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伊尔城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荐读祝杰北极故事
TUhjnbcbe - 2020/6/5 15:39:00

祝杰,昵称:行者祝杰,年生于青岛,中国*法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年参加青海省生产建设兵团,当过农民、工人,曾任青岛市国际交流中心主任。退休后痴迷于风光摄影,行走于世界各地。

1

北极是禽鸟的天堂,鸟种类数量是南极的几倍。

斯瓦尔巴群岛有个著名的鸟崖(birdscliff),成千上万的鸟在峭壁上筑巢。当我们的冲锋艇靠近峭壁,才看到悬崖高耸入云,密密麻麻的鸟挤在岩石上,如果有密集恐惧症的会立刻晕倒。鸟群飞起来,也是铺天盖地,像蚊虫一样,海面上也浮着一群群的鸟,真是鸟的王国。

我们的领队是位鸟类学家,不断的给我们讲解各种鸟的习性。鸟崖的鸟有燕鸥、滨鷸、海鹦,最多的是北极海鸠,很像企鹅,全身黑色羽毛只有肚皮是白色。燕鸥很神奇,夏天在北极繁殖,冬天去南极觅食,竟能往返于南北极,受之异禀,体能超强。

北极狐经不住诱惑,经常爬到悬崖上捉鸟或者直接偷吃鸟蛋,就连北极熊饿极了都冒着摔下来的危险,爬到半山腰来吃鸟蛋。冲锋艇沿着峭壁寻找北极狐,终因距离稍远,看不太清,放弃。

离开鸟崖,我们在一处浅滩湿登陆,爬山。山坡上的海鸠也很密集,很有可能看到来偷吃鸟蛋的北极狐。领队的专家不让走动,更不准单独活动,怕惊动了鸟群,只能静悄悄的等待,观察。不过坐在这里发呆也确实是一种享受,山下是深蓝色海湾,对面是绵延几公里的浅蓝色冰川与山脚下裸露的黑石相连,一群群的海鸟不是在天空飞翔,就是在海面上嬉戏,耳边一片鸟鸣。要不是领队始终拿着望远镜寻找北极狐,大家竟忘了来这里的初心,只顾心醉神迷于眼前的风光。

不知不觉待了将近两个小时,领队遗憾的宣布再次放弃北极狐,回船。因为碎石多,下山时要求保持安静,不能发出声响,更不准靠近鸟群拍照,怕惊动抱窝的鸟。这个时间正是海鸟孵蛋期,北极气温低,如果成群的鸟飞起来,即便再飞回去也会闪(冻)了蛋。

这些天我注意到老外确实爱护动物,尽管扛着大炮寻找动物、鸟类,但宁可不拍照,也不愿意惊扰它们。在这方面老外的境界确实比国人高,他们喜欢动物总是从动物的角度思考,希望它们能在自然环境里自由自在的生活。国人喜欢动物总想捉住它们,放到身边喂养,把玩。不知怎么的突然就想到冰心的一首诗,大体是写一个孩子,手握着弹弓,深黑的双眼瞄着树上的鸟,“杀机里却充满了热爱的神情”。或许也可以说“热爱里充满了杀机”。

虽然没有寻到北极狐,下山的路上我们遇到了两只野鸡,一群北极大雁,大雁还带着一群毛茸茸的小雏雁,尽管很远,都拍下了珍贵的镜头。

海象也是北极的庞然大物。在PrinsKarls岛遇到了一大群,或者说是一堆海象。它们靠在一起,互相挤压着,像是抱团取暖。这时海上有雾,探险长怕惊扰了它们,拉起了一条线,不让靠近,只能用长焦镜头拍照。海象在北极也没有天敌,雄性体重两、三吨重,雌性也有一吨多重,即使北极熊也伤害不了它们。但海象看起来挺温和,憨厚,慵懒的与海豹有的一拼。等了一个小时岸上这一堆海象也就是翻一下身,没有走动的意思。幸好海里有两只海象正向岸上爬,步履蹒跚显得很笨拙,走上几步还要休息一会。海象就是因为有一对大象的长牙而得名,也正是因为这对牙遭到滥捕,几近灭绝。

2

北极的海滩上,经常看到巨大的鲸骨和驯鹿角,白骨森森,寒气逼人,也常看到风化的木船碎片、木桅,满目沧桑,透着凄凉,有动物的悲惨,也有猎杀者的噩梦。

这些船板和鲸骨总会把我们带回几百年前的捕鲸时代。十三世纪初,北极探险者们偶然发现了大群格陵兰鲸,于是捕鲸人开始涌入北极海域,斯瓦尔巴岛成为捕鲸站,在这儿分割鲸鱼,炼油。捕鲸人多了,就会争斗,把岛分成几个国家的势力范围。

