的挑战,信贷的使用逐渐在整个欧洲扩大范围,同前几个因素一道哄抬起16世纪欧洲的物价。也正是由于价格的增长带动生产、贸易和消费的活跃以及信贷货币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价格的继续上涨,从而促成长达一个世纪的价格革命。

黑奴贸易

(一)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专指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大量的非洲黑人来到美洲。因为经过欧、非、美三大洲,航线呈三角形,故又称为三角贸易。近代西方殖民扩展首先从非洲开始,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最早进行殖民活动的国家,葡萄牙是最早进行黑奴贸易的国家。在人类近代史上奴隶贩运写下最可耻、最卑劣的一页,利欲熏心的欧洲殖民者把人数众多、具有热带作物种植技术,又能适应热带劳动的非洲黑人当作猎奴的对象,从塞内加尔河口到刚果河口的广阔地带停泊着一艘艘欧洲殖民国家的贩奴船,等待着把黑人装满。黑人部落的“猎奴战争”在年的奴役过程中非洲黑人被杀上千万,圣多明各岛在十八世纪上半期共输入奴隶万人,而到年仅剩下6多人,平均每年要死亡四万多人。按照每运至美洲一个奴隶,最少要牺牲10个左右非洲黑人的计算方法,奴隶贸易使非洲损失一亿人口,这个数字相当于年非洲人口总和。最早开始黑奴贸易的是阿拉伯帝国时期,自建朝以来阿拔斯王朝就不断从东非输入黑奴,押至南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进行农业生产,其境遇十分凄惨。哈瓦立即派穆斯林阿里·伊本·穆罕默德自称是安拉的使者,使命是使奴隶获得自由和财富,深得广大奴隶的拥戴。年月阿里率众起事,很快便聚成20万之众。年攻陷两河流域的重镇巴士拉,一度进至距巴格达仅20公里处,帝国首都岌岌可危。

(二)哈里发穆尔台米德派军征讨,剿抚两计并用。由于阿里在起义后未能及时兑现当初的允诺,义军力量被削弱。88年黑奴起义在坚持14年后惨遭失败,阿里被杀。在世界历史上这次黑奴起义是与古代罗马斯巴达克起义齐名的大规模奴隶反抗斗争,它给哈里发国家以沉重打击,此后阿拉伯从非洲输人奴隶的数量明显减少,整个社会中的奴隶制残余也渐趋消亡。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大量的非洲黑人就这样来到美洲。葡萄牙从独霸非洲的野心出发,自新航道开辟伊始便对非洲展开经济、*治、文化的全面侵略,在西非葡萄牙占有佛得角群岛,在塞拉利昂、古马里国、黄金海岸、奴隶海岸、刚果(现为刚果共和国,简称刚果(布))和安哥拉设立商站。殖民列强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以地球为战场,展开空前激烈的商业战争和殖民角逐,在征服与劫掠亚洲、美洲和非洲的过程中奴隶贸易是令人发指的最黑暗的一页。绕过非洲新航路的发现揭开西方殖民主义对非洲人民长期侵略与掠夺的帷幕,欧洲列强一踏上西非沿岸,就按他们主要掠获物给沿岸地带取上“胡椒海岸”、“象牙海岸”、“黄金海岸”和“奴隶海岸”等名称。欧洲人最初所重视的掠获物是黄金和其它最贵重物资,他们每踏上一块新的土地,第一件事就是追求黄金。为了进行掠夺性的贸易,欧洲列强争先恐后地在非洲沿岸设立商站和堡垒,占领离海岸较远的阿森松岛、圣赫勒拿岛、毛里求斯岛等岛屿,以此作为东通亚洲航海的中途站。

