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颠人介绍
(一)在不列颠群岛上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前1世纪伊比利亚人从欧洲大陆来到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定居。前年前后居住在欧洲西部的凯尔特人不断移入不列颠群岛,其中有一支称为不列吞人,不列颠这一名称可能来源于此。凯尔特人已经使用铁器,耕犁在技术上不断进步,并已使用货币,生产力发展促使凯尔特社会逐渐分化。伊比利亚人这个概念在语言学和地理学上有着不同的含义,在语言学(特别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当中伊比利亚人指的是那些以伊比利亚语为母语的民族,地理学上泛指生活在当今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所有常住民族。早在前年前后在印欧人到来之前,操伊比利亚语的众多部落就已经进入西南欧(伊比利亚半岛),后来随着印欧人(主要是凯尔特人和拉丁人)的侵入,这些伊比利亚人逐渐被排挤和同化。伊比利亚人是西班牙南部和东部的史前民族之一,以后此一名字也意指整个伊比利半岛。从前8世纪至前6世纪凯尔特人大量迁往西班牙北部和中部,渗入葡萄牙和加利西亚地区,却没有触及南部和东部青铜时代的原住民伊比利亚人。古希腊地理学家最初取用伊比利亚这个名词可能与厄波罗河有关,指的是居住在东南沿海的那些部落。但到了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那个时代(前5世纪中期)伊比利亚一词已被用来指称所有居住在厄波罗河与韦尔瓦河之间的族裔,他们可能在语言上有相互的关联,其物质文明则与北部和西部的民族有明显的区别。但也有一些区域是由伊比利亚人和塞尔特人共处的,如中央高地东北部以及加泰隆尼亚和亚拉冈的塞尔特伊比利亚人部落。
(二)伊比利亚人的起源不详,其语言则无疑属于非印欧语系。从遗存至当代的古代艺术品中可见伊比利亚人在种族特征上似属长头颅、中等身材、暗白肤色的“地中海类型”,而不同于凯尔特人。伊比利亚人曾向北不断扩展,甚至抵今法国南部加龙河流域。在西班牙占据的地区主要包括南部和东部的地中海沿岸,在当今安达卢西亚、穆尔西亚、巴伦西亚、阿拉贡低地和加泰罗尼亚一带。伊比利亚人和伊比利亚半岛均得名于流贯半岛北部的埃布罗河古名伊比鲁斯河,伊比利亚人曾开创独特的文明,在农作物栽培和金属加工技艺方面都颇具声望,特别是他们有自己的铸币和文字体系。在曾被古典作家们提及的伊比利亚部落中,就领地来说巴斯特泰尼人是最为重要的,他们占有阿尔梅里亚地区和格拉纳达山区。在巴斯特泰尼人西面的一些部落则通常被统称为塔特西人,显然是根据希腊人取的该地区名称塔特苏斯而来的,瓜达几维河谷的图尔德泰尼人是其中最为强大者。从文化上看希腊在恩波里翁(今安普里亚斯)以及阿利坎特地区的殖民集团对东北部和巴伦西亚沿岸的部落影响很深,而东南部部落则受到马拉加、塞克西(阿尔穆涅卡)以及阿夫季拉(今阿德拉,此地后由迦太基人占领)等地腓尼基商业侨民的影响。
(三)东部沿海的伊比利亚部落看来已经分布在独立的城邦周围。在南方则有一些专制君主,塞维尔附近埃尔卡拉姆伯洛的财富据认为就是属于一个塔特索斯的君主的。宗教圣所的存在则导致那些铜制或陶土泥塑人物形象的出现,尤其是在山区。具有明显伊比利亚风格的陶器制品多种多样,当地的陶器在法国南部、萨丁尼亚、西西里和非洲都曾有发现,而当地也经常出土来自希腊的各种制品。著名的埃尔切夫人胸像佩有特征鲜明的头饰和装饰品,显示出古典文化的影响。伊比利亚农业发达,有采矿和冶金业。伊比利亚语不属印欧语系,到罗马时代早期仍在继续使用。在东海岸一带曾发现有伊比利亚语手稿,整个系统由28个音节字母组成,一些字母由希腊文和腓尼基文转变而来,但大部分则不知其出处。用该种文字书写的碑铭有不少留存,但除了一些西元前世纪被许多城市铸刻在钱币上的地名外多数文字的意义都无人能够理解。在罗马人征服此地前伊比利亚人一直在使用这套书写文字系统,此后才转而使用拉丁字母。曾经有一种正统的看法认为近代巴斯克语来自伊比利亚语,但如今许多学者都相信这两种语言是各自独立。地理学意义上的伊比利亚人指的是民族,特别是其中的两大主体民族——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这两个民族的语言都属于印欧语系拉丁语族,他们可以被看作是以古代凯尔特人为主体,结合罗马人以及少量日耳曼人的成分而形成的民族。
(四)不列颠人是6世纪以前居住在不列颠群岛的凯尔特民族,起源关于凯尔特人最初移徙不列颠诸岛的具体年代。一种看法主张首批凯尔特人约于前8—前5世纪之间由莱茵河下游和塞纳河流域分批迁入不列颠定居,而另一种观点则将之前推至前二十世纪早中期,认为甚至钟形杯文化时期就有操原始凯尔特语的移民到来,依照此说凯尔特语言、文化与民族播迁于不列颠诸岛迄今已逾三千多年。不少学者相信先期进入不列颠的凯尔特人可能使用青铜器,属戈伊迪利语集团,后来者则属使用铁器的操不列颠语的人群。结果铁器战胜青铜器,不列颠语集团击败戈伊迪利语集团,后者被驱往大不列颠岛偏远的北部、西部及爱尔兰岛。但亦有人怀疑克尔特语的戈伊迪利集团可能根本就未横穿过不列颠岛,而是从欧洲大陆循着一条古老航路,从南面绕过不列颠岛而直接进入爱尔兰,然后又从爱尔兰移徙苏格兰高地和不列颠西部沿海的。其后在前2世纪末或前1世纪上半叶第三批凯尔特入侵者比利时人,从高卢北部渡海来到不列颠。其缘由大概是出于躲避日耳曼部落对高卢北部日益加紧的骚扰,嗣后恺撒对高卢的征服战争可能又进一步推动比利时人涌入不列颠的势头。他们大都集居于东南部沿海一带而人数众多,风俗习惯和农牧业经济与海峡对岸的高卢相类,比利时人引入的重犁得以垦辟不少过去无法开发的不列颠土地。他们已使用铜、金或铁币并引入陶轮制作技艺,同高卢北部祖居地仍保持着密切的贸易联系和*治从属关系。比利时人以其较为先进、强大的实力,日渐成为不列颠的统治势力,压迫土著部落。在不列颠东南部一带建有维鲁拉米乌姆(今圣奥尔本斯)、卡姆洛杜努姆(今科尔切斯特)、卡利佛(今锡尔切斯特)、万塔·比尔格鲁姆(今温切斯特)等聚居地。
(五)凯尔特人分批移入后显然同岛上先其自西班牙一带移来的非印欧语系居民伊比利亚人发生某种混合,逐渐形成英国历史上首个统一的民族集团不列颠人,这个集团至少成为前8—5世纪期间该岛居民的主体,“不列颠岛”亦由此获名。罗马征服前后的不列颠居民均以务农为主,种植谷物,饲养牛、羊、猪一类家畜,差不多都居住在简陋的圆屋内。同操克尔特语,膜拜相近的神祇。他们在具有诸多文化共性的同时,各地区、部落间也还存有不少的差异,许多人仍生活于封闭狭小的乡村之中,而在部分居民中间却已出现规模可观的较大村落或城镇。有些部落已经开始在交换活动中采用钱币,而且在钱币上镌刻有统治者的名字,但另一些则还根本不知钱币为何物。葬俗上也有明显的区别,有的部落采行土葬,有的实行火葬,然后将尸骨灰烬埋入地下。也有许多地方的人们则似乎完全没有埋葬死者的习惯,而听任其尸体自然朽烂,仅在事后举行一个烦琐的丧礼等等。按恺撒的记载不列颠人之中以沿海肯提姆(今肯特)地区的居民为最开化者,颇受高卢影响。而内地居民则多无农业,仅以肉、乳为食,兽皮为衣。普遍好以天蓝色的菘蓝染身,蓄长发,并保留群婚遗风。斯特拉博指出位处西陲爱尔兰的克尔特居民比不列颠人更未开化,甚至尚遗食人、杂婚等极原始的风习。前4世纪马赛利亚(今法国马赛)的希腊探险家皮提亚斯可能更亲身航抵过爱尔兰岛,他亦记述当地居住着食人部落之事,由于地理上远离大陆文明中心,其落后可想而知。不列颠人应是一个庞杂的统称,其诸部名目纷繁、交相杂处。而且他们的部落名称亦会伴随*治、经济和宗教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更,有的旧部落消失了,另有一些新部落出现。因此要完全厘清古代不列颠诸部在不同时期的具体数目及名称恐怕不易,但仍可通过各种途径获知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名称与大体分布的位置。
(六)英格兰地区:卡图维劳尼人势力最盛,位居泰晤士河上游以北今黑尔福德郡、贝德福德郡和剑桥郡南部,可能还包括今白金汉郡、牛津郡一部;爱西尼人在今诺福克郡、萨福克郡和剑桥郡部分地区;特里诺文特人在今伦敦东北科尔切斯特附近一带;坎蒂人意即“角地”,可能指其所处的今伦敦东南肯特地区的形状,以坎特伯雷为主要居住地;布里甘特人在远古时曾定居于欧洲大陆今博登湖附近和以今奥地利西部布雷根茨和德国南部肯普滕为中心的地区,后来大概由此远徙不列颠。迄罗马征服时期其在不列颠已形成一个由若干小部落组成的较大部落联盟,这些小部落包括今兰开夏一带的塞坦特人、泰恩河流域附近的罗波卡雷斯人、科里奥诺托泰人和特克托弗迪人等,其名可能意谓“高地人”或“山居者”,缘于他们所居奔宁山脉一带的地理环境、分布地域东起亨伯湾、西抵默西河,包括今约克郡大部分、克利夫兰、达勒姆及兰开夏等地,先以伊苏利姆、后以伊博拉科姆为中心;科利埃尔塔维人即一个罗马征服前组成不久的部落联盟。以今莱斯特郡一带为中心,与其相关部落的分布范围还延伸至今林肯郡、诺丁汉郡、德比郡和北安普敦郡境内;卡尔维蒂人亦说其或为附属于布里甘特人部落联盟下的一个较小部落集团,居于北部今坎布里亚地区、达勒姆郡西南部、兰开夏郡北部以及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及邓弗里斯东南部一带;塞坦提人位于今兰开斯特与利物浦之间面朝爱尔兰海的西部海岸;杜姆诺尼人在西南部今康沃尔半岛、泥盆郡和萨默塞特郡西部一带,以今埃克塞特为中心;杜罗特里吉人在今威尔特郡南部、多塞特郡及萨默塞特郡西部,以多塞特为中心;多布尼人居于今塞文河与阿文河汇流处今格洛斯特郡一带、以西伦塞斯特为中心,其内部又分作南北两大支系;科尔诺维人意即“半岛居民”,居于今康沃尔半岛及斯塔福德郡、希罗普郡和柴郡一带。