十八世纪船载炼油炉的出现,使捕鲸船可以连续几年在海上捕猎,规模越来越大,血腥的捕杀几乎使北极鲸鱼灭绝。我在朗伊尔博物馆看到过古时围捕鲸鱼的绘画,极像冷兵器时代惊心动魄的战场。几艘小木船围着一只白鲸,捕鲸人手持鱼叉刺向鲸鱼,受伤的鲸鱼拖着小船,上下翻腾激起巨浪,几乎要把小木船掀翻。应该说没有足够的勇气是不能作捕鲸人的,与鲸鱼搏斗毕竟是命悬一线。当然利益驱动是硬道理,不用说珍贵的鲸油,据说,只一头鲸鱼的鲸须就足够一条船两年的费用。

工业革命后,欧洲人追逐利益近乎疯狂,与当今的国人有的一拼。直到石油的出现,捕鲸业逐渐衰微,鲸鱼们才得以幸免。

3

来到北极才知道北极探险家巴伦支的名字无处不在,巴伦支堡,巴伦支岛,巴伦支海。就连这个斯瓦尔巴群岛(斯匹次卑尔根岛)也是巴伦支探险时发现并命名的,意为“冷岸”。

威廉?巴伦支是荷兰人,他坚信北冰洋沿岸有一条从欧洲通往亚洲的北极航道,为此毕生探索,直至生命最后一息。巴伦支三次北极探险都归于失败,却在北极探险家里最受人尊重。

一五九六年,巴伦支受荷兰商人们委托率领装满货物的三艘商船开始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北极航道探险,当然是想穿过极地海域到达亚洲。要知道如果打通这条新航道可以缩短两万公里的航程,即使后来有了苏伊士运河,也能缩短一万公里的航程。

不幸的是航行到新地岛附近,巴伦支与其它两艘船失联,又遇到恶劣的海况,船被冰山、浮冰困住,搁浅,只能弃船登岛。这是座荒岛,不可能获得救援。巴伦支和水手们挖掘冻土,用船板搭建营地,猎杀海象、海豹储备食物,准备在这里度过冬。他们是首次在北极越冬的人。

这是个被梦魇缠绕的长夜(三个月的黑暗),零下60度的酷寒、极地风暴、饥饿、坏血病蔓延……,几无生还的希望。巴伦支在日记里写道:“木棚犹如冰窟,寒冷彻骨,整天裹着毯子卷缩在床上。湿衣服晾在篝火旁,一面融化了,另一面依然冻结的像木板一样硬邦邦的”。这是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寒冷、饥饿、疾病带走了一个个同伴。巴伦支也患了坏血病,身体十分虚弱,但他始终鼓励大家:春天总会来临。

在岛上坚守了九个月,冰层开始融化,巴伦支率领幸存下来的十名船员分乗两艘小艇开始了冰海突围。归途的险恶毋庸赘述,巴伦支的八名同伴最终在绝望中遇到俄罗斯渔船,获救。但巴伦支没能等到这一刻,他在途中病重去世,被葬入大海,那年才四十七岁。这片海就是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巴伦支海。

巴伦支死后三百年,一位挪威渔民在新地岛发现了巴伦支船队棚屋废墟和遗物,以及巴伦支的部分日记,还有一张精美的海图,这是巴伦支在极夜昏暗的油灯下绘制的海图,把沿途经过的海域准确的标注在图上,为后来的探险家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一百三十年后,丹麦人白令发现了北冰洋连接太平洋的白令海峡。再过一百五十年芬兰人诺登舍尔德最终打通了欧亚北极航道,圆了巴伦支的梦。

最值得称道的是,搁浅的船上装载着很多货物,可以用来御寒延续生命,而巴伦支和船员们宁死也未动用,他们坚守着承运人的使命,要完好无损的把货物交给客户。应该说,正是荷兰人这种诚信和契约精神,使得十七世纪的荷兰迅速崛起,成为海商霸主,被誉为“海上马车夫”。