(三)荷、英、法等国在其裔务掌握在大商业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手中后便组织特权公司来进行贸易,特权公司从国家得到特许状和各方面的支持,拥有开设高馆、建筑堡垒、发行货币、组织武装、进行战争和议和的权力。特权公司在某些地区还能对当地居民行使司法权和征税权,从而形成一个个的“小专制王国”,殖民列强就利用这个强有力的工具进行掠夺性的贸易、奴隶贩运、征服殖民地。欧洲列强在非洲的角逐主要是争夺贸易权。他们在每个地区所掠夺的并不限于一种货物,而黑奴贩卖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非洲的主要内容,当时贩奴贸易也仅在奴隶海岸。欧洲列强自侵入黑非洲之日起就开恰把非洲转化为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他们用“黑色象牙”这种侮辱性的名词来称呼黑人奴隶,黑人成为他们贪得无厌、多方搜寻的“商品”。新航路开辟后首先是葡萄牙、西班牙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接着英国、法国、荷兰也走上殖民掠夺的道路。在美洲中欧洲殖民者强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种植园的同时肆意地屠杀和奴役印第安人,使印第安人人数锐减,无法为种植园提供足够的劳动力。于是种植园主开始买进非洲黑人,作为奴隶在种植园劳动,这就为欧洲奴隶贩子打开道路。

(四)印第安人创造的玛雅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之后的印加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都曾盛极一时。但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导致印第安人创造的财富都被掠夺尽失,土地被强占,连曾经盛情款待和帮助欧洲殖民者的印第安人也被大量的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人数在美洲大陆被发现之后急剧下降,多地方的印第安人被赶尽杀绝,古老的印第安文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这是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的恶果。奴隶贩子从欧洲出发乘船到达非洲,在非洲通过各种卑鄙的方式俘获黑人后他们把黑奴运往美洲,把黑奴卖给美洲的种植园主,然后再把美洲的黄金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这就是被称为一本万利的“三角贸易”,最先进行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人,但英国人后来居上成为“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黄金海岸”和“奴隶海岸”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最初他们偷袭非洲黑人村庄烧毁房屋,把精壮男子掳走,这种直接用武力掳掠的罪恶勾当引起非洲人民激烈反抗。于是他们改变手法,由他们出枪挑动一些非洲酋长从事猎奴活动,然后他们再用枪支弹药、甜酒、纺织品和其他小商品向酋长们收买黑人卖作奴隶。这样猎奴活动不仅遍及非洲沿海,而且深入内地,给非洲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在非洲沿海中欧洲殖民者设立要塞和商站,被掳的黑人成串的押往那里的奴隶市场,让奴隶贩子“选购”。买卖双方拍板成交后奴隶贩子就用烧红的烙铁,在奴隶的臂上和胸前打上带有公司纹章的烙印,然后奴隶被关到要塞和商站的地牢,等凑满一批就赶他们上船运往美洲。运到美洲的黑奴,再运往黑奴市场供美洲的种植园主购买。

(五)运往黑人奴隶的大西洋航线是一条死亡线,从西非到美洲中黑人奴隶要经受六到十周的生活磨难。运奴船经常超载,一条90吨的船竟载运90名奴隶,或吨的船载运名奴隶。船上每个奴隶分得的空间只有5.5英尺长、16英寸宽,黑奴一个挤着一个,每两个黑奴并肩锁在一起,右腿对左腿,右手对左手。每个黑奴躺的地方比棺材还小,活动严格受到限制。黑奴生活在拥挤的船舱里导致空气污浊,流行病猖獗,加上饮食恶劣,淡水供应不足,导致体弱多病。很多奴隶染上传染病后被抛入大海,最终葬身鱼腹。非洲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在古代文明发展的多极世界中非洲占有一席之地,尼罗河流域孕育古埃及文明。北非沿海曾经是地中海古代文明圈的一个组成部分,7世纪以后伊斯兰文化在北非、东非沿海及西苏丹等地的传播,使这些地区经济文化出现新的繁荣。在广大撒哈拉以南地区经过长期稳定的发展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黑人文化,在古代和中世纪黑人就经由撒哈拉商道、尼罗河及印度洋贩卖到南欧、阿拉伯世界、波斯、南亚等地。但是近代殖民主义的入侵打乱非洲正常的社会发展进程,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让非洲变成商业性猎获黑人的场所,黑奴贸易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成为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数以千万计的非洲黑人背井离乡、漂洋过海,被贩卖到美洲以及印度洋、亚洲由殖民者开办的种植园和矿井中工作,另一些黑人在捕奴、掠奴战争及贩运途中死去。非洲人民及其社会经济生活受到空前浩劫,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而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却随着贩卖和奴役非洲黑人而兴盛起来。