(七)威尔士地区:金姆里人是威尔士人先祖;奥陶维斯人在中西部今卡迪根湾附近;德梅泰人在西南部今彭布罗克郡和卡马森郡一带,以卡马森为中心;得西安格利人居于北部今圭恩尼德与安格尔西岛(安格尔西岛在古克尔特人称芒岛,希腊人则谓之为莫纳岛,皆源自克尔特海神马南南一名。古时该岛为克尔特人德鲁伊德教的中心之一,也是后来抵抗罗马入侵的重要据点。)以及及英格兰西部利物浦、柴郡的切斯特等地;志留人居于东南部今格温特、南波伊斯、格拉摩根郡等地。罗马作家普林尼、塔西佗、托勒密都曾在其著作中提及这个强劲有力的尚武族群,据塔西佗描述其外貌为面色黧黑,头发大都卷曲,由此推测其先祖可能是古代渡海来此的西班牙伊比利亚人。尽管在外貌特征上与西班牙一些居民存在某种相似性,但迄今仍未见有遗传学方面的确凿证据;甘加尼人在西北部。恺撒在《高卢战记》中提及的不列颠人诸部还有塞贡蒂亚西人(在今威尔士卡那封地区,一说居于今英格兰东南部一带)、安卡利特人(在英格兰泰晤士河上游今牛津郡一带)、卡西人(在今哈福德郡一带)、比布洛西人(在今英格兰东南部一带)和森内马尼人。根据今人研究这里的塞贡蒂亚西人被认为是奥陶维斯人的一个分支。森内马尼人则可能就是爱西尼人。卡西人或为后来名噪一时的卡图维劳尼人的先辈。而安卡利特人与比布洛西人的具体详情则不详。
(八)苏格兰地区:达姆诺尼人居于今格拉斯哥附近及阿盖尔、珀思、斯特林和敦巴顿郡一带;塞尔戈瓦伊人意为“猎人”,托勒密认为其分布在苏格兰高地南部,克莱德河与特威德河上游一带山区;沃塔迪尼人分布于东南部的爱丁堡一带,福思湾、切维奥特丘陵直至英格兰北部诺森伯兰间的广大区域;维尼科内人在北海沿岸今泰河与迪河之间地区;泰扎里人在中东部格兰扁山脉以北今阿伯丁郡一带;瓦科马吉人在莫里湾以南苏格兰高地中部地区;维图利翁人在今伊恩与珀思附近的泰河之间地区。公元前55和前54年凯撒两度率罗马军团入侵不列颠,均被不列颠人击退。4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率军入侵不列颠,征服不列颠后变其为罗马帝国的领土。罗马人以位于泰晤士河口的伦敦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起大道,连接各地的城市,使伦敦成为罗马不列颠统治和对外联系的中心。为阻止北方凯尔特人南下,2世纪20年代罗马皇帝哈德良在位时期罗马人在大不列颠岛北部修建一条横贯东西、全长公里的长城,史称哈德良长城。在罗马人统治的东南地区中罗马人和凯尔特人上层抢占部落的公有土地,建立起奴隶制大田庄,变凯尔特人或战俘为奴隶。罗马人强迫奴隶从事耕种、采矿,奴隶贩子还把奴隶远销到欧洲大陆。~4世纪随着奴隶反抗斗争的加剧让罗马帝国逐渐衰落,4世纪中叶前后不列颠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也渐趋激化。年罗马驻军被迫全部撤离不列颠,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即告结束。
盎格鲁-撒克逊人介绍
(一)罗马人撤离后居住在德国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麦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莱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从5世纪中叶起陆续侵入不列颠,入侵过程延续一个半世纪。入侵者洗劫城镇和乡村,不列颠人被杀戮或沦为奴隶,有的被驱赶到西部、西北部山区,有的被入侵者同化,形成后来的英吉利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简称盎撒人)通常是指五世纪初到年诺曼征服之间生活在大不列颠岛东部和南部地区的文化习俗上相近的一些民族,属于日耳曼人的一支。他们使用日耳曼方言,被历史学家比德认为是三个强大的西欧民族,源自日德兰半岛的盎格鲁人和朱特人以及来自下萨克森州的撒克逊人的后裔。盎格鲁人有可能来自Angeln,比德描述他们的整个国家都来到大不列颠岛,留下他们空空的古老大地。地名显示出一些其他的西欧民族曾经来到,弗里斯兰人在弗兰斯汉、弗瑞斯顿和弗理斯顿;佛兰芒人在佛兰普顿和佛林比;士瓦本人在士瓦弗汉;法兰克人在法兰克顿和法兰克雷(Frankley)。在麦西亚国王奥发(年-年在位)或是阿尔弗雷德大帝(年-年在位)与他的继承者之下,盎格鲁-撒克逊的数个王国陆续建立,在埃塞尔斯坦(年-97年在位)统治下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形成英格兰。
(二)朱特人是日耳曼人的其中一分支,被比德指是当时三个最强大的日耳曼民族之一。他们被认为是来自日德兰半岛,即现今丹麦南石勒苏益格(南日德兰)和部分的东弗里斯兰海岸。朱特人是北欧的古代民族,原住日德兰半岛的日耳曼人的一个部落集团。5世纪中叶至6世纪上半叶一部分与盎格鲁人、撒克逊人等陆续渡海移民大不列颠岛,在岛的东南部建立肯特王国,其后与当地部分凯尔特人以及后来迁入的丹人、诺曼人等结合形成近代英吉利人,在欧洲大陆上的则与丹麦人等结合形成今丹麦人。比德将朱特人的家园标在盎格鲁人的另一边,即日德兰半岛的北部,换言之朱特人与撒克逊人较亲近。塔西佗将居住在日德兰半岛北部的居民称为欧多色斯人,后来这批人才被称为朱特人。朱特人亦曾与伊东特勒斯人一同被牵涉入与丹麦人的冲突中,诗篇《贝奥武夫》的芬宁斯堡段落描绘当时的情况(-年)。亦有人将伊东特勒斯人解释作巨人,隐喻语中则代表敌人。有些历史学家并不认同比德的意见,他们在56年确认朱特人被称作伊因斯尼人或撒克逊伊因斯尼人,表示他们与撒克逊人有关以及是法兰克人的侍从,伊因斯尼人很可能被等同于另一个不起眼的种族欧西安人并可能与撒克逊人有关。58年的诗篇贝宁蒂乌斯福图内特斯提及到欧西安人从属于法兰克人希尔佩里克一世,这个结论受到后来位于肯特郡的朱特人所同意,因为该地区正好是位于肯特郡对面的欧洲大陆(现今的佛兰德)以前是法兰克帝国的一部分。尽管朱特人被描述是莱茵兰南部的撒克逊人或邻近的弗里斯兰人但这并不矛盾,因为他们很可能是来自日德兰半岛的移民。
(三)阿赛尔曾他的作品《阿佛列的生命》中声称阿佛列大帝的母亲奥丝贝嘉(是怀特岛朱特人的后代,从而排除阿佛列大帝是哥特人的可能性,然而这并不太可靠。另一个现代的假说朱特人假说则受到《牛津英语词典》所接受,将朱特人等同于曾居住在瑞典南部的济兹人,初步来源指济兹人也被称为伊奥达斯人、艾奥达斯人、伊鲁坦人和济塔斯人。然而在诗篇《威兹瑟斯》和《贝奥武夫》中费恩恰好将伊东特勒斯人与济塔斯人区别开来,这可能是这两个种族的名称太过相似而产生混淆,举例来说瑞典国王奥斯滕死亡的消息亦有类似的问题。朱特人很有可能是与济兹人和哥特人有关连,因为这在哥德传说中哥得兰岛的居民离开欧洲大陆中被提及到(维尔巴克)在波兰是斯堪的纳维亚迁移的证据。四世纪末朱特人联同一些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弗里斯兰人横渡北海入侵大不列颠,取代、同化和消灭当地的凯尔特人。据比德指出他们最终定居在肯特郡(并且被称呼作简图亚尼人)、汉普郡(韦塞克斯时代)和怀特岛(并且被称为乌斯图亚尼人)。有不少地名证明朱特人曾在该地区居住,例如被伍斯特的约翰指其英文名称是新森林的耶廷。虽然在肯特郡发现朱特人的影响力是司空见惯的事(例如可分的继承权的实行被称为男子均分土地继承),但他们在汉普郡和怀特岛却绝迹可能是因为受到周围的撒克逊人所同化,只留下一点痕迹。学者罗宾·布什甚至认为汉普郡和怀特岛的朱特人是在西撒克逊人主导的种族清洗中的受害者,虽然这一直是学者之间的辩论主题,但反对者则称只有贵族可能已经灭绝。年比德是唯一的历史证据,而他亦清楚地暗示事情就是这样。
(四)肯特郡朱特人的文化通常被认为较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先进,并受到罗马人、法兰克人和基督教的影响。殡葬证据表明非基督教徒较早停止火葬,并将珠宝从坟墓中取回,显示出与来自欧洲大陆的莱茵模式有密切的关系,也许暗示著与法兰克密切的商业往来。朱特国王肯特的埃塞尔伯特与法兰克公主肯特的伯莎结婚并将基督教引入不列颠,他亦是唯一一位朱特的不列颠的统治者。撒克逊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最早居于波罗的海沿岸和石勒苏益格地区,后内迁至德国境内的下萨克森州一带,称为萨克森人。5世纪初一部分萨克森人北上渡海,在高卢海岸和不列颠海岸登陆入侵,最终大部分定居在英格兰。史学界为了区分把在英格兰定居的萨克森人称为撒克逊人,与英格兰的盎格鲁人合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为现在英国的主体。年查理大帝对留在欧洲大陆的萨克森人发动征服战争,战争时断时续进行2年,将之彻底征服。年英格兰威塞克斯王朝国王忏悔者爱德华去世,哈罗德·葛温森攫取英格兰王位。忏悔者爱德华的表亲法国诺曼底公爵私生子威廉渡海征服英格兰,在黑斯廷斯战役中打败哈罗德·葛温森的军队建立诺曼底王朝,盎格鲁-撒克逊人对英格兰的统治结束。年撒克逊人重新开始他们前进的步伐。一个世纪后大部分本应是英格兰的领地都被囊括在撒克逊人控制之下,历史学家曾经认为他们的前进意味着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人民面临着要么被屠杀,要么被驱赶到西部的命运。如今这个结论被证明是错误的,大多数的人们都呆在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采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保有他们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许多地方的地名依然沿用以前的语言,大部分英格兰的河流都用的不列颠语来命名,比如英国中部河流艾冯的名字起源于威尔士语中的afon。年撒克逊和英格兰王国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当时王国内实力最强的是诺森伯兰、肯特、西撒克斯和麦西亚。