4

朗伊尔城东北大约五十公里处有一座“鬼城”。其实就是前苏联废弃的煤矿小镇叫皮拉米登。北极封冻,每年五月底到十月初才能乘船去鬼城。

在皮拉米登码头上,迎接我们的导游,一身苏联红军装束,斜挎着一支长枪,看起来颇有点戏剧性。小伙子自称萨沙,来自圣彼得堡,讲一口纯正的英语。

说是个小煤矿,从码头到矿区,生活区很大一片。我们需要乘车来参观,在一个高大的俄语标志牌下,萨沙开始讲述了这里发生的故事。

这个煤矿是苏联从瑞典人手中买来的,开始没有多少居民,二战后苏联加大了基础建设投入,小镇有了生气,最兴盛时居民超过一千人,矿工主要来自乌克兰的顿涅茨煤田。其实煤矿并不盈利,完全靠国家补贴。前苏联国内不对西方开放,就把这里当作展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窗口。所以这里的煤矿设施和矿工的待遇远高于苏联国内,生活和娱乐设施齐全不说,标准也很高。医院、学校、图书馆、足球场、篮球场、健身房、室内游泳池、酒吧、放电影的大礼堂、体育和文化中心一应俱全。有些设施现在看起来仍觉得很奢侈,可以想见当时的苏联矿工业余生活还是满惬意的。

苏联解体后,*府补贴没有了,煤矿运转难以为继。一天矿工们突然放下手中的事儿,全部逃离,小镇归于死寂。

这一天是一九九八年三月三十一日,一切都在这一刻停止。

我们在萨沙的带领下参观了空无一人的小镇。感觉时光倒流,走进了神秘的前苏联,苏式方块楼房,夸张的*治宣传标语、招贴画、列宁雕像。俱乐部里有一架钢琴是“红色十月牌”,电影院里还保留着几百卷苏联电影胶片。萨沙指着那条宽阔的主街道说,只有俄语才能流利的叫出它的名字:“苏联革命成功六十年纪念大街”。小镇每个角落都散发着浓厚的前苏联气息。路边的一片绿草地,特别显眼,萨沙说,当年苏联*府为了向西方显示强大的国家实力,他们一船又一船的从乌克兰把黑土运过来,种草,种菜,装点北极的绿洲。

矿区的设备吊塔、传送带、矿车以及码头的设施虽然锈迹斑斑,但很完整,似乎一按电钮就能启动。这一天挖掘的最后一斗煤还放在那里,等待装运。宿舍里被子叠放整齐,碟子碗也放在架子上。手风琴、提琴一应乐器,好像刚演奏完随便放在那儿。书籍和宣传栏都完好无损,只是布满灰尘。小镇保持着当时人去楼空的样子,没有丝毫的凌乱,一切按部就班,仿佛还要回来。只有宿舍窗台摆放的枯萎的植物和窗外海鸥筑的巢能看出小镇被遗弃年代的久远。

二十年过去了,苏联矿工没有回来,却来了七个俄罗斯人,接待游客,介绍这座“鬼城”。

前苏联因解体已不复存,而二十年前苏联*治生态,社会模式却定格在这里,如同一个标本,吸引了很多欧美人来寻访。萨沙说东欧和前苏联的游客居多,是怀旧抑或是来庆幸自己的逃离?

矿工突然离开的原因始终是个谜,一般都认为是九十年代苏东剧变,经济困难。也有说一九九六年搭乘俄航来岛的一百四十多名矿工在岛上机毁人亡,陷于悲观绝望。其实这里的气候条件本来就不适合人类居住,工作,没有了当时冷战的*治目的,当然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废弃也顺理成章。

乘船离开码头时,小镇背后山的轮廓显露出来,简直就是埃及的金字塔。我突然醒悟,皮拉米登正是英文Pyramiden(金字塔)的音译。小镇正是因为这座山的形状而命名为金字塔镇,那么小镇会不会也像金字塔一样永远保留着这段历史缩影而成为一座北极的墓碑呢?

消息来源青岛散文

责任编辑高勇男

审核律雪云

往期推荐

特别策划·图说

初三学生张芝瑜的“加长版”假期

特别策划·图说

一个火锅店的艰难复工

特别策划?图说

理发店终于开门啦

特别策划?图说

外卖大哥王洪强的努力与坚持

城阳故事·众志成城

宋青——我在战“疫”第一线

城阳故事·众志成城

一个10岁女孩的“战疫日记”——加油,我的天使妈妈

城阳故事?众志成城

护士长董芝——特殊时期顶起压力,两天建起发热病房

城阳故事·众志成城

周崭——匆匆告别去世的姥姥,他又奔向抗“疫”一线

城阳第一融媒

新闻

广告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荐读祝杰北极故事