(六)黑奴贸易经历四个世纪,综观黑奴贸易的发展过程可以分成三个时期,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为第一时期,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为第二时期,由于美洲种植园的发展,黑奴贸易在这一时期走向高潮。—年英、美两国通过禁止奴隶贸易的法案后黑奴贸易进入第三时期,这时奴隶贸易在法律上已被禁止,但黑奴走私贸易却兴盛起来。直至年7月布鲁塞尔会议作出废除非洲奴隶贸易的决议,黑奴贸易才算正式终止。如果按照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决定的不同贸易性质来划分,那么整个黑奴贸易史也可分成三个阶段,15至17世纪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王室及随后荷兰、英国、法国等以特许公司为代表的商业资本占统治地位,黑奴贸易实行的是垄断贸易。18世纪工业资本冲破商业资本的垄断,黑奴贸易进入自由贸易阶段。工业革命以后由于近代大工业的出现而在法律上废除奴隶贸易,19世纪黑奴走私贸易盛行。1年由安陶·贡萨尔维斯和努诺·特里斯陶率领的一支葡萄牙探险队在布朗角(今本·赛卡角)附近沿海劫掠10名非洲黑人,带回里斯本出售,是为黑奴贸易的开始。在15世纪后半叶葡萄牙人从西非沿海贩运黑奴去本国充当家务和农业劳动力,或贩运至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岛和佛得角群岛等大西洋岛屿新辟的甘蔗种植园中工作,每年贩奴—1名。直到16世纪初葡萄牙人在西非的黑奴贸易,其价值远远赶不上黄金、象牙、胡椒等非洲产品的贸易。

(七)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签订的托德西拉斯条约是列强第一个瓜分世界的条约,它确定以佛得角以西70里格为西、葡两国势力范围的分界线,两国在美洲的势力范围以西经46度为界。从此非洲、亚洲及巴西归属葡萄牙,美洲其他地区归属西班牙。16世纪西班牙人在向西印度群岛及美洲大陆进行扩张掠夺的过程中对土著印第安人进行灭绝人性的屠杀,并企图奴役印第安人但没有成功。西班牙人发现印第安人不适宜于繁重的田间劳动,一个黑人奴隶顶得上四个印第安人,为了满足那里发展热带作物种植园及开发矿藏对劳动力的需求,他们决定从非洲运进黑人。1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不到10年伊斯帕尼奥拉岛就从葡萄牙运进第一批黑奴,这是向美洲贩卖奴隶的滥觞,也是美洲实行黑人奴隶制的开端。8年第一艘来自非洲的贩奴船到达西印度,开始非洲与美洲之间直接的黑奴贸易,0年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每年运进的黑奴已达1万人。16世纪葡萄牙人在非洲西海岸的贩奴活动主要在两个地区,一个是上几内亚,即从佛得角群岛到塞拉利昂沿海。佛得角群岛的最大岛屿圣地亚哥岛曾经是经营上几内亚贸易的中心,一些原在佛得角群岛定居的欧洲人陆续移居到上几内亚沿海,甚至溯冈比亚河而上,在这一带建立许多小据点从事贩奴及其他商业活动;另一个是刚果河口及其以南地区。