(五)早期的威尔士王国的祖先远早于英格兰,最早成立的大概应该是从卡尔文特出现的格温内斯郡,而且代表西留尔统治阶层的复苏的力量,格温内思郡的统治者祖先可追溯到传说中侵入古多丁的领导人库勒达。在西南威尔士迪盟特的领土德韦达郡在爱尔兰入侵者的统治下成为当时的布莱秦尼奥克王国,波厄斯郡大概是在意为贫穷偏僻的地方的拉丁名pagus基础上得到的名字,代表科诺伟部落的部分管辖范围。在年和年之间不列颠低地成为坚固的英格兰,甚至在南苏格兰大部分的布立吞人或威尔士王国都受到英国和盎格鲁族人的控制。在这些事件发生之前这些王国创造出如今存世的首部威尔士语作品,特别是在阿内瑞的多迪夫地区。英格兰人的扩张给波厄斯郡带来尤其大的压力,有诗人曾在宏伟的诗篇中描述这一地区所遭受到的不幸。麦西亚王国奥法意识到在到达威尔士群山的时候,英格兰人的扩张将使国家人力物力大损。在年的时候他下令建筑在海与海之间建立堤坝,奥法所筑的堤坝初步形成威尔士的疆域边界,并逐渐成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成就。盎格鲁人来自丹麦(日德兰半岛)南部和邻近地区的日耳曼人,与撒克逊人形成入侵不列颠的主体。在罗马人从大不列颠岛退出(年)之后两个世纪内盎格鲁-撒克逊人征服大部分后来的英格兰并使其殖民化。8世纪前盎格鲁人统治者占有显著优势,因而英格兰的民族、语言和姓名均得自盎格鲁人。
(六)盎格鲁人称呼来自日耳曼民族对自己祖先地德国石勒苏益格盎格琳,,5世纪时与朱特人和撒克逊人一起侵入英格兰。塔西图斯最早提到盎格鲁人,说他们信奉内都斯神。按照比得的说法他们在欧洲大陆的故乡是石勒苏益格的安格尔恩(地区,即在施莱海湾与弗伦斯堡湾之间。盎格鲁人有可能来自Angeln,毕德描述他们的整个国家都来到不列颠,留下他们空空的古老大地。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祖先来自欧洲大陆,是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大不列颠岛的土著居民是来自比利牛斯半岛的伊比利亚人,他们以创造巨石文化而著称。后来凯尔特人中的不列颠人、别尔格人等从大陆进入大不列颠岛同化土著居民,形成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最早基础。从5世纪起盎格鲁人、撒克逊人进入不列颠。他们同化、消灭一部分凯尔特人,将另一部分凯尔特人驱赶到西南和西北部的山区。9世纪丹麦人对不列颠的侵略促进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形成,年来自法国的诺曼人征服不列颠,他们在英法百年战争后融合在盎格鲁-撒克逊人中。盎格鲁人也就是英格兰人,他们来自丹麦南部的一个叫石勒苏益格的地方。来不列颠岛以后他们定居在东部沿海的地方,这些盎格鲁人是一个非常勇敢善战的民族,一直都试图要征服周围的邻近地区,尤其是斯特拉斯克莱德的不列颠人。曾有一个时候看起来好像是盎格鲁人而不是斯各特人中会产生以为统治整个北不列颠的国王,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也不会有苏格兰这个地方和苏格兰人,而是换成英格兰和英格兰人。盎格鲁人说的语言跟英国人说的一样当然是发生很多的变化,所以苏格兰人的名字来自讲盖尔语的斯各特人,而他们讲的语言却是来自英格兰人。
(七)根据可得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特别是由研究英格兰和欧洲大陆濒海峡和北海地区的出土陪葬品的考古学家收集的证据,可以推断可能只有居住在德国的石勒苏益格的盎格鲁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在历史上存在的部落,而其他两个名称似乎用来指称在后期历史中发展起来的部落联盟或者混血民族。如今人们基本同意如下观点,萨克森人生活在石勒苏益格南部地区即荷尔斯泰因的那些人,之所以被如此称呼是因为他们使用一种叫做“赛克斯”或者“赛斯”的单手用的短剑。因为“萨克森人”这个名称并没有出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编纂的日尔曼部落名录上,所以这个名称很可能是一个部落联盟的集体名称,正如“法兰克人”用来指称“持矛者”那样。而朱特人之所以被如此称呼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最初的领导者来自于丹麦北部的日德兰半岛,这帮入侵者似乎主要从居住在萨克森人西南面的弗里西亚人和法兰克人中招募士兵。这些入侵者很可能在种族方面彼此相似,很明显在来到英格兰之后的盎格鲁人和萨克森人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因为盎格鲁人经常被陌生人称为萨克森人,而萨克森人则逐渐的称自己为盎格鲁人,称自己的国家为英格兰(盎格鲁人的土地)。这三个入侵的民族为方便起见通称为盎格鲁-萨克森人,是典型的日尔曼人种,高个子、长头颅、金发。最初他们肯定是依靠打猎维持生计,后来逐渐学会不那么刺激但更有技术含量的耕作技术。
(八)他们也掌握其他的技能,他们会织布并能将其裁剪成诸如菱形等各种样式。在长长的、开放式的小船上(通常划船不是依靠风帆)他们证明自己是富有经验的水手,木质的圆盾、剑、矛、弓箭是他们的武器。他们崇拜自然神战争之神,对来世的生活似乎也有朦胧的信仰。人牲在祭祀的场合中被使用,战争的俘虏可能提供祭祀的主要牺牲品。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盎格鲁-萨克森人具有发展民主*治或者其他类型*府组织形式的特殊天赋,因其自然环境而具有的*治组织除外。凯尔特诸民族如威尔士人,混合血统的民族如苏格兰人,早已充分证明他们在*治方面与其盎格鲁-萨克森邻居具有同样的能力。现代学术研究不仅打破种族纯洁的古老观念,也粉碎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具有天然统治权的观念,*治方面的才能并非是一种种族特权。新纪元开始时盎格鲁-萨克森人的故乡似乎有充裕的空间供其狩猎和农耕活动,但是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其人口数量激增。起初他们通过扩张释放人口压力,沿大西洋海岸向南进入今荷兰弗里西亚地区。但是其人口数量继续增长,海水对弗里西亚的沙质海岸的侵蚀又夺走他们的部分生存空间,他们不得不在黏土、草皮和芦苇肥料混成的土墩上建造房屋。因此自三世纪起他们便经常攻击不列颠,尽管公元五世纪以前该岛的南部还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
(九)为抵御攻击的不列颠罗马人沿着行省的东海岸建立一套防御工事体系,该工事后来以萨克森海岸闻名。随着西罗马帝国的崩溃日尔曼入侵者从北部边境涌入不列颠,另外一些萨克森人则沿着大陆海岸线长途跋涉进入前罗马行省高卢(今比利时和法国)。在五世纪中叶盎格鲁-萨克森人同时从新、旧据点进入不列颠,他们已经视不列颠为自己的地盘。入侵者并不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军队进入不列颠的,而是一些相互分离的好战的派别。他们中的每一个都尽其可能在海岸上寻求立足之地,然后逐步向内陆推进,罗马化的凯尔特人则尽力抵制。其中最坚定、最英勇的首领史称亚瑟王,然而慢慢地不列颠人被征服,那些没有杀死的或者被奴役,或者被赶到西部的贫瘠地区。在被征服地区中幸存的不列颠人对盎格鲁-萨克森人的人口比率因地而异,东部沿海地区的可以忽略不计,到西部和南部内陆的上托马斯河谷的则是大的少数民族。尽管不列颠的社会和*治制度被破坏殆尽,盎格鲁-萨克森语中残存的凯尔特语词汇,表明不列颠人曾经为征服者从事家务和农业劳动。不列颠人的血统很快与盎格鲁-萨克森人融合,从而入侵者在入侵开始时所具有的种族纯粹性在征服以后并没有维持多久。
(十)凯尔特人和萨克森人之间的斗争持续一个半世纪,年通过在德尔海姆的一次胜利入侵者成功的在布里斯托尔海峡立足,年通过一次类似的胜利入侵者到达位于威尔士北部的西海岸。如此一来不列颠岛南部的凯尔特人反抗力量被分割成在地理上彼此孤立的三部分,其中南部和北部的反抗者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被征服,尽管不列颠岛西南角的康沃尔郡人中凯尔特人的传统占主导地位,以至于当地人认为自己区别于一般英格兰人。在西部山地威尔士人则被单独的划为一个独立的凯尔特人地区,这一方面归功于当地崎岖的地形,另一方面归功于赛温河为其提供天然的边界。而北部的凯尔特反抗力量则因缺少此类天然屏障而处于被动,萨克森*权时不时的将其力量扩张至福塞河以外,进入今苏格兰地区。但是位于福塞河谷北部的高地地区却从来没有被征服过,凯尔特人把那里作为一个军事基地,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王国。盎格鲁人法制处罚:假如某人被指控犯罪,但没有人看见会发生什么?程序一:被控告犯罪的人必须发誓诅咒他是无辜的;程序二:为了证实他是无罪的,他必须找到一个证人来支持他,该证人认为他讲的是真话证人也要宣誓。证人的誓言的价值是有差异的,这取决于他在社会中的地位。拥有土地越多者,或社会地位越高者,他的誓言便越有价值;程序三:假如被控告者的誓言以及他的证人的誓言不如控告者的誓言有价值,法庭就会宣判他有罪。他将受到处罚,或者选择折磨式审判。如果情况相反,他将获得自由。
(十一)程序一:当被控告者不能找到有足够地位的人做他的证人时他可以要求采用折磨式审判;程序二:由于折磨式审判是由上帝做出判决,因此审判由教士来主持;程序三:被控告者在审判前要禁食天;程序四:然后他将去一个指定的教堂,举行一次宗教仪式。假如他是有罪的,他可以向上帝坦白交待;程序五:接下来他可以从三种不同的折磨式审判中选择一项,以确定他是否有罪。审判方式一:圣水裁判法。被控告者先喝下一杯圣水,然后双手被捆住,投入深水中。假如他沉下去证明他是无罪的,假如他浮起来证明他有罪;审判方式二:热水裁判法。被控告者先喝下一杯圣水,然后将手深入沸水中,伸出手后立即用布条包扎好。天后拆下布条,如果伤口愈合证明他无罪,如果伤口没有愈合证明他有罪;审判方式三:烧红铁棒裁判法。被控告者先喝下一杯圣水,然后用手紧握一根烧红的铁棒,松开后用布条包扎起来。天后拆下布条,如果伤口愈合证明他无罪,如果伤口没有愈合证明他有罪。由国王所指派的地方官来确定折磨式审判是否符合规定,假如你没有做出誓言,而这对你来说又是必须做出的,那么你将被地方官关押40天。假如你没有支付罚金并逃跑的话那么你将会成为一个“法律以外的人,也就是说你将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任何人都可以杀死你而不会引来麻烦。许多犯罪的人要付罚金,或者把钱给受损害的那人,以弥补一下对他所造成的损害。被杀害者的家庭通常能获得一笔约章的钱款,支付给爵士的钱要比支付给自由平民和奴隶的多得多。假如你在偷窃时当场被抓获,或者有人看见你杀人,你都将被处死。假如你在折磨式审判后被定为犯了偷窃罪的话,你要被处罚款。
(十二)盎格鲁-撒克逊人一词出自阿尔弗雷德大帝时代的古典语文件,在文件中他似乎频繁使用rexAnglorumSaxonum或rexAngul-Saxonum这一称呼。古英语词汇aenglisc和Angelcynn的意义已被证实与其专指盎格鲁人而排除撒克逊人的原意不同,早期的纪录显示其指五世纪后迁徙至英格兰的西欧民族。八世纪初毕德在他的《英格兰教会及人民史》中提出多数英格兰北部王国(东盎格利亚、麦西亚、诺森布里亚)的人是盎格鲁人,他们来自(西欧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Schleswig-Holstein)的Angeln半岛,因而得名。艾塞克斯、萨西克斯和韦塞克斯的人是撒克逊人,他们来自(西欧的)古撒克森尼地区。肯特和南哈姆郡的人属于朱特人部落,其他古代文人没有提供相关的区别,尽管与其他王国相比肯特王国的风俗显著不同。西撒克逊的文人常称自己的国家是Angelcyn的一部分,而自己的语言是Englisc,而西撒克逊的王室们则宣称他们是北方伯尼西亚王国的后裔。从另一方面看毕德对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区分很有可能完全取自于像艾塞克斯(东撒克逊人)和东盎格利亚(东盎格鲁人)这些地名,至少毕德所设想的英格兰人证实盎格鲁-克逊一词在公元八世纪时已经出现人们的口中。伦巴底史学家保罗执事写的欧洲大陆的文献中似乎首先用到“盎格鲁—撒克逊尼”一词,它比阿尔弗雷德大帝时代的古典文件早了近一百年。但是既是如此,没人怀疑这个词是被用来指欧陆的古萨克森人而不是指英格兰的撒克逊人。
(十三)西欧民族据信于五世纪从现今德国北部和斯堪地那维亚南部迁徙至不列颠岛,根据毕德的《英格兰教会及人民史》一书记载迁入的人口传统上分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但是他们的组成并不十分明确,可能包含弗里斯兰人和法兰克人。TheParkerLibrary拥有包含可能是西欧民族迁移至不列颠的最早纪录的《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在年希腊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里被纪录为一个联盟。盎格鲁-撒克逊王国的基督教化从年开始,实质上于八世纪中叶完成。整个七世纪到八世纪较大的王国之间互相争夺权力,根据毕德的纪录肯特王国的艾特尔伯特于六世纪末掌握统治权,但权力后北移至诺森布理亚。麦西亚霸权于八世纪统治,但还是没有延续下去。肯特国王艾特尔鲍尔德和麦西亚国王奥发两位最强大的国王达到最高统治地位,这个时期被形容为七国时代,但这名词现今于学术上已不使用。这个词汇建立在南不列颠主要七国-肯特、萨西克斯(南撒克逊)、韦塞克斯(西撒克逊)、艾塞克斯(东撒克逊)、诺森布里亚、东盎格利亚和麦西亚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显示其他几个王国也在此时期占有重要地位,包括赫威赛、麦肯赛特、林赛和中盎格利亚。
(十四)九世纪维京人的侵扰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在阿尔弗雷德大帝即位的年之际七王国仅有韦塞克斯维持独立状态,阿尔弗雷德大帝先于年在埃丁顿大败丹麦人。年又攻下伦敦,迫使入侵者与其签订和约,以彻斯特-伦敦为界,以东为丹麦治区,以西则属英格兰王国。在随后的半世纪内阿尔弗雷德大帝的后继者不断征战,逐步收回失土,直到年将丹麦治区完全收回。九世纪的重大发展在于韦塞克斯王国的兴起,在阿尔弗雷德大帝统治的末期他被南方其他王国推举为最高君主,埃塞尔斯坦是第一位达成直接统治现今英格兰地区的国王。在十世纪末斯堪的那维亚人重新对英格兰产生兴趣,丹麦的斯韦恩于年入侵英格兰,当时的韦塞克斯王无头脑埃塞烈德国王无力抵抗,遂于6年流亡诺曼底,留下其子爱德蒙二世抵抗。虽然奋力抗战,但当他6去世后卡纽特大帝仍成为英格兰的统治者,而且有不错的治迹。年卡纽特大帝去世后其子Harold、Harthacunt相继成为英格兰的统治者,但他们的统治并不长久。年流亡在诺曼底的忏悔者爱德华重回英格兰,英格兰王位又回到韦塞克斯王室之手。
(十五)爱德蒙二世(6年在位)是埃塞尔雷德二世之子,6年4月其父亲死后面对丹麦大军的攻击,爱德蒙率领军民展开保卫伦敦的战斗,并在与丹麦军队前国王斯汶一世之子卡努特一世的战斗中夺回牛津和肯特,但是在埃塞克斯之战中失利。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他被迫和卡努特签署和平协议,由爱德蒙二世治理韦塞克斯,卡努特统治麦西亚和诺森布里亚并约定两人中不论谁先死,则另外一方就有权继承全部领土。不幸的是爱德蒙在当年的11月就去世,就这样全英格兰就都归于卡努特一世的统治之下,史称卡努特大帝。他一人兼任丹麦和英格兰两国国王,形成一个版图包括挪威、英格兰、苏格兰大部和瑞典南部的卡努特王朝,从此英格兰开始丹麦王朝统治的时代。卡努特大帝在位期间采取好多比较柔性的*策,比如勤*爱民,成功统治英格兰近二十年。虽然他按英国国王的方式生活也娶了一位英国女子,但是他的贴身卫队还是用的维京人,年11月卡努特大帝去世。早期不列颠的盎格鲁-撒克逊建筑一般而言颇为简单,通常使用木材和茅草做为屋顶。盎格鲁-撒克逊人通常不喜欢居住在古罗马城市里,他们在其农耕中心旁建立小城镇,在每一个城镇中心里会有一个主要会堂。
(十六)极少的法典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留下到被发现,其法律文化受罗马法的影响颇大,这个法律文化除了诺曼(诺曼底公爵)征服后的发展,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发展对于了解同时代来说非常重要。盎格鲁-撒克逊文学包含史诗、圣徒言行录、训诫、圣经的翻译、法律文件、编年史、谜语等类型,大约有本该时期留存到如今的手抄本,这些手抄本对于研究以及建立盎格鲁-撒克逊语料库来说非常重要。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最著名的作品当属史诗《贝奥武夫》,其在不列颠有着民族史诗的地位。《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是对早期英格兰历史的重要整理,七世纪的《卡德蒙的赞美诗》被认为是现今最古老的英语文字纪录。盎格鲁-撒克逊语又称古英语,是在阿尔弗雷德大帝统治之下通行的语言并延续形成英格兰(非丹麦区)的通用语言,直到年诺曼征服后受到诺曼统治阶级的盎格鲁-诺曼语影响,在1年到0年之间大致转变为中古英语。盎格鲁-撒克逊语比起中古英语跟早期西欧语言较为相近,它较不古典化并且保有许多十二到十四世纪之间消失的时态特点(动词和名词变化),现最接近古英语的语言是在荷兰和德国北部几百万人使用的弗里西语。在口语“古英语”或古典文化广为传播前,古代北欧字母称作futhorc(又称作futhark)被用来纪录。当文明变得广泛后一种古典语纪录的形式和几个futhork派生字母,“Eth”、“Wynn”和“Thorn”开始被使用。以下字母常用来编辑和印刷古英语文字:aaebcd?efghilmnoprst?uwxy和极少使用的j,k,q,v和z。
萨克森公国介绍
(一)萨克森公国是历史上中欧著名古国,其领土涵盖不来梅、汉堡、下萨克森、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和大部分石勒苏益格-赫尔斯泰因州。年查理大帝通过萨克森战争把萨克森地区纳入到法兰克帝国的版图内,84年凡尔登条约签订,他的孙子路易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东法兰克王国)。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即位并开启东法兰克(即德意志)和神圣罗马帝国的萨克森王朝,年亨利三世(狮子亨利或狮心亨利)兼领巴伐利亚、梅克伦堡-沃普曼地区。年由于狮子亨利拒绝参加对意大利的军事行动,腓特烈一世向亨利进攻并将之打败。亨利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剥夺,只保住不伦瑞克和吕讷堡,萨克森公爵也被剥夺。年1月10日的“年金玺诏书”将萨克森公爵升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七大选帝侯之一,拿破仑在年将萨克森升为王国(萨克森王国)。萨克森人是当时各日耳曼部落中最顽强的之一,最终还把部落的名字赋予大批自兹而始的地理*治区域,从易北河口附近的老萨克森,沿易北河不断上溯最终一致发展到萨克森王国和三个德国州(下萨克森州,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和萨克森自由邦)。年萨克森公国(建立于年,维杜坎德为第一位公爵)包括安格利亚、威斯特伐利亚、伊斯特法利亚和北阿尔宾吉亚(今天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成为法兰克帝国的一部分。年萨克森公爵里奥多夫是维杜坎德的后裔和第一位奥托家族公爵,建立甘德斯海姆修道院。