(八)16世纪初葡萄牙的商人、传教士、教师、工匠(裁缝、制鞋匠、泥瓦匠、制砖工)等,应刚果国王阿方索之邀都以帮助刚果发展经济为名而行贩奴活动之实。6年刚果国内局势变得很糟,以至阿方索写信给葡萄牙国王诉说:“这个国家每个角落都有许多商人,他们将毁灭这个国家,人们每天在遭受奴役和劫掠,甚至贵族和王族成员也不能幸免。”圣多美岛在16世纪成为几内亚湾及刚果至安哥拉沿海的贩奴基地,年欧洲人开始在该岛定居,年建立第一个甘蔗种植园。16世纪上半叶这里成为欧洲蔗糖的主要来源,16世纪20年代起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葡萄牙商人深入圣萨尔瓦多内地,可能远至扎伊尔河上的马莱博湖。在南方的恩东戈从事贩奴活动,从贝宁湾、刚果、安哥拉等地运来的黑奴,或留在当地种植园工作,或被转运去黄金海岸、马德拉群岛、佛得角群岛和葡萄牙本土。16世纪0年代开始又直接转运去美洲,16世纪中叶成为非洲向美洲贩运黑奴的主要转运站。圣多美岛在—0年间达到繁荣的顶点,是当时葡萄牙主要的海外领地之一,奴隶和甘蔗是其两大财富,在整个黑奴贸易期间圣多美运进10万名奴隶。

(九)6年葡萄牙人在罗安达湾建立圣米格尔堡作为基地,从此刚果河口以南的黑奴直接从这里贩运去美洲,而不再经由圣多美岛转运。这里逐步发展成为安哥拉和刚果的奴隶贸易中心之一,到16世纪最后25年从非洲直接向西印度诸岛及美洲大陆输出奴隶的基地。南大西洋贸易体系已经确立起来,向欧洲及大西洋诸岛(马德拉、加那利和佛得角诸群岛)输出的奴隶占非洲输出总数的17%,年以后输往欧洲的奴隶大部分也是转运去西印度的。从16世纪末17世纪初起美洲奴隶来源从西非迅速转向刚果安哥拉地区,其中至少有两个因素值得提及,一是圣多美的甘蔗种植园面临巴西的竞争,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逐步衰落,这意味着几内亚湾本身对刚果安哥拉奴隶的需求减少;二是从17世纪初起葡萄牙人开始在罗安达内地诉诸军事行动,或通过直接掠夺或通过同当地非洲人的贸易而获得新的奴隶来源,直至17世纪中叶美洲对非洲黑奴劳动力的需求量以及因此而形成的贩奴的数量毕竟有限。在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上美洲的直接奴隶制曾经是欧洲资产阶级工业的基础,17世纪中叶起欧洲由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例如,咖啡成为主要饮料、蔗糖消耗量激增等),对热带产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从而促使西印度及美洲大陆生产热带产品的奴隶种植园获得巨大发展,这成为黑奴贸易兴盛的原因。年第一批英国移民来到巴巴多斯,种植烟草、棉花、蓝靛等作物。

(十)年首次引种甘蔗,巴巴多斯因而被称为“西印度糖岛之母”。这里运进黑奴数量便由此成倍增长,以后,蔗种植迅速推广到背风群岛及牙买加、安提瓜等岛屿。在甘蔗引进英属西印度殖民地后的二十多年,蔗糖占到伦敦从殖民地种植园进口总值的将近一半,超过烟草。17世纪末18世纪初牙买加种植园的发展逐渐取代巴巴多斯的地位,其运进黑奴的数量也超过巴巴多斯,奴隶与白人的比例高达10:1。在法属西印度年瓜德罗普岛先引种烟草,17世纪中叶以后又陆续引进甘蔗、咖啡等热带作物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禁止黑人奴隶贸易的大国。年在英国成立“废除非洲奴隶贸易协会”,又称“伦敦协会”。领导这个协会的是多年从事废奴主义运动的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格伦维尔·夏普,从此废奴运动开始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起来。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禁止英国奴隶贩子把奴隶运到外国殖民地和美洲各国,还禁止从英国的港口发出外国的奴隶船。同年6月10日和14日议会两院又分别通过一项废除非洲黑人奴隶贸易的法令,这项法令宣布从年1月1日起绝对禁止非洲奴隶贸易,绝对禁止以任何其他方式买卖、交换与运输奴隶和那些准备在非洲海岸或非洲任何地区出售、运输或作为奴隶使用的人,绝对禁止把上述人输进和输出非洲,这样英国禁止黑奴贸易。