(二)年里奥多夫的儿子布鲁诺在与维京人的战斗中被杀,他的弟弟奥托成为萨克森公爵。年奥托的儿子亨利继任公爵,年萨克森公爵亨利在弗里兹拉被萨克森和法兰克诸侯选为德意志国王。96年亨利的儿子“大帝”奥托一世即位,在亚琛登基为德意志国王。98年赫尔曼·比隆成为萨克森藩侯,95年奥托一世升赫尔曼·比隆为萨克森副公爵。97年奥托一世在迈穆勒本去世,奥托二世继任皇帝。赫尔曼·比隆在奎德林堡去世,伯纳德一世·比隆成为萨克森公爵。98年丹麦人在海泽比起义,斯拉夫人在北阿尔宾吉亚起义,奥托三世成为皇帝。年奥托三世去世,萨克森王朝结束。1年公爵伯纳德一世·比隆去世,他的儿子伯纳德二世成为公爵。年伯纳德二世的儿子奥尔多夫·比隆迎娶丹麦和挪威王国公网马格努斯同父异母的姐姐乌菲尔德,萨克森人和丹麦人共同对抗文德人。9年奥尔多夫·比隆在父亲死后继任公爵,年马格努斯·比隆成为公爵。年公爵马格努斯死后无嗣,比隆家族结束,比隆家族的领地成为韦尔夫家族和阿斯堪尼亚国家的一部分,苏普林贝格的洛泰尔成为萨克森公爵。年巴伦施塔特的奥托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封为公爵,年苏普林贝格的洛泰尔在韦尔夫绍茨战役中战胜国王亨利五世。年苏普林贝格的洛泰尔被选为德意志皇帝,登基称帝后称洛泰尔二世。年洛泰尔去世,年起担任巴伐利亚公爵的韦尔夫家族的“骄傲者”亨利十世成为萨克森公爵,称亨利二世。年亨利十世试图成为国王但失败,阿斯堪尼亚家族的“大熊”阿尔伯特成为新萨克森公爵。年亨利十世去世,年“大熊”阿尔伯特辞去公爵之职。
(三)年罗马人和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将公爵头衔赐予韦尔夫家族的“狮子”亨利(亨利三世),“狮子”亨利逐渐将统治扩展到德意志东北部。在得到巴伐利亚公国后亨利的领地包括三分之二强的德意志,从阿尔卑斯到北海和波罗的海他成为中欧最强大的统治者。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雷德里克一世·巴巴罗萨和他的盟友(其中很多都是他的表兄“狮子”亨利三世公爵的封臣和前支持者)击败后者,0年弗雷德里克·巴巴罗萨剥夺“狮子”亨利的萨克森公国和巴伐利亚公国。2年“狮子”亨利和他的妻子,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和阿基坦的埃莉诺的女儿,“狮心王”理查德的姐姐马蒂尔塔·普兰塔格涅从斯塔德离开神圣罗马帝国,流亡英格兰投奔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弗雷德里克·巴巴罗萨将萨克森分割为大批帝国直属的小领地将它们分给自己的盟友,他们在之前就已经从“狮子”亨利和他残余的支持者手中夺去这些领地。但是在年弗雷德里克·巴巴罗萨的盟友阿斯堪尼亚的萨克森家族没能使家庭成员安哈尔特伯爵希格斯菲尔德当上不来梅大主教,阿斯堪尼亚家族的族长“大熊”阿尔伯特的儿子“狮子”亨利的表弟勃兰登堡藩侯奥托一世使他的六弟安哈尔特伯爵伯纳德(此后称萨克森公爵伯纳德三世)得到所谓的“后萨克森公国”(0-)。其领土大大缩小,只包括易北河岸的三块不相连的领地,从西北向东南分别是奥滕多夫周围的哈德恩,易北河上的劳恩堡附近领地和易北河周围的维腾堡附近领地。除了“萨克森、安格利亚和威斯特伐利亚公爵”这个后萨克森公国统治者的头衔以外,年公国明确分裂之后依然使用这个头衔,这个只包括三块位于0年之前萨克森公国边缘地带的国家与后者已经没有什么共同点。
(四)奥托和伯纳德成功帮助他们的二哥希格斯菲尔德(他年后就自称不来梅候选主教)得到不来梅主教之位,还将主教区的一部分升格为不来梅大主教国,所以不来梅大主教国和很多其他国家一起成为古萨克森公国的继承者之一,只拥有之前领地的一小部分。被废黜的韦尔夫公爵家族维持自己的家族领地并不是大大缩小的,由阿斯堪尼亚家族领有的后萨克森公国的一部分。韦尔夫家族的领地在年被升格为布伦瑞克-吕讷堡公国,这个公国继续使用萨克森之前的纹章(萨克森的披红布的白马),而后萨克森公国则采用阿斯堪尼亚家族自己的纹章(十道黑色条纹,上面有菱形的绿色斜条纹,象征着萨克森公爵爵位)。、、年共同统治的约翰一世和阿尔伯特二世兄弟逐渐分割他们在这三块不相连的萨克森领地的统治权(哈德恩、劳恩堡和维腾堡),于是准备进行瓜分。约翰一世在年让位于三个幼子——埃里克一世、约翰一世和阿尔伯特三世,三年后他本人也去世,三兄弟于是与他们的叔叔阿尔伯特二世继续共同统治萨克森。年阿尔伯特向国王鲁道夫一世为儿子和继承人公爵鲁道夫一世请封萨克森行宫伯国,这就引起与野心勃勃的韦廷家族的多年争端。在布莱纳伯国在其家族绝嗣后重归帝国手中,国王将它封给鲁道夫公爵。年阿尔伯特二世得到布莱纳伯国,年又为萨克森得到高梅恩伯国。波西米亚国王文西斯劳斯二世成功让阿尔伯特二世选德意志的阿道夫为新皇帝,阿尔伯特二世于年11月29日签署一项选举协定,规定他将和文西斯劳斯投一样的票。年4月27日阿尔伯特二世和他尚年幼的侄子们进行投票,选举德意志的阿道夫。
(五)最后一部提到阿尔伯特和侄子们共同执掌萨克森国*的文件的日期是年,萨克森公国在年9月20日被正式分割为萨克森-劳恩堡(由阿尔伯特三世、埃里克一世和约翰二世共同统治)和萨克森-维腾堡(由阿尔伯特统治),维尔兰、萨德尔班德(劳恩堡)、拉兹堡、达尔辛(今天的纽豪斯区)和哈德恩成为兄弟们各自的领地。阿尔伯特二世得到维腾堡和贝尔济格附近的土地,因此成为萨克森-维腾堡公国阿斯堪尼亚家族的创始者,韦尔夫家族的汉诺威支系后来成为布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大不列颠和爱尔兰国王()、联合王国国王()和汉诺威国王()。汉诺威王国(是年10月因维也纳会议而建立的王国,由乔治三世恢复他在拿破仑时代失去的汉诺威领地。它继承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非正式称为汉诺威选侯国),于年6月和其他8个主权国家加入德意志邦联。王国是由韦尔夫家族的一个年轻分支汉诺威王朝统治,与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组成共主邦联直到年。王国于年被普鲁士王国征服,汉诺威成为自1年1月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一个省,即汉诺威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曾短暂恢复为汉诺威州,随后与一些小邦合并,而成为西德及现今德国的下萨克森州的一部分。汉诺威位于莱纳河畔,是德国下萨克森州的首府。汉诺威位于北德平原和中德山地的相交处,既处于德国南北和东西铁路干线的交叉口又濒临中德运河,是个水陆辐辏的交通枢纽。
(六)汉诺威王朝是德国布朗史维希王朝的分支之一,因此又称为布朗史维希王朝汉诺威分支。汉诺威王朝和布朗史维希王朝的前身都是韦尔夫王朝,韦尔夫家族的母系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萨克森及巴伐利亚公爵狮子公爵亨利,而父系祖先来自意大利的艾斯特家族,而亨利的幼子威廉成为吕能堡公爵。自年起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委任布朗史维希-吕讷堡公爵为第9位世袭选帝侯,是为汉诺威选帝侯,以增加哈布斯堡王室成员当选皇帝的胜算机会。以后布朗史维希-吕讷堡公爵及其后代便以封国为姓,改姓汉诺威。自年起汉诺威选帝侯乔治入主英国兼任英王,汉诺威和大不列颠以及爱尔兰结成共主邦联。而汉诺威选帝侯国在年被法军占领,直至年拿破仑倒台后,汉诺威在列强同意下被升级为王国。年10月维也纳会议上决定为了给予英国国王在德意志事务上的发言权,决定将汉诺威选帝侯国提升为汉诺威王国,并与英国组成共主邦联。但这个共主邦联很快瓦解,当年英王威廉四世驾崩后英国王位传给血缘关系较近的侄女肯特郡主维多利亚,不过却因德意志地区施行欧洲大陆的撒利法禁止女性继承王位,维多利亚三伯父的汉诺威君主宝座传给她的五叔坎伯兰公爵。但此时普鲁士已经开始密谋统一德国的大业,年普奥战争期间普鲁士突然派兵占领汉诺威王国并改编为普鲁士的一个行省,汉诺威王国灭亡,从此英国王室与德国成为世仇。
(七)萨克森在0年割让的领土中大批割让的领地成为帝国直属领地,而另一些只是改变君主而已。这些领地包括:勃兰登堡伯国,在0年为萨克森封地,后来成为哈尔伯施塔特主教的封地;不来梅大主教国;布伦瑞克-吕讷堡,韦尔夫家族领地,不在大大缩小的后萨克森公国境内,但在年自己成为公国;哈尔伯施塔特主教国;希尔德斯海姆主教国;霍亨施坦因伯国,座城为霍亨施坦因;荷尔斯坦因伯国;霍亚伯国;利佩领地,在0年之前是萨克森公国内的自由领地,成为帝国直属领地;吕贝克主教国;马格德堡大主教国;明登主教国;明斯特主教国;奥尔登堡伯国;奥斯纳布鲁克主教国;帕德博恩主教国;拉兹堡主教国;拉文斯堡伯国;什未林主教国;泰克伦堡伯国;弗登主教国;威斯特伐利亚和安格利亚公国。萨克森选侯国或称上萨克森公国,是年-年间神圣罗马帝国中一个独立的世袭选侯国,为萨克森-维腾堡公国的继承者。年金玺诏书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将萨克森-维滕堡公国的阿斯坎尼大公提升至选帝侯的地位,年阿斯坎尼家族绝嗣,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将萨克森选侯国交由迈森侯爵继承。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将选帝侯之位转封给支持天主教的韦廷王朝阿尔布雷希特系,年神圣罗马帝国瓦解后萨克森选侯国在拿破仑的支持下成为萨克森王国。
(八)在萨克森公国被肢解后萨克森这个名字最早用于位于易北河畔的维腾堡周围的该公国的一小部分上,勃兰登堡藩侯阿尔伯特一世是勃兰登堡边区的创始人,之后发展出普鲁士王国的次子伯纳德得到它。伯纳德的儿子阿尔伯特一世将劳恩堡领地纳入治下,阿尔伯特的儿子们将这两块领地分为萨克森-维腾堡和萨克森-劳恩堡。年皇帝查理四世签署《金玺诏书》这部规定选举国王方法的帝国根本大法时萨克森-维腾堡公国成为七选侯国之一。公爵因此和其他六位选侯一起获得选举罗马-德意志国王和未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利,因此虽然国家很小,但它还是颇有影响力。选侯的地位是与强制实行长子继承制相伴随,也就是说只有长子才能继承爵位,这就阻止领地在几个继承人之间分割,阻止国家的分裂。它的重要性在大多数不是选侯国的德意志诸侯国的历史中非常明显的表现出来,萨克森公国的阿斯堪尼亚家族在年绝嗣,之后皇帝西格斯蒙德将公国和选侯地位给韦廷家族成员“勇敢者”弗雷德里克二世藩侯。迈森边区是由皇帝奥托一世建立的,年它成为韦廷家族的领地,年他们还得到图林根伯国。年萨克森-维腾堡公国和迈森、图林根边区统一,它渐渐得到萨克森的名字。弗雷德里克在年去世,他的两个儿子于年8月26日在莱比锡瓜分领地,将韦廷家族分为欧内斯特支和阿尔伯特支。欧内斯特支的创始人欧内斯特公爵在莱比锡分割会议中得到萨克森公国和选侯地位还有图林根伯国,而阿尔伯特支的创始人阿尔伯特则得到迈森边区。因此欧内斯特支最初更加强大,直到16世纪时选侯权和领地落到阿尔伯特支手中,后者在萨克森在19世纪宣布成为王国之后成为萨克森王室。
(九)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在萨克森选侯的保护下进行的,选侯“智者”弗雷德里克三世于2年在维腾堡建立一所大学,在其中奥古斯丁会修士马丁·路德在8年成为哲学教授,同时他也成为维腾堡城堡教堂的一名牧师。年10月1日他在教堂大门上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反对兜售赎罪券和天主教会的其他行动,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选侯当时并没有马上成为新观点的信奉者,但是将路德保护起来。由于他的干涉教皇利奥十世在年决定反对将路德召来罗马,而选侯保护路德参加沃姆斯的帝国会议,当路德在沃姆斯宣布被整个帝国封杀时选侯把他带到图林根的沃特贝格城堡。路德宗的学说最早就是在萨克森传播的,年弗雷德里克去世,他的弟弟“坚持者”约翰即位。约翰当时已经是一名狂热的路德宗教徒,他对教会享有绝对权威,引入路德宗的教义,剥夺所有坚持天主教信仰牧师的神职,还命令使用路德起草的新祷文。年他将一批其他诸侯组织为施马尔卡尔登联盟,以维持新教教义和共同防卫皇帝查理五世,因为查理五世是新教的反对者。他的儿子“宽大者”约翰·弗雷德里克在年即位(死于年),他也是施马尔卡尔登联盟的领袖之一。年约翰·弗雷德里克夺去纳姆贝格-蔡茨主教区,还进攻并蹂躏迈森和希尔德斯海姆主教区的世俗领地。天主教信仰被全方位压制,教堂和修道院也遭到洗劫,约翰·弗雷德里克于年4月24日在易北河边的米尔贝格战役中被查理五世击败并俘虏。
(十)在年5月19日的《维腾堡投降条约》中选侯被迫将萨克森-维腾堡和选侯地位让给萨克森的阿尔伯特支的莫里斯公爵,在投降之后欧内斯特家族仅存的领地就是图林根,在经过多次分割后很快就成为一批小公国,它们中在一战后的德意志革命后仍然存在的是萨克森-魏玛-爱森纳赫大公国和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萨克森-迈克根公国和萨克森-阿尔滕堡公国。公爵阿尔伯特0年死后阿尔伯特家族的萨克森公国由他的儿子乔治(死于年)继承。乔治是路德宗教义的坚定反对者,多次试图影响他的表亲萨克森-维腾堡选侯们信仰,但是乔治的弟弟和继承人亨利四世(死于)年在妻子的影响下也倒向新教,于是萨克森-迈森公国也不在教会控制之下。亨利的儿子和继承者莫里斯是改革时期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尽管是一名狂热的新教徒,扩张领土的野心和欲望还是使和皇帝一起对抗施马尔卡尔登同盟成员国。《维腾堡投降条约》将萨克森-维腾堡选侯国交给他,于是萨克森选侯国现在包括萨克森-维腾堡和萨克森-迈森都在韦廷家族的阿尔伯特支统治之下。部分由于没能得到欧内斯特支参与的土地的怨恨,部分由于成为帝国新教领袖的欲望。莫里斯背弃皇帝,他与法国达成协议()将洛林的梅斯、图尔和凡尔登三主教国给法国,秘密联合发动对抗皇帝的密谋计划,皇帝逃跑才免被俘虏,同年皇帝在《帕骚条约》中被迫给新教国家宗教自由权。
(十一)莫里斯年去世,时年2岁。他的弟弟和继承人奥古斯特夺去梅泽堡,纳姆贝格和迈森主教区。最后一位梅泽堡主教“西多尼乌斯”迈克尔·海尔丁于1年死于维也纳,皇帝要求选举新主教,但是奥古斯特通过强力选举他八岁的儿子亚历山大管理主教国,亚历山大5年去世后他就亲自管理主教国。最后一位天主教主教纳姆贝格主教普弗拉格主教死时(4)也故事重演,选侯没收纳姆贝格主教区,禁止天主教信仰,那些坚持天主教的大教堂教士只被允许坚持信仰10年。年最后一任迈森主教豪格维茨的约翰辞职,年改信新教。教会领地也落到萨克森手中,大主教分部也不复存在。在奥古斯特(死于年)和克里斯丁(死于1年)选侯在位期间一种更自由的新教形式,秘密加尔文教席卷公国。在克里斯丁二世(死于年)在位期间曾经传播这种教义的首相克雷尔被撤职并斩首(),公国重新施行一种严格的路德宗信仰,还附加宗教宣誓。三十年战争在约翰·乔治选侯统治期间(-)爆发,在这场战争中选侯最初保持中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听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的建议,直到帝国将军蒂利进军萨克森后选侯才加入瑞典。但是在诺德林根战役()后选侯与皇帝达成《布拉格和约》(),在条约中萨克森得到原为波西米亚领地的上卢萨蒂亚和下卢萨蒂亚边区,另外已经世俗化的教会领地地位不会改变,但是瑞典人的报复是蹂躏这里整整十年。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使萨克森彻底丧失沿着易北河扩张领土的可能性,普鲁士的优势也得到加强。年新教联盟的指令传到萨克森,因为选侯成为新教帝国领地联盟的领袖。在接下来的几任选侯期间宗教问题并不突出,严格的路德宗信仰仍然是主导信仰,任何其他信仰都被禁止。
(十二)17世纪中期第一批天主教徒意大利商人重新出现在萨克森,他们在首都德累斯顿和最重要的商业城市莱比锡定居,但是他们仍然不许举行天主教仪式。年6月1日状况发生变化,选侯弗雷德里克·奥古斯塔一世(-17)改宗罗马天主教,不久之后就被选举为波兰国王,天主教教区的成立和私人的天主教信仰至少在德累斯顿得到允许。选侯改宗罗马天主教后路德宗教徒开始害怕天主教信仰会在萨克森重建地位,而选侯也将掌管路德宗教会和学校事务的权力给*府部门枢密院,而在此之前他们都是自治的,枢密院不许新教徒参加。即使是在改宗后选侯仍然是新教联盟的领袖,他年之前的天主教继任者也是一样,同年新教联盟和神圣罗马帝国一起被解散。他的儿子选侯弗雷德里克·奥古斯塔二世(17-)在年11月28日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皈依天主教,改宗后考虑到国内对路德宗教徒的刺激让这件事被保密5年,之后萨克森的统治者再次皈依天主教。在此之前阿尔伯特家族的个别成员也有重归教会的,但是他们都像萨克森-魏森费尔斯家族最后一位统治者(死于年)一样没能留下子嗣。7年另一支萨克森-纳姆贝格-蔡茨家族建立,它在1年绝嗣,这一支中皈依天主教的有红衣主教和格兰(即匈牙利的艾斯特根)大主教克里斯丁·奥古斯特(死于年)和波西米亚的莱特莫雷茨主教莫里斯·阿道夫(死于1年)。
(十三)萨克森最狂热的天主教鼓吹者是皇帝约瑟夫一世的女儿奥地利女大公玛利亚·约瑟法,她在年嫁给弗雷德里克·奥古斯塔(后来成为第二个此名的选侯)。德累斯顿宫廷教堂建于至年,由意大利建筑师切瓦里建造,是罗马巴洛克风格建筑,它现在仍然是萨克森最吸引人、最优美的教堂,也是德国最美的教堂之一。尽管统治者改宗但萨克森仍然是一个完全的新教国家,少数的天主教仍然没有*治或民事权利。年七年战争期间萨克森被普鲁士军队入侵并征服,他们夺去德累斯顿,迫使萨克森军队投降并在皮尔纳围城战中加入普鲁士军队。许多人后来逃跑,一支萨克森军队也一直在为独立而战,年的《胡伯斯贝格条约》签署后萨克森终于复国。年拿破仑对普鲁士发动战争,萨克森最初与普鲁士结盟,但后来转投拿破仑加入莱茵同盟。选侯奥古斯塔·弗雷德里克三世(-)成为新的萨克森王国国王,称弗雷德里克·奥古斯塔一世。萨克森王国(年至年)在拿破仑时代是数个历史性联盟的独立成员,从1年起是德国历史众诸侯国中一个独立的成员,最后于年并入魏玛共和国。其首都是德累斯顿,它是现代德国的萨克森自由州。
(十四)上百年的积弱和皇帝弗朗茨二世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被拿破仑打败之后,年神圣罗马帝国终于覆灭,萨克森王国从中独立,腓特烈·奥古斯特一世成为王国君主。萨克森王国曾短暂加入莱茵邦联,直至年拿破仑在俄国被打败,莱茵邦联解散后年萨克森王国在维也纳会议中被通过加入德意志邦联成为其成员,但却被普鲁士王国夺取该国五分之二的领土。德意志邦联于年普奥战争后解散,并成功改组为由普鲁士领导的北德意志邦联。当1年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对法国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候,邦联的成员被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组织成德意志帝国,威廉一世成为帝国皇帝。而当时萨克森的国王约翰一世则被降格,并要服从皇帝。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的战败导致威廉一世的孙子皇帝威廉二世于年退位,国王腓特烈·奥古斯特三世跟随威廉二世退位,以往的萨克森王国成为新建的魏玛共和国的一个州分,由此萨克森王国的简短历史正式完结。萨克森王国在易北河上游流域,萨克森王国北低南高,南部的埃尔茨山脉最高处达米。易北河和穆尔德河是境内重要河流,萨克森的首都是德累斯顿。萨克森选侯腓特烈·奥古斯特二世亦由年-年于德累斯顿作为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三世统治波兰,在他统治期间在德累斯顿签订德累斯顿条约,结束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随后在七年战争(年-年)中德累斯顿遭受严重的破坏。从年到年期间德累斯顿是萨克森王国的首都(1年并入德意志帝国),拿破仑战争期间拿破仑以此为军事基地,这年的8月27日他于著名的德累斯顿战役中赢得胜利。
维京人介绍