(十一)从18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建立各种各样的反对奴隶制和黑人奴隶贸易的团体,年美国议会通过一项从年1月1日起禁止把奴隶输入美国国土的法令,但美国在颁布禁止黑奴贸易法令后始终没有认真执行。由于南方存在着巨大的奴隶市场,奴隶走私贸易十分猖獗,黑人奴隶贸易真正禁止是年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后。年法国在孔多塞侯爵领导下建立废奴主义团体“黑人之友”,年2月4日雅各宾*人宣布在法国所有的殖民地禁止黑人奴隶贸易和无偿地解放奴隶,但该法令几乎没有什么意义,因为这时大多数法属西印度殖民地已被英国占领。后来拿破仑恢复法国殖民地的黑奴贸易和奴隶制,拿破仑在“百日王朝”时为赢得社会舆论废除黑奴贸易。拿破仑失败后法国和英国签订协议,英国同意法国在五年之内还可继续从非洲输出奴隶,法国则支持英国在维也纳会议上提出的禁止黑奴贸易的建议。在年11月0日路易·菲利浦*府又同英国签订一个条约,禁止法国国民从事黑奴贸易和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黑奴贸易。但法国*府在年拒绝这一条约,在“自由劳工移民”的名义下恢复黑奴贸易,直至年才结束黑奴贸易。

(十二)丹麦早在年废除在自己领地里的黑奴贸易,年瑞典禁止贩卖非洲人,4年荷兰禁止黑奴贸易。5年葡萄牙在获得英国75万英镑补偿费的前提下禁止自己的臣民在赤道以北的非洲地区从事黑奴贸易,2年又禁止赤道以南的黑奴贸易。7年西班牙获得英国40万英镑补偿费后禁止自己的臣民在赤道以北的非洲地区从事黑奴贸易,年在英国的压力下又禁止赤道以南的黑奴贸易。年墨西哥也废除奴隶制,年乌拉圭和智利都在黑奴贸易可疑检查权条约上签字,海地也禁止黑奴贸易。西方各国虽先后宣布禁止黑奴贸易,但黑奴走私贸易几乎又持续近一个世纪。黑奴贸易明显衰退下去是19世纪60年代后,其原因主要是美国南北战争后结束本国的奴隶制度,古巴和巴西也相继废除奴隶制度。-年的布鲁塞尔会议通过禁止黑人奴隶贸易的总决议书,标志着黑人奴隶贸易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结束。

(十三)黑人奴隶贸易结束的原因是: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逐渐与黑人奴隶贸易发生矛盾,使黑人奴隶贸易日益失去继续存在的价值;黑人的反抗斗争(特别是海地革命和拉美独立革命)动摇黑人奴隶贸易的基础,加速它的衰亡;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等人都谴责和批判过黑人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受其影响的社会各阶层要求废除黑奴贸易和奴隶制的呼声不断高涨,这给黑奴贸易以有力冲击;英国同黑人奴隶贸易展开长期彻底的斗争,颁布一系列禁止黑人奴隶贸易的法令,对黑人奴隶贸易国家发动一系列的攻击,强迫其他国家签署更为有效的禁止黑奴贸易的条约,加速黑人奴隶贸易的结束。黑奴贸易是持续多年,使非洲损失1亿多人口,造成非洲传统文明衰落、经济社会倒退。黑奴贸易加速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也为美洲地区的开发提供劳动力。通过屈辱的强制迁徙,黑奴们把古老的非洲文化带到美洲,这对后来美洲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世界历史#

1
查看完整版本: 英国历史沿革第十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