(一)维京人别称北欧海盗,他们从8世纪到11世纪一直侵扰欧洲沿海和不列颠岛屿,足迹遍及从欧洲大陆至北极广阔疆域,欧洲这一个时期被称为“维京时期”。在古英语中“vikinger”是在海湾中的人,而“wicing”代表海盗,“vikingar”在冰岛的土语中也意味着“海上冒险”。维京人的老家是挪威、丹麦和瑞典,开始只是打劫西欧沿海的修道院,后逐渐对其他欧洲国家进行有组织的入侵。从爱尔兰到不列颠,从法国到东欧,维京人的身影随处可见。而除了征战外维京人还是出色的航海家,向西他们逐渐发现冰岛和格陵兰岛并最终到达北美,向东他们一度到达里海。最早在历史记载里有记录的维京海盗是在《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的年一次对英国的袭击,当时他们被当地官员误认为是商人,这些海盗杀死要向他们征税的官员。第二次记录是在79年,以后年间维京不断地侵扰欧洲各沿海国家,沿着河流向上游内地劫掠,曾经控制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据说他们曾远达地中海和里海沿岸。其中的一支渡过波罗的海并远征俄罗斯到达基辅和保加尔,有些船队远航至里海前往巴格达和阿拉伯人做生意。而更为著名的一支维京人向西南挺进,在欧洲的心脏地带掀起轩然大波,他们大肆劫掠不列颠群岛,并且还向欧洲大陆进行侵扰。词语维京便带有掠夺、杀戮等强烈的贬义,维京人对于欧洲历史尤其是英格兰和法兰西的历史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11世纪时的德国历史学家不来梅的亚当曾在他的著作《汉堡大主教史》第四卷中记载过:“海盗们在西兰岛聚集大量的黄金,这些海盗被他们自己人称为维京,我们称他们为阿斯考曼尼,他们向丹麦国王纳贡”。
(二)后来英格兰国王哈罗德一世下决心要将这些海盗从苏格兰及附近岛屿清除出去,部分维京人逃到冰岛。北欧的传说将他们描绘成无畏的英雄,但到了18世纪的传奇中又把他们描绘成强盗。欧洲人认为是斯堪的纳维亚农民业余去做海盗,但斯堪的纳维亚人认为可能这些人只是非法的强盗,又有一种说法认为是斯拉夫人中的海盗逃亡落脚在北欧。维京人从他们在斯堪的那维亚的老家散布开来,他们会以龙船(因为在这种小船的船头和船尾雕上龙头而得到这个称号)横渡海洋并突然作出攻击。他们会先作出突袭然后洗掠,在任何庞大的抗抵部队能作出攻击之前就会自行撤退,不过他们的行径却逐渐变得更为大胆。到了后来他们甚至占领并定居在欧洲重要的地区,身为异教徒的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杀害教士和掠夺教会的财产。一般人都会惧怕于他们的无情和残暴,他们就像来自地狱的魔鬼,在当时他们是出色的工匠、水手、探险家和商人。维京的老家是挪威、瑞典和丹麦,他们和后代曾一度控制大部份的波罗的海沿岸、俄罗斯的内陆、法国的诺曼底、英国、西西里、意大利南部和巴勒斯坦的部分地区。他们在年时发现冰岛(爱尔兰的僧侣早已经在那里)并在年定居下来,年他们又在格陵兰殖民。有强力的证据显示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的五百年,他们就曾到达纽芬兰并探索部份北美地区。
(三)维京人首次对西方作出攻击是在八世纪的后期,丹麦人攻击和掠夺英国东北海岸的在林狄斯芬上有名的海岛修道院,这种攻击和掠夺开始成为趋势。由于突袭英国、法国和日耳曼的规模和次数增加,因此逐渐变成为入侵。从年开始维京人越来越多的外出活动,他们需要更多的贸易市场,需要更多的掠夺场地。他们主要偷盗牲口和谷物,也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财宝。他们迅速出击,得手后同样迅速的离去。附近的居民深受其害,将维京人视作蛮人、冷血的战士。在六世纪和七世纪维京人开始在波罗的海东部沿岸作出突击,然后再安置。到了八世纪的末期他们就从当代的俄罗斯遁河而下展开长期的入侵,并沿途设置要塞来作防卫。在第九世纪时他们统治基辅,并于年以二千艘战船和八万人的部队攻击君士坦丁堡,过他们被拜占庭的皇帝以最优惠的贸易条件成功收买。维京人奥列格于9世纪中叶—12世纪0年代在东欧平原上建立的以基辅为首都的早期封建国家基辅罗斯,当地人管新来的维京人称为“罗斯人”,意思为“精通航海的人”这是最早的俄罗斯国家,当时它只是一个南自基辅、北到拉多加湖、西从普斯科夫、东到木罗姆的一个东欧内陆小国。年一群维京海盗洗劫多赛特郡,从此英格兰就受着不断的骚扰。当地人与强盗英勇的战斗过,但更多的时候他们缴纳赎金,称为Danegeld(当代丹麦的赋税不叫tax,就叫Danegeld),让灾星快快离去。但钱不是总可以解决问题的,海盗有好几股,这个大王离去,另一个头领翩翩登场。在防守薄弱的地区,维京海盗很是猖獗。
(四)当阿尔弗雷德大帝执*威赛克斯期间他跟主要的维京部族达成协议,允许他们定居在英格兰东北部的地区,称为Danelaw(当代丹麦的法律称为Danelaw)。即便如此脆弱的和平还是时时被打破,因为每一方都想得到更多的土地。在年大批的丹麦军队入侵英国,并一直控制大部份的英国地区持续两个世纪。在年前喀奴特(克努特)是整个英国里面最后的国王之一,他同时统治丹麦和挪威。在年另外一支庞大的舰队从塞纳河溯流而上去攻击巴黎,他们围攻这个城市两年,最后才被巨额的现金报偿所买通,并被允许可以在没有抵抗的情况下掠夺法国的西部地区。海盗的族群众多意味着劫掠永远不会停止,哪怕是加涅特、挪威和丹麦的国王征服英格兰之后,他的领地还是常常被瑞典的海盗骚扰。因为感到害怕,这位强大的君主也不得不缴纳赎金。年法国的国王让诺曼底的维京首领成为公爵,以换取他们皈依基督教和停止入侵。他们还建立殖民作为继续突击的基地。在法国西北方的维京人的殖民地即一般所知道的诺曼底(由北欧人的名称而来),在那里居住的人就被称为诺曼人。法国国王"头脑简单的"查理先是老实交付赎金,后来又学着英国人的做法把最大的海盗首领罗勒(罗洛)封作诺曼底的大公。他老兄是征服者威廉一世的曾曾曾祖父,他的后裔在年终于成为英格兰的国王。自从诺曼底的公国成立后就不断出现出色的战士,包括在年征服英国的威廉一世以及在年和年之间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取西西里的罗伯吉士卡特和他的家族。
(五)年征服者威廉一世带着诺曼底士兵踏上英格兰,于是当地的老百姓在外国人的皮鞭下反而度过相对平静的一年。苏格兰离北欧很近,年奥克尼群岛被维京人占领,苏格兰是挪威人的天下而相安无事。爱尔兰复杂很多,挪威人、丹麦人还有爱尔兰海盗都不是好相处的角色,于是常常爆发大规模械斗,直到年挪威人才暂时离开爱尔兰,说暂时是因为他们年就卷土重来。年都柏林才被诺曼人接管,诺曼人正是北欧海盗在法兰西留下的后裔。北海固然是满目疮痍,维京人越过直布罗陀,在地中海沿岸继续肆虐,他们打劫修道院,因为修道院总有大量储藏的食物与财宝。维京海盗成了整个欧洲商船和沿海的噩梦,只有西班牙和法国富裕阶层因缴纳赎金及国家有较强武备而幸免。挪威人离开家一直往西远航寻找新的家园,年他们来到冰岛,原先住在这里的僧侣在一片恐慌下纷纷出逃。年他们来到格陵兰开始定居,但那里的气候一年比一年寒冷而不能种植庄稼,终于0年全部的维京人离开这块冰冻的岛屿。后人一直在寻找北欧人到过美洲大陆的证据,据称年在美国出土的一块北欧石刻,后来被证实为年的赝品。年找到的维京航海图有详尽的美洲海岸的轮廓,后来也被证明伪造。直到年丹麦的一个海盗墓中终于找到一枚石制的箭头,后经测试证实确为美洲的产物,海盗们确实到过北美洲。
(六)人们常认为哥伦布就是第一位发现新大陆的旧世界人,维京人莱夫·埃里克松早在哥伦布登陆美洲的五百多年前发现新大陆的存在。据说他们是在到达格陵兰后再向西行,到达当代的加拿大。他们在那里发现许多有用之物资,包括木材、葡萄、毛皮等的东西,不过他们在美洲大陆待了十年就离开这个物产丰盛的大陆。原因就是因为印第安人,他们在美洲大陆生活不久就遇上印第安人,好勇斗狠的维京人与他们发生流血冲突,因此导致他们的报复。而这个比维京人更早到达美洲大陆的民族最终也成功把维京人赶出这片丰饶的土地,再次入侵美洲大陆的就是五百多年后,带着旧世界的枪炮刀剑和农耕技术而来的其他欧洲人。维京人的社会体系包括三个阶层:王侯,多为大领主,世袭的贵族;自由人,军队的主力,武士阶层;奴隶,但这种划分不绝对,一个自由人可以变成奴隶,如果他丧失所有自己的份地;一个奴隶也能变成自由人,忠诚侍奉主人就会得到赎身的机会。贵族与自由人定期开会决定重大事件,解决争端,他们称这种会议为Thing。最早的时候国王是最大的贵族,他做出几乎所有的重大决定,以至于部族会议只负责一些地方事务。但在冰岛由于从来没有国王,部族大会决定一切,全岛的贵族与自由人都要参加,每年定期在某个地方召开,为期两周。
(七)从孩提时代开始维京人就喜爱种种竞争激烈的游戏,他们比试马术、举重、划船、操帆和游泳,每年的部族大会同时也是北欧的奥林匹克。最热衷的运动是摔跤,划出一片空旷的场地,中央放置一块尖头的界石,比赛的双方用力将对方推到石头上去。此外他们还比试射箭、滑雪、溜冰,所有这些比赛都是为了锻炼出更加强壮的战士,哪怕冬天躲在屋里玩的游戏也是如此,从阿拉伯流传来的棋盘游戏内容总是围绕着攻守技巧。维京人是强悍的战士,他们的人数较少,于是就得依靠周密的策划与出其不意的突袭。在战斗中他们又表现的异乎寻常的狂热,悍不畏死,于是人们谈海盗色变。他们的突击常分成两节,先在远距离上投掷长矛,然后用剑和战斧做近距离的了断。在海上相遇时海盗遵守古老的传统一声不吭的将船系一起,在船头搭上跳板,然后依次上场单挑。每个走上跳板的人都面临这样的命运,或者将对方全部残杀,或者自己战死,由后面的同伴替自己复仇。如果感到害怕可以转身跳进海里,没有人会追杀逃兵,但放弃战斗资格的人与死者无异,从此连家人都会忽视他的存在。因此排在船头第一个上阵的通常是最精锐的战士,他们在战斗中赤裸上身,发着粗野的吼声,忘情的享受战斗的酣畅。他们知道脚下的跳板浸透着祖辈的鲜血,自己的后代也会落脚在同一个地方。
(八)愤怒使维京海盗显得强大而骇人,这种战士即被称为狂战士,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这种原始的战斗会激发出这么惊人的人类本性,狂战士的故事被代代相传。战斗中生存下来的男人慷慨分享胜利,维京人的第一位国王名叫哈罗德(绰号细头发),他统治的地域就是当代的挪威。一个夏天他出发去讨伐打劫他领地的海盗,征战时间过长以至不得不在奥克尼(苏格兰北部岛屿)过冬,顺带就占领苏格兰、设得兰和赫布里底群岛。第二年开春大队人马要回挪威,这位国王就把新的领地交给罗根伐德伯爵统治,因为这位伯爵在远征中失去唯一的儿子。因为齐格尔德伯爵在战斗中救了他一命,所以罗根伐德又把领地谦让给齐格尔德伯爵,当代苏格兰还有以齐格尔德命名的港湾。维京人也是优秀的雇佣兵,在东南欧他们组成著名的瓦兰吉卫队,在北欧则形成尤姆斯维京战士。北欧海盗喜欢听故事和诗歌,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他们就用这种方式来纪录历史,每个部落中有人专门记录这种故事并编写新的传说。将这些冗长的故事用文字刻到骨头上显然需要很长的时间,维京人在漫长的冬季躲在屋子里讲述父辈流传下来的故事。职业的艺人或吟游诗人四处采风,参加每年三次的节日,也参加婚礼和宴会。这种场合总需要歌唱与舞蹈,讲故事的人会得到某种形式的礼物,戒指或者项链。他们的故事对于当代的人来说可能有点夸张,某人杀死屋子那么大的野猪;某主妇一天挤完一千头奶牛。维京人的逻辑是这样的,值得描述的功绩不是已经做了什么,而是能够做些什么。
(九)聆听维京人的歌唱需要极大的胆量和毅力,有个阿拉伯的旅行者去过丹麦后说:“我从来没听过这么吓人的吼叫,一群野狗的咆哮比得上他们的嗓音,但没有他们的放荡。”北欧人喜欢玩文字游戏,他们的沙加满是比喻的复合词,用来指代某种事物而不用直接提到名字。比方说剑被称为战斗调料,这样的比方让后世的考古学家迷惑很久。他们还喜欢猜字谜,交换各种字谜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维京人信仰很多神灵,有男有女,不同神灵照看着日常生活的不同方面。他们时不时的在各处显灵,让适当的事情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发生,故老相传神灵都住在一个叫阿斯加德的地方,相当于天堂所在。在地底的世界自然也有地狱,叫做海姆冥界。海盗们坚信如果一个男人光荣战死,灵魂就能进入天国阿斯加德的神宫瓦尔哈拉,勇士的英灵在那里饮宴、欢歌、讲述传奇。维京人认为在动物中也埋藏着神性,他们据此将动物分成善良的和邪恶的,相信幽灵的存在,地精和大地精也来自维京人的神话。维京人相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他们将这些先知称为真言者,这些隐士居住在偏远的乡间,受着四方膜拜者的供养。维京人过着家族生活,父母子女祖孙姑侄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他们彼此忠诚,家族中的一员受了欺负,全家人就一起去部落大会要求公正。如果一名男子被杀,他的家族多半会要求得到金钱或是土地的赔偿。如果部落大会认为他们确实有权力做出这样的要求,凶手的家族爽快的付了赔款,那就万事照旧。但如果死者的家族觉得裁决有欠公正,他们就会私下里杀死对方的一名成员,于是怨怨相报,没完没了的世仇可能成为古老家系的额外传统。
(十)女性谈婚论嫁由全家人决定,但她有权力从列出的清单中挑选一名。婚后她还保有以前的财产,并且在丈夫出远门时负责照看家里的土地。离婚很简单,夫妇俩发表一个声明,当着公证人的面说清他们离异的原因。孩子们与长辈住在一起,直到他们成年后出去加入另一个家庭。这以前男孩子学习耕作、战斗技巧和航海术以及工具和武器制造,女人学习纺线织布,制作黄油与奶酪。大多数维京人平时是职业农夫,他们住在乡间。荒蛮之地没有大城镇的概念,只有少数几个重要的港口如约克和博卡,更多的维京人与其家族一起生活在小农场上。根据记载或者挖掘到的遗址可以复原当年的房屋,发现所有的农场几乎都是一个样子。主建筑是幢长方形的屋子,考究一点的会额外增加一些独立的小屋,充当牲口栏和手工作坊,农夫在作坊内自己制造工具和武器。在早期的长屋中只有一到两个房间,全体家庭成员就在一间屋子工作、生活。并且与饲养的牲口混居在一起,这样的屋子一般有20米长、6米宽。厕所同时也是浴室,北欧人喜欢洗蒸汽浴。正对着进门的地方是一个火塘,全家做饭或者取暖都在这里。这间屋子同时也是储藏室。每面墙上固定着木质的长椅用来l白天坐、晚上睡,底下还堆放着各式杂物。每户人家有一到两张高背椅,只有家的主人才有资格坐坐,或是来了什么特别尊贵的客人。除了见过世面的国王以外,北欧海盗没有床的概念。长屋中阴暗潮湿,没有地板,踩的就是泥地。北方苦寒地,树木稀少,偏偏石头都很少见。
(十一)维京人垒墙用的是草砖,即将草和泥土的混合胚子稍加烧制,他们自己称为Turf,在冬季这种砖很保暖。有些人家在砖墙内侧用木板再做一道夹墙,中间要空开一段距离,以免木板受潮发烂。长屋通常有两扇门且窗很少,实在要有也就是一个简单的窟窿。可以自由开合的窗户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余的装饰。全部的采光来自门,火炉上方为了排出炊烟的小孔。夜晚照明用蜡烛,但是用动物的油脂做的。妇女在屋里纺线织布,所有衣服都是家庭手制的,手巧的主妇会加上较多的装饰。她们把羊毛或者亚麻纺成线、织成布。用蔬菜汁染上不同颜色,无外黄、黑、绿、褐、蓝、红等鲜艳的颜色,维京人喜爱这种醒目。最后将布剪裁成衣服。整个过程复杂漫长,所以每个人没有几件衣服,身上所穿的连续用上好几年。其实日常维京人的衣服只要舒适就好,并不讲究式样,不论什么时尚,以至于数百年的时间中他们的装束一点没有改变。大多数农场规模是很小的,依靠单独的家庭经营。较大的农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农夫可以雇用没有土地的自由人或购买奴隶。这种古老的耕作方式当今没什么变化,春天播下种子,晚秋收获。不能留过冬的牲口在秋天最肥壮的时候被宰杀,肉经过熏、腊、腌的方式被保存下来。农夫的另一种身份是海盗,劫掠与耕作相交替。海盗每年外出两次,春播或秋收后妻子会顶替他在家中打点一切。冬季的气候总是很恶劣,北欧人躲在屋里修补工具、缝制衣物、硝制兽皮。
(十二)当时家居的遗址和维京人的垃圾堆(还是保存很好)揭示他们的饮食结构,维京人的主食以肉类和鱼类为主,他们饲养猪、鸡、鹅、鸭、牛、羊,得到肉、奶、蛋,偶尔还打猎捕鱼。他们种植黑麦和大麦用来做面包,用甘蓝和洋葱作调味品,此外还有大蒜和水芹。他们用木杯或镂空的牛角喝啤酒、牛奶以及一种用蜂蜜自制的酒,一天照例吃两顿,早上8点左右是早餐,晚上8点左右是晚餐。全家人聚在一起用木制的锅碗瓢盆做饭,维京人用刀和勺进餐,但没有叉子。维京人的船是维京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维京人的一切都与他们的船有密切联系,维京船制造的材料主要取自高大笔直的橡树。维京船分为战船和货船两类,战船较轻、船窄、灵活轻便,又很耐风浪;而货船的船身又高又宽,船体也很重,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载重航行时可保持稳定。两类船都有通常所说的弯曲船首,用一整块完整的橡木精雕细刻而成。维京人的头盔上其实从未有过角,其实那头盔上什么也没有。维京人还有几个奇怪的信仰,维京人相信世界上的第一个男人和女人是一个巨人的臭腋窝里的汗变的。天空是由四个矮人在四座高山上托起的,那四个矮人的名字叫东、西、南、北;维京人相信在战争里死去的维京人死后会升上维京天堂,那里有桑拿、美酒、盛宴和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在战争外死去的维京人会被贬下维京地狱,在那里维京人会被关进一个寒冷刺骨的狭小空间里,全身被锁链锁着,没有吃的、没有喝的(除了山羊的尿),头顶上每秒都会滴毒液下来;维京人相信他们的神索尔曾经男扮女装去欺骗一个巨人,那个巨人偷走他的神锤,索尔要把他的锤子骗回来,令人吃惊的是他成功的夺回他的锤子。
(十三)维京人的农田出产几乎全部日常生活用品,从工具到衣物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擅长制造某种器具的人慢慢成专门工匠,维京人尤其善于打铁和制作趁手的兵器。维京人在冬天建造或者修补他们的船只,通常在露天建造,偶尔会搭个工棚。船身和船桨用橡木制造,桅杆用松木,可以在大风中适度的弯曲。先用整条原木加工*骨以保证强度,弯曲的头尾单独加工,然后用铁钉固定到龙骨的两端,接着在龙骨上架好横梁就完成整条船的轮廓。沿着轮廓在船的两侧铺上蒙板,这种整条的木板层层相楔,上面一层刚好覆盖住下面一层的边缘。最上层的蒙板开凿若干小孔,五米长的木桨从孔中伸出。最后铺上地板,架上桅杆,在桅杆顶上装上金属制的风向标,橹则安装在船体后部的右侧。船帆的两侧挂上麻绳编制的网,防止船帆在强风中被撕裂。这样的船最常见,全长二十米左右。水手们随身带着一个小箱子装着衣物和武器,划桨的时候就坐在上面,但他们很少划桨,他们是操帆的好手。每艘船的首尾都有一个舱室存放食物,储藏着黄油,奶酪,啤酒,淡水,肉食,苹果和干栗,此外还有各种炊具、帆具和上岸用的帐篷。
(十四)他们穿着毛皮大衣,就在船上和衣而睡。船上还能生火做饭,用一个装满沙子的盒子做炉灶。在海上他们用日月星辰做方向标,天气差的时候也用指北针,一块简单磁化过的铁片。在维京人漫长的旅途中船是他们移动的家。桅杆可以放倒,蒙上船帆就是很好的帐篷、海盗们甚至像阿尔戈英雄一样扛着座舰前进,从一条河到另一条河,因为水运更省力,可以运载更多的人和装备。不能坐船的场合他们就骑马,沿着古罗马的驿道前进,或者他们在冬日出门,可以借助滑雪和溜冰。用鲸鱼骨制作冰刀,绑在鹿皮鞋底上就成了冰鞋。雪橇可以运载病人和老弱或者大量的装备,不管怎样说他们讨厌步行,因为既慢又要背负沉重的行李。为什么维京人一直在旅行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是天性使然,更得到公认的看法就是他们在寻找着可耕作的土壤。北欧有这么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家之主死后长子继承家业,别的儿子成年后必须离开兄长,自己组建家庭。这样随着人口的增长让北欧原本不多的耕地更加不敷使用,于是维京人四海为家,寻找着好的地方开辟农场。
#世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